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未死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youguo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三年,VR行业从炙手可热到门庭冷落再到止跌回升,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起伏。这是一个被催肥的行业,自我调整有益无害,VR未死,它的未来掌握在巨头手里
  北京往南2000公里的深圳,是中国硬件制造的中心,这里有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交易市场——华强北。林立高楼之中,一幅巨型VR广告引人注目,足足占据了四层楼的高度,让人还能嗅到一丝VR曾经的火热气息。
  2013年,美国创业公司Oculus开始在美国众筹网站众筹VR头盔。2014年3月,社交网站Facebook就以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这家公司,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第一次将VR概念带到了大众面前,自此,VR行业开始爆发。
  2015年,中国VR行业呈井喷式增长,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成立的VR相关公司仅有30家,2014年上升至70家,2015年飞涨到175家。
  VR(Virtual Reality)又称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能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VR的概念1935年就被提出,但在Oculus之前,一直因设备笨重、价格昂贵而存活在实验室中。
  有人称,2015年是中国VR元年。大量资金进入VR行业,不少投资公司还成立了VR专项基金,VR公司的估值也水涨船高。在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姜皓天见过的项目里,有不少创业公司东西还没做出来,就估值几个亿,“太夸张了”,他对《财经》记者说。
  去年下半年,华强北的巨幅VR广告还在,VR市场突然进入冰冻季,今年到目前为止,新成立的VR公司仅有6家。华强北的店主撤换了一直摆在店铺最显眼位置的VR设备,铺满了整个货架的是看起来和电子产品丝毫没有关系,但时下在年轻人中红到发紫的指尖陀螺。
  2016年下半年,华兴资本旗下早期FA(财务顾问)平台的项目总监胡梦若告诉《财经》记者,已经很久没有投资人看VR项目了。
  短短两年间,过山车式变化出乎所有人意料,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VR因其革命性的沉浸式体验而被认为是下一代计算平台和终端入口,但产业演进有其内在规律,无法速成。VR产业的现状,无论是硬件迭代、内容建设,还是生态都无法满足市场期待。
  经历过多次科技浪潮的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段有桥对《财经》记者说,创投行业出过不少大起大落的热门技术,包括无人驾驶、无人机、AI等,但VR行业的变化是他见过最剧烈的。


  数据分析公司SuperData在2016年12月22日发布的报告说,2016年全球VR总产值约为27亿美元。这是这家分析机构第四次调低预期。该公司曾在2016年1月份预测2016年VR市场总产值将达51亿美元,接着在3月份把预测值调低为36亿美元,然后又在4月份把预测值调低为29亿美元。
  VR是一个正在破灭的泡沫吗?英特尔首席执行官科再奇(Brian Krzanich)的回答是:VR正处在螺旋式上升的早期阶段,此阶段中,需求不断激发创新,创新反过来催生需求,如此循环上升,终将形成良性循坏。

炙手可热


  2014年6月,黄晓杰将自己创立的天天动听卖给了阿里巴巴,自己也加入阿里成为中层管理人员,并且有三年的锁定期。一年后,暴风影音(300431.SZ)CEO冯鑫找到他,希望他能来暴风管理VR业务。
  由于锁定期还没过,此时离开阿里,黄晓杰需要放弃大部分手里的阿里股份。
  对于没有接触过VR领域的黄晓杰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也有可能是一个机遇,他犹豫了很久。冯鑫找他聊了四五次,最终他决定继续做一个创业者。
  冯鑫自己在2014年就试过Oculus的VR设备,试完晕了一整个下午。黄晓杰的感受与他一样,但两人都认为在未来十年里,VR会成为一个大生意。
  VR的未来足够大,这是打动黄晓杰最核心的理由,一开始暴风选择了以谷歌Cardboard为原型的VR盒子产品。VR盒子造价便宜,很快暴风就通过这款产品打开了市场。
  2015年11月,暴风魔镜开了一场发布会,主题为“引爆日”。发布会之后,暴风影音股票连续涨停,其他与VR沾边的股票也连带涨停。
  当年12月,乐视也办了一场VR发布会,随后,百度、腾讯、小米、阿里巴巴接连宣布VR战略。媒体开始大肆报道,各路导演宣布拍摄VR电影,上市公司竞相投资并购VR公司,商场里开始出现不少VR体验项目。
  似乎大家都感觉到了“黑客帝国”的势头。
  这是所有前期VR入局者,尤其是设备制造商和代工厂等待了三年的结果。
  距离北京500公里的潍坊,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它并不是一座以新兴技术闻名的城市,过去几年却成为了世界VR技术的中心。位于潍坊郊区的一家神秘公司承包了几乎全世界主流的VR设备的生产制造,其中包括多家国外科技巨头公司。


