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这位一直奋斗在水稻育种一线的耄耋老人,用一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跻身并且推动着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一生从事农业教育、农业研究,尤其是倡导50多年的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创新。
这位一直奋斗在水稻育种一线的耄耋老人,用一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跻身并且推动着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1996年,袁隆平主持培育农业部“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
2015年,超级稻第四期实现亩产1000公斤,创造世界产量最高纪录;
时至今日,袁隆平还在为海水稻、“巨型稻”“沙漠水稻”努力。
早在10年前,就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的风云人物,作为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袁隆平见证了中国经济的成长和繁荣:
“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实力大大增强。就拿我们的科研经费来讲,原来少得可怜,上世纪60年代最开始只有500元科研经费,后来增加到每年有2000元,这就算好的了,但出差只能坐硬座;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每年有了2万元的经费,那时我们很满意了;80年代后期两系杂交稻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里的一个重大专项,经费就更多了,一年1000万。这对于我们是个天文数字!当然,不是我们一家单位,而是全国20多家单位共享。我当时是首席专家,条件大大改善,我们可以用这些经费把试验田搞好,水利条件、土壤状况、田间道路等都可大大改良,实验大楼的条件和设施越来越先进。”
今年已经88岁的老人,至今没有想着颐养天年,更没有想过要退休,对于未来,他给自己立下了两个“小目标”:
第一个目标:90岁前希望能够实现杂交水稻大面积示范亩产1200公斤,向党的100岁生日献礼。
第二个目标:海水稻要在2020年研究成功,在生产上推广。
“这两件事情能够实现的话我也心满意足了,就正式到退休的时候了。”
在许多人眼里,袁隆平等于丰衣足食。和这张陪伴了几代人长大的面孔一同出现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等词句。 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曾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在更多时候,他愿意说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每一次采访,袁隆平都会讲他的两个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据统计,全世界现在有1.5亿公顷水稻稻田,但是杂交水稻还不到10%,若有一半种上杂交稻,可以多养活4亿到5亿人口。另一个是“禾下乘涼”的真实梦境——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把还长,稻子比花生米还大,他拿着蒲扇,躺在水稻下乘凉。如今他仍未停止杂交水稻“高产更高产”的步伐,正是为了实现这个梦。
湖南杂交水稻中心建于长沙市芙蓉区远大路,随着袁隆平声望日隆,水稻中心已逐渐成为访问团必来的一个景点。
袁的身份为中心带来了巨大的利好。国家领导人来这里视察,只要袁隆平提出要求,通常都会予以满足。1994年,时任总理李鹏视察,袁隆平申请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了1000万元的经费,李鹏当场就批了。后来他们才知道,本来准备给3000万元,没想到只要1000万元。1998年袁隆平申请研究超级杂交稻,报告递到时任总理朱镕基手里,他马上就批了一笔经费。2013年袁隆平参加李克强总理的座谈会,李克强总理说超级稻很好,不仅要百亩,还要千亩万亩。他一回中心就和他的助手、水稻育种专家邓启云商量出“超级稻百千万示范工程项目”,批了5000万元。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南优1号”,并分别在湖南、广西试种,次年,喜讯频传,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全国陆续选配出了“南优”“矮优”“威优”“汕优”等系列籼型杂交水稻组合,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在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1975年年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批示,立即在南方13省份推广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由1975年的370多公顷跃升至1976年的13.87万公顷。自此,袁的杂交水稻完成由试验田到农田的大面积种植道路。1981年,国家科委发明奖评选委员会授予袁隆平特等发明奖。
在袁隆平推出“南优1号”的同时,湖北省沔阳县农业技术员石明松发现了3株典型的雄性不育突变株,夏天雄性不育、花粉败育,秋天却恢复正常。他研究了6年,并在1981年发表论文,指出这种育性可转换的水稻在不育期可用作母本杂交制种,在可育期通过自交繁殖不育系种子,一系两用,命名为“两用系”,后湖北将该不育材料定名为“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
