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了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以新课改的理念作为指导,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学生全面发展;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调整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体验,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关键词:理念;方法;课堂教育
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发展人;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走进生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不是记住别人的结论,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这句话折射出了新课改理念的光辉。在新课改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要以新课改的理念作为指导,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以求决胜课堂之上。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学生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育以获取高分作为最高目标,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不分对象“满堂灌”的教学,让原本感情苍白的学生失去了体验情感关的好机会。因此,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續化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应该是以学生的个性或个性倾向为本而实施分层分类教育。
二、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调整教学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学生仅靠校内学的书本知识已远远不够,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可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不当。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学生也是被动地按受这一切,没有教师的灌输,很多学生就不道该怎么学习了。这种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更不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强调学习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之一,蕴藏着丰富美妙的内容和形式。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犹如一座由许许多多风格独特的建筑物所构筑的气势恢宏、和谐统一的美丽宫殿。它是文学大家按照美的准则和自己独特的审美理想而精心创造出来的典范。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这种美,从而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水平。
语文学科风情万种、形式优美。在诗歌中有《诗经》的反压迫,争自由;有《离骚》的忧国家,爱人民;有曹孟德的悲凉慷慨;有陶渊明的纯朴自然。在散文中,有《荷塘月色》对自我心绪的抒发,有《故都的秋》对故乡秋色的赞美,有《岳阳楼记》对崇高品德的咏叹。诗歌有凝练美、含蓄美、音韵美、节奏美、和谐美。散文有变化美、宁静美、自然美、奇异美、诗意美。
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要求它的教学过程真实而充分地反映出其自身所具有的这一显著特色,否则便不能保证教学的全面、深刻与完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过程中去体验美,爱美并懂美。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换句话说,无论哪一堂语文课,学生都希望感受到美,并把美带入到他的学习生活中。
四、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不受教材束缚,最大限度地使用好教材,灵活机动地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讲授《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一节内容时,笔者没有照搬教材去讲授,而是让学生找出“用词生动、句式灵活”“使用了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的相关句子与段落。得到任务后,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最后在课堂上交流,总结文句出采的规律,而后借鉴模仿。这样一堂课,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很好地使用了教材。
确实,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教无定法。教师和学生均要更新理念,改变方法,力争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课改引领教师思考,使教师成长;课改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成长。课改其实就是“改人”,改变人的观念最重要。通过学校深入推进课堂改革,在打造高效课堂实践中,大家不断学习,深刻研讨,精心总结,课堂新模式的构建已初见成效,课堂效率明显提高,有利地促进了师生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理念;方法;课堂教育
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发展人;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走进生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不是记住别人的结论,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这句话折射出了新课改理念的光辉。在新课改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要以新课改的理念作为指导,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以求决胜课堂之上。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学生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育以获取高分作为最高目标,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不分对象“满堂灌”的教学,让原本感情苍白的学生失去了体验情感关的好机会。因此,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續化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应该是以学生的个性或个性倾向为本而实施分层分类教育。
二、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调整教学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学生仅靠校内学的书本知识已远远不够,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可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不当。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学生也是被动地按受这一切,没有教师的灌输,很多学生就不道该怎么学习了。这种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更不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强调学习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之一,蕴藏着丰富美妙的内容和形式。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犹如一座由许许多多风格独特的建筑物所构筑的气势恢宏、和谐统一的美丽宫殿。它是文学大家按照美的准则和自己独特的审美理想而精心创造出来的典范。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这种美,从而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水平。
语文学科风情万种、形式优美。在诗歌中有《诗经》的反压迫,争自由;有《离骚》的忧国家,爱人民;有曹孟德的悲凉慷慨;有陶渊明的纯朴自然。在散文中,有《荷塘月色》对自我心绪的抒发,有《故都的秋》对故乡秋色的赞美,有《岳阳楼记》对崇高品德的咏叹。诗歌有凝练美、含蓄美、音韵美、节奏美、和谐美。散文有变化美、宁静美、自然美、奇异美、诗意美。
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要求它的教学过程真实而充分地反映出其自身所具有的这一显著特色,否则便不能保证教学的全面、深刻与完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过程中去体验美,爱美并懂美。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换句话说,无论哪一堂语文课,学生都希望感受到美,并把美带入到他的学习生活中。
四、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不受教材束缚,最大限度地使用好教材,灵活机动地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讲授《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一节内容时,笔者没有照搬教材去讲授,而是让学生找出“用词生动、句式灵活”“使用了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的相关句子与段落。得到任务后,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最后在课堂上交流,总结文句出采的规律,而后借鉴模仿。这样一堂课,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很好地使用了教材。
确实,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教无定法。教师和学生均要更新理念,改变方法,力争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课改引领教师思考,使教师成长;课改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成长。课改其实就是“改人”,改变人的观念最重要。通过学校深入推进课堂改革,在打造高效课堂实践中,大家不断学习,深刻研讨,精心总结,课堂新模式的构建已初见成效,课堂效率明显提高,有利地促进了师生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