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镇静镇痛与针对性护理应用在ICU重症脑损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82例ICU重症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分组标准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1例。常规组予常规护理,研究组予镇静镇痛联合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ICU住院时间、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ICU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护理后VAS评分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镇静镇痛结合针对性护理运用于ICU重症脑损伤患者中能缩短ICU住院时间、减轻疼痛,还能减少并发症,密切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重症脑损伤;护理满意度;ICU;疼痛;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1-0116-02
重症脑损伤为临床脑外科常见急重症,具有病情复杂、变化迅速等特点,极易引起颅内高压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研究发现[1],ICU重症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住院时间较长,外加疼痛强烈,无家属陪护,因此清醒后易产生恐惧、烦躁和焦虑等消极情绪,使治疗效果受到影响[2]。基于此,现将本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82例ICU重症脑损伤患者纳为研究样本,研究镇静镇痛及针对性护理的可行性,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82例于本院ICU治疗的重症脑损伤患者。入组标准:患者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患有重症脑损伤,符合《重型颅脑损伤诊治指南》[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GCS评分不超过8分;家属对研究知情;研究符合医院伦理要求。排除标准:严重肢体残缺者;有认知障碍与精神病史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将患者均分成两组,常规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48~80岁,平均年龄(65.05±5.43)岁;致伤原因:18例高空坠落,15例交通事故,8例工业事故;单纯脑挫裂伤21例,伴有硬膜下血肿8例,颅骨骨折伴硬膜外血肿1例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挫裂伤11例。研究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49~79岁,平均年龄(65.11±5.34)岁;致伤原因:14例交通事故,20例高空坠落,7例工业事故;22例单纯脑挫裂伤,2例颅骨骨折伴硬膜外血肿,7例伴有硬膜下血肿和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挫裂伤。经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发现,无典型差异性(P>0.05),有均衡性。
1.2方法 常规组提供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监测患者基本生命体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姿势及体位等变化;对各种导管使用状态、固定情况进行护理;合理控制灯光强度,以减少视觉刺激;另外,还要制定建立完善探视制度。
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行镇痛镇静、针对性护理:镇静镇痛:①建立护理小组:建立护理干预小组,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根据患者病情具体情况制定镇痛镇静方案,并对小组成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护理技能。②病情评估: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时,通过NRS评分表、Ramsay 评分表评价患者疼痛程度,NRS评分超过6分者,遵医予芬太尼微量泵注,0.7~1.0ug/kg·h;评分4~6分者,予0.5~0.7ug/kg·h芬太尼;评分低于4分者,予0.2~0.5ug/kg·h芬太尼;Ramsay 评分5~6分者,予0.4~0.7ug/kg右美托咪定泵注;评分3~4分者,予0.2~0.4ug/kg右美托咪定。针对性护理:①促醒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家属要每日对昏迷患者行促醒干预,如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操作时,要呼唤患者的姓名,将操作目的、要点等告知患者;家属探视时,可在患者耳旁轻声说话,向患者讲述生活中有趣的事,使患者早日清醒。②心理护理:对清醒患者行心理护理,向其耐心解释镇痛镇静的作用、有效性;若患者提出疑问,需仔细进行解答,使患者配合度得到提高;若患者存在情绪不良表现,需予以疏导,耐心与患者沟通,将预后良好的病例介绍给患者,使患者增强治疗信心;另外,家属探视时,需给予患者充足的鼓励与支持,使患者感受到关爱,减少孤独感,重建生活信心。③并发症护理:对患者体征、症状密切观察,若出现小出血点、表皮瘀血等症状,需根据CT结果制定干预方案;另外,还要对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处理,提高并发症预防意识,如强化呼吸道护理,更换管道时落实各项安全防护措施。所有护理操作均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积极预防感染;还可按摩患者活动肢体,2h翻身一次,预防静脉血栓与压疮等。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ICU住院时间;②对比两组疼痛程度[4]:根据VAS量表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无痛计0分,剧痛计10分,评分与疼痛程度呈正比。③對比两组并发症:主要包括结膜炎、口腔感染和压疮。④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通过自制问卷调查护理满意度,由家属进行评定,总分为100分,评分>90分:满意;90~60分:一般满意;<60分: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0.0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ICU住院时间分析 常规组ICU住院时间为(7.99±2.51)d,研究组为(4.24±2.15)d。两组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65,P=0.000)。
