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文本,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读懂历史,学会历史。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巧读目录、善读导言、精读正文、识读插图、略读小字、熟读大事年表,通过形形色色的读,熟悉文本、理清线索、掌握重点,切实认识“读”的重要性,学好历史课。
关键词:阅读文本;历史课;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历史教材,点多面广,易学难记。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掌握一定的方法难以奏效。笔者认为学好历史“读”好教材至关重要。
一、阅读目录,建构历史网络图
目录是教材的缩影,是教材的纲。认真阅读目录,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1.通读目录,初步建构历史网络图。第一步,浏览整个目录,粗略地知道每个单元的内容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步逐步充实目录内容,建构历史网络图。例如《中国历史》初中二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目錄如下:
第一单元 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 两次鸦片战争
第2课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第3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4课 甲午风云忆旧——探究活动
结合教材,可以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提示,让学生根据事件发展的脉络,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简单的知识网络图(见图1)。
2.通读目录,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例如, “统一国家的建立”反映秦汉时期的基本特征;“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反映隋唐时期的基本特征;“经济中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则是两宋时期的阶段特征。“急剧动荡的现代世界”“多元发展的当代世界”等都用极凝练的语言概括出了本阶段的时代特征。
二、善读导言,把握单元之精要
历史教材中,每一单元正文之前,都有一段言简义丰的导言。虽然仅百十字或二三百字,却集中体现了一个单元的精华之所在,是对一个单元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它犹如一本书的内容提要,简明扼要;仿佛黑夜里大海上的灯塔,指引轮船驶向正确的航道。例如《中国历史》初中二年级(上)第一单元“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就有如下的导言:“自19世纪中叶起,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先后对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在侵略者的炮口震撼下,清王朝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迭遭破坏,一步步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备尝屈辱和悲苦的中华民族为了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前仆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抗争。”这段导言用精准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本单元的主题,即“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认真读、反复读、时常读,引导学生采用自读、集体朗读等方式领会本单元的精华内容。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出现不读不看不讲跳过去的做法,也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内容对待。
三、精读正文,掌握重中之重
教材中的正文,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做到整体感知课本。
1.读题(子)目,弄清题目和子目的内在含义。例如,学习《中国历史》初中一年级(上)“汉朝的中外交流”一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题:课题给了我们什么信息?要求学生开动脑筋,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认真审题,做出判断。通过阅读、思考,学生会清楚地知道题目中的“汉朝”既包括西汉也包括东汉,“中外交流”不仅包括中国对外国的交流,如张骞通西域,西汉对西域的经济交流,还包括外国对中国的交流,如西域对西汉的经济交流,佛教的东传等。如果不认真阅读,不进行仔细思考,势必会导致学生今后在审题方面疏漏而回答问题不全面的现象。分析子目如“张骞通西域”时,要求学生从为什么通西域、怎样通西域、通西域后怎么样三个问题进行全面阅读,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书,学生思维活跃,前后知识得以贯通。
2.读正文,弄清每一个知识点。正文是教材的血肉,在读书时不仅要反复读,还要掌握重点。例如,《世界历史》初中三年级(上)“美国南北战争”一课,一共有三个子目,即“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葛底斯堡战役”,八个知识点。学习这一课,首先教师给出阅读纲要,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课文的线索结构,分析事件的性质意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精读教材,最后弄清楚了本文的八个知识点,即一是起因: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的矛盾。二是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三是导火线:林肯就任美国总统。四是战争开端:南方军队挑起内战。五是转折:①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战局;②葛底斯堡战役。六是结果:1865年,联邦军攻陷里士满,北方胜利。七是性质: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场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八是意义:废除黑奴制度,解决土地问题,维护国家统一,为发展扫清道路。这样在教师指导下的读书就大有收获,且效果明显。
