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与中国最大艺术品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合作,连开七场“马定祥收藏”拍卖,在中国钱币市场名噪一时。他为什么卖出那么多家传宝物?
2008年5月份,有朋友请马传德到苏州吃饭,车子路过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玲珑湾的时候,他感觉那里很像美国的硅谷,他对周围的人说:“这里房价明年要涨50%,后年要涨100%。”
马传德从海外回来,一看到这儿的情况,他心动了。他当机立断,花280多万元,买下沿着湖边的三房两厅两卫,140多平方米。
他说:“一则休假用,二则作为投资。”他一直看好中国房产,特别是上海及其邻近地区的。2003年以来,他投资7处房产,上海4套,珠海1套海边景观房,苏州1套湖畔景观房,总投资不超过1000万元,现在市值2000万元,100%增长。他还在美国洛杉矶郊区买了一套别墅,400多平方米,17万美元买的,目前市价在25万美元左右。
不知就里的人或许会以为他是个房地产投资人,其实他是玩钱币的。
八零年辞职“下海”
“从海外回来的”马传德,若干年前他在上海文化局系统下属的一个美术设计公司工作。 1959年他加盟这家美术设计公司的时候,因为聪明、年轻、有才干,被公司列为重点培养对象。
但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由于家庭出身之故,马传德被作为另一类看待。主要是因为他的父亲马定祥与一位钱币收藏大家、实业家 交往过厚,而这位钱币收藏家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
到了1980年代初,传统的经济体制和干部体制开始松动,马传德毅然成为上海文化局系统第一个辞职的干部,承包了上海科技协会下属的一个广告设计部门。他自任经理,自己设计,自己编发稿子。按当时的承包合同,生意做好了,1/3上交,1/3给各方合作的人,自己留1/3。
马传德清楚记得,他第一笔生意做的是挂历,共赚了15000元,自己得到5000元。当年的记忆弥久犹新,他对记者说:“我太太数这5000块钱数了一两个小时,那是一堆一块、两块的钞票,五块的都很少见。”
到美国,成为抢手人才
1980年代初,尘封多年的国门开启,海内外交流、交往日渐多起来,马传德以预料到的速度被裹进了这种交往中来。原因依然与他的父亲相关。
马传德的父亲马定祥老先生是钱币研究大师,也颇有收藏,是名人,不少海外钱币藏家慕名来访。当年,日本东洋钱币学会会长太田保先生访问中国,辗转时任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拜访马定祥先生。会面时,太田保拿出自著《东洋古钱价格图谱》,马定祥先生毫无避讳地指出其中错误,太田保连声道谢,他谦逊地对马定祥先生说:“我真的不懂!”。当时,马传德在父亲身旁亲历这一幕。
太田保对马传德也很感兴趣,邀请马传德能到日本去,帮助他开一家货币博物馆,但此事在不久之后因太田保去世而无果。
但是,机会无处不在。时间转瞬到了1987年,美国钱币学会顾问曾泽禄博士来访,他很希望安排马定祥到美国访问讲学。但那时的马老明显年事已高,婉言拒绝了邀请,建议安排儿子马传德代替他赴美讲学。
正是在美国钱币博物馆和美国钱币学会的邀请下,所有担保事项全部由美国钱币学会顾问曾泽禄博士负责。
没想到,马传德一到美国,立即成了抢手人才。有一台湾老板,请他编辑出版《珍藏》杂志,以中国钱币为主要内容。台湾老板惊讶地称马传德是财神爷,因为从文字、美术设计到印刷,一本杂志至少几个人做的活,马传德一个人全包了。
而马传德因此获得的报酬也令他兴奋,他暗暗盘算,第一个月折算下来,他一天挣45美元,第二个月55美元,第三个月就是65美元了。马传德感觉自己有点疯,感觉好像发财了。因为那时在大陆平均一天只挣一两块钱,如果买鸡蛋,也就几十个。而45美元,在当时的美国能买一千好几百个鸡蛋。
不过,这本杂志后来不办了,马传德则被另一家《爱华》杂志请去,这也是一本以钱币为主要内容的刊物。
但是,马传德在美国的收获绝对不是买一千好几百个鸡蛋的收入,也不是这些钱币杂志的抢手人才的成就感。他最大的收获是从美国买回来了很多钱币,因为在美国,懂中国钱币的人很少。而他马传德了解中国国内渠道,如果与美国商人联合起来,买卖会很有前途。
