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遭遇抄袭门并不可怕,可怕rCJ是不想去超越。
除了“碰撞门”,中国自主品牌另一个争议焦点则是“抄袭门”。
2006年9月26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德国尼奥普兰起诉江苏中大客车的侵权案。尼奥普兰公司称。被告制造销售的中大A9客车侵犯了其“星航线”客车的外观设计专利。
2007年8月,奔驰和宝马两大汽车制造巨头不约而同地声称将在适当时机起诉双环汽车侵权,原因是双环汽车出口到欧洲的CEO被认为与宝马×5相似,出口到德国的小贵族被认为与奔驰Smart For-two相似。就在4年前,双环汽车因为来宝S-RV涉嫌抄袭本田CRV,被本田起诉到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直到2006年3月,中国专利委员会宣告本田状告双环涉案外观侵权无效,这件历时两年多的案件才终于告一段落。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07年10月,菲亚特在中国和意大利同时起诉长城汽车,称其即将推出的新车精灵涉嫌抄袭Panda;与此同时,长城最新推出的三款车也各有嫌疑抄袭丰田、日产等公司产品。
在2005年之前发生的相关诉讼案件,还有通用起诉奇瑞QQ与S13ark外观相似、丰田状告吉利等。此外,还有通田阁萝涉嫌抄袭大众POLO,比亚迪F3涉嫌抄袭丰田花冠,红旗涉嫌抄袭劳斯莱斯、丰田皇冠等等……
祸兮?福兮?
虽然闹到了法庭上,但一般都是以被告方胜诉结局,要不就是达成和解,似乎被起诉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并没有遭受多大的损失。
甚至有人说,相比遭遇“碰撞门”的企业而言,遭遇所谓“抄袭门”的企业要幸运许多,毕竟从某种意义上说,“碰撞门”传达出来的是100%的产品负面信息,而“抄袭门”中的遭殃者则没有这种顾虑,甚至有了提升产品知名度的机会——毕竟跨国公司主动找上门来将自主品牌产品和自己产品相提并论的这种机会并不多。
德国负责双环品牌汽车销售的经销商就认为,抄袭官司将有助于两款车在欧洲的销售,并称双环CEO受到了当地汽车经销商的追捧。在他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就已经有90家汽车经销商要求经销双环CEO,其中居然不乏奥迪和宝马的经销商。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通田阎萝涉嫌抄袭大众POLO,也有可能是通田公司在新车上市时的一种炒作行为。
但是从自主品牌走出国门的长期利益而言,“抄袭门”是不折不扣的瓶颈。
早年间在一些海外市场,与国际名牌商品“形似而质不似”的国货给中国商品留下了一定负面口碑,甚至在一些地区。“中国货”成为仿制商品的代名词。也正因如此,欧美市场的一些消费者在脑海里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车也是心存戒备,去年中国汽车企业被诬“仿冒法拉利”的事件可以说正是这种心态的现实表露。
此外,即便官司并未打输,但受抄袭门官司的影响,自主品牌汽车无法出席国际车展,甚至出口计划受阻,都是不争的事实。
是抄袭还是借鉴?
