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的“听写猜读法”探索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c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听写猜读法”是一种基于阅读期待的先学后导的教学方式。古诗词教学运用“听写猜读法”,即学生在阅读诗词前先听写整首诗词,通过猜测诗词内容、写作思路来猜写词语、句子,听写后根据上下语境判断字词正误,并紧扣字词揣摩诗人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意蕴,实现由“言”及“文”、“言”“意”共生的教学追求。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听写猜读法;《归园田居》;先学后导;以诗解诗
  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流程是:教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整体感知,逐句翻译、赏析,课后背诵、习题检测。讲解、背诵、默写、检测,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单一呆板,使得本来优美的诗词,显得生硬无味,让学生不胜其烦,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得不到很好的提高。怎样让学生喜欢阅读古诗词?怎样帮助他们掌握阅读方法、策略,提高阅读水平和审美品位?笔者在教学《归园田居(其三)》一课时首创了“听写猜读”教学法,并结合以诗解诗、比较阅读、以写促读等学法,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听写猜读,“言”“意”共生
  听写法,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也最易操作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教师发音、学生笔录来训练学生听和写的能力。在教学中,一般教师主要将它用于字词的记忆,较少用于文段、篇章的解读。猜读法,即在读书过程中,根据已知的内容,推测未知内容。它能促使学生读思结合,提高阅读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将听写法和猜读法融合在一起用在古诗文教学,是笔者教学的一个创新。
  在学习《归园田居(其三)》之前,学生未读过这首诗。课堂伊始,笔者首先呈现诗歌标题,并让学生猜测诗歌的内容。学生猜测的内容为:乡村的自然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田间劳作的场景、田园生活、一位隐士的归隐生活……在一般的猜读教学中,接下来是打开书本,比较、印证推测内容,但笔者却让学生打开笔记本听写整首诗,并请两名学生将诗句听写在黑板上;一般的听写教学,在学生听写后,会让学生打开书本,比较正误,校对修改,但笔者却依然不许学生打开书本,而是让学生看着黑板上两名同学听写的诗句,对比自己听写的诗句,展开评析活动。
  学生通过诗歌标题猜读到田园内容,所以“种豆南山下”很少有人写错。“草盛豆苗稀”的“盛”与“稀”有少数同学写错,写对的同学介绍写对的原因是:“盛”与“稀”是反义词,“草盛”与“豆稀”形成对比。听写时可以通过上下句猜测字形词义、写作思路,听写后更可以通过语境猜测词义句义。比如学生通过“草盛豆苗稀”的“草盛”,“晨兴理荒秽”的“理”和“荒”猜测“秽”的意思是“杂草”。而学生在听写“带月荷锄归”一句时写出的三个“dài”:“待”“戴”“带”,更是成为品读诗意的切入点。摘录课堂实录片段如下:
  生1:我觉得是“等待”的“待”,作者从早忙到晚,必定很辛苦,因此他在等待晚上的到来,因为待到看到月亮,便是他收工之时。
  生2:这个“待”字最差。因为前面说,草很多,早上很早要去除草。如果用“待”,好像他是在那儿休息,守株待兔似的等待月亮升起好回家。我觉得应该是“披星戴月”的“戴”。“戴”是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的意思,成语披星戴月,就是指身披星星,头顶月亮,一般用来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我想作者就是借此来表现自己劳作生活早出晚归的辛苦。
  生3:纵观整首诗而言,作者并没有感叹劳作十分辛苦,恰恰相反,作者非常沉浸其中,他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喜悦、兴奋、满足的心情。虽然“带月”与“戴月”都是描写披戴月色的景象,但“带”有携带及引领的义项,因此,“带月”就让我觉得作者是将月亮当作自己的伙伴,日出的时候,月亮去休息了,等到傍晚时分,作者劳碌了一天要回家,月亮也恰好睡醒,便带着饱满的精神来陪伴作者回家。而作者作为动作的发出者,是主动的,在一天劳作之后,心满意足地“带”着自己的伙伴回家。
  生4:用这个“带”字好。我觉得诗中描绘的应该是一种自由自在、很随性的生活,把月亮带回家,感觉有点梦幻,有一点诗人的想象,像是把现实和想象结合在一起,想象、感受到这个晚上的月色美好。
  生5:带月回家,是一种与自然特别亲近的场景。想象月光就这样透过树木洒在身上,有一种非常娴静的感觉。用“带”这个字的话,感觉即使扛着锄头但整个人都轻轻地飘起来了,一点都没有负担。
  师:一人,一锄,一轮月亮,内心非常轻松,悠闲自得,一点都没有负担——你们描绘的画面很美,你们的感受很美。本来,从早到晚除草,披星戴月,应该很艰辛吧?但同学们却从“带月”的“带”这个字读出了愉悦,读出了诗意,讀出了境界……
  用哪个“dài”,为什么用“带”,从对一个字的字形的辨析开始,由“言”及“意”,学生不仅读出了字词承载的情感,读出了诗人的心理、形象,读出了诗歌的意境美、意蕴美,而且学会了紧扣字词的音、形、义来评析思想情感的阅读策略,凸显了听写猜读、斟词酌句、“言”“意”相生的教学价值。
