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粉病是小麦主要病害,天气条件影响较大,春季雨量较多的年份,特别是雨量较多的年份,病害即会流行。如果又碰上小麦生长后期雨量偏多分布均匀,温度又偏低,将延长白粉病的流行期,加重病情。群体过大,氮肥施用过多的麦田,特别是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极易发病流行。冬季以分生孢子和潜育菌丝体形态在寄主组织越冬,第二年春天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菌丝体再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1 病害症状
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面上,也可发生在植株叶鞘、茎秆和穗上。一般叶正面的病斑比叶背面的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被害重,其症状特点是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粉状霉层。病部最先出现分散的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并互相联合呈长椭圆形的较大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霉层增厚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色乃至褐灰色,上面散生黑色颗粒。病叶早期变黄,卷曲枯死,重病株常矮缩不能抽穗。
2 传播途径
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
3 发病规律
3.1 气候条件
小麦白粉病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侵染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冬小麦出苗后,来自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或越夏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到麦苗上,造成侵染,并以分生孢子形态或潜伏于小麦组织内的菌丝越冬。本病的发生适温为15-20℃,最低为12℃,病害发生后如温度降至10℃以下则发展缓慢。在适宜条件下,病害的潜育期很短,在21-25的℃条件下,仅为3天左右,病原菌繁殖一代只需6天,所以在适温范围内如天气多雨,则本病会迅速发展而流行,因此,在雾大露重湿度高的地区本病往往严重发生。高湿虽然是本病流行的重要条件,但不是本病发生的限制因素。因为白粉病菌对湿度的要求并不严格,在相对湿度低于54%以下时,其分生孢子仍能萌发和侵染寄主,所以本病在较低相对湿度下仍有所发生和发展,氮肥施用多、种植密度大等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
3.2 栽培管理
在肥沃土地特别是在氮肥施用过高时,植株生长过茂,贪青徒长,一方面增高田间小气候湿度,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另一方面植株组织幼嫩,抗病力降低,所以本病往往严重发生。但是,在栽培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时,植株生长衰弱,细胞缺水失去膨压,抗病力降低,本病也往往严重发生。
3.3 品种抗病性
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别,近年我市推广的小麦品种中,均表现中抗。
4 防治方法
4.1 选用抗、耐病品种。
4.2 农业防治
越夏区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铲除自生麦苗;合理密植和施用氮肥,适时增施磷、钾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植株抗病性。
4.3 用药剂防治可收到明显的制止病害蔓延的效果,施药的次数及时间可根据发病早晚、病情轻重和药剂种类而定
一般在拔节期至孕穗至齐穗时开始用药,每隔7~10天喷一次,共喷2~3次即可收到良好效果。用药种类有多菌灵、粉锈宁、托布津、退菌特、三唑醇(粉锈宁)等。
1 病害症状
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面上,也可发生在植株叶鞘、茎秆和穗上。一般叶正面的病斑比叶背面的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被害重,其症状特点是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粉状霉层。病部最先出现分散的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并互相联合呈长椭圆形的较大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霉层增厚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色乃至褐灰色,上面散生黑色颗粒。病叶早期变黄,卷曲枯死,重病株常矮缩不能抽穗。
2 传播途径
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
3 发病规律
3.1 气候条件
小麦白粉病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侵染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冬小麦出苗后,来自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或越夏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到麦苗上,造成侵染,并以分生孢子形态或潜伏于小麦组织内的菌丝越冬。本病的发生适温为15-20℃,最低为12℃,病害发生后如温度降至10℃以下则发展缓慢。在适宜条件下,病害的潜育期很短,在21-25的℃条件下,仅为3天左右,病原菌繁殖一代只需6天,所以在适温范围内如天气多雨,则本病会迅速发展而流行,因此,在雾大露重湿度高的地区本病往往严重发生。高湿虽然是本病流行的重要条件,但不是本病发生的限制因素。因为白粉病菌对湿度的要求并不严格,在相对湿度低于54%以下时,其分生孢子仍能萌发和侵染寄主,所以本病在较低相对湿度下仍有所发生和发展,氮肥施用多、种植密度大等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
3.2 栽培管理
在肥沃土地特别是在氮肥施用过高时,植株生长过茂,贪青徒长,一方面增高田间小气候湿度,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另一方面植株组织幼嫩,抗病力降低,所以本病往往严重发生。但是,在栽培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时,植株生长衰弱,细胞缺水失去膨压,抗病力降低,本病也往往严重发生。
3.3 品种抗病性
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别,近年我市推广的小麦品种中,均表现中抗。
4 防治方法
4.1 选用抗、耐病品种。
4.2 农业防治
越夏区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铲除自生麦苗;合理密植和施用氮肥,适时增施磷、钾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植株抗病性。
4.3 用药剂防治可收到明显的制止病害蔓延的效果,施药的次数及时间可根据发病早晚、病情轻重和药剂种类而定
一般在拔节期至孕穗至齐穗时开始用药,每隔7~10天喷一次,共喷2~3次即可收到良好效果。用药种类有多菌灵、粉锈宁、托布津、退菌特、三唑醇(粉锈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