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彼超教授 是一位热心传播中华茶文化的爱茶之人。几十年品茗说茶,让他深谙茶理,痴迷茶韵,自然地成为了茶文化的弘扬者、茶道研究的爱好者。独立创业的这段日子里,他就一直为此奔忙,成立社团、开办茶坊、举行比赛、走进社区,忙得不亦乐乎,可以说,倾注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他说他有一个目标:做一品好茶。
做茶:瑞草聚本轩
潘彼超教授指着国茗轩的产品说,“看,每一种茶上面都有‘国茗轩’的标识,我担保是正规的,(消费者如果发现)任何问题都可以来找我。”国茗轩全名为“国茗轩茶坊有限公司”,以经营中国地域名优茶叶为主,泡茶器皿、绿色保健食品为辅,创于2003年3月,是潘彼超教授用心血铸就的一大成果。它的诞生,寄寓了潘彼超教授的愿景:这个茶坊会是国家好茶的所在地,国际好茶的所在地。
实际上,无须潘彼超教授以名字作保,或官方或民间的认可,已让人们倍添信心:除基本的食品生产许可证以外,该司产品通过了政府签发的“ISO9001”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其中“布朗王”青饼获首届广州茶叶购物节茶王奖,“一品普洱”获首届广州茶叶购物节金奖,“易武之春”和“老板普洱”获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茶博会金奖,业界荣誉不胜枚举。
这是潘彼超教授与合作伙伴云南一品堂茶业有限公司联手取得的成果——成立国茗轩的十年间,为一步步地接近自己设立的愿景,潘彼超教授一直在四处走访,寻找代表性的好茶,预进行开发和推广。深圳、上海、江西、广西等多个省市,他都曾实地考察、交流。尽管路途曲折,也曾“交过学费”,但他始终坚持,“只要对方愿意,我们就可一起做茶。”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云南一品堂有限公司终于与他达成合作意向,使之踏出关键性的第一步。
云南一品堂有限公司的重点打造对象是普洱茶,所以,潘彼超教授的目标是做“一品普洱”,为此,他特地献诗一首,表明心志,“国茗何处觅,瑞草聚本轩,一品普洱茶,佳茗集此堂”。跻身“一品”行列成为茶中“佳茗”,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真正做起来,潘彼超教授还得付出一定的努力。
尤其对待制作工艺,他就特别重视。“必须采用正规的模具;每一个加工环节都要把握适度、控制得当,以便实现工艺的最大发挥。每个人的方法不同,但未来,我们希望的方向是让传统的制作方法与现代的制作方法相结合。”他每年还会组织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专业能力,以严格按照要求,安全、标凖化地生产好茶。这其中,就有一个好茶的概念和一个“三心二意”的说法。
“好茶是什么?价格不太贵是一个标凖,良好的制作材料上又是一个。而三心两意呢?就是让顾客买得安心、放心、开心,买得满意、乐意。”潘彼超教授欣然解释道。或许,不难猜想,正是凭着这样一份热忱的追求,才让“国茗轩”与“一品堂”的合作日益紧密,发展日渐壮大,成为普洱茶行业首家获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现仅在香港就开设了八处分店或专柜。
不过,潘彼超教授说,“我并不希望产品马上给我带来盈利,我更希望从中带出教育意义,博得更多人的参与。”此话所言非虚,多年来,他一边精益求精地研习茶道,一边则想方设法地推广茶艺。2011年,他就创办了国茗轩杯——中华茶艺比赛,使之成为了爱好者们的一次交流盛会。如今,第二届比赛亦已在紧锣密鼓地筹措当中。
嗜茶:与君共分享
潘彼超教授开创“国茗轩”,投身茶道的事业不过十年,但实际上,他与茶结缘的时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他自幼习武,曾跟随林祖健身院的林镇成、南北武术大师林少立学艺,对少林洪拳、外功拳理、内家心法都有训练,早在八岁时,他就在师傅的影响之下开始喝茶,于动静之间,迷上两大传统文化。
不过,让他真正作出全意推广茶文化的决定,是海外生活的背景和外企工作的经历。“那是1978年到1988年之间,我听到了评价中国的不同声音,那时祖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这些评价参差不齐,当时就有一种感觉,将来有机会,以茶为媒介,向外推广中国文化。”期间,潘彼超教授也曾回国参加春秋两季的广交会,但较深的感受是“国内产品还有待规范和提高”。
