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石林县勤工俭学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县有105所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勤工俭学基地面积为810多亩,勤工俭学开展率达98%。2006年全县创收211.21万元,生均达58元,全部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发放学生困难补助,改善职工集体福利。勤工俭学的开展为石林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挖掘农村教育资源潜力,为巩固“两基”、落实“两全”,促进全县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
石林县委、政府重视勤工俭学,把勤工俭学列为全县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县教育局设立了勤工俭学办公室,由局长亲自挂帅对口指导,专职干部专门负责全县中小学的勤工俭学管理工作。各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总务主任为副组长、基地或后勤管理人员为组员的勤工俭学协调领导小组。
二、强化管理,措施有力
为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美化育人环境,努力实现校园“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亮起来”的目标,我们走校园经济与绿化、美化相结合的路子,充分利用校内的空闲地,种上蔬菜,既保证了学校食堂的蔬菜供应,又美化了校园。一大批学校校园瓜果飘香,鲜花长开,到处生机盎然,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浸润在美的陶冶之中。县领导、县教育局领导经常深入到学校进行调研,及时掌握勤工俭学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帮助学校制定发展思路、找准项目、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切实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困难。
为推进石林县勤工俭学的全面发展,教育局要求学校做到“三个纳入”,即把勤工俭学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把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业绩作为总务部门后勤人员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把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工作列入年终目标责任管理考核内容,做到发展有规划,管理有制度。各学校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勤工俭学发展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和目标,学校还结合实际,严格按照财务管理要求,把勤工俭学收支单列,专人管理。勤工俭学收入主要用于补助困难学生、改善职工福利,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据统计,2006年勤工俭学收入,补助困难学生6105人,26.97万元,补助教职工福利待遇20.77万元,改善办学条件137.93万元。
为调动学校发展勤工俭学的积极性,促进全县勤工俭学工作健康、持续开展,县教育局每年从县教育专款中安排一定资金,设立基金专户,用于学校勤工俭学的发展和表彰对勤工俭学作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和个人。
三、抓出成效,育人、创收并举
经过近几年全县教职员工的扎实工作,石林县勤工俭学工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形成了“典型引路、百花齐放”的发展势头,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的表彰,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3年被昆明教育局评为“勤工俭学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县”,2004年昆明市在石林县举办了“昆明市勤工俭学现场会”,并多次迎接教育部门领导的观摩、指导,培育出了板桥镇中学、西街口镇中学、路美邑镇中学、路美邑镇阿怒山小学、西待口镇威黑小学、鹿阜镇阿乌小学等一批勤工俭学示范学校。
板桥镇中学勤工俭学基地创建于1996年,占地80亩,经过多方面筹资,共投入130万余元,建成了农科技示范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并产生效益。该校基地有“六园”(“六园”即葡萄园、麻竹园、佛手园、油桃园、甜柿园和李子园)、“三区”(新品种果木栽培区、无公害绿色蔬菜栽培区和养殖区)。栽有果树20多个品种3000余株,有实验品种10余个,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实验场所。农科技示范基地年产值在10万元以上,其中,水果约7万元,养殖、种植3万余元。蔬菜、肉类已基本达到自给自足。基地不但为师生提供了安全、绿色的食品,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资助了困难学生,提高了教师的福利待遇,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西街口镇中学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意识淡薄。1998年学校创办了“农科教学生态示范基地”,有钢架大棚4个640平方米,猪厩135.4平方米,鱼塘2.12亩,露天蔬菜栽培区4.12亩。基地分成6个区域:经济林育苗区0.78亩,优质果树栽培区2.8亩,高科技农作物1.5亩,常规蔬菜栽培区4.5亩,科学养殖区3.42亩,教职工示作区2.2亩。该校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学生通过基地进行实践,科技意识得到增强,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得到提高。校园绿化美化相当有特色,流水潺潺,绿树成荫,鲜花常开,到处生机盎然,教育教学活动浸润在美的陶冶之中。教师福利得到改善,教师留住了,困难学生的问题解决了,巩固了“普九”成果。
西待口镇威黑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完小,地处民族贫困山区,交通条件不便。目前,勤工俭学基地已发展到30亩,种植了玉米、蔬菜、瓜果,年养猪20多头,养羊32只,养鸡45只,养兔30只。师生自己动手制作咸菜。学校每月杀猪1头,除改善师生生活外,还对市场出售,年均收入达1万余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补助困难学生,巩固了“两基”成果。勤工俭学基地被评为“省市示范基地”。
路美邑镇阿怒山小学是石林县贫困山区一所寄宿制小学,学生来自6个山区贫困村,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校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艰苦创业,种养并重,实现经济、社会、育人三丰收。学校每月杀猪1头,免费供师生食用。勤工俭学基地的蔬菜全部供应学校食堂。近年来还做到对特困学生实行全免,对住校学生实行只交大米,不交伙食费,学生的床单、枕巾、洗漱用具全免费供给。几年来,没有一个学生辍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鹿阜镇阿乌小学,在原附设初中班的场地上建起了养殖基地,以养殖业带动种植业的发展。现在该基地年养殖七彩山鸡200多只,皮克兰种猪20余头。附近农村的农民都争相到学校购买仔猪。勤工俭学既改善了师生的生活,又给学校增加了收入。2003年8月村委会将原村委会的6个大棚划给了学校,将近10亩良田划给学校作为勤工俭学基地,发展种植业。