对于这些涉嫌抄袭的现象,国内媒体评论不一,有的呼吁要“刹住抄袭风”,称抄袭会影响中国汽车企业的形象,会让很多中国汽车厂商不思进取、永远靠着别人吃饭,严重危害中国汽车行业的长远发展。但更多的声音是,在中国汽车行业与市场的目前状况下,出现这么多模仿产品并不奇怪。他们认为,自主开发需要数以亿计的资金投入,需要培养或者吸纳大量人才,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况且还不一定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对于中国这些在夹缝中生存的民族汽车,这样的投入风险代价是高昂的。而模仿省时、省力、省钱,其已经得到市场认可的外形也容易被消费者接受。民族汽车本来根底就浅,起步又晚,如果不采取这种非常时期的非常策略,恐怕是永无出头之日。因此,虽然抄袭本身是一种带有投机和损人利己性质的不文明行为,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国人对民族汽车的这些涉嫌抄袭行为仍然持以包容和支持的态度,借用网友的一句话——“娃是好娃,都让市场给害的!”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日本、韩国在汽车工业发展初期。同样是经过了这样一个阶段,起初也是在模仿、借鉴欧美汽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他们不是被动抄袭,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吸收和创新,现在他们的汽车工业已然和欧美前辈们并驾齐驱,打造出了丰田、本田、现代这样一些国际著名品牌。
超越抄袭门
有网友提出,这几年,抄袭官司的被起诉对象已经从奇瑞、吉利等转向了双环和长城。奇瑞和吉利在发展之初也陷身于抄袭风波中。然而,他们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无论是企业销量规模还是研发能力都上升了一个台阶,基本上已经脱离了发展之初的依赖借鉴的方式,开始初步具备自己的整车研发能力,自然也开始逐渐远离抄袭漩涡。而长城和双环作为刚涉足轿车行业的企业,在产品上的借鉴实际上走的是当初的奇瑞和吉利的路子,自然也会经历他们经历过的艰难。
的确,经历了三年的发展,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已经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最早受到涉嫌抄袭起诉的吉利早就开始注重打造自主品牌,这从它去年用300多万元去征集新车标这种大手笔就不难看出。与通用纠缠数年的奇瑞,如今也有A1等一系列品质过硬的自主产品。比亚迪推出的F3虽然在整车外形上有抄袭花冠的嫌疑,但这款价位在10万元左右的新车在内饰和工艺等方面甚至比花冠做得还好,被业界誉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城汽车有限公司销售部副总经理商玉贵也曾经告诉媒体,长城已经开始改变策略,提高品质,铸造品牌,不再走数量的路线。
事实上,丰田、本田、现代都是靠模仿起家,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发展成为国际巨头,如果能在模仿的同时学习并进行消化,有限度的模仿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遭遇抄袭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想去超越。
除了“碰撞门”,中国自主品牌另一个争议焦点则是“抄袭门”。
2006年9月26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德国尼奥普兰起诉江苏中大客车的侵权案。尼奥普兰公司称。被告制造销售的中大A9客车侵犯了其“星航线”客车的外观设计专利。
2007年8月,奔驰和宝马两大汽车制造巨头不约而同地声称将在适当时机起诉双环汽车侵权,原因是双环汽车出口到欧洲的CEO被认为与宝马×5相似,出口到德国的小贵族被认为与奔驰Smart For-two相似。就在4年前,双环汽车因为来宝S-RV涉嫌抄袭本田CRV,被本田起诉到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直到2006年3月,中国专利委员会宣告本田状告双环涉案外观侵权无效,这件历时两年多的案件才终于告一段落。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07年10月,菲亚特在中国和意大利同时起诉长城汽车,称其即将推出的新车精灵涉嫌抄袭Panda;与此同时,长城最新推出的三款车也各有嫌疑抄袭丰田、日产等公司产品。
在2005年之前发生的相关诉讼案件,还有通用起诉奇瑞QQ与S13ark外观相似、丰田状告吉利等。此外,还有通田阁萝涉嫌抄袭大众POLO,比亚迪F3涉嫌抄袭丰田花冠,红旗涉嫌抄袭劳斯莱斯、丰田皇冠等等……
祸兮?福兮?