  “听写猜读法”的教学价值是多维度、多方面的,这里阐述其中最主要的两点。
  首先,“听写猜读法”是一种基于阅读期待的先学后导的教学方式,具有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强化审美体验和阅读记忆的效能。
  先学,在学生无预习、对要学的内容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始听写。听写时,学生只根据自己的猜测、判断书写词语、句子,听写后的相互对照、讨论,也完全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为什么选择该词,并揣摩作者用该词语的用意。这种完全“裸读”的阅读方式,没有阅读前的背景介绍,没有导语暗示阅读感悟,没有问题圈定阅读思维,真正做到了不越俎代庖,不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赋予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权利。
  后导,听写结果是教师确定学习起点和教学提升点的重要依据。尊重学生的原初体验,让听写正确的学生交流听写猜读的经验,比如根据课题猜测内容,根据上下语境和作者的写作思路猜写词句;更多的是以学生听写的错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抓住学生的疑难点作为教学的重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上讲台在黑板上听写诗句的最好是从未读过这首诗歌或学习基础偏弱的学生,以充分暴露学生的阅读障碍。如果让背过诗句或者学习基础特别好的学生进行板演,黑板上的诗句全对或错的太少,就不能反映大部分学生的真实情况,不利于学生在比读中辨优劣,获得深切的审美体验。   听写猜读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听写后的比读更是能够提升学生的期待品位。比如对“带月”一词的品读,在学生听写猜读,背诵全诗,貌似读懂整首诗的时候,问学生“你都懂了吗,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又能激发学生新的阅读期待,引发他们的质疑问难,进入深入探讨诗歌、拓展期待视野的学习环节。
  其次,听写猜读,是实现古诗词阅读“言”“意”共生的有效途径。
  在汉语里,一个音节(读音,或者说发音)可能对应很多字,所以通过词来判断字就变得非常重要。单独一个词,当它不与其他词发生关系的时候是死的,只有在更大的语言单位中,词语才能活跃起来。在没有读过诗词时听写,学生听写的错误不一定是因为不会写正确的字,而是因为不知道作者写的是什么。所以,学生听写字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猜读写作内容、写作思路的过程,也是借助联想、想象,猜测诗句所表达的意境、情感的过程。听写后的比读,是在揣摩品味具体语词基础上的阐释和赏评,是紧扣具体词句在头脑中进行情境想象和整体语境的建构。这样,学生对字形词义的掌握与对诗词传达的情感、意境之美的领会相辅相成,不仅能够准确书写作者所用的字、词、句,理解作者通过言语想要表达什么,实现“言”“意”共生的教学效果,而且通过这样的学习体验打开从言语意图的层面上解读诗词内涵的思维通道,掌握由“言”及“文”、品析“言”“意”两者关系的阅读方法、策略,提高古诗词的阅读能力。
  听写猜读,不仅让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学会阅读方法,而且使学生在这种极具趣味性、挑战性、探究性和思维张力的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思想碰撞激烈,审美体验深切,阅读记忆深刻,从而避免传统古诗词教学被动背书默写、机械记忆所造成的视背书为苦事、为默写时写错字而苦恼的弊端。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每一次用“听写猜读法”教学古诗文,学生都能当堂比较轻松地完成背诵任务,准确默写诗句也不再是难事。这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也自然而然得以提升。
  二、以诗解诗,由“文”及“人”
  听写猜读,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会写会背了,诗句的意思基本了解了,那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问:作者是谁?为什么要归园田居?从哪里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这些问题指向作者,開启了由“文”及“人”的思维路径。
  如果单从《归园田居(其三)》来看,学生猜测诗人的愿望是种豆得豆,获得好收成,过好田园生活;但如果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那就不是这么简单了。笔者没有多用课外资料,只是在简单告知学生“作者是陶渊明,诗歌写于他辞官后的第二年”这一背景后,让学生学习用以诗解诗、比较阅读的方法去猜读陶渊明的“归”“愿”。