湖北的发现与研究先后被列入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863”高科技发展计划,袁隆平担任“863”计划1-01-101专题责任专家,进行两系稻的研究。“虽然不是袁老师发现的,但在杂交水稻领域袁老师是一面旗帜,全国由他牵头组织两系法。”袁隆平的第五位博士生、现任《杂交水稻》主编廖伏明说。
在廖伏明的印象中,两系法立项之前,袁隆平已经在思考超高产水稻的运作,“从三系到两系,从两系到一系”。
1989年,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的两系法研究遭遇当头棒喝。当年7月异常低温,盛夏低至18.9℃。全国的光敏系水稻都“打摆子”,变为可育,光敏系的温敏属性暴露出来,全国两系水稻制种几乎都失败了,国内两系研究进入低潮。邓启云正是在这个时候进入“863”课题小组的。他和袁隆平相识于安江农校,那时袁隆平还是一名教师,“经常打着赤脚在台上讲话”。1988年,邓启云进入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进行基础研究。袁隆平每年召开“863”总结会议时都会让非课题组成员列席会议。邓启云因此眼界大开,他也因一次帮袁隆平解决了籽粒扁平不饱满的问题而受到袁隆平的当众表扬。 1995年,袁隆平宣布两系法技术研究成功,但产业化制种时仍出现一些问题,在总结会上,袁隆平眯着眼睛听湖南省农业行政部门的质疑。用几句话四两拨千斤:“两系水稻是一个新生事物,尽管它有问题,它还是有诸多优点。对于新生事物,我们要爱护,不能一棍子打死。”行政官员听到袁隆平的话马上改口,解释良久。
廖伏明记得,两系稻宣告成功不到一年,国家就提出超級稻计划,分为两期目标,1996年到2000年第一期目标每亩产700公斤,第二期2000年到2005年亩产800公斤。1997年,袁隆平在《杂交水稻》上发表论文《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之后迅速立项,他在两系法基础之上研究超级杂交稻,廖伏明也加入了这支队伍。
2000年,袁隆平团队培养出“两优培九”,实现一期目标,2004年,又突破了亩产800公斤。袁隆平永不满足的性格没让数字停留于此,他提出了2015年三期900公斤、2020年四期1000公斤的新目标。2011年,三期目标告破;2014年,四期目标达成。他又提出五期目标,每公顷产粮16吨。
袁隆平秘书辛业芸觉得,在超级稻的试验中,袁隆平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三期与二期隔了7年,后面的目标越来越大,难度理应越来越高,时间也会相应越来越长,但实际上我们四期反而很短,我在他身边这么多年,感觉到他已经掌握了攻关的诀窍,水稻就是他手里把玩的一个东西,他玩得很随意了。”迈进86岁,袁隆平的所有研究简化成了以他的两个梦为基础的两个大方向:如何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让农民创收,如何让杂交水稻走出国门。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2015年,杂交水稻推广面积为18134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2%。近10年来,杂交水稻面积维持在50%以上。美国学者唐·帕尔伯格著有《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他认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中国人战胜饥饿的重要方法。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连续几年在“全国两会”上提议“出台优惠政策”,之前接受采访时,他称:“政府以高价回购农民粮食,以平价供应市场,政府来补贴,每年拿两三千亿出来,国家财力雄厚,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在袁隆平看来,粮食安全永远是头等大事。现在国内粮食不是完全自给,大豆、玉米等每年都大量进口,耕地不断减少,开发占用农田,必须努力提高水稻产量。
“我们有句话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袁老师就是敢于担当的匹夫,他会主动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紧密关联。他在思想上很超前的,大家没有考虑到粮食安全问题的时候,他就想到了,耕地减少、城市化占用耕地等等。”在一次饭局上,辛业芸听到几位院士聊天,说现在米吃不了多少,粮食不存在不够的问题。时常帮袁隆平查找资料、协助工作,她也清楚国内耕地减少和农民积极性降低的现状,她一对比就发现了袁隆平的忧患意识,“他真的是站在国家层面看待粮食问题。所以为什么说他是国宝,国家领导人见到他都非常尊敬,因为有袁隆平,我们粮食就不愁,这是给大家的一种信心。”
早在1982年,世界粮食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介绍袁隆平时就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这成为伴随袁隆平最长久的头衔。20多年过去,世界对中国杂交水稻的认识似乎仍停留在当年。
杂交水稻中心从未停止国际化的探索,每年杂交水稻中心会举办两次左右的培训班,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农业专家,由中心的研究院进行培训,介绍中国杂交水稻的情况。还专设了负责推广的国际部,目前杂交水稻已推广至全球30多个国家。其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上市公司“隆平高科”也承担了国际培训班的业务,招收各国学员,讲授杂交水稻的原理和市场化方式。袁隆平的第二个梦正在以各种方式向全世界渗透。
如今的袁隆平仍然每天下田,站在田间的袁隆平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已经不止一个人对他说,结穗饱满的超级稻田在田埂排开,看着就像仪仗队,“仪仗队哪,是部队里最漂亮的!”也有人说他的杂交水稻是核武器,“一个沙发这个面积大概有1.9公斤稻谷,这就是核武器啊。”时至今日,他早已明白,儿时喜欢的《摩登时代》不过是一场滑稽戏,而他亲手创造的摩登时代,却真切地伫立在身后,为世人开出一片良田。