  2012年,一家日本游戲巨头公司找到潍坊的歌尔股份有限公司(002241.SZ,时称歌尔声学),提出一起研发VR设备。
  歌尔是这家公司游戏机手柄的代工厂,这是两家公司合作的契机。这次合作耗时四年,歌尔采购了国外最先进的设备,耗资几千万元。期间,公司没有从VR业务上获得任何收入。在歌尔的发展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款产品经历过这么长的研发周期,大量的人力、资金的投入让歌尔压力不小。
  VR头显设备需要能够支撑动作类游戏,这对于设备的要求很高,防晕眩是最基础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在现实世界中,如果你突然转头,但周围的画面过了1秒钟才显示出来,这时你的大脑是不会将画面和头部运动联系起来的;如果你不停地转,很快就会晕到吐。   这个合作让歌尔走到了VR行业的前面。一年后的2013年,另一支来自美国的VR明星团队开始寻找合适的VR生产商。尽管两个VR团队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但在当时,除了歌尔,他们几乎没有其他选择。
  这家美国公司给歌尔的第一批订单量数量有限,这个数字对于歌尔来说没有任何利润可言,但对方CEO保证后续的订单量会持续增加,并表示第二代产品会大幅度降低成本,公司也会努力在两年内补齐VR内容缺口,同时他还说了一句让歌尔无法拒绝的话:“如果我们的VR产品无法突破行业瓶颈,那一定是歌尔给的支持不够多。”
  当时,VR制造业最大的难题是零部件的制造和量产能力。美国公司认为歌尔是最有希望做出符合要求的设备。“那个时候找不到能做VR头显的工厂,我们除了代工,还具备生产VR零部件的能力。”歌尔股份副总裁吉永告诉《财经》记者。
  歌尔股份以做电子元器件起家,擅长小型精密电子配件,例如声卡、光学镜片等等,收购丹麦顶级扬声器公司丹拿音响公司之后,歌尔在声学和光学两大VR关键技术上有了突破。
  多次沟通之后,歌尔最终接受了这次合作,这家公司也将所有的核心研发设备都投放到潍坊。
  很少有人知道这家公司在VR行业里的地位,为了保证各个产品线的私密性,产线用特殊的代号来命名,甚至流水线上的工人也不知道自己正在组装的是哪一款产品。
  暴风魔镜走红后,深圳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300207.SZ)收到了暴风80万台VR订单,给这家公司新开辟的VR业务带来了第一笔收入。欣旺达成立于1997年,2010年上市,主营业务是生产制造智能手机、智能硬件等产品。
  2015年,欣旺达VR业务的一位负责人接到公司老板的指示,让他带团队开辟VR业务部门。他在欣旺达做了十几年,负责过多条不同的业务线,老板看重他开拓新领域的经验。他并没有接触过VR,但是他曾经与小米等互联网公司合作生产过硬件产品,他感觉给互联网公司提供整体VR硬件解决方案可能是一条新的道路。
  尽管公司将规格最高的一条百万级无尘生产车间分给了他,他仍然觉得力不从心。只有几个人的VR团队,没有经验,不懂技术,市场无法迅速开拓,在全公司的各个业务线的汇报大会上,他甚至觉得有点抬不起头。
  “当时好多人都问我是不是在做一个玩具。”上述欣旺达人士回忆说。
  两年后的今天,他仍然无法以一己之力解决开模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现在我们开一套模具耗时五个星期,花费200多万元,是智能手机成本的好几倍。”
  这样的成本导致VR设备的价格一直无法降低,以目前市场上的VR设备来看,以Oculus为代表的主机VR,价格在1.5万元左右,以暴风魔镜、Pico等为代表的VR一体机,价格在3000元左右,而以小米VR、谷歌Cardboard为代表的移动VR,价格最低,几百元不等。
  不过,在暴风魔镜之后,小米、Vivo、乐视、酷開等公司都顺势找到欣旺达合作,终于让欣旺达走出了订单瓶颈。
  Oculus之外,第一批巨头终于在2014年陆续进场,嗅觉敏锐的创业公司也陆续跟进。
  这一年,Facebook斥资20亿美元收购了Oculus。Facebook CEO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如此解释原因:“这确实是一种全新的通信平台。通过身临其境的感觉,你可以与人们分享生活中的空间与体验,而且不仅仅局限于与好友在线分享,还可以分享整个体验与感觉。”


  Oculus做VR以游戏为始,但扎克伯格盘算的是将VR与社交融合,他更看重Oculus的VR技术体系。在第二年的Facebook开发者大会上,扎克伯格意气风发地走进会场,全场观众都戴着VR头盔,等着听他演讲。扎克伯格成功引领了一个时代。
  2014年,需要新技术来刺激公司不温不火的智能手机业务的HTC,遇到了需要商业化的VR技术公司Valve,推动了HTC Vive的发展;三星也看准了VR,打算将自己的旗舰手机和VR眼镜结合;索尼在游戏开发者大会上展示了PlayStaion VR的原型机——梦神计划;谷歌在I/O大会上赠送给每位参会者一幅谷歌开发的VR盒子Cardboard。
  但到2015年末,整个市场上的VR设备也只有100万台,扎克伯格坚持,这个数据会在未来的10年-15年内增长到10亿,“作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
  这让中国的厂商意识到VR可能是一个具有潜力的市场,大量创业公司入场,VRplay社区发起人潘博航回忆,当时仅北京一地,一天就有八九场VR主题的活动,几乎每天都有VR公司获得融资。根据德意志银行发布的VR行业报告,2016年用于解决VR技术问题的资金和开发人员数量是五年前的100倍。该机构预测,2016年VR行业将迎来爆发。
  但这个预测未能实现。当年,预计销量将突破千万台的三星GearVR只交出了640万台的成绩单,HTC Vive的用户增长从2016年8月开始几近停滞,2015年因VR概念而成“涨停王”的暴风科技,500人的团队锐减至300人。