四、识读插图,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学历史,离不开读地图、图表、图片。诸如文物史料、朝代形势、国家疆域、重大事件、著名战役、杰出人物、历史遗址、各类工程、历史漫画等名目繁多,举不胜举。这些插图言简意赅,直观形象,图文并茂,便于学生理解,但也容易造成学生的忽视。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最大限度地发掘图片中的有效信息,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以图学史、读图识史的能力,同时在读图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人物插图,如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马恩列斯、华盛顿、爱迪生、邓稼先、袁隆平等,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让学生讲述这些人物的主要事迹,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和感受杰出人物对历史的杰出贡献的能力,最终达到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目的。又比如教材还选用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如新中国成立的“阅兵仪式”、邓小平南方谈话、神舟五号发射现场等,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会读、读懂,还要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在当时发生的情景产生切实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分析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经过和重要意义及影响,并能阐述这些历史事件反映的主题。
五、略读小字材料,拓宽学生知识面
课本在正文之间以楷体小字的形式精心编撰了大量的阅读材料,有的是寓意深刻,富有思想教育功能的历史故事或历史典故,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进一步阐述,有的是对历史人物的简介。这些材料文字生动、富有情趣,是对正文的解释或说明,便于更好地理解正文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正文、拓宽阅读和思考空间、扩大知识面,对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例如,《中国历史》初中一年级(下)第13课“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中“戚继光抗倭”一目,正文之间插入两段小字材料,第一段小字材料详尽地介绍了明朝时期“倭寇”侵扰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的具体情况,是对正文的详细补充;第二段则重点介绍了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冲锋陷阵、抗击倭寇的英雄事迹,用具体事例说明 “戚家军”纪律严明,勇敢善战,“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精神。
六、熟读大事年表,理清历史发展脉络
大事年表是对课文中重要的历史事件的提示。它一般置于教材最后,以附录的形式出现。例如,《中国历史》初中一年级(上)的附录部分“朝代简表”“历史年表”“大事年表”等。这些“表”简明扼要,概括精当,从头至尾读一遍花不了多少时间,但掌握的信息非常多,是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最便捷的方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历史,我们要从“读”开始。“读”是根本,“读”是关键,“读”是法宝。唯有认真读书,才可以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学好教材,真正学好历史。
关键词:阅读文本;历史课;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历史教材,点多面广,易学难记。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掌握一定的方法难以奏效。笔者认为学好历史“读”好教材至关重要。
一、阅读目录,建构历史网络图
目录是教材的缩影,是教材的纲。认真阅读目录,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1.通读目录,初步建构历史网络图。第一步,浏览整个目录,粗略地知道每个单元的内容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步逐步充实目录内容,建构历史网络图。例如《中国历史》初中二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目錄如下:
第一单元 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 两次鸦片战争
第2课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第3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4课 甲午风云忆旧——探究活动
结合教材,可以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提示,让学生根据事件发展的脉络,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简单的知识网络图(见图1)。
2.通读目录,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例如, “统一国家的建立”反映秦汉时期的基本特征;“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反映隋唐时期的基本特征;“经济中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则是两宋时期的阶段特征。“急剧动荡的现代世界”“多元发展的当代世界”等都用极凝练的语言概括出了本阶段的时代特征。
二、善读导言,把握单元之精要
历史教材中,每一单元正文之前,都有一段言简义丰的导言。虽然仅百十字或二三百字,却集中体现了一个单元的精华之所在,是对一个单元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它犹如一本书的内容提要,简明扼要;仿佛黑夜里大海上的灯塔,指引轮船驶向正确的航道。例如《中国历史》初中二年级(上)第一单元“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就有如下的导言:“自19世纪中叶起,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先后对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在侵略者的炮口震撼下,清王朝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迭遭破坏,一步步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备尝屈辱和悲苦的中华民族为了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前仆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抗争。”这段导言用精准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本单元的主题,即“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认真读、反复读、时常读,引导学生采用自读、集体朗读等方式领会本单元的精华内容。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出现不读不看不讲跳过去的做法,也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内容对待。
