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反思呢?杜威认为反思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和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而进行的探索、收集和探究的行为”。它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与思的有机结合,一个人从接受数学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学会反思,犹如一面镜子,能够清晰地照出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够完美的瑕癖之处,拓宽视野,激发不断追求的动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更新与重建,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一、课前反思,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1、质疑课题,激发反思动力
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生生互相合作的过程,活动中师生、生生之间交往多、对话多、互动多,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得自然也就多了,而这恰恰是值得教师反思的问题,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让学生感到宽松、自如,他们就能敢于质疑和探索,促发反思需求。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让学生反思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归结为“这些图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面积公式”。再出示一个圆,请学生尝试推导面积公式。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尝试,学生发现“同样可以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面积公式”。我再次请学生反思以前推导过程与今天推导过程的异同,体会到“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的只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对这种“近似推导”的合理性进行适度反思,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2、情境导入,调动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的课堂教学导入,如同戏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让这些看的见、摸的着、想的出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自然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教师要联系实际,巧设陷阱来设置悬念。让学生分组做倒水实验:用大小不同的圆锥容器盛满水倒入同样大小的圆柱体容器内,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一个小组到了3次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淌出来了,淌出来了!”,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刚好灌满,“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一个问题引发议论,学生自觉参加学习。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是创造的源头。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一定的思考性。运用操作反思的方法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学会抽象概括的数学方法。
二、课中反思,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1、因果反思,优化算法
事物处于普遍联系的状态之中,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它的过去和未来,找出过去经历的因果关系,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这道题我为什么没做出来?”“我这样做将来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学生经历过这样的反思,其自主性、自觉性一定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我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时,“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的认真时,忽然听到最后一排一个男孩小声嘀咕:“这样想太繁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斩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44只脚就少了一半既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 16=6(只)。”由此可以看出,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反思解题过程,优化解题方法,推广解题结论,拓宽解题视野,在反思中提高。
2、回顾反思,深化思维。
新课程提倡适时适度地开放学习探索过程和时空,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但我们只注重对过程的展示,忽略追溯过程,引导学生对知识、方法、策略、情感等做回顾反思。知识的得出固然重要,但学生反思知识是用何种方式、通过何种途径获得的则更有意义。在高年级数学教学时,让学生解决这样一道题:长城旅游社推出A、B两种优惠方案。A方案:景园一日游,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B方案:团体5人以上(含5人)每位100元。则6个大人、3个小孩,哪种方案买票省钱?
学生轻而易举地算出:
A方案:6×160+3×40=1080(元)
B方案:9×100=900(元)
引导学生“这道题目还有最佳的买票方案吗”?同学们一听,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道题目的信息是大人多,小孩少,小孩的票价比团体票便宜,可以用组合的方法。大人买团体票,小孩买个人票:6×100+3×40=720(元)。学生通过反思可以生成自己的知识,说说自己的想法,感受生活中数学的魅力。
三、课后反思,省思得失
课后反思,“反”是回顾,“思”是思考。课后反思就是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再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总结、回顾、思考去发现问题,好的经验和习惯要发扬,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克服。教师要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今天主要讲了什么知识?我知道了多少?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还存在哪些疑问?让学生举手提问,师生讨论解决。在课末进行这样的反思,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让学生敢想,更敢说。学生梳理思维线索,加强了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完善知识的认知结构,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总之,反思性学习是一种在体验的基础上侧重于理性的学习。从而积极改变教学策略,做反思的引导者。学生学会了反思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要经常反思,及时总结经验,随时吸取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把培养反思能力,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必需的一种重要内在素质来抓。
【作者单位:永春县达埔镇中心小学福建】
一、课前反思,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1、质疑课题,激发反思动力
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生生互相合作的过程,活动中师生、生生之间交往多、对话多、互动多,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得自然也就多了,而这恰恰是值得教师反思的问题,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让学生感到宽松、自如,他们就能敢于质疑和探索,促发反思需求。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让学生反思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归结为“这些图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面积公式”。再出示一个圆,请学生尝试推导面积公式。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尝试,学生发现“同样可以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面积公式”。我再次请学生反思以前推导过程与今天推导过程的异同,体会到“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的只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对这种“近似推导”的合理性进行适度反思,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2、情境导入,调动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的课堂教学导入,如同戏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让这些看的见、摸的着、想的出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自然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教师要联系实际,巧设陷阱来设置悬念。让学生分组做倒水实验:用大小不同的圆锥容器盛满水倒入同样大小的圆柱体容器内,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一个小组到了3次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淌出来了,淌出来了!”,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刚好灌满,“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一个问题引发议论,学生自觉参加学习。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是创造的源头。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一定的思考性。运用操作反思的方法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学会抽象概括的数学方法。
二、课中反思,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1、因果反思,优化算法
事物处于普遍联系的状态之中,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它的过去和未来,找出过去经历的因果关系,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这道题我为什么没做出来?”“我这样做将来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学生经历过这样的反思,其自主性、自觉性一定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我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时,“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的认真时,忽然听到最后一排一个男孩小声嘀咕:“这样想太繁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斩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44只脚就少了一半既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 16=6(只)。”由此可以看出,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反思解题过程,优化解题方法,推广解题结论,拓宽解题视野,在反思中提高。
2、回顾反思,深化思维。
新课程提倡适时适度地开放学习探索过程和时空,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但我们只注重对过程的展示,忽略追溯过程,引导学生对知识、方法、策略、情感等做回顾反思。知识的得出固然重要,但学生反思知识是用何种方式、通过何种途径获得的则更有意义。在高年级数学教学时,让学生解决这样一道题:长城旅游社推出A、B两种优惠方案。A方案:景园一日游,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B方案:团体5人以上(含5人)每位100元。则6个大人、3个小孩,哪种方案买票省钱?
学生轻而易举地算出:
A方案:6×160+3×40=1080(元)
B方案:9×100=900(元)
引导学生“这道题目还有最佳的买票方案吗”?同学们一听,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道题目的信息是大人多,小孩少,小孩的票价比团体票便宜,可以用组合的方法。大人买团体票,小孩买个人票:6×100+3×40=720(元)。学生通过反思可以生成自己的知识,说说自己的想法,感受生活中数学的魅力。
三、课后反思,省思得失
课后反思,“反”是回顾,“思”是思考。课后反思就是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再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总结、回顾、思考去发现问题,好的经验和习惯要发扬,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克服。教师要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今天主要讲了什么知识?我知道了多少?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还存在哪些疑问?让学生举手提问,师生讨论解决。在课末进行这样的反思,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让学生敢想,更敢说。学生梳理思维线索,加强了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完善知识的认知结构,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总之,反思性学习是一种在体验的基础上侧重于理性的学习。从而积极改变教学策略,做反思的引导者。学生学会了反思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要经常反思,及时总结经验,随时吸取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把培养反思能力,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必需的一种重要内在素质来抓。
【作者单位:永春县达埔镇中心小学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