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导读

来源 :作文周刊·中考读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wan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名片
  罗曼·罗兰(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20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代表作品有《约翰·克里斯朵夫》《母与子》(又名《欣悦的灵魂》)等,其小说的特点被后人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除此之外,他曾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作为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坚持自由、真理和正义,为人类的权利和反法西斯斗争奔走不息,被称为“欧洲的良心”。
  作品背景
  1886年,罗曼·罗兰怀抱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热情,考取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而周围的现实却让他苦闷困惑,于是他给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信寻求生活的答案。托尔斯泰很热情地写了一封二三十页长的回信,并指出:“一切使人们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们分裂的,是恶与丑。”托尔斯泰“慈祥”的言行对罗兰的一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0世纪初,在物质利益决定一切,欺小凌弱和暴力成为国际秩序的时代,需要的是高贵的精神,需要的是甘愿自我牺牲、以痛苦为人类献祭的榜样。罗曼·罗兰把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的身上,他要为他心中理想的精神巨子立传,让人们“呼吸到英雄的气息”,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创造光辉夺目的太阳。他制定了详细的创作计划,并先后写成《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等名人传记。《名人传》即包含这三部传记。
  精段阅读1
  我多祝福你能常在我的身旁!你的贝多芬真是可怜已极。得知道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当我们同在一起时,我已觉得许多病象,我瞒着,但从此越来越恶化……还会痊愈吗?我当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治的。我得过着凄凉的生活,避免我心爱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这个如此可怜、如此自私的世界上!……我不得不在伤心的隐忍中找栖身!固然我曾发愿要超临这些祸害,但又如何可能?
  ……君主与公卿尽可造就教授与机要参赞,尽可赏赐他们头衔与勋章;但他们不可能造就伟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临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两个人在一起时,这般君侯贵胄应当感到我们的伟大。昨天,我们在归路上遇见全体的皇族。我们远远里就已看见。歌德挣脱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我徒然对他说尽我所有的话,不能使他再走一步。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子,背着手,往最密的人丛中撞去。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太子鲁道夫对我脱帽;皇后先对我打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认得我的。为了好玩起见,我看着这队人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站在路边上,深深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我大大地教训了他一顿,毫不同他客气……
  赏读感悟
  第一段是贝多芬写给友人阿芒达牧师的信。耳聋对于音乐家来说是无法弥补的灾难,不但影响工作,而且使他从此过着孤独凄凉的生活,还可能受到敌人的污蔑。这段话概括了贝多芬由于耳聋而遭受的一切痛苦,他由此更深刻地体会到世界的可怜和自私。
  第二段是贝多芬在书信中写到与歌德一起散步遇到皇亲国戚时的情景。其中“背着手”和“撞”等十分传神的动作描写,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他对皇亲国戚满不在乎的态度,最集中地表现了贝多芬的叛逆性格。当然贝多芬和歌德的处境不同,对他们进行比较时要作全面分析。
  精段阅读2
  托尔斯泰并不向那些思想上的特权者说话,他只说给普通人听。他是我们的良知。他说出我们这些普通人所共有的思想,为我们不敢在自己心中加以正视的。而他之于我们,亦非一个骄傲的大师,如那些坐在他们的艺术与智慧的宝座上,威临着人类的高傲的天才一般。他是一如他在信中自称的,那个在一切名称中最美,最甜蜜的一个——“我们的兄弟”。
  人生唯有面临死亡,才能变得严肃,意义深长,真正丰富和快乐。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贵族,而在他的晚年却很不成功地试图过一种穷苦农民的生活。他起初曾耽于声色,而最终却成为一个彻底的清教徒。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们息息相通的兄长。他比我们更有自知之明,更富有人情味,思想更缜密,目光更清醒,感情更奔放。这位天才道德家以残忍的狂热和无情的冷峻,对自己灵魂进行发掘。他一辈子都在努力通过自我写照达到自我完善,从不停息,从不满足,从不让艺术流于形式。托尔斯泰,最伟大的作家、改革家、最有影响的道德思想家。
  赏读感悟
  两段文字集中凝练地概括了托尔斯泰的人生和主张。《名人传》中的托尔斯泰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也有焦躁、愤怒、冲动、放荡的时候,他并不是一个万人膜拜的神,而是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艰苦奋斗、历练成长的角色。我们所缺少的并不是他的天分、地位,而是他的经历、他那充满激情的上进心,还有他的真诚、坦率。
