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本文中,“学习”一词泛指课程学习、科研实践等活动)的社会。学习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辛勤劳动;与此同时,掌握并运用好的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获得良好效果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本文并不试图对学习方法作系统化的理论论述,而是从自身的认识与体会出发,从特点上谈一谈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并探讨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实践中如何发挥正确学习方法的作用。
一、对学习方法的认识
1.学习方法首先是蕴涵哲理的思维模式。古往今来,众多取得伟大成就的伟大人物,往往对自然和社会具备自己哲学化的思维。这种思维有时即便不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但确实会影响到对事物的认知。例如,“庄周梦蝶、蝶梦庄周”的故事,实际上就体现着对“参照系”的思辨;而物理学乃至相对论这样精奥的知识体系中,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从参照系出发去考察事物。再例如,李白诗曰“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实际上折射出李白对空间和时间作为一个四维空间来认知的思想;而这,也与相对论有着思维上的相通。有“伯乐相马”的成功,那么,为什么“按图索骥”又必然会失败呢?这些生动的实例,表明学习方法首先是思维模式;正确的思维,会帮助我们去正确地认知,而错误的思维则会起到阻碍的反作用。
2.学习方法其次也是可触摸的实在。方法并不总是抽象的思维,也往往是可真实触摸、实际运用的手段。例如,门捷列夫通过对元素卡片的一次次排列,预言了大量的未知元素。再例如,用直尺去直接测量圆的周长是不可行的,但是,逐段逼近的方法可以将圆周测量转换为到直线段的测量。这就是说,学习方法作为思维是一种素养。但是,学习方法不仅仅是素养,也是具体可操作的手段。多掌握这样的手段,善于针对具体问题予以具体运用,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习方法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而宜的。“因人”是指学习方法是不能照抄他人的。德国有句说法“有多少个博士,就有多少种学习方法”,这说明需要每个人养成适于自身学习特点的模式与准则。对于同为我国伟大科学家的陈景润与袁隆平而言,前者是在纸上作理论研究,而后者更多是在田里作实践研究。
“因事”是指要依据所面对的问题而选择运用不同的方法。爱因斯坦在谢绝出任政府职务时说过“行政与方程是不一样的”。这说明面对不同的问题不能一成不变地去对待。
“因时”是指对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要与时俱进,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特征。比如,牛顿那个时代的众多伟大科学家,很多是依靠个人的智慧与努力而为人类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小科学”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大科学”的时代背景。要根据当前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调整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
“因地”是指学习方法要突破地域的局限性。当今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知识的创新与发展,都要在全球的范围内去评鉴与竞争。地域往往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带来一些不为觉察的局限性。我们要提醒自己克服可能的问题,千万不要抱有“夜郎自大”的想法,尽量站得高些,眼界放得开阔些。
二、在研究生学习中运用学习方法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同时,顺利完成学业、掌握更多更好的知识、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也是每一个研究生的心愿。在此,简单谈一谈对研究生阶段运用学习方法的问题。归纳起来,学习方法能帮助研究生“把握前沿、找准切入点、可操作、可突破”。
1.把握前沿。研究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就是研究课题的选题。“把握前沿”在于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往哪里走”的问题,可以说,是研究生课题研究最重要的问题。要通过广泛的背景调研、自身知识结构与能力评估、兴趣爱好与工作安排、团队力量的可借助程度、技术发展需求与趋势等因素,反复权衡考虑。
2.找准切入点。“找准切入点”在于回答“走哪条路”的问题。当今的知识体系往往复杂多样,涉及的方方面面极为广泛。选定一个研究方向,不可能追求在这一方向上处处开花结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找准前进的方向。要通过对概念的清晰把握以及对核心要害问题的深刻洞察,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析取出研究的重点与要害。
3.可操作。“可操作”是指在研究过程中,面对各种凸现的矛盾,如何正确处理。例如,浩如烟海的文献怎么消化吸收、课题研究停顿不前怎么破解僵局,等等。处理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的手段和技巧,但无论如何,信心、坚持与刻苦总是正确的做法。