硬件瓶颈


  扎克伯格认为,VR有潜力发展成最社交的平台,VR和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会合体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现在笨重的头显设备,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变得和平常的眼镜一样轻巧。
  但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技术人士认为,按照摩尔定律,这个技术进程需要至少5年-10年。
  HTC VR业务副总裁 Daniel O’Brien曾说,“VR 与智能手机行业的早期十分相似。”
  苹果于2007年推出第一款iPhone,直到2013年-2014年,智能手机才真正做到了性价比基本平衡,这取决于行业标准的统一以及芯片技术的成熟。   有了智能手机的前车之鉴,在VR领域,底层芯片公司的入局争夺来得更快一些。从2015年开始,在高通与英特尔VR解决方案的帮助下,不少VR硬件公司得以开发更高水准的VR设备。
  今年5月,暴风魔镜推出最新款VR一体机Matrix,搭载了高通的骁龙820芯片。2016年,高通将这款芯片针对VR做了优化,提供了一个底层SDK(软件开发工具包),方便开发者调用传感器数据,同时还对GPU(图形处理器)渲染方面和功耗做了一些优化。
  而英特尔直接将VR置于战略高地。英特尔正在向数据公司转型,VR是其中重要的一步。科再奇向《财经》记者表示,未来,各种VR设备将产生庞大数据,这需要从VR设备到云都具备强大的计算力、传感与捕捉技术,并能分析处理海量数据。
  但是经过三年发展,VR硬件依然笨重,使用体验也很差。
  欣旺达VR负责人发现,由于宣传力度大,很多用户对产品体验预期太高,这让VR设备的退货率远远高于其他产品,处理这些退回的机器也是一大成本。
  VR行业中,大多数人会将Oculus的产品体验视为60分,其余的远远达不到及格标准。根据暴风魔镜的调查,目前VR设备的平均使用时长不超过30分钟。
  如果把一台VR设备拆开来看,屏幕与芯片是成本最高的两个部分,另外还包括传感器、镜头、输入设备、电池和外壳。主流智能手机目前多使用1K到2K清晰度的屏幕,而把这个屏幕换到VR设备上,清晰度会除以4到8,这意味着实现同样的清晰度,VR设备必须搭载4K屏幕。
  目前4K显示屏还无法量产,即使是3K屏幕,小规模量产成本也很高。


  暴风魔镜的Matrix搭载了三星的3K屏幕,售价2499元,京东和公司官网首发的2000台机器在几分钟之内就被抢光,但三星3K屏幕供货量的极限也就是几千台。
  也有厂家开始研发4K屏幕的VR设备,其中一家深圳厂商星王电子的展示厅里就摆了一台,但这块屏幕的成本要1000多元,并且无法量产。
  短期内,VR头显的价格无法降低,硬件普及的道路依旧漫长。
  从芯片的角度来看,以Oculus和HTC Vive为代表的主机VR因为搭配主机的强大操作系统,能够实现相对较好的体验,但价格昂贵。
  以谷歌和三星为代表的移动VR绕开了芯片,被称为“VR盒子”,虽然价格便宜,但构造简单,完全依赖于手机的性能,又因为需要插入手机而增加不少重量,“只能提供刚入门的VR体验”。
  依赖高配计算机的主机VR显然更不可能大范围普及,因为鲜有人愿意被主机的线缆和小范围无线连接所束缚。
  VR一体机因此成为国内VR市场新的潮流,暴風魔镜副总裁高伟告诉《财经》记者,虽然暴风的主流产品依然是VR盒子,但Matrix的推出表明了公司想重点发力一体机。
  除了暴风,Pico、大朋、焰火工坊等VR公司纷纷将重心转移到一体机研发。
  一体机是一款介于昂贵的主机VR和轻便的移动VR中间的产品,操作系统直接内置在头显里,更像是一款独立的VR设备。但一体机依赖高性能芯片,高通的骁龙820是最低门槛,最新的835性能更高,但价格昂贵。
  此外,三星Exynos驱动着Gear VR和大朋VR一体机,国内的瑞芯微推出了RK3399芯片,全志科技也推出了一套基于自家芯片的VR硬件解决方案。
  芯片架构设计公司ARM针对Android平台推出了Mali VR SDK。由于VR一体机与手机产品供应链高度重合,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整体增幅减缓的背景下,芯片厂商们开始布局VR市场。
  但是把整个操作系统简化到一体机里,必然要牺牲用户体验。
  咨询机构Gartner研究副总裁盛陵海告诉《财经》记者,“一体机的芯片大多会降低显卡配置,甚至用内置显卡替代,这样就达不到主机级别VR的显示性能。”
  就算一体式VR做到了目前硬件技术的极致,但戴上VR之后你就做不了其他事情了,这样的东西可以成为覆盖10亿用户的新终端吗?

