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四生”即指:学习困难生、心理障碍生、经济贫困生、违纪失范生。本文较为详尽地分析了地方高校“四生”形成的原因,并针对“四生”成因从非物质资助角度提出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四生”;非物质资助;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08-03
一、地方高校“四生”概念界定
地方高校“四生”即指:学习困难生、心理障碍生、经济贫困生、违纪失范生。学习困难生:指在专业学习中由于学习视野比较狭隘、学习习惯比较差,或智力发育不良、知识经验准备不足、感知或运动障碍、情绪或行为发生困难、家庭环境不好、学校教学方法不善、社会环境不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等生物、社会文化、心理三方面的多种不良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专业学习成绩比较差,专业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生:指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导致各种异常的学生。在临床上,常采用“心理病理学”的概念,将范围广泛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或异常行为。经济困难生:指部分或完全无力支付学习费用、生活费用的学生家庭和学生个人。违纪失范生:主要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包括违反正式教育规范(以法律、法规形式固定下来对违反者有特定惩罚的规范)和非正式教育规范(不成文,但能为高校及学生普遍理解并接受的规范)的行为。
二、地方高校“四生”形成原因及非物质资助的策略
1.学习困难生的资助。学习困难原因:①学习认知的偏差,主要表现:一是学习问题表征能力不强;二是智慧技能障碍行为,模型构建不顺利、概念规律习得不得法;三是认知策略障碍行为问题和解决策略选择不适。②教师教学评价的偏颇。基于可操作性强的目的,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还主要停留在以考试成绩为核心标准。在实践中公民的社会财富拥有量和社会声誉、名望评价高低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并不是正相关。学习困难生往往在除学习成绩之外的其他方面表现比较出色,因此有必要完善教师的教学评价机制,减少学习困难生。③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内化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高校学习困难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在着不良的学习习惯:过度使用网络、不注重学习积累、易受干扰等。非物质资助策略:①学习动机导向资助。贫困生学习认知偏差直接导致学习动机不明确,甚至出现厌学和逃学,严重的会养成学业自卑。②多元化评价资助。一是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学生成长记录相结合,全面记录、反映学生的成长之旅与综合素质情况,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情况,让他们欣赏自己的特长,从而避免给学生和家长造成心理压力;二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定量与定性,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让贫困生获取更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其学习兴趣。并通过评价增强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激发工作热情,帮助教师不断成长,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发挥评价对教学的辅助功能。
2.心理障碍生的资助。心理障碍成因:①认知偏激。高校贫困生在认知上很容易更多关注事物的消极面,忽略事物的积极面,由此带来的负性情感体验尤其强烈,从而不能客观真实地评价自己,认识不到自身存在的潜能。②负性生活经历与体验。在成长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经历各种样的负性事件。有少数人在面对负性生活经历与体验时处理不当,导致在心理、情绪、行为等各方面发生异常变化又没有得到及时引导,最终出现心理障碍。资助策略:①认知纠偏资助。首先要普及认知知识。认知知识包括:人个性差异的认知知识,个体知觉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想象的直观性和模糊性存在差异,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性规律等。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确立一套比较完整的自我调适的方法,使学生能通过自行调适避免认知偏激,走极端。②负性生活纠偏资助。负性生活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成长以来形成的“自我中心”趋向迷失。大学里教师、家长围着转的学生“以我为主、自我中心”的学习氛围不存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培养较好的调整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
