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撤并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影响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5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学校撤并之后,对农村妇女的文化生活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闲暇时间减少、文化生活方式单一,精神支柱缺失、迷信思想盛行,家庭情感生活缺失、邻里关系减弱等方面。如何尽可能减少农村学校撤并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影响,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学校撤并;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影响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077 — 02
   一、 问题的提出
   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从此,我国就正式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有目标、有规划、有步骤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浙江省W市L村也加入了这场大规模的“学校撤并”运动之中,原L村学校被并入M社区的学校之中。
   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学者更多关注布局调整对学生、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影响,很少关注到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对农村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对留守在农村担负日常农事、照看老幼的有生力量——妇女的文化生活产生的各种影响。
   鉴于此,本文以浙江省L村为例,从生活方式、情感生活等方面对农村妇女的文化生活展开研究,根据问卷及访谈结果,分析L村学校撤并之后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影响,并给出解决途径。
   二、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择L村妇女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搜集材料,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0份。问卷题目主要包括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闲暇时间、文化生活载体、文化生活内容的影响。为更好的研究布局调整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影响,还对村中多位妇女及其家庭进行了访谈,以增进了解。
   三、 结果及分析
   (一)闲暇时间减少,文化生活方式单一
   闲暇时间是衡量人们文化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多数学校采取寄宿制的管理方式,几乎所有学生选择住校。子女住校之后,农村妇女解除了照看子女的后顾之忧,多数选择在临近乡镇寻找一份“高薪”工作,如在塑料袋编织厂做编织袋、在海鲜冰冻厂打包新鲜海产品、在皮革厂加工皮革等等。她们逐渐抛弃以往的传统生产方式——留在农村饲养鸡、鸭、鱼、鹅等家养牲畜,种植水稻。在农村学校被撤并之后,选择工作的转变导致农村妇女真正的闲暇时间与学校未被撤并之前相比反而有所减少。而在闲暇时间,妇女选择最多的文化活动便是看电视,其次是看电影。她们的文化活动都趋向于单一,文化需求层次低。极少数妇女还会选择打牌、搓麻将、赌钱等不健康方式消磨时光。由此可见,农村妇女在闲暇时主要是参与低层次的文化活动,甚至是参与不健康的文化生活,很少参与有助于提升自我素养的文化活动。
   学校被撤并之后,以学校为依托的各种文娱活动也随之消失。以往有学校组织的大型毕业晚会、元旦晚会等文化活动都会邀请家长参加,58.9%的妇女选择经常参加,只有5.4%的妇女会选择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学校此举不仅融洽了学校与村庄的关系,而且丰富了妇女的文化生活。而今学校被撤并,远在它村,一是路途不便,二是学校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方式,非节假日、家长日家长不得进出,致使多数母亲不会选择去其他村中的学校观看自己子女的表演。原来村中的教师随学校撤并转移,致使现在村里缺乏文化精英,文娱活动组织力度变小,创新力弱,号召力不强,近两年L村甚至没有大型的文化活动。加之农村相对薄弱的文化基础设施尚未发挥应有的文化服务功能,文化环境相对闭塞,获取信息渠道少,导致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需求普遍不高,综合素质难以提升,文化生活方式始终单一。
   (二)精神支柱缺乏,迷信思想盛行
   在农村,妇女的受教育程度都普遍偏低。通过问卷调查发现,42.2%的妇女接受过初中教育,20%的妇女接受过小学教育,还有13.3%的妇女没有接受过教育,接受过高中、大专及其以上教育的只24.5%。农村妇女较低的文化素养,加之社会阅历的不足,缺乏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使其很容易受迷信思想的蛊惑。学校教育具有文化导向功能,以往村中有学校时,学校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宣传党的思想理念,宣传国家最新的农村建设政策等等,使妇女对党和国家充满信心。遇到农事上的困难,她们会请教学校老师,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种植栽培;遇到生活中的困难时,想起党和国家对农村的扶持,也会对未来充满希望,不曾放弃。
   而今,学校被撤并,农村妇女没有了正确的思想引导,逐渐加入迷信的队伍之中。在空闲时光,村中妇女会结伴前往教堂或佛堂求神拜佛。在生病时,她们焚香祈祷,祈求神灵让她们痊愈。由此可见,在农村学校被撤之后,农村妇女渐渐失去了精神支柱,遇到她们难以解决的事情时,只能依托于虚无缥缈的神灵,听天由命,使得农村迷信思想盛行。可见,为留守在农村的妇女重新竖立起对党和国家的信心,并重新寻回她们心中科学的精神支柱迫在眉睫。
   (三)家庭情感生活缺失,邻里关系减弱