这个想法为马传德之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徜徉在钱币世界
1990年代初,父亲马定祥过世,遗愿是希望马传德从美国回来,留在国内继承钱币事业。
回国后,马传德开始认真地整理父亲的遗著,策划出版了《钱币大师马定祥》一书,整理大量资料,策划父亲所收藏钱币的拍卖活动。
马传德希望这些宣传、拍卖可以起到普及钱币文化的作用。“通过拍卖藏宝于民,这是我的观点。省得把那么多好东西摆在仓库里,活的变成死的,老百姓看不到,爱好者看不
到。拍卖比较合理,公平健康。”马传德说。
从2003年到现在,马传德前后张罗了七八场拍卖会,规模和成交金额一次次翻番。今年嘉德成立15周年,春拍中安排了“马定祥收藏拍卖”,两天时间,成交近3000万元。
在他看来,这几年中国钱币市场发生了跳跃式的发展,他说,随着中国人收藏意识的提高,很多人将更爱珍品、稀有品。中国钱币也将会有1000万元、500万元的。
通过拍卖会,马传德收藏的钱币转换成了几千万元现金,与以前做生意或打工相比,收入不可同日而语。遥想当初到美国打工挣的“高工资”,马传德笑言:“如果现在一天挣65美元,不足我一天开销。人生不能没有钱,因为没有钱很多事情都做不成;但是人生也不能全部为钱而生活。”
马传德现在可以全世界跑,可以满世界寻找中意的钱币,他说:“补充些东西,弘扬钱币文化。”但他现在更多的时间用来写书,他认为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因为人是哪里高往哪里走,但没有扎实的基础是走不上去的。真正的收藏家要有真正的文化底蕴,绝对不是一时机会巧合赚到了钱。
他深切地体会到,是文化底蕴决定着老一辈收藏家的成就,这对后辈是最大的启迪。真正的收藏家首先是有爱好,比如一个铜币有的卖到44 .8万元,有些人选定了它,决定以后不惜代价一定要买到它!
他说,.泰国一个稀有的钱币是相当贵的,但在中国却不是都这样,一个顶级品才卖到100多万元,甚至只卖几十万,这说明我们中国还是缺少了真正的收藏家!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收藏家出现。
(作者系诺亚财富首席市场策划)
2008年5月份,有朋友请马传德到苏州吃饭,车子路过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玲珑湾的时候,他感觉那里很像美国的硅谷,他对周围的人说:“这里房价明年要涨50%,后年要涨100%。”
马传德从海外回来,一看到这儿的情况,他心动了。他当机立断,花280多万元,买下沿着湖边的三房两厅两卫,140多平方米。
他说:“一则休假用,二则作为投资。”他一直看好中国房产,特别是上海及其邻近地区的。2003年以来,他投资7处房产,上海4套,珠海1套海边景观房,苏州1套湖畔景观房,总投资不超过1000万元,现在市值2000万元,100%增长。他还在美国洛杉矶郊区买了一套别墅,400多平方米,17万美元买的,目前市价在25万美元左右。
不知就里的人或许会以为他是个房地产投资人,其实他是玩钱币的。
八零年辞职“下海”
“从海外回来的”马传德,若干年前他在上海文化局系统下属的一个美术设计公司工作。 1959年他加盟这家美术设计公司的时候,因为聪明、年轻、有才干,被公司列为重点培养对象。
但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由于家庭出身之故,马传德被作为另一类看待。主要是因为他的父亲马定祥与一位钱币收藏大家、实业家 交往过厚,而这位钱币收藏家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
到了1980年代初,传统的经济体制和干部体制开始松动,马传德毅然成为上海文化局系统第一个辞职的干部,承包了上海科技协会下属的一个广告设计部门。他自任经理,自己设计,自己编发稿子。按当时的承包合同,生意做好了,1/3上交,1/3给各方合作的人,自己留1/3。
马传德清楚记得,他第一笔生意做的是挂历,共赚了15000元,自己得到5000元。当年的记忆弥久犹新,他对记者说:“我太太数这5000块钱数了一两个小时,那是一堆一块、两块的钞票,五块的都很少见。”
到美国,成为抢手人才