这位一直奋斗在水稻育种一线的耄耋老人,用一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跻身并且推动着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一生从事农业教育、农业研究,尤其是倡导50多年的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创新。
这位一直奋斗在水稻育种一线的耄耋老人,用一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跻身并且推动着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1996年,袁隆平主持培育农业部“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
2015年,超级稻第四期实现亩产1000公斤,创造世界产量最高纪录;
时至今日,袁隆平还在为海水稻、“巨型稻”“沙漠水稻”努力。
早在10年前,就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的风云人物,作为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袁隆平见证了中国经济的成长和繁荣:
“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实力大大增强。就拿我们的科研经费来讲,原来少得可怜,上世纪60年代最开始只有500元科研经费,后来增加到每年有2000元,这就算好的了,但出差只能坐硬座;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每年有了2万元的经费,那时我们很满意了;80年代后期两系杂交稻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里的一个重大专项,经费就更多了,一年1000万。这对于我们是个天文数字!当然,不是我们一家单位,而是全国20多家单位共享。我当时是首席专家,条件大大改善,我们可以用这些经费把试验田搞好,水利条件、土壤状况、田间道路等都可大大改良,实验大楼的条件和设施越来越先进。”
今年已经88岁的老人,至今没有想着颐养天年,更没有想过要退休,对于未来,他给自己立下了两个“小目标”:
第一个目标:90岁前希望能够实现杂交水稻大面积示范亩产1200公斤,向党的100岁生日献礼。
第二个目标:海水稻要在2020年研究成功,在生产上推广。
“这两件事情能够实现的话我也心满意足了,就正式到退休的时候了。”
在许多人眼里,袁隆平等于丰衣足食。和这张陪伴了几代人长大的面孔一同出现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等词句。 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曾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在更多时候,他愿意说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每一次采访,袁隆平都会讲他的两个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据统计,全世界现在有1.5亿公顷水稻稻田,但是杂交水稻还不到10%,若有一半种上杂交稻,可以多养活4亿到5亿人口。另一个是“禾下乘涼”的真实梦境——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把还长,稻子比花生米还大,他拿着蒲扇,躺在水稻下乘凉。如今他仍未停止杂交水稻“高产更高产”的步伐,正是为了实现这个梦。
湖南杂交水稻中心建于长沙市芙蓉区远大路,随着袁隆平声望日隆,水稻中心已逐渐成为访问团必来的一个景点。
袁的身份为中心带来了巨大的利好。国家领导人来这里视察,只要袁隆平提出要求,通常都会予以满足。1994年,时任总理李鹏视察,袁隆平申请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了1000万元的经费,李鹏当场就批了。后来他们才知道,本来准备给3000万元,没想到只要1000万元。1998年袁隆平申请研究超级杂交稻,报告递到时任总理朱镕基手里,他马上就批了一笔经费。2013年袁隆平参加李克强总理的座谈会,李克强总理说超级稻很好,不仅要百亩,还要千亩万亩。他一回中心就和他的助手、水稻育种专家邓启云商量出“超级稻百千万示范工程项目”,批了5000万元。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南优1号”,并分别在湖南、广西试种,次年,喜讯频传,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全国陆续选配出了“南优”“矮优”“威优”“汕优”等系列籼型杂交水稻组合,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在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1975年年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批示,立即在南方13省份推广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由1975年的370多公顷跃升至1976年的13.87万公顷。自此,袁的杂交水稻完成由试验田到农田的大面积种植道路。1981年,国家科委发明奖评选委员会授予袁隆平特等发明奖。
在袁隆平推出“南优1号”的同时,湖北省沔阳县农业技术员石明松发现了3株典型的雄性不育突变株,夏天雄性不育、花粉败育,秋天却恢复正常。他研究了6年,并在1981年发表论文,指出这种育性可转换的水稻在不育期可用作母本杂交制种,在可育期通过自交繁殖不育系种子,一系两用,命名为“两用系”,后湖北将该不育材料定名为“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
湖北的发现与研究先后被列入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863”高科技发展计划,袁隆平担任“863”计划1-01-101专题责任专家,进行两系稻的研究。“虽然不是袁老师发现的,但在杂交水稻领域袁老师是一面旗帜,全国由他牵头组织两系法。”袁隆平的第五位博士生、现任《杂交水稻》主编廖伏明说。
