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那奶牛场择吉日开业那天,阿巴令又一次出嫁了。法那风俗,女方家出嫁头一日办喜酒,阿巴令没有准备办,刘干事说,礼数还是应该有的。阿公很不情愿地宰了猪,小范围通知了亲戚和寨邻。刘干事是从市里下派来的扶贫干部,负责移民村的脱贫工作之余,也处理邻里纠纷,检查安全生产,倡导文明新风。按阿公的想法,再婚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庆贺的。猪是准备喂来过年的,已经半大,足有大两百斤,如果精心喂养,到年底,就该有四百斤了。那是移民村人从高溪苗寨带过来的习惯。高溪山高路远,赶场都得走很远的山路,杀年猪就成了习俗,瘦肉炕成腊肉,肥肉炼成猪油,满足一家人一年的油荤。
迎亲的唢呐于黄昏准时到来,紧随其后的是腰缠红纸的十二个盘子,分别装有彩礼钱、衣帽、鞋袜、糖和香蜡纸烛。移民房由政府统一修建,两排,山墙上贴有“核心价值观”,现在又贴上囍字,都是红色,很喜庆。阿巴令家大门上也贴了囍字,门两侧贴了对联,是对阿巴令美好的祝愿,祝福她与丈夫在未来的日子百年好合、永结同心。四名唢呐匠坐在院坝中间临时安装的一百瓦电灯泡下,两两轮换,鼓起腮帮,彻夜吹奏。周围的蚊虫,聚在电灯泡周围,成了不请自来的伴舞者。帮忙的男人已经闲下来了,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把众所周知的故事再翻新咀嚼,偶尔龇牙咧嘴,笑出的声音被唢呐声掩盖。移民村的妇女,走进阿巴令的房间,回忆一起度过的日子,祝贺她用不到四年的时间实现了人生的三级跳,从偏远的高溪苗寨,移民法那街边上,再嫁进安顺城。阿巴令成了大家艳羡的对象。
自从唢呐声来到移民村的那一刻起,阿公莫名其妙地烦躁,他不愿听到吵闹的唢呐声。唢呐匠吹奏的曲子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夫妻双双把家还》,这很容易让阿公想起打猎滚下山崖的儿子。十多年前,卜翁里和阿巴令结婚的时候,唢呐匠吹奏的也是这些曲子。眼不见心不烦,阿公跑到自己搭建的木楼里,和几个老者打长牌,除去两次到茅厕撒尿,他都没有离开过那张打长牌用的方桌。阿郎和小伙伴躲猫猫,他不识时务地钻到阿公打长牌的方桌下,在小伙伴没有找出他之前,就被阿公一把揪出来,说:“还小吗?”阿郎已经快十四岁了,按高溪人的说法,十四岁就是大人了。
阿公继续骂阿郎:“不知道有什么好高兴的。”由于分了心,阿公和错了牌,被一个老者逮了现行,为此多付了三元罚款,他不愿付,不顾自己主人家的身份,毫无风度地和其争得面红耳赤。阿郎趁机挣脱了阿公的手,跑开了,继续他们躲猫猫的游戏。
朱老师审时度势地派了六辆接亲车,一是图吉利,二是为了节约。其时,农村购车有了一定的普及,一般人家接亲,车辆也在八辆以上。事实上,也没有更多可以拖走的东西,阿郎和小小是阿巴令仅有的陪嫁品,过了今晚,他俩就将和她一起,去往在移民村人看来很遥远的安顺城,成为市一中朱老师新家庭中的新成员。
婚车司机是个络腮胡,不苟言笑。阿巴令坐在副驾驶的位置,阿郎和小小坐在婚车的后排,因为起得较早,上车后小小就呼呼大睡。
婚车刚发动,阿公把一个布包丢给阿巴令,说:“拿着,可能用得上。”这是两天来阿公第一次和阿巴令说话。
络腮胡很体贴地把婚车开到最慢,让阿公和儿媳妇作最后的道别,阿巴令说:“不用,你留着更有用。”
阿公说:“不要以为去城市什么都好。”包里装的是彩礼钱,还有亲戚和寨邻随的份子钱,两万多元,不多,也不算少。
阿公从窗玻璃伸手去摸小小的头,小小出了声粗气,身子翻动了一下,继续睡。
阿公又对阿郎说:“你已经是大人了,要照顾好妹妹。”
阿郎答:“嗯。”
汽车迎着晨曦前行,雾很大,车外朦胧一片。偶尔,阿郎从后视镜可以看到阿妈的脸,和络腮胡一样,没有任何表情,说不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这段婚姻是刘干事和阿叔赌气促成的。
村民组长阿叔,以老牌高中生的学养,曾经是高溪苗寨的权威。刘干事的到来,把权威拉下神坛,现在移民村的人,猪怎么养,药怎么吃,都找刘干事,他们把刘干事的絮絮叨叨,都看成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本领。
阿叔时不时纠正村民们的偏颇:“不就是会统计几张报表吗?”