内容短板


  “如果VR内容可以在前两年就形成一定规模,VR目前的情况可能大不相同。”一位VR一体机厂商高管告诉《财经》记者。但他又说,“硬件都没形成气候,谁会去做内容呢?这是自找死路。”
  HTC掌舵人王雪红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2016年底,HTC成立了工作室Vive Studios,并任命Joel Breton担任VR内容副总裁。Joel Breton此前曾是多款电子游戏的制作人。
  HTC期望通过工作室的模式结合外部资源,打造高质量的VR内容,短期目标是在2017年底打造超过十款的全新游戏。
  王雪红强调,VR的每个投资对未来两年到四年都要有盈利目标。内容是取得盈利的重要保障。她认为VR应用不会只限于游戏,但新游戏可以造势。
  这个逻辑与智能手机类似。2008年,智能手机硬件技术开始逐渐成熟,但早期的智能手机由于缺少内容和应用,几乎就是一块无法发挥作用的“砖头”。直到iOS和Android应用平台逐渐丰富,应用开发者生态成熟,智能手机用户才开始大规模地增长。
  VR的问题似乎更严重,是硬件与内容的互相制约——硬件无法提供舒适的沉浸式体验,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用户量的增长;而缺乏用户基础,又导致了内容制作团队对VR内容缺乏兴趣;更重要的是,VR缺少一个“杀手级”应用来刺激硬件技术的迅速成熟。
  和HTC类似,早期的暴风魔镜也选择了先自制内容。公司一度成立了40个小组分头做硬件和内容中不同的部分,而这也是其公司人数迅速增长的原因所在。   这种精力分散的打法很快就让公司疲惫不堪,硬件的体验上不去,也做不出真正专业的内容,暴风魔镜一度被诟病是一家“伪VR”公司。
  到了2016年底,暴风魔镜开始大规模裁员,他们选择将精力聚焦到硬件开发上,但成立多家子公司做VR的内容与应用,让这些公司独立运营与融资。
  VR内容以视频和游戏为主,根据暴风影音调查的数据,2015年85%的VR用户在看视频,剩下的15%用户在玩游戏,而现在,VR的游戏用户比例占到了60%。
  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VR人士认为,目前只有游戏能够让一部分消费者忠实于VR,但VR游戏是一笔极其烧钱的生意。
  制作一款3A级别(美国最高游戏级别,包括“使命召喚”、“马里奥系列游戏”等)VR游戏,需要千万美元级别的资金投入和超过100人的制作团队。
  “以目前的VR用户量,这根本收不回成本。”创业者李思秒告诉《财经》记者,他曾经负责一家互联网公司的VR业务,后自己创业做VR应用。他认为,做VR游戏不是一个好选择,除了赚钱难,也无法给游戏开发者带来成就感。
  “谁都想开发一款《王者荣耀》那样所有人都在玩的游戏。”李思秒说。
  美国是最早启动的VR市场,但专注新消费技术产品的咨询公司Parks Associates的最新研究显示,63%的美国人对VR不熟甚至一无所知,只有约6%的男性和2.5%的女性对购买VR头盔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最好的VR游戏也可能挣不到钱。
  很多人在入局后就放弃了。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姜皓天在考察VR内容团队时发现,大量的VR游戏制作团队都来自于手机游戏行业,“很多团队半年前还在做手机游戏,发现VR火了就转来做VR,然后看VR不行了就回去做手游了”。
  盛大集团是国内最早开始布局VR的投资方之一。前盛大集团投资人许卫栋从2016年开始连续观察研究了国内超过100个VR项目。“没有一个项目让我觉得兴奋。”他告诉《财经》记者。
  投资机构IDG资本副总裁丁飞认为,作为一级市场的投资,投资人重视的是团队是否能创造实际价值。“不能因为国外一两个大收购案就导致创业者和投资方浮躁地跟风跃进,也不能因为一两年后低于大家超越实际的预期就将一个方向冷藏。”
  游戏之外,视频也是被广泛认为可能成为VR核心应用的领域。制作VR视频需要全景相机的支持,目前国内也有不少厂商在生产全景相机,以双目型消费级以及四目型专业级两类为主。
  目前一台专业级全景相机的售价超过10万元,单日租金也超过1万元,包括诺基亚OZO、Jaunt ONE、红龙等为代表的产品。而价格较低的消费级相机多搭配手机使用——在手机上插一个摄像头,但这类设备仅供娱乐,拍摄出来的画面,即使在手机屏幕上看也不清晰。
  全景影像公司Insta360推出的双目型相机Insta360 Nano售价为199美元,主要面向美国市场。这家公司最早计划做全景直播,但苦于找不到好的硬件设备,于是干脆转型自己做硬件。目前Insta360的所有设备销量加起来超过300万台,其中,去年9月量产的Insta360 Nano占据了超过一半的销量。
  Insta360的设备已经可以拍出3K效果的照片和3K效果的VR视频,相对于竞争对手,他们更早拿到了苹果手机的MFi接口认证(申请这个认证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但他们也面临VR行业并不成熟的问题。
  VR用户量级不够大,也注定了全景相机的目标用户不够多,拍摄出来的照片和视频就算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也不会有多少人看;另外,作为一个陌生面孔,在美国市场的推广也是个难题,Insta360高级市场经理曹宇钦说,他们几经周折才进入美国最大的线下电子产品零售集团BestBuy,又因为展柜设计达不到BestBuy所要求的“美感”而拖延了上架时间。
  Oculus CTO约翰·卡马克认为,目前移动VR设备并不能很好地支撑内容,他目前突破的重点是如何在较差的平台上制作出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游戏和内容。
  今年5月,Facebook宣布关闭Oculus内部的一支影视内容团队Story Studio。这支团队成立于2015年1月,28个月里,只推出了三部完整的作品:《Lost》、《Henry》和《Dear Angelica》。
  Oculus 内容部门副总监Jason Rubin表示,他不希望Facebook永远自己做VR内容,而是鼓励和支持第三方内容制作者。
  VR内容与硬件目前看来处于“鸡生蛋、蛋生鸡”的尴尬境地,这与40多年前出现的IMAX屏幕系统的遭遇一致。上世纪70年代,IMAX影院屏幕技术开始出现,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将会给影院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随后30年,这项技术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究其原因,IMAX屏幕厂商没有能力单独生产IMAX电影内容,而影视公司鉴于IMAX屏幕数量太少,也不愿意花重金投资IMAX电影。
  随后他们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双方合作开发,这与现在很多VR公司采取的办法一致,但是结果也不如人愿。
  最终让IMAX屏幕得到大突破的是2010年的大片《阿凡达》,这部电影获得了27亿美元票房。2011年,IMAX开始在全球大范围扩张。
  “这属于撞大运了。”天奇阿米巴基金管理合伙人魏武挥这样认为。而即使曾经有这样的运气,到今天,IMAX也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因此,扎克伯格描述的蓝图—— VR将成为覆盖10亿用户、和智能手机一样普及的下一代计算平台,短期内看不到实现的前景。

