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的春天就是要追求平等,尊重,博学,幽默,智慧,等待……
关键词:语文教学; 平等互爱; 和谐融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75-001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在弟子们疑虑的目光中,在他们好奇的探究下,孔子这一段充满智慧和灵性的言论,发人深省。在教学中,学生们也深深地思考于这段对话中,努力地与“大师”对话。
古人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孔子的这段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敏锐的洞察力,充满了人生哲理的大智慧。他只是抓住了“信手拈来”的寻常之物——水,来启发弟子成为“真君子”具备的条件,没有说教,没有强加,没有灌输,但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啊!
教学时,学生很容易地说出了“水的特点。”似乎明白了“真君子”的特性。可学生漠然的眼情,飘忽的神态,让我的心中涌起阵阵失落,其实他们没有明白。不是学生愚笨,不是学生漠视,而是意境大不一样,如何能创造理想的心境呢?
看看孔子的学生在感悟时所处的环境吧!“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孔子的心情却不平静,浩荡的泗水撩起他飞扬的情思。二千多年前的一天,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就带着他的弟子们来到泗水河边,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们畅谈、高歌……享受着自然、人生的美好。
课文《孔子游春》由写景入手,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泗水边绚丽灿烂的春景图,仿佛让读者也身临其境,和孔子及他的弟子们在泗水河畔游赏,聆听孔子对弟子的教诲。孔子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他所选择的教学载体——“大自然”,这是多么美妙神奇的“课文”啊!这一切让我这个教书近20年的语文教师所倾慕,为他们师生之间的温馨和谐而感叹。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能真切的体会到孩子们对孔子学生学习生活的无比向往。“像孔子老师那样给我们上课该多好呀!”“看!孔子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蹲着、坐着、捉蝴蝶、采花、垂钓,甚至老师在学生面前手舞足蹈,多有趣呀!”
学《孔子游春》一文,让我久久不能释怀。追寻语文教学的春天是幻境吗?我思考了很久。
首先,我们与孔子所处的时代以及社会教育环境不同。孔子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人,他开启了私立教学的先河。实行的不是班级授课制,不受施教空间限制,天地就是教室,山水就是课堂。
其次,孔子没有受到任何“课堂常规”的束缚,学生在他那儿说话交流不需要举手发言,不必正襟危坐,比一比谁的读写姿势正确。
其三,孔子的教学目标在他的心中,没有《教学大纲》的限制。没有作业的布置批阅,没有调研检测的压力。
其四,他也不必为学生的安全而担心。不用出校门打申请,不用教育主管部门对“本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批准。
可再细细琢磨,是大量的客观原因造成我们无法创造如此自然和谐的师生氛围,还是我们现代的教育制度束缚了我们吗?其实,不尽然!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
孔子积极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育思想。
他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去游玩,游玩中巧借河水诱导弟子,乍一看,孔子的这次教育活动是一种偶然,实则不然。我们不妨这样思考一下:春天到了,孔子为什么选择到泗水去游玩而不是别的地方?这是因为“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此时的泗水正是生机勃勃的时期。那么,孔子又为什么选择有水的地方呢?那是因为孔子“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颜回语)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此之前,孔子早已有了关于“水”的思考与理解,这次泗水之行是孔子精心设计的一次教学活动。当孔子在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时,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并且“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此时弟子们已经达到一种“愤”、“悱”的状态,孔子见时机已到,便引发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弟子们听后“无不惊讶”,都没想到“老师从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可见,弟子们所受到的教育是多么的深刻!颜回、子路的回答不就是最精彩的学生发言!
二、平等互爱、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孔子游春》一文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孔子早在师道尊严的200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教育民主的构想,并积极实践着。
例如:“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
当孔子听完憨直忠勇的子路和聪明好学的颜回各自的志向后,“孔子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
当颜回弹琴唱歌时,“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孔子积极创设的平等的教学氛围,将师生关系交融在一起,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
三、不离不弃,一视同仁的教育态度
孔子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身份五花八门。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甚至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十岁的。但孔子都将他们收于门下,悉心教导。他对待所有的学生,包括自己的儿子都一视同仁,没有亲疏厚薄之分。
扪心自问,我们的学生,如此的整齐划一,一旦有个“另类”,或智力障碍,或个性特殊,或顽劣懒惰,或家庭影响……他们几乎成了“众矢之的”。责任何在?尊严何存啊?
四、有教无类,教学相长
我们与孔子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除了在文化素养、教学境界上的差距外,最主要的是我们缺乏继往开来,革故鼎新的策略和智慧。其实,我们应早已深刻的认识到:学生不仅是教师教学的成果,更是教师发展成长的一面镜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在过去的两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叶澜语)
语文教学的春天到底在哪里?平等,尊重,博学,幽默,智慧,等待……但愿“孔子游春”不要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语文教师永远的幻境!