  首先,笔者朗读《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让学生以听写猜读的方式做填空练习——“从( )归( )”,以引导学生思考“从哪里归、为什么归”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写出从“尘网”(“樊笼”)归“园田”(“自然”“旧林”“丘山”),少数学生写出从鸟笼归旧林、从池塘归故渊。接着,笔者让学生阅读全诗,大部分学生能猜出“尘网”“樊笼”是比喻官场、世俗,“羁鸟”“池鱼”是诗人自喻。于是,由此引出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等诗句,让学生想象画面,进而猜测《饮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真意”: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宇宙万物亦莫不顺乎自然。陶渊明向往的或许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然后,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听写猜读,以诗解诗,学生在小组讨论陶渊明的“归”“愿”时精彩纷呈。摘录学生的课堂发言如下:
  生1: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性本”、“误落”的“误”,还有“尘网”“樊笼”可以看出,陶渊明本性就是不喜欢官场,是不小心“误落”进去的。“樊笼”是关野兽的笼子,虽然官场看上去没有牢笼之类的东西,其实有无形的网罩住人,所以陶渊明他心向回归,他的愿望是不受官场约束,能够回归本性,怡然自乐地过隐逸的生活。
  生2:我们组从“归”这个角度分析:一个是他心灵上的回归,他是落入尘世的,但他本性是洒脱不羁的,所以他心灵上要回归;一个是他身体的回归,他本性就不适应这种官场,所以说他要从官场回归到田园。我们都读过《爱莲说》,知道陶渊明爱菊,菊是隐逸者也,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意在官场中与人周旋。
  生3:我们组同学觉得回归自然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回归田园生活,比如他去种豆;第二层意思,回到人最初的纯真、善良、纯朴的状态之中,即返璞归真。返璞归真,就是回归真我、回归自然,不扭曲,过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种顺应自然节奏的生活。
  当学生说到陶渊明回归园田后的快乐、轻松、愉悦时,笔者进行如下教学:
  师:好多同学都用“怡然自得、轻松快乐”描述陶渊明归园田后的生活状态,大家是否都认为陶渊明回归后的生活很轻松、很自在?
  生1:不是。田园劳作是艰辛的。陶渊明很早起来去除那些荒草,很晚才能扛着锄头归来,道路还很狭窄,夕露还沾湿衣服,生活过得非常不容易。
  生2:有人会看不起他,一般人都会认为做官是很好的事情,可是他却不做了。他要承担世俗给他的精神上的压力。
  生3:一个不善农事的退职官吏、诗人,回归田园里,不善劳作,草盛豆苗稀,温饱也成问题。
  师:如果我们读《五柳先生传》就会知道,陶渊明家徒四壁,缺衣少食,过着极端贫穷的生活。那么看来他回归错了?你们用“怡然自乐”这个词形容他,错了?
  生(齐):没错。
  生4:陶渊明是一个比较清高的人,他是有些许自傲的。他能够忍受身体上的痛苦,却不愿意忍受精神上的痛苦,不愿意被官场束缚,不愿意被黑暗所压迫。他宁愿自己过得贫穷一些,也要保持自身的清高和自傲。对于陶渊明,精神上的畅快远比生活上的困苦重要得多,我们用的“怡然自乐”“轻松自在”,都是指他的精神上的愉悦。
其他文献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人类生命的繁衍,一直以来生育问题便被中国视为重点的研究议题。在生育政策历经调整后,人口老龄化现象尤其城市低生育水平态势仍较为严峻,解决生育难题迫在眉睫。
  生育观念是影响人们生育行为的重要因素,它代表着人们对于生育问题整体的看法与主张。一旦生育观念发生变迁,生育情况、生育水平与生育意愿等方面也会随之改变。育龄妇女作为生育行为的主体,其生育观念的转变更会引发诸多变化。以此为前提下,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城市育龄妇女,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三种研究方法了解其生育观念的变迁,以
化妆能够美容,使个人独有的审美情趣得以展示,增添个人魅力。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要任务的女大学生,在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下,为了积累自己的形象资本,逐渐地关注和学习化妆,身体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为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实践逻辑,此次研究以个案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分析工具,结合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资料,对女大学生的化妆行为逻辑进行了分析总结。首先对型塑女大学生化妆惯习的三个因素做了分析,包括代际经验、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指出女大学生进入大学、获得成年人身份后所面临的场域变化;并将场域对个体的建构落脚
产业扶贫作为一种“造血式”扶贫,不仅仅以区域整体经济发展为目标,更重要的是促进贫困个体或家庭与区域协同发展,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让贫困人口参与到项目中去并真正从扶贫项目中获益,获得长足发展。在项目实际运作过程中,一些产业扶贫实践出现了贫困人口项目边缘化的现象,相应地精英俘获的发生率也很高,贫困人口的扶贫资源实际被精英抢占,造成了扶贫工作“内卷化”的困局,从而违背了产业扶贫的初衷。本文以S村电商产业扶贫项目——电商产业园为例,通过对项目的各个阶段中贫困人口边缘化表现进行分析,探讨贫困群体在项目中被边缘化
