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课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1990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1-000-01
  
   摘 要 体育课是终身体育运动的基础,是自我锻炼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自我锻炼意识形成的发源地。
   关键词 自我锻炼意识 培养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运动兴趣
   自我锻炼意识是指在无监督的情况下进行锻炼的自觉想法,是自觉锻炼的保证。目前的中学生普遍不喜欢体育课,表现在怕苦怕累怕动,基与考试很被动地参与运动,课后时间几乎全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少数喜欢体育课的学生也只是停留在上体育课就是玩的认识阶段,再加上方法不得法,锻炼效果不明显,导致他们的“锻炼热”慢慢降温,直至消失殆尽。这样,任凭体育教师再努力,学生的体育成绩也停滞不前,究其根源就是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体育。因此,体育课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意识至关重要。下面就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意识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必须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有正确的认识,利用体育理论课向学生介绍运动对学习及工作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对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
   就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笔者认为,学生在文化学习时,大脑皮层有些区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但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大脑会产生保护性抑制,导致学习效率降低。这时,应放下学习去运动,因运动时大脑皮层另一区域处于高度兴奋,而管学习的这一区域处于休息状态。且运动能加速血液流速,能提供更充足的营养,从而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因此,建议大家在平时学习或工作中养成多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既能健身又能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二)体育锻炼能有效调节人的心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而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有助于人们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能降低焦虑,消除忧郁等心理障碍,使人们保持心理平衡,实现心理健康的目的。故在学习或工作之余进行体育锻炼,能很好地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情和高效率去学习或工作。
   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形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时的优先注意倾向和从事某种活动时的爱好倾向。所以,体育课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是自觉进行自我锻炼的前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尤其重要。笔者认为体育老师在体育课上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调整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体育课上把教学内容与有趣的游戏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玩中获得知识,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练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尽快融入运动中来,享受运动的快感及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参与运动的欲望。随着教学的进一步延伸,这种情感体验和运动需要表现得更加强烈,使学生对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为课余学生自觉进行运动奠定基础。
   (二)用组合教学法把动作结合起来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运动教学中,往往都采用单一的技术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但学生会觉得简单、单调,不够刺激,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易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运动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学实践证明,在单一技术教学的基础上,把几项基本技术组合起来进行综合教学,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运动技术的应用,这种教学方法经教学实践证明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三)比赛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运动与比赛是分不开的,课后进行运动很大一部分是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在体育课上组织一些教学比赛,让学生了解比赛的组织形式、比赛的过程及比赛的规则,便于学生课后正确地、顺利地进行运动比赛。如在某单一技术或组合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比赛的方法,让学生比技术动作的熟练,比技术动作的完美,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技术动作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变“要我学”到“我要学”,达到掌握技术动作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
   三、培养学生学会运动控制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
   体育课上不但要教会学生运动技术,还要教会学生运动技巧、运动注意点及一些运动规则;学会运动计划的制定及运动强度的控制,学会运用运动强度指标指导运动;让学生掌握一些运动的原则,如运动时运动强度应由小渐大,运动量逐渐增加,循序渐进;强调感冒生病时不能运动;知道运动的最佳时间。从而使运动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学生才会自觉运动,从而形成自我锻炼的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
   课后学生运动大都是自我锻炼为主,没有教师指导,有些运动只好自己照图解或路线图自己练习,这就要求学生会自学。比如在武术课上,给学生一张路线图,教学生一些基本常识,让学生照图自学,或分组学习,然后分别展示、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自我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自我锻炼意识与自我锻炼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是分不开的,只有形成了自我锻炼的意识,有了自我锻炼的能力,学生才有可能长期从事体育锻炼。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意识,不仅要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
   参考文献:
   [1] 康鹏飞.探析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山西体育科技.2005.11.
   [2] 刘平.浅析高校篮球课对大学生兴趣及能力的培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3.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1-000-02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近年来中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案例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心脏的器质性疾病和心血管结构异常;缺乏科学指导的过度运动;过强的心理应激;运动健身常识的匮乏以及学生运动安全意识薄弱等是导致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本文以中学生发生运动性猝死的原因等问题的分析研究,得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1-000-02  摘 要 为了调控步枪运动员比赛时的急躁情绪,本文主要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对比分析法对福州市体校射击队步枪班队员参加近两届的青少年射击锦标赛进行心理调控方法探讨实践,结果表明:采用认识法、过电影法、自我安慰法、自我暗示法、呼吸放松法、行为规范法、自我调整法七种心理调控方法,能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1-000-02  摘 要 热环境对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通过研究热环境对学生健康与运动能力的影响,为合理安排高校体育实践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热环境 健康 运动能力  一、前言  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极端气候的增多,环境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在炎热的环境中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有新的要求,音乐作为人们精神追求,越来越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和大众人们的心中.这就要求音乐发
期刊
期刊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1-000-02    摘 要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影响辽宁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技术屏障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在运动实践中,神经系统的兴奋度过高或低,都会对比赛产生不良的影响,青少年篮球比赛激烈,往往双方实力相当,场上拼劲足,但很多年轻队员,上场后发挥不出原有的训练水平,各种干扰也多,这对年轻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1-000-01  摘 要 田径运动对于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素质要求比较高,体能要求比较充沛。运动员要想达到这些要求,除了坚持科学训练以外,还要保持科学合理的营养,以保证能量的供应和疲劳的恢复。因此营养供应首先应满足运动员的能量需要。合理膳食营养对运动员提高运动能力、创造优异成绩和延缓消除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