村民觉得阿叔的话酸纠纠的:“上边下来的,莫非还没有我们懂得多么?”
阿叔喝了闷酒,借着酒兴找刘干事论理:“天天在几张白纸上涂涂画画就是扶贫么?”
“依你的说法,什么才算扶贫呢?”刘干事不急不躁地说,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他已经有了对付犟人的经验。
阿叔说:“人年均四千三百元就脱贫有什么难的。”移民村人从高溪易地扶贫搬迁至法那后,劳动力基本都到金刺梨集团上班,月工资在两千元左右,只要有两个以上劳动力的家庭,收入都远远超过脱贫线。
刘干事说:“什么才是难的呢?”
阿叔说:“你们不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么?”
“继续说。”刘干事看了阿叔一眼,低下头又填报表,这是他每天晚上临睡前的最后一道功课。
阿叔说:“是巴诺就去把大家的婚姻帮扶了。”
阿叔也就是这么一说。在高溪人的心里,巴诺是能力、智慧、力量的象征。阿叔是想给刘干事出难题。有好几个贫困村都闹出这样的笑话,无理取闹地要求扶贫干部帮找媳妇、帮找男人。移民村的大龄单身者只有两人,一个是步入老年的阿公,還有一位就是阿巴令。阿巴令之前在法那中学食堂做临时工也是刘干事介绍的。卜翁里打猎滚下山崖,阿公也落下残疾,阿巴令家就成了最困难的人家,也是脱贫攻坚的建档立卡户。一户一策,刘干事就给阿巴令介绍了在乡中学食堂的工作,月工资是二千五百元,比金刺梨集团开出来的工资多五百元,全年三万元,一家四口人,年人均七千五百元,达到了脱贫标准。
刘干事把朱老师介绍给阿巴令,请她考虑。其实刘干事心里也打鼓,阿巴令一走,腿脚不便的阿公,生活会遇到更大的麻烦,这是作为扶贫干部最不愿看到的,但阿叔讲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最关键的也是想赌一口气,否则会被移民村人瞧不起。 阿巴令征询阿郎的意见:“阿妈改嫁可以不?”
阿郎刚开始不同意,他不想离开阿公。
阿巴令说:“你不想当巴诺吗?”
小小还小,远嫁安顺,阿巴令迫在眉睫考虑的是阿郎的教育,从高溪到法那后,阿郎的学习一直跟不上。阿郎的转学手续已经办好了,这是阿巴令同意这门婚事的条件之一,朱老师必须善待一对儿女,有条件的话,还要辅导阿郎的功课。阿巴令想,有了朱老师,阿郎就有了比移民村的小孩更多的教育优势,就可以成为像刘干事那样无所不知的人才,成为最优秀的巴诺。
阿公是最强烈的反对者,他说:“嫁给一个外人,算回什么事呢。”高溪人是不嫁外人的,他们的通婚通常在几个苗寨之间。倒是阿叔,对这件事的看法开明得多,他对阿公说:“你这是老牛筋了,大家都一样,不都是人。”
在阿公根深蒂固的心里,外面的人都是懒汉,这样的观点来自高溪旁边的寨子,有的小伙不好好栽种庄稼,投机倒把,小偷小摸,经常把高溪人养的狗,用药迷倒后卖到安顺或县城的狗肉馆。在朱老师和阿巴令接触的半年时间里,他每次到移民村,不是坐在院坝里看书,就是坐在客厅里看书,这让阿公很看不惯,所以刘干事吹嘘朱老师各方面条件不错时,阿公说:“不就是一个书呆子么。”
婚车鱼贯而出,亲戚和寨邻慢慢散去,阿公把长牌一甩,准备收拾残局。几条老狗在八仙桌之间窜来窜去,抓住最后的机会寻找残羹冷炙,一只白狗和一只黑狗为了仅有的骨头相互撕咬,阿公一脚踢在黑狗肚子上,黑狗一串惨叫,夹着尾巴边跑边回头。白狗对形势判断错误,以为独享的时候到了,阿公又是一脚,这一脚比刚才那脚更重。
刘干事就站在正在打扫战场的阿公旁边,明知故问地说:“现在家里就只有阿公咯?”