在廖伏明的印象中,两系法立项之前,袁隆平已经在思考超高产水稻的运作,“从三系到两系,从两系到一系”。
1989年,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的两系法研究遭遇当头棒喝。当年7月异常低温,盛夏低至18.9℃。全国的光敏系水稻都“打摆子”,变为可育,光敏系的温敏属性暴露出来,全国两系水稻制种几乎都失败了,国内两系研究进入低潮。邓启云正是在这个时候进入“863”课题小组的。他和袁隆平相识于安江农校,那时袁隆平还是一名教师,“经常打着赤脚在台上讲话”。1988年,邓启云进入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进行基础研究。袁隆平每年召开“863”总结会议时都会让非课题组成员列席会议。邓启云因此眼界大开,他也因一次帮袁隆平解决了籽粒扁平不饱满的问题而受到袁隆平的当众表扬。 1995年,袁隆平宣布两系法技术研究成功,但产业化制种时仍出现一些问题,在总结会上,袁隆平眯着眼睛听湖南省农业行政部门的质疑。用几句话四两拨千斤:“两系水稻是一个新生事物,尽管它有问题,它还是有诸多优点。对于新生事物,我们要爱护,不能一棍子打死。”行政官员听到袁隆平的话马上改口,解释良久。
廖伏明记得,两系稻宣告成功不到一年,国家就提出超級稻计划,分为两期目标,1996年到2000年第一期目标每亩产700公斤,第二期2000年到2005年亩产800公斤。1997年,袁隆平在《杂交水稻》上发表论文《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之后迅速立项,他在两系法基础之上研究超级杂交稻,廖伏明也加入了这支队伍。
2000年,袁隆平团队培养出“两优培九”,实现一期目标,2004年,又突破了亩产800公斤。袁隆平永不满足的性格没让数字停留于此,他提出了2015年三期900公斤、2020年四期1000公斤的新目标。2011年,三期目标告破;2014年,四期目标达成。他又提出五期目标,每公顷产粮16吨。
袁隆平秘书辛业芸觉得,在超级稻的试验中,袁隆平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三期与二期隔了7年,后面的目标越来越大,难度理应越来越高,时间也会相应越来越长,但实际上我们四期反而很短,我在他身边这么多年,感觉到他已经掌握了攻关的诀窍,水稻就是他手里把玩的一个东西,他玩得很随意了。”迈进86岁,袁隆平的所有研究简化成了以他的两个梦为基础的两个大方向:如何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让农民创收,如何让杂交水稻走出国门。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2015年,杂交水稻推广面积为18134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2%。近10年来,杂交水稻面积维持在50%以上。美国学者唐·帕尔伯格著有《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他认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中国人战胜饥饿的重要方法。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连续几年在“全国两会”上提议“出台优惠政策”,之前接受采访时,他称:“政府以高价回购农民粮食,以平价供应市场,政府来补贴,每年拿两三千亿出来,国家财力雄厚,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在袁隆平看来,粮食安全永远是头等大事。现在国内粮食不是完全自给,大豆、玉米等每年都大量进口,耕地不断减少,开发占用农田,必须努力提高水稻产量。
“我们有句话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袁老师就是敢于担当的匹夫,他会主动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紧密关联。他在思想上很超前的,大家没有考虑到粮食安全问题的时候,他就想到了,耕地减少、城市化占用耕地等等。”在一次饭局上,辛业芸听到几位院士聊天,说现在米吃不了多少,粮食不存在不够的问题。时常帮袁隆平查找资料、协助工作,她也清楚国内耕地减少和农民积极性降低的现状,她一对比就发现了袁隆平的忧患意识,“他真的是站在国家层面看待粮食问题。所以为什么说他是国宝,国家领导人见到他都非常尊敬,因为有袁隆平,我们粮食就不愁,这是给大家的一种信心。”
早在1982年,世界粮食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介绍袁隆平时就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这成为伴随袁隆平最长久的头衔。20多年过去,世界对中国杂交水稻的认识似乎仍停留在当年。
杂交水稻中心从未停止国际化的探索,每年杂交水稻中心会举办两次左右的培训班,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农业专家,由中心的研究院进行培训,介绍中国杂交水稻的情况。还专设了负责推广的国际部,目前杂交水稻已推广至全球30多个国家。其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上市公司“隆平高科”也承担了国际培训班的业务,招收各国学员,讲授杂交水稻的原理和市场化方式。袁隆平的第二个梦正在以各种方式向全世界渗透。
如今的袁隆平仍然每天下田,站在田间的袁隆平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已经不止一个人对他说,结穗饱满的超级稻田在田埂排开,看着就像仪仗队,“仪仗队哪,是部队里最漂亮的!”也有人说他的杂交水稻是核武器,“一个沙发这个面积大概有1.9公斤稻谷,这就是核武器啊。”时至今日,他早已明白,儿时喜欢的《摩登时代》不过是一场滑稽戏,而他亲手创造的摩登时代,却真切地伫立在身后,为世人开出一片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