  精段阅读3
  什么胜利可以和这场胜利相比?哪天的阳光,曾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赏读感悟
  这一段写了米开朗琪罗的艰辛和泪水,哪怕他只是一个被世人遗忘的人,他用自己的力量创造了自己的快乐,世界的快乐,如选段中所说“用痛苦换来的欢乐。”这是他在艰辛后收获的成功的喜悦和欢欣。他并没有自私地面对生活,而是无私地用苦难来铸成欢乐,把它给予世界。
  总结
  打开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生命的烈火就会扑面而来。《名人传》里的三人,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虽然三人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种种磨难,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或有病痛的折磨,或有悲惨的遭遇,或有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們之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人生旅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贝多芬供大家欣赏的音乐,是他用痛苦换来的欢乐;米开朗琪罗留给后世的不朽杰作,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里,描述了万千生灵的渺小与伟大,描述了他们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谐,借以传播爱的种子,传达自己的信仰:“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上帝生存的人”“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能有幸福存在。”
  (本版由曾令娥供稿)
其他文献
大概沒有人会喜欢批评。  做了九年学生,课上课下,我曾多次目睹老师批评学生的情景,也曾不经意间亲耳聆听一些老师的真诚“教诲”。闲暇时细细品味,批评,也是一门学问呢!  不得不承认,老师批评学生是很讲究策略的。刚开始,老师把你叫到面前,一言不发,怒目而视。此时,你一定会深刻领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真正含义。突然间,愤怒的训斥如暴风雨般席卷而来,这时,你最好恭敬地接受暴风雨的洗礼。渐渐地,暴风雨变成了
期刊
精段阅读1  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
期刊
1951年,西沟村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时,申纪兰成了副社长。但在她心里,有一个坎始终过不去:为啥妇女的劳动报酬要少一半?  按照当时的分工计酬方式,如果男人干一天活计10个工分,那么妇女只能计5个。不平等的报酬挫伤了妇女的劳动积极性,很多妇女只愿意干“家里活”,不愿出门参加社会劳动,而这又成为阻碍妇女地位提高的关键。  申纪兰走家串户,向妇女宣传“劳动才能获得解放”的道理,同时努力做男社员的思想工作
期刊
有人尊称他为“氢弹之父”,于敏婉拒。他说,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  1926年,于敏生于天津一个小职员家庭。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
期刊
解放战争中,他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和国民党军拼过刺刀,在山势险峻的湘西和土匪“掰过手腕”。遵守军纪,坚守战场,是一名最合格的战士。  抗美援朝战场上,他带领官兵夺回失守的346.6高地。40多个人,两夜一天的战斗,李延年带领官兵坚守阵地。直到得到上级命令才撤出阵地。他因此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称号,荣立特等功。  凯旋之后,他继续投身国防事业,上世纪70年代来到祖国南疆,从此扎根祖国边陲。  他
期刊
文题呈现  诗人埃米·罗厄尔的短诗《境》:“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赏读上面这首短诗,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  备考策略  首先,仔细研读材料及要求,准确提炼关键词。寓言型材料,关键是要理清情节的发生、发展与结局,紧扣结局寻根究底;联想型、评论型材料,关
期刊
打开日记本,就仿佛与旧日的自己重逢。曾经写下的一字一句化作了一个讲故事的人,将过往生活中的點滴真情娓娓道来……{1  拥挤的公交车上,空气似乎也被挤得不能动弹,感觉不到丝毫流动的气息。唯一令人感到有些朝气的便是那一直回荡在公交车上的稚嫩童音  一个看上去约七八岁大的小孩儿,穿着一身朴素的军绿色的衣服,背着一个有些破旧的书包,执意要把自己的座位让给爷爷。{2}  “爷爷,您坐吧!”声音清脆又具有穿透
期刊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某花店处理花瓶,我挑选了两个,问店主:能优惠点吗?她回答得很干脆:不能。付款后,我的心情有点怏怏的。觉得店主真小气,不太会做生意,为了招揽回头客,优惠一点,让我带着一些欢喜离开,岂不圆满?但转念一想:为什么一定是她送我一份欢喜,而不是我顺应她的心意,给予她一份快乐呢?自己可以选择大气啊。念头一转,当下释然。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结合你
期刊
回忆是一场温柔的延续,我常常留恋于那些细碎的温暖,它们如同人生中的点点星辰,明亮美丽。感谢那一次美好的相遇,那一份温暖的起点……  记得刚开始尝试自己去上学,关上身后那扇门时,你总会转身走向能望见院子的窗台,静静地等我走入视野,等我向你挥挥手,再慢慢地走出你的视线。我的书包里总有每天一份的零食,每次我饿了,就会想起你放入零食时微微勾起的唇角和温暖的侧脸。那个场景就像一缕阳光洒进我心底,照亮了我日日
期刊
在布拉格,有关卡夫卡的遗迹有三十多处。这个有着漂亮大眼睛的美男子,曾是布拉格的骄傲。  旅途匆忙,我只拜谒了其中三处,希望从目光所及的故事里,找寻某种灵感,或感动。在我的想象里,遍布卡夫卡遗迹的城市,是该涂满卡夫卡色彩的。  卡夫卡当年常常光顾的咖啡馆,现在当然已经不是旧时的模样。只是吱吱作响的旧地板,提醒着我们时光的流逝。可没想到的是,言语不通的侍者在给我端上咖啡的时候,还递给了我一个点评网站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