3.经济困难生的资助。经济困难原因:①财富的原始积累不够。由于家庭经济能力有限等原因,多数学生自出生就面临家庭财富的原始积累严重不足,家庭消费能力低下,这种状况延续到第二代、第三代……导致不断出现新的经济困难生。②社会资源占有缺失。社会资源的占有量是衡量一个人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志。家庭对社会资源的拥有和支配通过经济基础体现,贫困生的家庭因经济基础薄弱而导致社会资源占有的缺失,给子女带来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最终形成了原因不一的经济困难生。③灾难对家庭资源的枯竭消耗。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相当不完善,家庭和个人应付生活意外的能力很低,一旦有灾难出现,就可能消耗家庭原先所拥有的所有资源,而使整个家庭陷入困境。资助策略之一是财富原始积累能力的资助。经济困难生最大的需求,也是最能打动学生心底的需求就是要尽快摆脱经济困境,拥有一定社会财富。因此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帮助其以此获取社会财富是对贫困生最好的资助方式;优势资源倾斜与共享资助。高校在分配教育资源时,一方面坚持均衡与共享原则,另一方面必须给予贫困生一定的倾斜,帮助贫困生获取较多的优势资源。资助策略之二是资源再生产资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和家庭资源再生产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管理、资本和科技水平。在管理、科学技术相对不变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资本,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较大的成功,首先靠的就是资本输入。经济贫困家庭在管理、科技、资本等任何方面都不占优势,其社会再生产能力明显低于经济优势家庭。因此高校给予贫困生最实际的非物质资助就是要帮助经济困难家庭和学生提高社会资源再生产能力。
4.违纪失范生的资助。违纪失范原因:①成就动机的不当转移。成就动机理论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P.C.Mecleland)认为:人最主要的需要有三种,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合群需要。其中成就需要对人的发展和成长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违纪失范学生并非生来就是胸无大志,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其他环境影响,导致成就需要和成就动机不恰当地转移。②学习优劣与财富丰瘠的失衡。在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优劣与财富是正相关。但我国正处在发展阶段,普遍出现学生学习优劣与毕业后所获取的财富多少没有直接相关,也就是目前流行的所谓:“学得好不如长得好,长得好不如嫁得好”。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受教育水平比较低却掌握大量财富的现象普遍存在。③非正式反社会(班级)群体的不当归属。人的社会活动主要通过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方式进行,两种方式都会对社会管理产生较大影响。非正式群体指:自发产生的,无明确规章的,成员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都不明确的群体。非正式群体引导得好会大大促进社会管理。但是在现实管理中,非正式反社会(班级)群体与其他非正式群体一样,始终贯穿于高校管理。违纪失范生大多就属于这一特殊群体。资助策略之一是成就动机正确归因与恰当转移资助。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违纪失范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激发其学习需要和兴趣,提高成就需要与动机,引导他们恰当转移动机,最终提高违纪失范生的成就动机和正向行为。因此对于成就动机不当转移的学生来讲,教育的核心即是引导和辅助他们重新培养成就需要,激发成就动机。资助策略之二是学习与财富观念更新资助。“学而优则仕”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一直持续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这种观念不但没有消退,反而得到了发展,由原来的“学而优则仕”的单一观念,发展到“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富”、“学而优则贵”并驾齐驱。这样一来民众对学必须仕、富、贵等充满了期待,而一旦学而优后并没有直接带来民众所期待的结果,一下子便对“学而优”失去了兴趣。因此,地方高校在教育中对学生关于社会、家庭、民众财富观念更新予以资助,提高学习的快乐,让民众了解学习不仅仅是带来财富,关键是能带来精神的快乐,提升国民的素质!资助策略之三是营造高尚归属感。由于“违纪失范生”一般都喜欢加入非正式群体,而非正式群体中存在大量的反社会(班级)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对学习困难生有比较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因此在地方高校中“违纪失范生”往往同时又是令教育界头痛的“问题学生”。这就要求学校一方面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提高正式群体的荣誉感和吸引力;另一方面特别加强对非正式反社会(班级)群体的教育与引导,营造高尚归属感。从全国和广西高校分布情况来看,教育部直属高校共有75所,其中长江以南的仅有9所,占12%;广西区直属高校共有10所,占全部76所高校的13%;广西地方高校有66所,约占广西全部高校的87%。不论从全国还是从广西来看,地方高校“四生”比例也明显大大高于部、省(区)直属高校;地方高校整体上学风明显要差于部、省(区)直属高校;地方高校的财政能力明显比不上直属高校。因此和部、省(区)直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对“四生”的物质资助投入方面压力更加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高校“四生”的非物质资助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参考文献:
[1]金源云,李国强.大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类型及其矫治[J].教育探索,2012,(7):143.
[2]孙彤.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22.