1980年代初,尘封多年的国门开启,海内外交流、交往日渐多起来,马传德以预料到的速度被裹进了这种交往中来。原因依然与他的父亲相关。
马传德的父亲马定祥老先生是钱币研究大师,也颇有收藏,是名人,不少海外钱币藏家慕名来访。当年,日本东洋钱币学会会长太田保先生访问中国,辗转时任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拜访马定祥先生。会面时,太田保拿出自著《东洋古钱价格图谱》,马定祥先生毫无避讳地指出其中错误,太田保连声道谢,他谦逊地对马定祥先生说:“我真的不懂!”。当时,马传德在父亲身旁亲历这一幕。
太田保对马传德也很感兴趣,邀请马传德能到日本去,帮助他开一家货币博物馆,但此事在不久之后因太田保去世而无果。
但是,机会无处不在。时间转瞬到了1987年,美国钱币学会顾问曾泽禄博士来访,他很希望安排马定祥到美国访问讲学。但那时的马老明显年事已高,婉言拒绝了邀请,建议安排儿子马传德代替他赴美讲学。
正是在美国钱币博物馆和美国钱币学会的邀请下,所有担保事项全部由美国钱币学会顾问曾泽禄博士负责。
没想到,马传德一到美国,立即成了抢手人才。有一台湾老板,请他编辑出版《珍藏》杂志,以中国钱币为主要内容。台湾老板惊讶地称马传德是财神爷,因为从文字、美术设计到印刷,一本杂志至少几个人做的活,马传德一个人全包了。
而马传德因此获得的报酬也令他兴奋,他暗暗盘算,第一个月折算下来,他一天挣45美元,第二个月55美元,第三个月就是65美元了。马传德感觉自己有点疯,感觉好像发财了。因为那时在大陆平均一天只挣一两块钱,如果买鸡蛋,也就几十个。而45美元,在当时的美国能买一千好几百个鸡蛋。
不过,这本杂志后来不办了,马传德则被另一家《爱华》杂志请去,这也是一本以钱币为主要内容的刊物。
但是,马传德在美国的收获绝对不是买一千好几百个鸡蛋的收入,也不是这些钱币杂志的抢手人才的成就感。他最大的收获是从美国买回来了很多钱币,因为在美国,懂中国钱币的人很少。而他马传德了解中国国内渠道,如果与美国商人联合起来,买卖会很有前途。
这个想法为马传德之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徜徉在钱币世界
1990年代初,父亲马定祥过世,遗愿是希望马传德从美国回来,留在国内继承钱币事业。
回国后,马传德开始认真地整理父亲的遗著,策划出版了《钱币大师马定祥》一书,整理大量资料,策划父亲所收藏钱币的拍卖活动。
马传德希望这些宣传、拍卖可以起到普及钱币文化的作用。“通过拍卖藏宝于民,这是我的观点。省得把那么多好东西摆在仓库里,活的变成死的,老百姓看不到,爱好者看不
到。拍卖比较合理,公平健康。”马传德说。
从2003年到现在,马传德前后张罗了七八场拍卖会,规模和成交金额一次次翻番。今年嘉德成立15周年,春拍中安排了“马定祥收藏拍卖”,两天时间,成交近3000万元。
在他看来,这几年中国钱币市场发生了跳跃式的发展,他说,随着中国人收藏意识的提高,很多人将更爱珍品、稀有品。中国钱币也将会有1000万元、500万元的。
通过拍卖会,马传德收藏的钱币转换成了几千万元现金,与以前做生意或打工相比,收入不可同日而语。遥想当初到美国打工挣的“高工资”,马传德笑言:“如果现在一天挣65美元,不足我一天开销。人生不能没有钱,因为没有钱很多事情都做不成;但是人生也不能全部为钱而生活。”
马传德现在可以全世界跑,可以满世界寻找中意的钱币,他说:“补充些东西,弘扬钱币文化。”但他现在更多的时间用来写书,他认为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因为人是哪里高往哪里走,但没有扎实的基础是走不上去的。真正的收藏家要有真正的文化底蕴,绝对不是一时机会巧合赚到了钱。
他深切地体会到,是文化底蕴决定着老一辈收藏家的成就,这对后辈是最大的启迪。真正的收藏家首先是有爱好,比如一个铜币有的卖到44 .8万元,有些人选定了它,决定以后不惜代价一定要买到它!
他说,.泰国一个稀有的钱币是相当贵的,但在中国却不是都这样,一个顶级品才卖到100多万元,甚至只卖几十万,这说明我们中国还是缺少了真正的收藏家!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收藏家出现。
(作者系诺亚财富首席市场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