从2C到2B


  暴风影音的股价虽然大幅度回落,但市值仍比宣布VR战略前翻了几倍;HTC在开展VR业务之前,股价低迷了很久,而在开放VR预售之后,两日暴涨21%。   这是市场为VR的未来下的赌注。眼下,硬件技术不成熟,缺少优质内容,VR的普及看起来还遥遥无期,VR领域的玩家们只能在用户更集中、价格不敏感、对设备便携性要求不高的领域寻找出路。
  暴风魔镜的VR一体机Matrix售价2499元,暴风魔镜副总裁高伟表示。这个价格是亏本的,但暴风更看重这款机器对VR行业应用的推动。
  去年底,暴风为乳业巨头蒙牛集团制作了一个VR宣传影片,影片中有一只可爱形象的全景导游“萌小牛”,带领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蒙牛工厂的制造环境,以及公司希望宣传的生态工厂。
  蒙牛为此采购了1000台Matrix,分发到各个线下门店,帮助产品营销。
  汽车、房产、教育、电商等领域也是新技术的“追捧者”,創业公司奥创科技就选择了从汽车行业入手。
  该公司创始人赵晓迁在进入VR行业之前,从事过医疗和建筑行业。一天他坐在马桶上看到了一则VR行业新闻,立刻决定辞职创业。
  汽车销售门店里无法做到摆放每一款车型,尤其是最新款,这就需要VR设备来帮助用户体验各种车型,同样的需求也出现在房地产领域的异地看房中,比如,北京的用户可以通过VR身临其境般看到三亚的房子,包括装修、外观、小区环境等等细节。
  奥创为Jeep、凯迪拉克等汽车厂商提供VR内容服务,一单可以收到50万到80万元不等的费用。用户戴上VR设备,可以直接体验到Jeep越野车在美国国家公园里穿行。赵晓迁相信这能帮助汽车销售,也是他的创业机会。
  51VR创始人李熠2015年11月开发了一整套VR看房系统。戴上头显,用户可以身临其境般站在一个已经装修好的样板间里,往前走是阳台,左手边的落地灯通过手柄可以打开试试效果,客厅的隔壁是厨房,料理台上摆了两颗桔子,用手柄可以拿起桔子放进冰箱里,走进卧室,还可以体验到躺在床上看电视的感觉。
  李熠认为,VR虽然还无法完全替代现场看房,但是可以作为补充工具。相比传统样板间需要3个-6个月的装修时间,一个VR样板间的制作周期只需要6天-10天,造价也从每平方米6000元以上降到600元以内。
  目前51VR已经合作超过150家房地产公司,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
  但也有消费者不认可VR看房。北京的胡晓旭计划在海南买一套房子,通过VR看房后,她不认为这能够帮助她做决策。
  “房子的格局通过图片都可以看到,我们更考虑的是周边交通情况、配套设施、小区绿化以及物业服务等等,这些都是无法通过VR体验到的。”她告诉《财经》记者。
  她还发现,真正的房子与VR中呈现出来的效果相差甚远,“VR里的内容都是经过美化的”。
  汽车VR内容也是经过美化的,这导致目前VR技术更多地是活跃在车展以及各类科技展上。
  IDG资本副总裁丁飞认为,VR的行业应用,应该利用VR的特点解决行业问题,核心在于真的有用,并要恰到好处地合用。因此,团队必须有较强相关行业经验与资源。姜皓天则认为,B端行业应用虽然短期内可以赚到钱,但是发展空间不大。
  VR的C端应用是在仰望星空,B端应用就是埋头耕耘,埋头耕耘的好处是可以短期养活团队,但丁飞有一些无奈,他对《财经》记者说,“埋头耕耘久了,很容易忘记头顶上还有一片星空。”

