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背景目前普遍认为生物型假体适用范围与患者年龄相关,但对于骨质疏松对于生物型假体临床的疗效的影响却仍然不明确。目的骨质疏松程度对与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 纳入行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患者60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3例,髋骨关节炎18例,股骨头坏死22例,强直性脊柱炎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评价置换前X线片上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程度及随访置换后3,6,12,24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X线片结果。 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平均20个月。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术后3, 6, 12, 24月均有Harris评分的显著提高(P < 0.05)。术后3月及6月时各组间评分比较均无差异;但术后12月及24月时,singh指数1,2级组均低于其他各组(P < 0.01)。术后12月时发现骨质疏松1级组2髋有假体下沉,2级组1髋假体下沉。 结论: 随着骨质疏松程度的提高,生物型假体的松动率提高。作为选择假体的类型的参考,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前应对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予以评估,以期达到满意的近期效果。
关键词: 骨质疏松;全髋关节置换;生物型
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近些年来人工关节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不断地增多。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假体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骨水泥型和生物型假体。对于假体类型的的选择普遍认为:生物型假体适用于较年轻的患者;对于年老特别是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倾向于使用骨水泥型假体。但有研究称即使在高龄条件下,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仍然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1]。因为生物型假体的固定效果较多地由股骨近端的骨长入情况决定,我们提出假设,骨质疏松程度对于假体类型选择的意义可能大于年龄因素,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衡量了不同骨质疏松程度下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效果。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于本院在2008-2013年5年间所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使用生物型假体的病例60例,年龄44~72岁,平均64岁;男26例,女34例;股骨颈骨折13例,髋骨关节炎18例,股骨头坏死22例,强直性脊柱炎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术前合并症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慢性支气管炎,均可耐受麻醉及手术。
术前通过对股骨近端5组骨小梁在x线片上形态的评估,根据以下表中(表一)的描述评定所有病例的骨质疏松程度。
注:与同一时间其他各组相比,*P<0.01; 与同一时间其他各组相比**P<0.01。
讨论
骨水泥型假体因为在术中即可以使股骨柄获得较为牢靠的固定,而不像生物型假体那样需要术后一个骨长入的过程,因此术后即可下地。因此曾经得到过广泛的应用。但因为骨水泥与骨及假体界面因三者弹性模量的差异而导致的微动会引起骨溶解,假体松动,甚至会发生假体周围骨折[2]。而应力遮挡效应也会加重假体周围的骨质疏松。再者在对骨水泥型髋关节进行翻修时常因需要取出骨水泥而导致手术耗时、费力、且易发生医源性损伤。且随着股骨头置换人群不断的高龄化,骨水泥导致的心血管并发症所引起的死亡率也在升高[3]。而生物型假体则依靠贴合髋臼和股骨近端髓腔外形的设计,紧密压配的手术技巧使骨水泥型假体的多种并发症得以避免[4]。而且生物型假体的多孔界面设计有利于假体周围骨长入,使这种固定更加牢固有效。再者手术操作过程较为简单、避免了骨水泥相关并发症及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普遍认为年轻、日常活动量大的患者选择非骨水泥型假体;55岁以上人群可选择非骨水泥型假体和杂交型假体;而对70岁以上的患者,多数学者倾向于使用骨水泥型假体。然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70岁以上的患者使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能达到满意的近期效果[1]。我们认为关于年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类型的选择的影响观点不一的原因可能与研究病例中骨质疏松病人比例的不同有一定关系。在本研究中所纳入的病例年龄为44-72岁,按照年龄因素来讲并没有行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禁忌,因此在我们在与病人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均采用此方法。然而在对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程度与术后Harris评分及X线片随访的结果分析中我们发现,严重的骨质疏松会导致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效果较差以及早期可发生假体下沉,而较轻度的骨质疏松病例术后效果仍然较好。在Rhyu[5]等人的研究中发现骨质疏松并不会导致生物型假体的早期下沉,我们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来源于骨质疏松评价标准的不同。
一般认为,骨质疏松情况下所使用的假体最好为骨水泥型的假体[6]。而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即使高龄、身体健康、无骨质疏松或有轻度骨质疏松的患者使用生物型假体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对于患者骨质疏松程度的判定中我们还发现年龄有时与骨质疏松程度并不一定完全一致(文中未示具体数据)。因此我们认为股骨近端的骨质情况对于假体类型的选择可能更为重要,而这可能也是通过年龄阶段来确定假体类型导致疗效差异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虽然对于所有病例的骨质疏松程度进行分级并探讨了其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生物型假体疗效的影响,但因没有设置骨水泥型假体的对照,因此无法回答骨质疏松与假体类型选择的关系。另外本研究还存在总样本量较小,各组间样本量差异较大且随访时间不够长的不足。因此,大样本、前瞻性、长期观察的研究仍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刘志礼,舒勇,唐文. 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用于老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2年随访[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26): 4783-4786.
[2] Park M S, Chung W C, Yoon S J, et al. Eleven-year follow-up of second-generation metal-on-metal total hip arthroplasty[J]. J Orthop Surg (Hong Kong). 2010, 18(1): 15-21.
[3] Issack P S, Lauerman M H, Helfet D L, et al. Fat embolism and respiratory distress associated with cemented femoral arthroplasty[J]. Am J Orthop (Belle Mead NJ). 2009, 38(2): 72-76.
[4] Bruzzone M, La Russa M, Garzaro G, et al. Long-term results of cementless anatomic total hip replacement in dysplastic hips[J]. Chir Organi Mov. 2009, 93(3): 131-136.