三、精读正文,掌握重中之重
教材中的正文,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做到整体感知课本。
1.读题(子)目,弄清题目和子目的内在含义。例如,学习《中国历史》初中一年级(上)“汉朝的中外交流”一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题:课题给了我们什么信息?要求学生开动脑筋,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认真审题,做出判断。通过阅读、思考,学生会清楚地知道题目中的“汉朝”既包括西汉也包括东汉,“中外交流”不仅包括中国对外国的交流,如张骞通西域,西汉对西域的经济交流,还包括外国对中国的交流,如西域对西汉的经济交流,佛教的东传等。如果不认真阅读,不进行仔细思考,势必会导致学生今后在审题方面疏漏而回答问题不全面的现象。分析子目如“张骞通西域”时,要求学生从为什么通西域、怎样通西域、通西域后怎么样三个问题进行全面阅读,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书,学生思维活跃,前后知识得以贯通。
2.读正文,弄清每一个知识点。正文是教材的血肉,在读书时不仅要反复读,还要掌握重点。例如,《世界历史》初中三年级(上)“美国南北战争”一课,一共有三个子目,即“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葛底斯堡战役”,八个知识点。学习这一课,首先教师给出阅读纲要,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课文的线索结构,分析事件的性质意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精读教材,最后弄清楚了本文的八个知识点,即一是起因: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的矛盾。二是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三是导火线:林肯就任美国总统。四是战争开端:南方军队挑起内战。五是转折:①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战局;②葛底斯堡战役。六是结果:1865年,联邦军攻陷里士满,北方胜利。七是性质: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场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八是意义:废除黑奴制度,解决土地问题,维护国家统一,为发展扫清道路。这样在教师指导下的读书就大有收获,且效果明显。
四、识读插图,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学历史,离不开读地图、图表、图片。诸如文物史料、朝代形势、国家疆域、重大事件、著名战役、杰出人物、历史遗址、各类工程、历史漫画等名目繁多,举不胜举。这些插图言简意赅,直观形象,图文并茂,便于学生理解,但也容易造成学生的忽视。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最大限度地发掘图片中的有效信息,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以图学史、读图识史的能力,同时在读图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人物插图,如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马恩列斯、华盛顿、爱迪生、邓稼先、袁隆平等,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让学生讲述这些人物的主要事迹,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和感受杰出人物对历史的杰出贡献的能力,最终达到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目的。又比如教材还选用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如新中国成立的“阅兵仪式”、邓小平南方谈话、神舟五号发射现场等,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会读、读懂,还要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在当时发生的情景产生切实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分析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经过和重要意义及影响,并能阐述这些历史事件反映的主题。
五、略读小字材料,拓宽学生知识面
课本在正文之间以楷体小字的形式精心编撰了大量的阅读材料,有的是寓意深刻,富有思想教育功能的历史故事或历史典故,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进一步阐述,有的是对历史人物的简介。这些材料文字生动、富有情趣,是对正文的解释或说明,便于更好地理解正文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正文、拓宽阅读和思考空间、扩大知识面,对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例如,《中国历史》初中一年级(下)第13课“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中“戚继光抗倭”一目,正文之间插入两段小字材料,第一段小字材料详尽地介绍了明朝时期“倭寇”侵扰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的具体情况,是对正文的详细补充;第二段则重点介绍了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冲锋陷阵、抗击倭寇的英雄事迹,用具体事例说明 “戚家军”纪律严明,勇敢善战,“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精神。
六、熟读大事年表,理清历史发展脉络
大事年表是对课文中重要的历史事件的提示。它一般置于教材最后,以附录的形式出现。例如,《中国历史》初中一年级(上)的附录部分“朝代简表”“历史年表”“大事年表”等。这些“表”简明扼要,概括精当,从头至尾读一遍花不了多少时间,但掌握的信息非常多,是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最便捷的方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历史,我们要从“读”开始。“读”是根本,“读”是关键,“读”是法宝。唯有认真读书,才可以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学好教材,真正学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