   家庭是所有文化传承中一种基本的载体。学校撤并后,大多数的孩子选择在校住宿。寄宿制的管理方式有效解决了路途遥远孩子上学难问题,却导致了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即大量减少了学生在家的时间。每两星期、甚至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回家一次,严重减少了子女与母亲的相处时间。农村妇女每天劳作之后回家都不会听到孩子的欢声笑语,感受不到子女对母亲的撒娇,体会不到子女对母亲的依恋,内心日渐空虚。久而久之,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基本处于孩子“不在场”的状态,更多时候子女成了一种“虚化”的存在。而且,子女住校之后,夫妻之间相处少了许多顾忌,普通的口舌之争常常演化成争吵,原本充当天然润滑剂的子女又“不在场”,没有童声稚语的调和,有时会引发夫妻之间的大矛盾,伤害夫妻感情。    学校撤并之后,家长无需日日接送孩子,邻里之间的相处机会也随之减少。学校未被撤并之前,妇女们常结伴而行去接孩子,以孩子为话题,相谈许久。而今子女俱不在身边,邻里之间少了送孩子上下学的接触机会,以孩子为话题中心的交谈也渐渐减少。而大多数妇女选择去临近乡镇上班,更是减少了与邻里的相处时间,再也没有“我知你家事,你晓我家安排”的亲厚无比的邻里关系了。
   四、 解决途径
   (一) 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改变村容村貌
   所访问村庄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明显破旧,很多设施油漆脱落,活动场地杂草丛生,因此,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载体。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必须保证文化经费每年适度增长的前提下,创新机制,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来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保证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时要与时俱进,在充分考虑村民意见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新的公共文体设施,如篮球场、乒乓球室、农家书屋等等。除了投入经费建设农村公共文体设施,还必须建立公共文体设施维护保养负责制。多数文体基础设施因缺乏日常维护而显得破败陈旧,需要专门人员管理设施,定期维护,适时淘汰旧设施,增加新设施,也保证村民使用安全。
   (二) 加强文化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妇女文化素养
   农村学校撤并后,已经消失的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黄、赌、毒等社会不良风气也侵入农村妇女的日常生活。所访问村庄中就有妇女在空闲时间打牌、搓麻将,如果放任这种情况,必会使农村淳朴的风气遭到破坏,与农村实现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相背离。因此加强文化宣传教育刻不容缓,特别是科学知识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农村妇女多数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科学精神和法律意识,极易被不良思想影响。村两委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妇女关于科学、法律方面的教育,增强她们的法制意识,让她们树立科学的文化观;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黄、赌、毒等非法活动的打击力度,拔除农村文化领域里的毒瘤,净化农村文化市场。通过一系列有效手段提高农村妇女的文化素养,使她们自身产生抵制不良风气的“抗体”。
   (三)抓好基层文化组织建设,提供针对性文化服务
   所调查的农村基层文化组织基本瘫痪,没有专业的文化员,甚至连文化站也没有建立,所以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手段,抓好基层文化组织建设。首先,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招纳一批有能力、高素质的文化工作人员,组建一支专业化的文化队伍,包括一定文化活动能力的文化员、文化协管员,还有具有一定维修技能的广播、电视维护员,为农村文化站的建立提供后勤保障。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农村精神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聚集村里文化能者之后,需要对新任的文化工作人员进行规范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增强他们文化工作的能力。其次,新建的文化队伍要与村中的妇联合作,深入了解农村妇女的文化需求,为农村妇女提供针对性极高的文化服务,从而丰富她们的文化生活,比如采购一下贴近农村生活满足农村女性心理需要的健康书籍,播放深受妇女喜爱的时下最新电影,开展通俗易懂的关于农村女性话题的讲座等等。并且在文化服务中要适当的抛弃刻板,尽可能根据农村妇女的劳作时间调整文化服务,真正做到为民服务。例如,根据工作妇女的上下班时间,适时调整农村电影的播放时间,尽可能保证大多数妇女都能观看到影片。
   五、 结语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布局调整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消极影响是刻不容缓的。只有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针对性策略,才能将撤点并校的消极作用降到最低,从而促使农村妇女的文化生活水平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刘铁芳.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 李伯玲.布局调整中乡村学校文化的复归〔C〕//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制度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3〕 冯翠云.学校布局调整背景下乡村文化传承的困境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02).