关键词:语文教学; 平等互爱; 和谐融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75-001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在弟子们疑虑的目光中,在他们好奇的探究下,孔子这一段充满智慧和灵性的言论,发人深省。在教学中,学生们也深深地思考于这段对话中,努力地与“大师”对话。
古人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孔子的这段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敏锐的洞察力,充满了人生哲理的大智慧。他只是抓住了“信手拈来”的寻常之物——水,来启发弟子成为“真君子”具备的条件,没有说教,没有强加,没有灌输,但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啊!
教学时,学生很容易地说出了“水的特点。”似乎明白了“真君子”的特性。可学生漠然的眼情,飘忽的神态,让我的心中涌起阵阵失落,其实他们没有明白。不是学生愚笨,不是学生漠视,而是意境大不一样,如何能创造理想的心境呢?
看看孔子的学生在感悟时所处的环境吧!“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孔子的心情却不平静,浩荡的泗水撩起他飞扬的情思。二千多年前的一天,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就带着他的弟子们来到泗水河边,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们畅谈、高歌……享受着自然、人生的美好。
课文《孔子游春》由写景入手,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泗水边绚丽灿烂的春景图,仿佛让读者也身临其境,和孔子及他的弟子们在泗水河畔游赏,聆听孔子对弟子的教诲。孔子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他所选择的教学载体——“大自然”,这是多么美妙神奇的“课文”啊!这一切让我这个教书近20年的语文教师所倾慕,为他们师生之间的温馨和谐而感叹。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能真切的体会到孩子们对孔子学生学习生活的无比向往。“像孔子老师那样给我们上课该多好呀!”“看!孔子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蹲着、坐着、捉蝴蝶、采花、垂钓,甚至老师在学生面前手舞足蹈,多有趣呀!”
学《孔子游春》一文,让我久久不能释怀。追寻语文教学的春天是幻境吗?我思考了很久。
首先,我们与孔子所处的时代以及社会教育环境不同。孔子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人,他开启了私立教学的先河。实行的不是班级授课制,不受施教空间限制,天地就是教室,山水就是课堂。
其次,孔子没有受到任何“课堂常规”的束缚,学生在他那儿说话交流不需要举手发言,不必正襟危坐,比一比谁的读写姿势正确。
其三,孔子的教学目标在他的心中,没有《教学大纲》的限制。没有作业的布置批阅,没有调研检测的压力。
其四,他也不必为学生的安全而担心。不用出校门打申请,不用教育主管部门对“本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批准。
可再细细琢磨,是大量的客观原因造成我们无法创造如此自然和谐的师生氛围,还是我们现代的教育制度束缚了我们吗?其实,不尽然!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
孔子积极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育思想。
他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去游玩,游玩中巧借河水诱导弟子,乍一看,孔子的这次教育活动是一种偶然,实则不然。我们不妨这样思考一下:春天到了,孔子为什么选择到泗水去游玩而不是别的地方?这是因为“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此时的泗水正是生机勃勃的时期。那么,孔子又为什么选择有水的地方呢?那是因为孔子“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颜回语)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此之前,孔子早已有了关于“水”的思考与理解,这次泗水之行是孔子精心设计的一次教学活动。当孔子在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时,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并且“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此时弟子们已经达到一种“愤”、“悱”的状态,孔子见时机已到,便引发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弟子们听后“无不惊讶”,都没想到“老师从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可见,弟子们所受到的教育是多么的深刻!颜回、子路的回答不就是最精彩的学生发言!
二、平等互爱、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孔子游春》一文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孔子早在师道尊严的200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教育民主的构想,并积极实践着。
例如:“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
当孔子听完憨直忠勇的子路和聪明好学的颜回各自的志向后,“孔子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
当颜回弹琴唱歌时,“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孔子积极创设的平等的教学氛围,将师生关系交融在一起,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
三、不离不弃,一视同仁的教育态度
孔子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身份五花八门。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甚至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十岁的。但孔子都将他们收于门下,悉心教导。他对待所有的学生,包括自己的儿子都一视同仁,没有亲疏厚薄之分。
扪心自问,我们的学生,如此的整齐划一,一旦有个“另类”,或智力障碍,或个性特殊,或顽劣懒惰,或家庭影响……他们几乎成了“众矢之的”。责任何在?尊严何存啊?
四、有教无类,教学相长
我们与孔子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除了在文化素养、教学境界上的差距外,最主要的是我们缺乏继往开来,革故鼎新的策略和智慧。其实,我们应早已深刻的认识到:学生不仅是教师教学的成果,更是教师发展成长的一面镜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在过去的两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叶澜语)
语文教学的春天到底在哪里?平等,尊重,博学,幽默,智慧,等待……但愿“孔子游春”不要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语文教师永远的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