经过多年的扎实工作,石林县的勤工俭学工作成效卓著,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通过发展勤工俭学,学校教学设施逐年得到改善,校园得到绿化、美化,贫困学生得到及时救助,巩固了“两基”成果。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
石林县委、政府重视勤工俭学,把勤工俭学列为全县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县教育局设立了勤工俭学办公室,由局长亲自挂帅对口指导,专职干部专门负责全县中小学的勤工俭学管理工作。各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总务主任为副组长、基地或后勤管理人员为组员的勤工俭学协调领导小组。
二、强化管理,措施有力
为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美化育人环境,努力实现校园“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亮起来”的目标,我们走校园经济与绿化、美化相结合的路子,充分利用校内的空闲地,种上蔬菜,既保证了学校食堂的蔬菜供应,又美化了校园。一大批学校校园瓜果飘香,鲜花长开,到处生机盎然,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浸润在美的陶冶之中。县领导、县教育局领导经常深入到学校进行调研,及时掌握勤工俭学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帮助学校制定发展思路、找准项目、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切实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困难。
为推进石林县勤工俭学的全面发展,教育局要求学校做到“三个纳入”,即把勤工俭学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把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业绩作为总务部门后勤人员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把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工作列入年终目标责任管理考核内容,做到发展有规划,管理有制度。各学校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勤工俭学发展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和目标,学校还结合实际,严格按照财务管理要求,把勤工俭学收支单列,专人管理。勤工俭学收入主要用于补助困难学生、改善职工福利,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据统计,2006年勤工俭学收入,补助困难学生6105人,26.97万元,补助教职工福利待遇20.77万元,改善办学条件137.93万元。
为调动学校发展勤工俭学的积极性,促进全县勤工俭学工作健康、持续开展,县教育局每年从县教育专款中安排一定资金,设立基金专户,用于学校勤工俭学的发展和表彰对勤工俭学作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和个人。
三、抓出成效,育人、创收并举
经过近几年全县教职员工的扎实工作,石林县勤工俭学工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形成了“典型引路、百花齐放”的发展势头,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的表彰,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3年被昆明教育局评为“勤工俭学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县”,2004年昆明市在石林县举办了“昆明市勤工俭学现场会”,并多次迎接教育部门领导的观摩、指导,培育出了板桥镇中学、西街口镇中学、路美邑镇中学、路美邑镇阿怒山小学、西待口镇威黑小学、鹿阜镇阿乌小学等一批勤工俭学示范学校。
板桥镇中学勤工俭学基地创建于1996年,占地80亩,经过多方面筹资,共投入130万余元,建成了农科技示范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并产生效益。该校基地有“六园”(“六园”即葡萄园、麻竹园、佛手园、油桃园、甜柿园和李子园)、“三区”(新品种果木栽培区、无公害绿色蔬菜栽培区和养殖区)。栽有果树20多个品种3000余株,有实验品种10余个,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实验场所。农科技示范基地年产值在10万元以上,其中,水果约7万元,养殖、种植3万余元。蔬菜、肉类已基本达到自给自足。基地不但为师生提供了安全、绿色的食品,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资助了困难学生,提高了教师的福利待遇,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西街口镇中学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意识淡薄。1998年学校创办了“农科教学生态示范基地”,有钢架大棚4个640平方米,猪厩135.4平方米,鱼塘2.12亩,露天蔬菜栽培区4.12亩。基地分成6个区域:经济林育苗区0.78亩,优质果树栽培区2.8亩,高科技农作物1.5亩,常规蔬菜栽培区4.5亩,科学养殖区3.42亩,教职工示作区2.2亩。该校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学生通过基地进行实践,科技意识得到增强,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得到提高。校园绿化美化相当有特色,流水潺潺,绿树成荫,鲜花常开,到处生机盎然,教育教学活动浸润在美的陶冶之中。教师福利得到改善,教师留住了,困难学生的问题解决了,巩固了“普九”成果。
西待口镇威黑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完小,地处民族贫困山区,交通条件不便。目前,勤工俭学基地已发展到30亩,种植了玉米、蔬菜、瓜果,年养猪20多头,养羊32只,养鸡45只,养兔30只。师生自己动手制作咸菜。学校每月杀猪1头,除改善师生生活外,还对市场出售,年均收入达1万余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补助困难学生,巩固了“两基”成果。勤工俭学基地被评为“省市示范基地”。
路美邑镇阿怒山小学是石林县贫困山区一所寄宿制小学,学生来自6个山区贫困村,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校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艰苦创业,种养并重,实现经济、社会、育人三丰收。学校每月杀猪1头,免费供师生食用。勤工俭学基地的蔬菜全部供应学校食堂。近年来还做到对特困学生实行全免,对住校学生实行只交大米,不交伙食费,学生的床单、枕巾、洗漱用具全免费供给。几年来,没有一个学生辍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鹿阜镇阿乌小学,在原附设初中班的场地上建起了养殖基地,以养殖业带动种植业的发展。现在该基地年养殖七彩山鸡200多只,皮克兰种猪20余头。附近农村的农民都争相到学校购买仔猪。勤工俭学既改善了师生的生活,又给学校增加了收入。2003年8月村委会将原村委会的6个大棚划给了学校,将近10亩良田划给学校作为勤工俭学基地,发展种植业。
经过多年的扎实工作,石林县的勤工俭学工作成效卓著,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通过发展勤工俭学,学校教学设施逐年得到改善,校园得到绿化、美化,贫困学生得到及时救助,巩固了“两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