   〔4〕 代静亚,龙红霞.“后撤点并校时代”的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传承〔J〕.教育与管理,2014,(04).
   〔5〕 吴碧英.文化建设视域下农村妇女的闲暇生活问题研究〔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04).
   〔6〕 吴碧英.当前农村妇女闲暇生活行为分析〔J〕.福州党校学报,2008,(03).
   〔7〕 刘义.基督教的起源及在我国迅速传播的原因〔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责任编辑:史焕翔〕
其他文献
[摘 要] “大小思政”实践运行环节暴露出对象上的重复、内容上的脱节、形式上的误区、基地上的分离等诸多问题,但两者的根本目的趋同、涉及对象一致、采用形式交叉、师资队伍互补,这就为整合和整体设计“大小思政”社会实践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社会调查是“大小思政”社会实践整合运行的最好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小思政;实践活动;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期刊
[摘 要]本文对高职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出现目前情况的原因及对策。指出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对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采用的新举措和新思路,有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高职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情况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就思想脉络而言,邓小平的发展思想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邓小平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要求:发展是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价值理念的需要。邓小平的发展思想也体现了发展的目的就是人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本身就代表着最大的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关键词]邓小平;发展思想;现代化;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1.3亿人。根据2014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6200万人,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尤其是在假期,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除远离父母外,还远离同学和老师,心里更加孤独寂寞,因此在假期期间,留守儿童需要更多关爱,支教活动应运而生。
期刊
[摘 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对党的十八大的继承发展与具体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要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再次对改革的周密部署和总体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未来改革进行了科学设计和战略部署,使全面深化改革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仅在目标上有了新的科学总结,而且在路径上有方向性指引。本文主要透过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比较严重。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学生的学术失范行为多涉及知识产权侵权问题,而高校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知识产权意识缺乏是当前高校存在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当前的学术道德建设研究忽略了知识产权意识因素是一重要缺陷。知识产权法制教育应是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学术道德教育;知识产权意识;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1 [
期刊
[摘 要]反乌托邦文学作为对乌托邦幻想的反驳,实现了对现实世界的警示和批判意图。20世纪是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的大发展时期,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反乌托邦文学作品,其中《我们》、《切文古尔镇》和《夜猎》三部作品为我们演绎了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末期的发展演变轨迹。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反乌托邦文学;发展演变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期刊
(1.齐齐哈尔市社会科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2.齐齐哈尔市技术监督局,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品牌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品牌的追求愈加迫切。可以说,品牌战略实施,不仅可以提升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实力,也是提升民生层次和促进民生保障的最佳选择。品牌战略实施和提升民生质量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二者
期刊
[摘 要]在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农村社会是以“阶级斗争”为主要手段的专政管制的30年。从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到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一个“阶级斗争”逐渐泛化的进程。在这个“阶级斗争”泛化的进程中中共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适应“阶级斗争”治村的组织建制,一方面是中共派驻农村的工作队,另一方面是村庄内部的组织机构比如治保组织、贫下中农协会和民兵组织等。改革开放前30年的“阶级斗争”治村为今天依法治村及十八届四中提出
期刊
[摘 要]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其原有文化都在经受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强烈冲击。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达斡尔族所经受的文化冲击和“文化震惊”是相对独特的。笔者于2013年-2014年在齐齐哈尔市三间房村、莽格吐村等地进行了田野调查,试图从微观角度观察达斡尔族乡村妇女观念的诸多变化,进而了解乡村达斡尔族经受的文化冲击和由此开展的文化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