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购物活动时空特征解析——以南京市为例

来源 :地域研究与开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n881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为研究对象,在宏观把握其社会经济及空间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其线下购物的时空特征及典型时空轨迹.结果 表明:(1)时间特征上表现为以低频购物为主;购物时段集中在上下班途中及休息日下午;购买低等级商品时对出行时间较为敏感,约为10 min;购买高等级商品时对出行时间不太敏感,多集中在1h内.(2)空间特征上表现为购买低等级商品时对出行距离较为敏感,约为0.5 km,购物活动空间较为集聚;购买高等级商品对出行距离敏感性较低,购物出行空间较为分散.(3)时空轨迹上表现为单纯购物活动的购物场所及出行空间等级均较低,购物时长较短,购物时段的连续性在工作日要高于休息日;多目的 购物活动的购物场所及出行空间等级则较高,购物时长较长,购物时段集聚度较高.
其他文献
基于联合国班轮航运双边连通性指数(LSBCI)数据,刻画了2006-2020年中国海运连通性的特征,采用拟泊松极大似然估计(PPML)考察了海运连通性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 表明:2006-2019年中国海运连通性水平稳步提升,2020年出现骤降,整体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特点.海运连通性具有显著贸易增长效应,在替换因变量和考虑滞后影响等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海运连通性通过降低双边贸易成本和增强双边市场引力两个渠道来实现中国国际贸易增长.海运连通性的贸易增长效应在“一带一路”沿线内外、不同时段和
选择长三角为研究区,构建生态空间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可达性分析、统计分析方法,通过人口、GDP、土地开发强度反映生态需求程度,分析生态空间质量的空间分布和生态空间满足人类需求程度的空间分异及演变特征.结果 表明:(1)通过融合可达性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建立的生态空间供需平衡指数,能很好地识别生态空间供需“短板”.(2)长三角生态空间质量从北向南逐渐升高,1995-2015年生态空间质量较差的区域从各大城市中心部分扩大到城市周边地区.(3)长三角生态空间供需平衡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供给不足的区域主要是
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部署与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革新,推动着地方高度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工业机器人正在经历从自动化工具到智能化工具,甚至向创新工具转变的过程.理论分析认为其通用性特征和技术进步效应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国际机器人联盟数据构建面板平滑转移回归(PSTR)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1)工业机器人冲击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空间上可大致划分为以胡焕庸线为界、东高西低的冲击区.(2)随着冲击的不断增大,物质资本集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正效应受到抑制,工业劳动力集聚对区域产业结构
基于合作专利数据,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群内和跨群双视角出发,对成渝城市群内以及跨城市群专利合作网络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1)成渝城市群合作专利总量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合作创新“中部塌陷区”较为明显.(2)群内已经形成以成都、重庆为核心,以绵阳、宜宾为次核心的非均衡合作创新网络,创新联系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庆,双核独大现象突出,次级城市数量较少;网络小世界性质较为明显,核心-边缘结构较为稳定,但网络密度较小,发育仍不完善.(3)跨群专利合作路径主要分为东北、东南和东部3个方向,现已形成以成渝城市群为顶点,以
基于公路货运订单大数据,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对长三角地区城市货运联系网络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1)长三角公路货运网络呈现东强西弱的总体格局,上海、苏州、无锡之间的货运总量较大.(2)长三角地区整体上形成以上海市为核心的多层辐射的公路货运物流网络体系,合肥在安徽省内货运物流枢纽地位显著,南京和杭州在其省内的优势相对不够突出.(3)依据产业的不同,城市省内与省外的货运联系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4)长三角货运网络整体呈现出“金字塔”结构,且城市大致可被分为综合型、产地型和腹地型3种.在研究方法上探索性地提
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测算2010-2018年成渝城市群16个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1)成渝城市群整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年提高,但城际绝对差距在扩大、城际均等化水平未显著提升.(2)公共服务子系统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环境保护、交通物流的均等化水平都显著改善,但社会保障的不均等化程度加剧.(3)空间上呈现“双核突出、中部塌陷”的结构,与城市位序规模法反映的城市等级体系不匹配.(4)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和人口因素对成渝
以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为例,从城市与区县两个尺度,研究住房价格、城市发展质量及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差异.结果 表明:(1)3个都市圈的耦合协调度与区域差异均呈现城市尺度大于区县尺度的特征.(2)住房价格与城市发展质量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对一致性,“组团式”格局明显,南京都市圈的区域差异均最大.(3)3个都市圈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不高,处于中级及以下协调水平,且分布呈空间依赖性;住房价格与城市系统及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4个子系统发展质量的耦合协调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
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级市200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城镇化和粮食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耦合协调性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 显示:2000-2019年淮河经济带各市城镇化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进入协调发展区间的城市已由2000年的8个增加到2019年的26个.虽然城镇化、粮食生产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差异,但也都呈现出日趋缩小的态势.除城镇化先行发展的少数港口和矿业城市外,早期城镇化受阻是制约两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目前只有8个
城市零售商业的空间分布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科学分析城市零售商业的集聚特征,有利于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及合理配置城市商业资源.基于POI数据,以武汉市街道为研究尺度,通过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Ripley\'s K函数来识别武汉市零售商业中心热点和分析各业态之间的差异.结果 表明:(1)武汉市零售商业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大集聚、小分散”的特征,集聚趋势和扩张态势并存,在中心城区集聚特征明显,并形成多个次级集聚中心.(2)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oran\'sI为0.385,说明武汉
优质学区社区作为当前最为活跃的城市社会空间之一,深刻影响着城市社会空间的重构与分异.基于邻里交往的视角,利用针对南京市银城小学学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优质学区社区的邻里交往特征,据此揭示其社会-空间效应.结果 表明:(1)作为典型的名校学区社区,银城小学学区的邻里交往表现出低相识度、浅层次、网络化、低认同度、以教育为中心的特点.(2)透过邻里交往讨论优质学区社区的社会-空间特征:居住和交往空间日益成为物质空壳,交往主体和行为成为没有内容和情感支持的“形式”,流动性加剧又引致社会认同锁定在低水平而难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