巨头发力


  2015年12月,腾讯公布了Tencent VR SDK及开发者支持计划。一位与多家VR厂商合作的硬件整合制造商也去拜访过腾讯,但他感觉腾讯并不是十分重视VR这件事。
  对于VR,马化腾只说了一句:“我还没大看得懂。”
  在这位硬件制造商接触的其他大公司里,包括谷歌、微软、华为等等,与腾讯的态度几乎一致——要做,先做着看看。
  丁飞认为,当行业处于早期,所有人都看不清的时候,小公司比大公司没有明显劣势,甚至凭借紧凑的团队,灵活的变化,快速的试错,反而能更早摸索到正确道路。
  2016年3月淘宝发布了“Buy+”,希望借此实现真正的虚拟现实购物体验。淘宝目前已与Magic Leap、HTC vive、三星Gear VR、Pico等VR领域公司,在硬件众筹、“VR+电商”等方面展开合作。也启用了开发VR/AR应用的GnomeMagic Lab。
  2016年2月,阿里以7.94亿美元领投了VR技术创业公司Magic Leap的C轮融资。不过,这个明星融资项目至今没有推出一款面向市场的产品。
  百度也开始布局VR。今年5月底,百度上线了VR社区——百度VR+,旨在打造一个内容资讯和爱好者交流的平台。除此之外,还在自己控股的爱奇艺上尝试VR影视内容。
  BAT布局VR的思路很清晰,一方面探索技术,看看是否有卡位的价值;另一方面尝试将VR导入现有业务,短期内VR不会上升到集团战略高度。
  真正将VR视为战略制高点的巨头公司是Facebook和谷歌。
  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希望将社交业务搬到VR上。扎克伯格的畅想是,可以随时坐在一堆篝火前与几个朋友玩耍,可以随时邀三五好友坐在一起看电影,甚至可以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举行会议。
  一位VR资深业者向《财经》记者表示,扎克伯格想要的是整个VR计算平台生态,Oculus未来将扮演Android或Windows的角色。这可能是Facebook的未来。
  谷歌有很多可以转移到VR上的资产。谷歌2012年就组建了一个VR团队,但直到2016年初才把它变成一个部门,以确保尽可能多的VR设备内容的制造者和消费者使用谷歌的工具和平台。
  不仅如此,谷歌希望将其最大的业务——搜索、地图和YouTube转移到VR上。
  此前有外媒报道,谷歌正考虑在地图业务中实施“探戈计划(Project Tango) ”——一种智能手机深度传感器工具,也是谷歌VR团队的一个支柱。   今年4月,Facebook发布两款VR相机,并推出Beta版本的VR社交平台Spaces;5月,谷歌在开发者大会上宣布将和多个合作伙伴在年内发布VR一体机;6月,苹果在开发者大会上宣布,iMac将支持HTC Vive,一直被称为“VR绝缘体”的苹果也迈出了第一步。
  他们的前进建立在英特尔、高通这样的基础计算平台的快速进步之上。
  英特尔公司虚拟现实和游戏事业部总经理Frank Soqui向《财经》记者表示,VR需要一套完整的平台式解决方案的支持,包括CPU、集成显卡、独立显卡、I/O(输入输出)接口、存储和感应技术等。换句话说,除了3D环境渲染之外,用户还希望物体行为更加真实,整个环境是互动式的,而这两者都对计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英特尔正在和产业链上的公司合作解决这些问题。
  英特尔和高通还在快速构建一个支持软件能力的生态系统,从软件设计工具包到参考设计。
  6月21日,英特尔与国际奥委会共同宣布,英特尔将加入“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明年的韩国平昌冬奥会上,英特尔将首次为奥运会提供实时虚拟现实观赛体验。
  英特尔高级副总裁、首席战略官Aicha Evans对《财经》记者称,他们希望通过奥运这个大型内容平台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教育市场,让更多用户体验到VR视频直播互动;二是将更多的VR硬件、内容厂商拉进英特尔VR的阵营之中。
  《财经》记者获悉,英特尔已经和全球一些主流的VR硬件厂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Aicha Evans称,离2020年东京奥运还有三年,可以给厂商充足的时间迭代硬件。
  英特尔和高通对VR未来发展路径的判断和扎克伯格一致——VR未来会与AR结合,并顺着这个方向改进平台、增强相关供应链。两家全球最牛的芯片公司将在VR领域再次成为竞争对手。
  VR芯片平臺的成熟将引爆新一轮的硬件大战。
  英特尔感知计算事业部中国区总监汤振宇向《财经》记者表示,未来,VR行业会更加强调“平台”,任何组件都不可忽略,必须具备从设备、网络到云的端到端能力。“这些是巨头企业才具备的优势。”
  不仅如此,VR技术的提升需要海量数据做后盾,而已经掌握了更多数据的大公司将把壁垒越筑越高。这意味着,一旦大平台看到了机会,下定了决心,那么和他们业务相重合的创业公司或不上不下的中型公司只能有两个结局:死去和被收购。
  这也是过去十年互联网不同领域不断发生的故事。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入场,VR领域要诞生新的巨头已经几无可能。