1988年,潘彼超教授便结束海外生活,进入一间日本公司工作,闲时,也会和同事讨论茶在两国间的区别。直到2002年,他终于决定离开,将酝酿心头多年的蓝图变为现实。这当然不是一次突发奇想,追溯到90年代中期,他已在香港设立业余茶人之舍,那种召朋唤友、茶话人生的闲适,那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乐趣,似乎早已为此刻——事业的建立作下铺垫。
事实上,在创立国茗轩以后,潘彼超教授还创立了一个汉唐中华(茶)文化协会,与之遥相呼应。略通历史的人都知道,“汉唐”是我国史上首屈一指的“太平盛世”,至今,国人提及这一时期,都难免涌现出一股骄傲之情,该会主席潘彼超教授取名“汉唐中华(茶)文化”大概也有思古怀幽的意思吧。
以汉唐为话题,潘彼超教授把话头延伸到了茶道上,“日本的茶道就是这个时候从我国引进的,发展至今,他们的茶道每一个步骤都有明确规定,不过,我们的茶道似乎更注重泡茶途中的一种感受,希望也可以进行明确的划分,使之规范化、普及化。”有见及此,他为该会订立的主要宗旨就是“宣扬中华茶道文化,从而促进社会交流、创建和谐社会”,并举行各式茶艺文化活动。
创建和谐社会?这句话听来十分熟悉,由“十六大”提出以后,这一号召就成为各省市地区、全国人民努力的共同目标,潘彼超教授把这一概念融入茶道之中,实在新颖,“大家以茶会友,没有纷争,一起维护、创造美好的明天,这就是构建和谐的一个契机。”潘彼超教授名片上的一首诗,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茶是故乡浓,与君共分享。人在草木中,悟感大自然。
中国的“茶”文化,自上古神农氏时代开始,已绵延了数千年。为何长盛不衰,代代流传,除了它本身的不朽以外,相信,与这些爱茶之人的推广和弘扬也是分不开的。潘彼超教授从茶中品出了怡然自得,但茶的文化,也在他和同仁的回味中,远播千里……
【潘彼超教授,旗下经营:国茗轩茶坊有限公司、国茗轩普洱茶研发中心等。现担任汉唐中华(茶)文化协会主席、香港宋庆龄金钥匙培训基金会理事、社区发展联盟名誉会长、天韵曲艺苑副主席、香港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常务董事、国茗轩旅游开发部荣誉顾问等社会公职。】
做茶:瑞草聚本轩
潘彼超教授指着国茗轩的产品说,“看,每一种茶上面都有‘国茗轩’的标识,我担保是正规的,(消费者如果发现)任何问题都可以来找我。”国茗轩全名为“国茗轩茶坊有限公司”,以经营中国地域名优茶叶为主,泡茶器皿、绿色保健食品为辅,创于2003年3月,是潘彼超教授用心血铸就的一大成果。它的诞生,寄寓了潘彼超教授的愿景:这个茶坊会是国家好茶的所在地,国际好茶的所在地。
实际上,无须潘彼超教授以名字作保,或官方或民间的认可,已让人们倍添信心:除基本的食品生产许可证以外,该司产品通过了政府签发的“ISO9001”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其中“布朗王”青饼获首届广州茶叶购物节茶王奖,“一品普洱”获首届广州茶叶购物节金奖,“易武之春”和“老板普洱”获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茶博会金奖,业界荣誉不胜枚举。
这是潘彼超教授与合作伙伴云南一品堂茶业有限公司联手取得的成果——成立国茗轩的十年间,为一步步地接近自己设立的愿景,潘彼超教授一直在四处走访,寻找代表性的好茶,预进行开发和推广。深圳、上海、江西、广西等多个省市,他都曾实地考察、交流。尽管路途曲折,也曾“交过学费”,但他始终坚持,“只要对方愿意,我们就可一起做茶。”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云南一品堂有限公司终于与他达成合作意向,使之踏出关键性的第一步。
云南一品堂有限公司的重点打造对象是普洱茶,所以,潘彼超教授的目标是做“一品普洱”,为此,他特地献诗一首,表明心志,“国茗何处觅,瑞草聚本轩,一品普洱茶,佳茗集此堂”。跻身“一品”行列成为茶中“佳茗”,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真正做起来,潘彼超教授还得付出一定的努力。