[3]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广西高校学生资助专项课题“广西地方高校非物质隐性资助体系建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2011ZZ022)
作者简介:周淼泉(1971-),男,湖南攸县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工部副部长,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高等职业教育。
关键词:“四生”;非物质资助;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08-03
一、地方高校“四生”概念界定
地方高校“四生”即指:学习困难生、心理障碍生、经济贫困生、违纪失范生。学习困难生:指在专业学习中由于学习视野比较狭隘、学习习惯比较差,或智力发育不良、知识经验准备不足、感知或运动障碍、情绪或行为发生困难、家庭环境不好、学校教学方法不善、社会环境不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等生物、社会文化、心理三方面的多种不良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专业学习成绩比较差,专业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生:指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导致各种异常的学生。在临床上,常采用“心理病理学”的概念,将范围广泛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或异常行为。经济困难生:指部分或完全无力支付学习费用、生活费用的学生家庭和学生个人。违纪失范生:主要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包括违反正式教育规范(以法律、法规形式固定下来对违反者有特定惩罚的规范)和非正式教育规范(不成文,但能为高校及学生普遍理解并接受的规范)的行为。
二、地方高校“四生”形成原因及非物质资助的策略
1.学习困难生的资助。学习困难原因:①学习认知的偏差,主要表现:一是学习问题表征能力不强;二是智慧技能障碍行为,模型构建不顺利、概念规律习得不得法;三是认知策略障碍行为问题和解决策略选择不适。②教师教学评价的偏颇。基于可操作性强的目的,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还主要停留在以考试成绩为核心标准。在实践中公民的社会财富拥有量和社会声誉、名望评价高低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并不是正相关。学习困难生往往在除学习成绩之外的其他方面表现比较出色,因此有必要完善教师的教学评价机制,减少学习困难生。③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内化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高校学习困难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在着不良的学习习惯:过度使用网络、不注重学习积累、易受干扰等。非物质资助策略:①学习动机导向资助。贫困生学习认知偏差直接导致学习动机不明确,甚至出现厌学和逃学,严重的会养成学业自卑。②多元化评价资助。一是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学生成长记录相结合,全面记录、反映学生的成长之旅与综合素质情况,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情况,让他们欣赏自己的特长,从而避免给学生和家长造成心理压力;二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定量与定性,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让贫困生获取更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其学习兴趣。并通过评价增强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激发工作热情,帮助教师不断成长,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发挥评价对教学的辅助功能。
2.心理障碍生的资助。心理障碍成因:①认知偏激。高校贫困生在认知上很容易更多关注事物的消极面,忽略事物的积极面,由此带来的负性情感体验尤其强烈,从而不能客观真实地评价自己,认识不到自身存在的潜能。②负性生活经历与体验。在成长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经历各种样的负性事件。有少数人在面对负性生活经历与体验时处理不当,导致在心理、情绪、行为等各方面发生异常变化又没有得到及时引导,最终出现心理障碍。资助策略:①认知纠偏资助。首先要普及认知知识。认知知识包括:人个性差异的认知知识,个体知觉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想象的直观性和模糊性存在差异,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性规律等。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确立一套比较完整的自我调适的方法,使学生能通过自行调适避免认知偏激,走极端。②负性生活纠偏资助。负性生活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成长以来形成的“自我中心”趋向迷失。大学里教师、家长围着转的学生“以我为主、自我中心”的学习氛围不存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培养较好的调整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