止跌回升


  政策面的影响也在改变VR行业。
  2016年5月,证监会叫停上市公司的跨界定增,涉及到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和VR四个行业,其他领域的公司不能通过定增收购或募集资金投向这几个领域,同时,这四个行业的并购重组和再融资也被叫停。
  一个月后,证监会再次出手,重点核查影视、VR等热门虚拟经济并购重组案,对已经完成并购重组但未实现业绩承诺的上市公司进行抽查。
  虽然这些举措不影响非跨界公司(例如游戏公司和影视公司)投资VR,但很多希望通过投资VR拉高市值的上市公司不得不离开。
  2017年,VR领域出现了资本回暖的迹象,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BInsights的数据,今年一季度,VR类投资交易量突破80宗,同比增长60%。4月,美国VR云平台公司Improbable Worlds获得软银集团5亿美元投资,是今年VR领域的最大融资。
  在二级市场,此前过高的预期透支了市场信任。
  2015年,不少上市公司都投资VR技术和硬件,效果也十分明显,这些公司的股价在2015年都有明显上升。2016年上半年,投资方向从硬件转变至内容,以游戏和影视为主。这个阶段,VR概念对股价的刺激程度明显降低。不仅如此,几乎所有曾经因为VR而带来股价大幅上涨的公司,在2016年下半年之后,都面临股价的持续回落。
  一位研究VR行业的资深证券分析师向《财经》记者表示,前两年不少上市公司投资的VR项目没有取得预想成绩,奥飞娱乐(002292.SZ)比较典型,“本来我们认为奥飞布局VR的思路很全面,但现在看来,这些项目发展得不好,与奥飞主业没什么关联,无法体现战略投资的作用”。现在,该分析师对VR相关公司的股价都持谨慎态度。
  正因为如此,一些VR明星上市公司正在承受价值被低估的痛苦。
  欣旺达电子开辟VR业务后,2016年上半年股价保持稳定,2016年下半年VR开始降温。股价从9月起开始明显下滑,9月单月跌幅超过40%,从23元每股跌至13.5元每股。截至2017年7月19日,股价为11.84元每股,市值143.79亿元。