抖音作为近两年最火的短视频社交平台孕育了不少网红和网红品牌,奈雪の茶2015年在深圳开张了第一家店,随着在抖音上的持续内容输出,奈雪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其门店也从深圳扩展到全国十几个城市数百家门店,同时获得了大量资本的入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丰裕使得消费理念得到了根本的转变,符号消费是指人们在消费某物时真正消费的是它所象征的符号意义,网络社交平台更是催生了这些符号意义的产出。本文从符号消费的视角出发,利用虚拟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奈雪の茶在抖音的走红进行深入的层层分析,从奈雪
西藏自治区属于我国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国家一直重视西藏自治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中央大力支持西藏的发展,西藏的发展成果举世瞩目。本文选取藏东南D村作为案例,该村在脱贫攻坚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村庄外在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效为村庄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实地调查可知,D村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村庄外在条件的现代化,而当地农牧民的现代化发展程度较弱,面临诸多困境,农牧民的现代化是村庄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D村农牧民现代化困境主要表现为:在生产方式上未能随着村庄外在条件的
尽管斯里兰卡建立了儿童法律保护机制,但据报告,仅2017年就发生了儿童虐待事件10000多起。较前些年而言,斯里兰卡的儿童虐待发率仍在不怕增长。本研究聚焦于斯里兰卡儿童虐待的现状与影响。本研究尝试从儿童保护法律的漏洞维度探索斯里兰卡儿童虐待问题,通过剖析儿童保护法律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阻碍,探索斯里兰卡儿童虐待发生率较高的原因,分析儿童虐待问题带来的影响,并为斯里兰卡预防和干预儿童虐待问题提供适当的干预政策选择。本研究采用的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整群抽样的方式,从正式照顾系统中选择有经
我是越南在中国的留学生,多年在中国学习并不断反思越南少数民族(芒族)的传统文化变迁。
  自20世纪90年代起,越南社会学界把研究的重点从过去的社会形态理论转向了各民族具体的文化现象和现代化进程,涌现出了一批有关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应用性成果,但有关芒族社会文化发展变迁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稀少,缺乏较深入的调查和理论研究。
  2009年,越南人口普查,全国的芒族人口有1268963人。芒族的人口数量,居全国少数民族的第三位,是少数民族中比较大的民族。芒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世代主要居住和平省、清化省
埃塞俄比亚是向中东国家(例如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阿曼,约旦,黎巴嫩等)出口的主要劳动力之一。但是,尚未进行足够的研究来评估移民因素,移民的脆弱性,以及获得保护的机会。因此,本研究评估了埃塞俄比亚女性移民家庭佣工在国外期间的脆弱性和保护,该运动的驱动因素以及移民的出发前意识水平。它还调查了移民家庭佣工的总体虐待经历与他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目的地国的法律地位,出发前的意识水平和目的地国之间的关系。
  总体而言,本研究结果显示,衣索比亚移民家庭佣工并未得到衣索比亚政府、派遣机构及目的地国
健康社会学的最终目标是研究健康和疾病的关键因素和社会影响,以及医疗机构或专业的所处的社会结构。基于这一认识,本研究讨论了影响艾滋病的母婴传播的社会经济和认知因素。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母婴传播艾滋病毒被认为是艾滋病毒/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接近10%。在马里,尽管根据“健康五号”的人口统计调查(2012)显示患病率很低,仅为1.3%,但必须指出,艾滋病是马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16年,马里新增5900例艾滋病死亡和感染的人,已经接受治疗或
运动式治理作为政府在治理资源短缺和治理工具有限时所采取的一种治理方式在现实中运用广泛,然而也因其弊端明显而广为学界所诟病,推动运动式治理转向长效性治理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然而我们也看到,基层政府在认识到长效性治理的重要性时却仍以运动式治理机制开启治理,在运动式治理取得显著效果后却没有持续下去而是转向长效性治理。那么,基层政府先后采取这两种治理机制进行治理的实践逻辑是什么?这即是本文的问题意识。
  本文以“有效性和合法性关系”为理论视角并建立“有效—合法性”分析框架,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