2.2两组疼痛程度分析 护理后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两组并发症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4两组满意度分析 常规组护理总满意度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重症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挫裂、颅骨骨折、头皮裂伤合并胸腹部外伤等为ICU科室常见病,这类患者需要承受巨大的痛苦。为减轻患者的生理痛苦,提高生理舒适度,临床常采取镇痛镇静干预,此举能使危重患者处于休眠状态,减少机体氧需氧耗、降低代谢率,使机体适应受损后的氧供水平与循环灌注;另外,还可减轻应激反应及强烈刺激引起的损伤,为器官功能恢复奠定基础。贺琳晰,范玲,刘春峰,等[5]研究发现,大剂量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会导致呼吸抑制,部分患者还有可能出现压疮、口腔感染等并发症,从而加重原发病。因此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痛镇静干预时配合针对性护理措施具有必要性。
本研究中,研究组护理后ICU住院时间与常规组对比明显缩短,VAS评分与常规组对比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组对比明显降低,护理总满意度与常规组对比明显提高(P<0.05),提示相较于常规护理,镇痛镇静结合针对性护理在缩短重症脑损伤患者ICU住院时间、减轻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增加护理满意度中占明显优势。贾春燕,杨静[6]研究中对5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与镇痛镇静干预,ICU住院时间为(4.17±2.08)d、VAS评分为(3.18±1.55)分、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护理总满意度为98.00%,与本研究中研究组取得的结果对比一致性好。推测原因可能是:①镇痛镇静干预除了能控制患者躁动、疼痛和焦虑,减轻护理操作带来的伤害性刺激,还能维持脑氧供需平衡,起到腦保护作用,使患者舒适度、预后效果得到提高。②针对性护理中的促醒护理能加快觉醒,还能促进患者意识恢复,使患者大脑皮质潜在能力得到调动,从而改善预后;心理护理能增加患者的认知,减轻患者的恐惧感,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工作;并发症护理能积极预防各种影响疾病恢复的不良因素,使患者尽快康复。
综上所述,对ICU重症脑损伤患者实施镇痛镇静和针对性护理效果显著,适合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桂霞. 预见性护理在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J]. 智慧健康, 2018, 4(27): 106-107.
[2] 刘素霞, 许铁, 石远峰. BIS评分、丙泊酚血药浓度在ICU重症脑损伤伴意识障碍并机械通气患者镇静评估中相关性研究[J]. 临床急诊杂志, 2018, 19(2): 117-120.
[3] 涂忠宇, 郝艳红, 芦乙滨, 等. 某地区8所县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镇痛镇静认知状况及实践状况调查[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20, 27(2): 172-175.
[4] 汪玲, 尹皓, 刘成祥, 等. ICU护士遵循集束化镇静镇痛策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4): 526-529, 533.
[5] 贺琳晰, 范玲, 刘春峰, 等. 东北及内蒙古地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镇痛镇静护理行为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20, 27(3): 211-215.
[6] 贾春燕, 杨静.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内外营养支持及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 26(z1): 440-441.
作者简介:李正子(1993.03-)女,汉族,安徽省合肥市人,现为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平路院区)重症监护室护士。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重症脑损伤;护理满意度;ICU;疼痛;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1-0116-02
重症脑损伤为临床脑外科常见急重症,具有病情复杂、变化迅速等特点,极易引起颅内高压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研究发现[1],ICU重症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住院时间较长,外加疼痛强烈,无家属陪护,因此清醒后易产生恐惧、烦躁和焦虑等消极情绪,使治疗效果受到影响[2]。基于此,现将本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82例ICU重症脑损伤患者纳为研究样本,研究镇静镇痛及针对性护理的可行性,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82例于本院ICU治疗的重症脑损伤患者。入组标准:患者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患有重症脑损伤,符合《重型颅脑损伤诊治指南》[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GCS评分不超过8分;家属对研究知情;研究符合医院伦理要求。排除标准:严重肢体残缺者;有认知障碍与精神病史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将患者均分成两组,常规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48~80岁,平均年龄(65.05±5.43)岁;致伤原因:18例高空坠落,15例交通事故,8例工业事故;单纯脑挫裂伤21例,伴有硬膜下血肿8例,颅骨骨折伴硬膜外血肿1例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挫裂伤11例。研究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49~79岁,平均年龄(65.11±5.34)岁;致伤原因:14例交通事故,20例高空坠落,7例工业事故;22例单纯脑挫裂伤,2例颅骨骨折伴硬膜外血肿,7例伴有硬膜下血肿和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挫裂伤。经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发现,无典型差异性(P>0.05),有均衡性。
1.2方法 常规组提供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监测患者基本生命体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姿势及体位等变化;对各种导管使用状态、固定情况进行护理;合理控制灯光强度,以减少视觉刺激;另外,还要制定建立完善探视制度。