3.经济困难生的资助。经济困难原因:①财富的原始积累不够。由于家庭经济能力有限等原因,多数学生自出生就面临家庭财富的原始积累严重不足,家庭消费能力低下,这种状况延续到第二代、第三代……导致不断出现新的经济困难生。②社会资源占有缺失。社会资源的占有量是衡量一个人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志。家庭对社会资源的拥有和支配通过经济基础体现,贫困生的家庭因经济基础薄弱而导致社会资源占有的缺失,给子女带来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最终形成了原因不一的经济困难生。③灾难对家庭资源的枯竭消耗。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相当不完善,家庭和个人应付生活意外的能力很低,一旦有灾难出现,就可能消耗家庭原先所拥有的所有资源,而使整个家庭陷入困境。资助策略之一是财富原始积累能力的资助。经济困难生最大的需求,也是最能打动学生心底的需求就是要尽快摆脱经济困境,拥有一定社会财富。因此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帮助其以此获取社会财富是对贫困生最好的资助方式;优势资源倾斜与共享资助。高校在分配教育资源时,一方面坚持均衡与共享原则,另一方面必须给予贫困生一定的倾斜,帮助贫困生获取较多的优势资源。资助策略之二是资源再生产资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和家庭资源再生产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管理、资本和科技水平。在管理、科学技术相对不变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资本,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较大的成功,首先靠的就是资本输入。经济贫困家庭在管理、科技、资本等任何方面都不占优势,其社会再生产能力明显低于经济优势家庭。因此高校给予贫困生最实际的非物质资助就是要帮助经济困难家庭和学生提高社会资源再生产能力。
4.违纪失范生的资助。违纪失范原因:①成就动机的不当转移。成就动机理论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P.C.Mecleland)认为:人最主要的需要有三种,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合群需要。其中成就需要对人的发展和成长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违纪失范学生并非生来就是胸无大志,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其他环境影响,导致成就需要和成就动机不恰当地转移。②学习优劣与财富丰瘠的失衡。在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优劣与财富是正相关。但我国正处在发展阶段,普遍出现学生学习优劣与毕业后所获取的财富多少没有直接相关,也就是目前流行的所谓:“学得好不如长得好,长得好不如嫁得好”。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受教育水平比较低却掌握大量财富的现象普遍存在。③非正式反社会(班级)群体的不当归属。人的社会活动主要通过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方式进行,两种方式都会对社会管理产生较大影响。非正式群体指:自发产生的,无明确规章的,成员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都不明确的群体。非正式群体引导得好会大大促进社会管理。但是在现实管理中,非正式反社会(班级)群体与其他非正式群体一样,始终贯穿于高校管理。违纪失范生大多就属于这一特殊群体。资助策略之一是成就动机正确归因与恰当转移资助。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违纪失范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激发其学习需要和兴趣,提高成就需要与动机,引导他们恰当转移动机,最终提高违纪失范生的成就动机和正向行为。因此对于成就动机不当转移的学生来讲,教育的核心即是引导和辅助他们重新培养成就需要,激发成就动机。资助策略之二是学习与财富观念更新资助。“学而优则仕”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一直持续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这种观念不但没有消退,反而得到了发展,由原来的“学而优则仕”的单一观念,发展到“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富”、“学而优则贵”并驾齐驱。这样一来民众对学必须仕、富、贵等充满了期待,而一旦学而优后并没有直接带来民众所期待的结果,一下子便对“学而优”失去了兴趣。因此,地方高校在教育中对学生关于社会、家庭、民众财富观念更新予以资助,提高学习的快乐,让民众了解学习不仅仅是带来财富,关键是能带来精神的快乐,提升国民的素质!资助策略之三是营造高尚归属感。由于“违纪失范生”一般都喜欢加入非正式群体,而非正式群体中存在大量的反社会(班级)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对学习困难生有比较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因此在地方高校中“违纪失范生”往往同时又是令教育界头痛的“问题学生”。这就要求学校一方面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提高正式群体的荣誉感和吸引力;另一方面特别加强对非正式反社会(班级)群体的教育与引导,营造高尚归属感。从全国和广西高校分布情况来看,教育部直属高校共有75所,其中长江以南的仅有9所,占12%;广西区直属高校共有10所,占全部76所高校的13%;广西地方高校有66所,约占广西全部高校的87%。不论从全国还是从广西来看,地方高校“四生”比例也明显大大高于部、省(区)直属高校;地方高校整体上学风明显要差于部、省(区)直属高校;地方高校的财政能力明显比不上直属高校。因此和部、省(区)直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对“四生”的物质资助投入方面压力更加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高校“四生”的非物质资助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参考文献:
[1]金源云,李国强.大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类型及其矫治[J].教育探索,2012,(7):143.
[2]孙彤.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22.
[3]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广西高校学生资助专项课题“广西地方高校非物质隐性资助体系建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2011ZZ022)
作者简介:周淼泉(1971-),男,湖南攸县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工部副部长,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