虽然闹到了法庭上,但一般都是以被告方胜诉结局,要不就是达成和解,似乎被起诉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并没有遭受多大的损失。
甚至有人说,相比遭遇“碰撞门”的企业而言,遭遇所谓“抄袭门”的企业要幸运许多,毕竟从某种意义上说,“碰撞门”传达出来的是100%的产品负面信息,而“抄袭门”中的遭殃者则没有这种顾虑,甚至有了提升产品知名度的机会——毕竟跨国公司主动找上门来将自主品牌产品和自己产品相提并论的这种机会并不多。
德国负责双环品牌汽车销售的经销商就认为,抄袭官司将有助于两款车在欧洲的销售,并称双环CEO受到了当地汽车经销商的追捧。在他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就已经有90家汽车经销商要求经销双环CEO,其中居然不乏奥迪和宝马的经销商。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通田阎萝涉嫌抄袭大众POLO,也有可能是通田公司在新车上市时的一种炒作行为。
但是从自主品牌走出国门的长期利益而言,“抄袭门”是不折不扣的瓶颈。
早年间在一些海外市场,与国际名牌商品“形似而质不似”的国货给中国商品留下了一定负面口碑,甚至在一些地区。“中国货”成为仿制商品的代名词。也正因如此,欧美市场的一些消费者在脑海里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车也是心存戒备,去年中国汽车企业被诬“仿冒法拉利”的事件可以说正是这种心态的现实表露。
此外,即便官司并未打输,但受抄袭门官司的影响,自主品牌汽车无法出席国际车展,甚至出口计划受阻,都是不争的事实。
是抄袭还是借鉴?
对于这些涉嫌抄袭的现象,国内媒体评论不一,有的呼吁要“刹住抄袭风”,称抄袭会影响中国汽车企业的形象,会让很多中国汽车厂商不思进取、永远靠着别人吃饭,严重危害中国汽车行业的长远发展。但更多的声音是,在中国汽车行业与市场的目前状况下,出现这么多模仿产品并不奇怪。他们认为,自主开发需要数以亿计的资金投入,需要培养或者吸纳大量人才,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况且还不一定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对于中国这些在夹缝中生存的民族汽车,这样的投入风险代价是高昂的。而模仿省时、省力、省钱,其已经得到市场认可的外形也容易被消费者接受。民族汽车本来根底就浅,起步又晚,如果不采取这种非常时期的非常策略,恐怕是永无出头之日。因此,虽然抄袭本身是一种带有投机和损人利己性质的不文明行为,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国人对民族汽车的这些涉嫌抄袭行为仍然持以包容和支持的态度,借用网友的一句话——“娃是好娃,都让市场给害的!”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日本、韩国在汽车工业发展初期。同样是经过了这样一个阶段,起初也是在模仿、借鉴欧美汽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他们不是被动抄袭,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吸收和创新,现在他们的汽车工业已然和欧美前辈们并驾齐驱,打造出了丰田、本田、现代这样一些国际著名品牌。
超越抄袭门
有网友提出,这几年,抄袭官司的被起诉对象已经从奇瑞、吉利等转向了双环和长城。奇瑞和吉利在发展之初也陷身于抄袭风波中。然而,他们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无论是企业销量规模还是研发能力都上升了一个台阶,基本上已经脱离了发展之初的依赖借鉴的方式,开始初步具备自己的整车研发能力,自然也开始逐渐远离抄袭漩涡。而长城和双环作为刚涉足轿车行业的企业,在产品上的借鉴实际上走的是当初的奇瑞和吉利的路子,自然也会经历他们经历过的艰难。
的确,经历了三年的发展,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已经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最早受到涉嫌抄袭起诉的吉利早就开始注重打造自主品牌,这从它去年用300多万元去征集新车标这种大手笔就不难看出。与通用纠缠数年的奇瑞,如今也有A1等一系列品质过硬的自主产品。比亚迪推出的F3虽然在整车外形上有抄袭花冠的嫌疑,但这款价位在10万元左右的新车在内饰和工艺等方面甚至比花冠做得还好,被业界誉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城汽车有限公司销售部副总经理商玉贵也曾经告诉媒体,长城已经开始改变策略,提高品质,铸造品牌,不再走数量的路线。
事实上,丰田、本田、现代都是靠模仿起家,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发展成为国际巨头,如果能在模仿的同时学习并进行消化,有限度的模仿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遭遇抄袭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想去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