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行镇痛镇静、针对性护理:镇静镇痛:①建立护理小组:建立护理干预小组,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根据患者病情具体情况制定镇痛镇静方案,并对小组成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护理技能。②病情评估: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时,通过NRS评分表、Ramsay 评分表评价患者疼痛程度,NRS评分超过6分者,遵医予芬太尼微量泵注,0.7~1.0ug/kg·h;评分4~6分者,予0.5~0.7ug/kg·h芬太尼;评分低于4分者,予0.2~0.5ug/kg·h芬太尼;Ramsay 评分5~6分者,予0.4~0.7ug/kg右美托咪定泵注;评分3~4分者,予0.2~0.4ug/kg右美托咪定。针对性护理:①促醒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家属要每日对昏迷患者行促醒干预,如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操作时,要呼唤患者的姓名,将操作目的、要点等告知患者;家属探视时,可在患者耳旁轻声说话,向患者讲述生活中有趣的事,使患者早日清醒。②心理护理:对清醒患者行心理护理,向其耐心解释镇痛镇静的作用、有效性;若患者提出疑问,需仔细进行解答,使患者配合度得到提高;若患者存在情绪不良表现,需予以疏导,耐心与患者沟通,将预后良好的病例介绍给患者,使患者增强治疗信心;另外,家属探视时,需给予患者充足的鼓励与支持,使患者感受到关爱,减少孤独感,重建生活信心。③并发症护理:对患者体征、症状密切观察,若出现小出血点、表皮瘀血等症状,需根据CT结果制定干预方案;另外,还要对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处理,提高并发症预防意识,如强化呼吸道护理,更换管道时落实各项安全防护措施。所有护理操作均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积极预防感染;还可按摩患者活动肢体,2h翻身一次,预防静脉血栓与压疮等。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ICU住院时间;②对比两组疼痛程度[4]:根据VAS量表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无痛计0分,剧痛计10分,评分与疼痛程度呈正比。③對比两组并发症:主要包括结膜炎、口腔感染和压疮。④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通过自制问卷调查护理满意度,由家属进行评定,总分为100分,评分>90分:满意;90~60分:一般满意;<60分: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0.0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ICU住院时间分析 常规组ICU住院时间为(7.99±2.51)d,研究组为(4.24±2.15)d。两组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65,P=0.000)。
2.2两组疼痛程度分析 护理后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两组并发症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4两组满意度分析 常规组护理总满意度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重症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挫裂、颅骨骨折、头皮裂伤合并胸腹部外伤等为ICU科室常见病,这类患者需要承受巨大的痛苦。为减轻患者的生理痛苦,提高生理舒适度,临床常采取镇痛镇静干预,此举能使危重患者处于休眠状态,减少机体氧需氧耗、降低代谢率,使机体适应受损后的氧供水平与循环灌注;另外,还可减轻应激反应及强烈刺激引起的损伤,为器官功能恢复奠定基础。贺琳晰,范玲,刘春峰,等[5]研究发现,大剂量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会导致呼吸抑制,部分患者还有可能出现压疮、口腔感染等并发症,从而加重原发病。因此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痛镇静干预时配合针对性护理措施具有必要性。
本研究中,研究组护理后ICU住院时间与常规组对比明显缩短,VAS评分与常规组对比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组对比明显降低,护理总满意度与常规组对比明显提高(P<0.05),提示相较于常规护理,镇痛镇静结合针对性护理在缩短重症脑损伤患者ICU住院时间、减轻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增加护理满意度中占明显优势。贾春燕,杨静[6]研究中对5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与镇痛镇静干预,ICU住院时间为(4.17±2.08)d、VAS评分为(3.18±1.55)分、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护理总满意度为98.00%,与本研究中研究组取得的结果对比一致性好。推测原因可能是:①镇痛镇静干预除了能控制患者躁动、疼痛和焦虑,减轻护理操作带来的伤害性刺激,还能维持脑氧供需平衡,起到腦保护作用,使患者舒适度、预后效果得到提高。②针对性护理中的促醒护理能加快觉醒,还能促进患者意识恢复,使患者大脑皮质潜在能力得到调动,从而改善预后;心理护理能增加患者的认知,减轻患者的恐惧感,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工作;并发症护理能积极预防各种影响疾病恢复的不良因素,使患者尽快康复。
综上所述,对ICU重症脑损伤患者实施镇痛镇静和针对性护理效果显著,适合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桂霞. 预见性护理在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J]. 智慧健康, 2018, 4(27): 106-107.
[2] 刘素霞, 许铁, 石远峰. BIS评分、丙泊酚血药浓度在ICU重症脑损伤伴意识障碍并机械通气患者镇静评估中相关性研究[J]. 临床急诊杂志, 2018, 19(2): 117-120.
[3] 涂忠宇, 郝艳红, 芦乙滨, 等. 某地区8所县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镇痛镇静认知状况及实践状况调查[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20, 27(2): 172-175.
[4] 汪玲, 尹皓, 刘成祥, 等. ICU护士遵循集束化镇静镇痛策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4): 526-529, 533.
[5] 贺琳晰, 范玲, 刘春峰, 等. 东北及内蒙古地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镇痛镇静护理行为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20, 27(3): 211-215.
[6] 贾春燕, 杨静.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内外营养支持及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 26(z1): 440-441.
作者简介:李正子(1993.03-)女,汉族,安徽省合肥市人,现为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平路院区)重症监护室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