  2016年1月,HTC董事长王雪红宣布将建立一家VR新公司,专注于VR市场,当日HTC股价暴涨5.23%;3月,HTC 推出Vive头显,当月股价上涨25%,至92.2元新台币每股,但这也只是暂时的。HTC股价此后一直保持低迷,截至7月19日,为72.4元新台币每股,市值594亿元新台币。
  不过,券商群益证券分析师朱吉翔认为,随着技术的成熟,一些专注于VR领域的硬件整合制造商将重新获得增长。他以歌尔股份为例分析称,得益于声学器件、光学设计制造等技术的提升,歌尔潜力不小。今年一季度,歌尔的营收增长近七成,净利润增长超过50%。
  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券商分析师则认为,内容将是下一波VR领域增长的重点,但目前国内真正有实力和诚意部署VR内容的公司不多。
  大部分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VR业界人士都相信,未来3年-5年会迎来行业爆发。除了5G网络的普及,根据摩尔定律,现在的设备都将进行2次-3次迭代更新,将会带来更加舒适的VR体验,这个周期也能保证足够的内容产出。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曾说,无论在什么时间点,我们都可以说一个新事物的成熟和爆发需要五年时间。VRplay社区发起人潘博航也认为,3年-5年是一个最巧妙的说法,既不会告诉你明天就要爆发,也给你不需要等待很久的希望。
  编辑/谢丽容
其他文献
中国商飞能否成为波音空客之后世界航空制造业的第三极,目前并没有答案  国产大飞机C919三个半月前首飞成功,举国欢腾,但少有人问:波音空客性能优良的大飞机完全可以满足全球市场需求,为何中国还要不惜代价造自己的大飞机?  这首先是因为大飞机本身就商业价值巨大,和C919同型的单通道波音737和空客A320一架就1亿美元,其次是大飞机能拉动漫长的产业链,带来数以万亿计的产业链价值。  C919已经起飞
期刊
(《财经》2017年第21期“对局‘无现金’”)  無现金时代由来已久,发迹于信用卡时代。到了本世纪,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无现金时代出现了新的变革——二维码的出现。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中国互联网公司在无现金时代异军突起,成为新的标准制定者。  李显龙近日访华期间开玩笑说,在中国出门“不怕口袋没钱,只怕手机没电”,很明显,中国已经是一个无现金社会。支付宝、微信支付在中国一二线城市畅行无阻,但是随着支付体
期刊
(《财经》2017年第21期“挣扎:伊梅尔特执掌通用电气16年”)  在这个互联网公司疯狂扩张与并购的年代,工业巨头已走到了“做减法”的时候,重新聚焦核心工业业务,并发力数字化。过去的多元化扩张让GE、艾默生等一批的传统巨头失去了专注力,而霍尼韦尔这样聚焦核心业务的公司获得更快地发展。市场相信,对于传统的工业巨头来说,简洁的业务结构能使他们更为专注,深耕自己的核心业务领域才能够在工业领域持续领跑。
期刊
政府、商业机构采集了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由此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但个人信息保护尚未形成分层次、结构化的法律体系,这是个人信息权遇到的主要障碍  近日,媒体报道在百度网盘可以看到大量私人信息,百度网盘虽不自带搜索功能,但通过第三方网盘搜索引擎可查询到百度网盘用户的大量照片、通讯录,甚至政府、高校及公司内部文件等隐私内容。网友惊呼又“被裸奔”。  日光之下无新事。当互联网催生的大数据经济进一步发展时,网
期刊
由“链”到“网”,数字化供应链的运营模式已变。这一本质变化,给企业带来了诸多机遇,然而要抓住这些机遇并非易事  供应链变革,正成为企业转型的重中之重。以电子及高科技行业为例,随着全球化的迅速扩张和数字化技术的高速演进,顶级电子产品每年都面临着高达15%的大幅折价;电子产品的更新迭代导致了相应库存资产的快速折旧,以及产品生命周期可缩短至六个月;同时,大规模定制的兴起也对该行业的供应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期刊
金融科技正让银行成为一部高速运转的“永动机”,随时随地解决用户的任何金融服务需求  在银行传统金融业务面临愈加激烈竞争的同时,作为银行主要收入来源的公司业务受金融脱媒、利差收窄、企业信用风险增加等影响,银行的净收入在逐年下降,零售业务转而成为了银行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银行业在消费金融领域发挥自己所长的同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消费金融市场逐渐摸索出一片自己的发展空间。  在越来越多银行
期刊
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确立科学家的主体地位,在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他们更大空间,同时明确知识产权权益规则,给予科学家们合法、足额的激励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国务院至少发布了五份文件,力图推动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和科技成果转化。  最近的一份,是7月27日发布的《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  但在同一时间段里,关于科研人员在科研及成果转化中涉嫌犯罪的指控和
期刊
提高能量密度,降低成本仍然是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变局之中,二三线企业将被淘汰  2017年,被不少动力电池业内人士视作产业洗牌的一年。  9月8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天津召开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表示,一些国家已经启动了停止生产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表,工信部也已经启动了相关研究,也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我国的时间表。2016年11月23日,广东省东莞市,位于京港澳高速广深高速东莞厚街暇务区内的电动汽
期刊
目前弱人工智能的最好写照是:一边是天才、一边是弱智的“雨人”式智能  人工智能,是2017年最热的科技话题。从今年5月Google的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以3比0战胜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到7月份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为人工智能隔空论战。最后埃隆·马斯克直指马克·扎克伯格对人工智能知之甚少。  那
期刊
人工智能芯片战场上的硝烟才刚刚燃起,小小芯片不同层面、不同路径的选择也仍在博弈中,谁赌对了方向,谁赢  今年以来,一家曾经不那么为人所知的公司英伟达(NASDAQ:NVDA)开始浮出水面。这家公司在今年内创下了20次历史收盘最高纪录,股价累计上涨約69%。这不仅跑赢了追踪半导体板块的基金涨幅,还远超同期标普500指数。    有投行预测英伟达股价还有40%的上升空间。在过去两年间,英伟达市值已经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