4.可突破。江泽民同志指出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研究生学习既在于吸收掌握了多少已有的知识,更在于创新发展了多少新的见解与知识。因此,“可突破”是研究生学习所追求的最后目标,也是课题研究得以圆满完成的必备条件。创新既可能是颠覆性的,也可能是复合、改进型的;创新不是否定一切,但要注意克服 “唯尊者讳”;另外,还要及时总结、扩展已取得的创新成果,要善于“掘尽全部的金矿”。
本文围绕学习方法,谈了有关的认识,并以研究生学习为例,分析了对学习方法的运用。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有益的借鉴。
一、对学习方法的认识
1.学习方法首先是蕴涵哲理的思维模式。古往今来,众多取得伟大成就的伟大人物,往往对自然和社会具备自己哲学化的思维。这种思维有时即便不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但确实会影响到对事物的认知。例如,“庄周梦蝶、蝶梦庄周”的故事,实际上就体现着对“参照系”的思辨;而物理学乃至相对论这样精奥的知识体系中,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从参照系出发去考察事物。再例如,李白诗曰“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实际上折射出李白对空间和时间作为一个四维空间来认知的思想;而这,也与相对论有着思维上的相通。有“伯乐相马”的成功,那么,为什么“按图索骥”又必然会失败呢?这些生动的实例,表明学习方法首先是思维模式;正确的思维,会帮助我们去正确地认知,而错误的思维则会起到阻碍的反作用。
2.学习方法其次也是可触摸的实在。方法并不总是抽象的思维,也往往是可真实触摸、实际运用的手段。例如,门捷列夫通过对元素卡片的一次次排列,预言了大量的未知元素。再例如,用直尺去直接测量圆的周长是不可行的,但是,逐段逼近的方法可以将圆周测量转换为到直线段的测量。这就是说,学习方法作为思维是一种素养。但是,学习方法不仅仅是素养,也是具体可操作的手段。多掌握这样的手段,善于针对具体问题予以具体运用,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习方法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而宜的。“因人”是指学习方法是不能照抄他人的。德国有句说法“有多少个博士,就有多少种学习方法”,这说明需要每个人养成适于自身学习特点的模式与准则。对于同为我国伟大科学家的陈景润与袁隆平而言,前者是在纸上作理论研究,而后者更多是在田里作实践研究。
“因事”是指要依据所面对的问题而选择运用不同的方法。爱因斯坦在谢绝出任政府职务时说过“行政与方程是不一样的”。这说明面对不同的问题不能一成不变地去对待。
“因时”是指对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要与时俱进,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特征。比如,牛顿那个时代的众多伟大科学家,很多是依靠个人的智慧与努力而为人类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小科学”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大科学”的时代背景。要根据当前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调整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
“因地”是指学习方法要突破地域的局限性。当今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知识的创新与发展,都要在全球的范围内去评鉴与竞争。地域往往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带来一些不为觉察的局限性。我们要提醒自己克服可能的问题,千万不要抱有“夜郎自大”的想法,尽量站得高些,眼界放得开阔些。
二、在研究生学习中运用学习方法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同时,顺利完成学业、掌握更多更好的知识、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也是每一个研究生的心愿。在此,简单谈一谈对研究生阶段运用学习方法的问题。归纳起来,学习方法能帮助研究生“把握前沿、找准切入点、可操作、可突破”。
1.把握前沿。研究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就是研究课题的选题。“把握前沿”在于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往哪里走”的问题,可以说,是研究生课题研究最重要的问题。要通过广泛的背景调研、自身知识结构与能力评估、兴趣爱好与工作安排、团队力量的可借助程度、技术发展需求与趋势等因素,反复权衡考虑。
2.找准切入点。“找准切入点”在于回答“走哪条路”的问题。当今的知识体系往往复杂多样,涉及的方方面面极为广泛。选定一个研究方向,不可能追求在这一方向上处处开花结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找准前进的方向。要通过对概念的清晰把握以及对核心要害问题的深刻洞察,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析取出研究的重点与要害。
3.可操作。“可操作”是指在研究过程中,面对各种凸现的矛盾,如何正确处理。例如,浩如烟海的文献怎么消化吸收、课题研究停顿不前怎么破解僵局,等等。处理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的手段和技巧,但无论如何,信心、坚持与刻苦总是正确的做法。
4.可突破。江泽民同志指出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研究生学习既在于吸收掌握了多少已有的知识,更在于创新发展了多少新的见解与知识。因此,“可突破”是研究生学习所追求的最后目标,也是课题研究得以圆满完成的必备条件。创新既可能是颠覆性的,也可能是复合、改进型的;创新不是否定一切,但要注意克服 “唯尊者讳”;另外,还要及时总结、扩展已取得的创新成果,要善于“掘尽全部的金矿”。
本文围绕学习方法,谈了有关的认识,并以研究生学习为例,分析了对学习方法的运用。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