尤其对待制作工艺,他就特别重视。“必须采用正规的模具;每一个加工环节都要把握适度、控制得当,以便实现工艺的最大发挥。每个人的方法不同,但未来,我们希望的方向是让传统的制作方法与现代的制作方法相结合。”他每年还会组织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专业能力,以严格按照要求,安全、标凖化地生产好茶。这其中,就有一个好茶的概念和一个“三心二意”的说法。
“好茶是什么?价格不太贵是一个标凖,良好的制作材料上又是一个。而三心两意呢?就是让顾客买得安心、放心、开心,买得满意、乐意。”潘彼超教授欣然解释道。或许,不难猜想,正是凭着这样一份热忱的追求,才让“国茗轩”与“一品堂”的合作日益紧密,发展日渐壮大,成为普洱茶行业首家获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现仅在香港就开设了八处分店或专柜。
不过,潘彼超教授说,“我并不希望产品马上给我带来盈利,我更希望从中带出教育意义,博得更多人的参与。”此话所言非虚,多年来,他一边精益求精地研习茶道,一边则想方设法地推广茶艺。2011年,他就创办了国茗轩杯——中华茶艺比赛,使之成为了爱好者们的一次交流盛会。如今,第二届比赛亦已在紧锣密鼓地筹措当中。
嗜茶:与君共分享
潘彼超教授开创“国茗轩”,投身茶道的事业不过十年,但实际上,他与茶结缘的时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他自幼习武,曾跟随林祖健身院的林镇成、南北武术大师林少立学艺,对少林洪拳、外功拳理、内家心法都有训练,早在八岁时,他就在师傅的影响之下开始喝茶,于动静之间,迷上两大传统文化。
不过,让他真正作出全意推广茶文化的决定,是海外生活的背景和外企工作的经历。“那是1978年到1988年之间,我听到了评价中国的不同声音,那时祖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这些评价参差不齐,当时就有一种感觉,将来有机会,以茶为媒介,向外推广中国文化。”期间,潘彼超教授也曾回国参加春秋两季的广交会,但较深的感受是“国内产品还有待规范和提高”。
1988年,潘彼超教授便结束海外生活,进入一间日本公司工作,闲时,也会和同事讨论茶在两国间的区别。直到2002年,他终于决定离开,将酝酿心头多年的蓝图变为现实。这当然不是一次突发奇想,追溯到90年代中期,他已在香港设立业余茶人之舍,那种召朋唤友、茶话人生的闲适,那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乐趣,似乎早已为此刻——事业的建立作下铺垫。
事实上,在创立国茗轩以后,潘彼超教授还创立了一个汉唐中华(茶)文化协会,与之遥相呼应。略通历史的人都知道,“汉唐”是我国史上首屈一指的“太平盛世”,至今,国人提及这一时期,都难免涌现出一股骄傲之情,该会主席潘彼超教授取名“汉唐中华(茶)文化”大概也有思古怀幽的意思吧。
以汉唐为话题,潘彼超教授把话头延伸到了茶道上,“日本的茶道就是这个时候从我国引进的,发展至今,他们的茶道每一个步骤都有明确规定,不过,我们的茶道似乎更注重泡茶途中的一种感受,希望也可以进行明确的划分,使之规范化、普及化。”有见及此,他为该会订立的主要宗旨就是“宣扬中华茶道文化,从而促进社会交流、创建和谐社会”,并举行各式茶艺文化活动。
创建和谐社会?这句话听来十分熟悉,由“十六大”提出以后,这一号召就成为各省市地区、全国人民努力的共同目标,潘彼超教授把这一概念融入茶道之中,实在新颖,“大家以茶会友,没有纷争,一起维护、创造美好的明天,这就是构建和谐的一个契机。”潘彼超教授名片上的一首诗,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茶是故乡浓,与君共分享。人在草木中,悟感大自然。
中国的“茶”文化,自上古神农氏时代开始,已绵延了数千年。为何长盛不衰,代代流传,除了它本身的不朽以外,相信,与这些爱茶之人的推广和弘扬也是分不开的。潘彼超教授从茶中品出了怡然自得,但茶的文化,也在他和同仁的回味中,远播千里……
【潘彼超教授,旗下经营:国茗轩茶坊有限公司、国茗轩普洱茶研发中心等。现担任汉唐中华(茶)文化协会主席、香港宋庆龄金钥匙培训基金会理事、社区发展联盟名誉会长、天韵曲艺苑副主席、香港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常务董事、国茗轩旅游开发部荣誉顾问等社会公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