[5] Rhyu K H, Lee S M, Chun Y S, et al. Does osteoporosis increase early subsidence of cementless double-tapered femoral stem in hip arthroplasty[J]. Journal of Arthroplasty. 2012, 27(7): 1305-1309.
[6] 宋先东,朱敏.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生物型与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 医疗卫生装备. 2012, 33(3): 72-73.
关键词: 骨质疏松;全髋关节置换;生物型
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近些年来人工关节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不断地增多。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假体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骨水泥型和生物型假体。对于假体类型的的选择普遍认为:生物型假体适用于较年轻的患者;对于年老特别是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倾向于使用骨水泥型假体。但有研究称即使在高龄条件下,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仍然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1]。因为生物型假体的固定效果较多地由股骨近端的骨长入情况决定,我们提出假设,骨质疏松程度对于假体类型选择的意义可能大于年龄因素,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衡量了不同骨质疏松程度下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效果。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于本院在2008-2013年5年间所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使用生物型假体的病例60例,年龄44~72岁,平均64岁;男26例,女34例;股骨颈骨折13例,髋骨关节炎18例,股骨头坏死22例,强直性脊柱炎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术前合并症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慢性支气管炎,均可耐受麻醉及手术。
术前通过对股骨近端5组骨小梁在x线片上形态的评估,根据以下表中(表一)的描述评定所有病例的骨质疏松程度。
注:与同一时间其他各组相比,*P<0.01; 与同一时间其他各组相比**P<0.01。
讨论
骨水泥型假体因为在术中即可以使股骨柄获得较为牢靠的固定,而不像生物型假体那样需要术后一个骨长入的过程,因此术后即可下地。因此曾经得到过广泛的应用。但因为骨水泥与骨及假体界面因三者弹性模量的差异而导致的微动会引起骨溶解,假体松动,甚至会发生假体周围骨折[2]。而应力遮挡效应也会加重假体周围的骨质疏松。再者在对骨水泥型髋关节进行翻修时常因需要取出骨水泥而导致手术耗时、费力、且易发生医源性损伤。且随着股骨头置换人群不断的高龄化,骨水泥导致的心血管并发症所引起的死亡率也在升高[3]。而生物型假体则依靠贴合髋臼和股骨近端髓腔外形的设计,紧密压配的手术技巧使骨水泥型假体的多种并发症得以避免[4]。而且生物型假体的多孔界面设计有利于假体周围骨长入,使这种固定更加牢固有效。再者手术操作过程较为简单、避免了骨水泥相关并发症及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普遍认为年轻、日常活动量大的患者选择非骨水泥型假体;55岁以上人群可选择非骨水泥型假体和杂交型假体;而对70岁以上的患者,多数学者倾向于使用骨水泥型假体。然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70岁以上的患者使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能达到满意的近期效果[1]。我们认为关于年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类型的选择的影响观点不一的原因可能与研究病例中骨质疏松病人比例的不同有一定关系。在本研究中所纳入的病例年龄为44-72岁,按照年龄因素来讲并没有行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禁忌,因此在我们在与病人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均采用此方法。然而在对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程度与术后Harris评分及X线片随访的结果分析中我们发现,严重的骨质疏松会导致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效果较差以及早期可发生假体下沉,而较轻度的骨质疏松病例术后效果仍然较好。在Rhyu[5]等人的研究中发现骨质疏松并不会导致生物型假体的早期下沉,我们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来源于骨质疏松评价标准的不同。
一般认为,骨质疏松情况下所使用的假体最好为骨水泥型的假体[6]。而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即使高龄、身体健康、无骨质疏松或有轻度骨质疏松的患者使用生物型假体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对于患者骨质疏松程度的判定中我们还发现年龄有时与骨质疏松程度并不一定完全一致(文中未示具体数据)。因此我们认为股骨近端的骨质情况对于假体类型的选择可能更为重要,而这可能也是通过年龄阶段来确定假体类型导致疗效差异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虽然对于所有病例的骨质疏松程度进行分级并探讨了其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生物型假体疗效的影响,但因没有设置骨水泥型假体的对照,因此无法回答骨质疏松与假体类型选择的关系。另外本研究还存在总样本量较小,各组间样本量差异较大且随访时间不够长的不足。因此,大样本、前瞻性、长期观察的研究仍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刘志礼,舒勇,唐文. 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用于老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2年随访[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26): 4783-4786.
[2] Park M S, Chung W C, Yoon S J, et al. Eleven-year follow-up of second-generation metal-on-metal total hip arthroplasty[J]. J Orthop Surg (Hong Kong). 2010, 18(1): 15-21.
[3] Issack P S, Lauerman M H, Helfet D L, et al. Fat embolism and respiratory distress associated with cemented femoral arthroplasty[J]. Am J Orthop (Belle Mead NJ). 2009, 38(2): 72-76.
[4] Bruzzone M, La Russa M, Garzaro G, et al. Long-term results of cementless anatomic total hip replacement in dysplastic hips[J]. Chir Organi Mov. 2009, 93(3): 131-136.
[5] Rhyu K H, Lee S M, Chun Y S, et al. Does osteoporosis increase early subsidence of cementless double-tapered femoral stem in hip arthroplasty[J]. Journal of Arthroplasty. 2012, 27(7): 1305-1309.
[6] 宋先东,朱敏.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生物型与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 医疗卫生装备. 2012, 33(3): 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