阿公说:“这还用说。”
刘干事说:“今后有什么打算?”
阿公说:“打算什么?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当初给阿巴令介绍朱老师时,刘干事是有顾虑的,现在阿巴令一走,没有固定收入的阿公,可能又陷入了贫困。
刘干事说:“柏木油厂办不成了,鱼网不成了,马蜂也养不成了。”这些都是阿公干过的事情。河道管理实行河长制,书记、市长亲自挂任河长,禁渔的文件层层下发,在法那河里网鱼已经不允许了;河两岸五百米范围内,小作坊全部取缔,需要不断更换清水用作冷却的柏木油厂,也不可能再办了;阿公曾经养过马蜂,但法那唯一可以养蜂的凤凰山,已经作为城镇建设用沙基地挖平了。
阿公说:“天无绝人之路。”
刘干事说:“嗯,比如养牛。”
轮到阿公糊涂了:“耕地都作他用了,养牛干什么?”
刘干事说:“不是养耕牛,是养奶牛。”
还在高溪的时候,家家都养牛。高溪人养的是黄牛,个高体大,劳力好,耐寒,也耐热,适应性强,是犁田耕地的好手,后来这种牛被畜牧局搞研究的专家命名为高溪黄牛。高溪人不习惯铁牛,他们说,都用铁机器了,牛干什么呢,活着的意义不就没有了吗?况且,铁机器又不会拉尿拉屎,没有这些粪水,庄稼又如何生长?
阿公说:“奶牛和耕牛不都是牛吗?”
刘干事:“你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去簸箕村的路上,刘干事暗自得意,移民村有两个犟人,把阿巴令的婚姻解决后,阿叔服气了。还有一个犟人就是阿公,都说他犟得牛都拉不回。办法不都是想出来的么,刘干事在心里说。阿公什么都不服,就服激将。
法那奶牛场是法那乡政府引进的扶贫项目,场区就在簸箕村,离移民村不远。簸箕村海拔高一些,坡地多,只适宜栽种苞谷,还没有成熟的苞谷秸秆和叶子正是奶牛的最好食品。一亩旱地平均产苞谷一千斤,每斤一元钱,可卖一千元,除去肥料等成本,每亩收入在四百元左右,人均五亩地,簸箕村人辛勞一年也达不到脱贫要求,所以年轻人大都出门务工了。村委会办公楼前有一块坝子,按体育场的标准建设,推动全民健身。其实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天都在健身。坝子铺了塑胶,中间是篮球场,最外一圈是跑道,平时是村民闲谈娱乐的场所,只有到年关的时候,务工青年返家,坝子上才会出现欢乐热闹的场景。今年的热闹来得早一些,二十四个人组成的军乐队,清一色白衣白裤白帽子,他们坐在篮球场上,高声演奏《好日子》。村民哪见过这种场景,争先恐后,一睹究竟。按照要求,他们只能站在跑道上观看,由于高矮不一,站在后面的矮个,伸长脖子,从缝隙中观看。人在动,缝隙很难固定,难免挤挤挨挨,这样,有人就越了界,踏入了篮球场的范围,被负责维持秩序的村委会工作人员制止。刘干事和阿公就是这时穿过跑道,走进簸箕村委会办公室的。军乐队换演新的歌曲,若干大货车就在《走进新时代》的旋律中开进村委会侧面的另一块长满杂草的坝子。村委会办公楼有两层,站在二楼的过道上,阿公看得清清楚楚,一辆大货车停下,二十头奶牛下来了;大货车开走,又一辆大货车补上头一辆的位置,又下来二十头奶牛。从贵阳高原奶制品集团拉过来的奶牛共五百头。
刘干事说:“和耕牛还是有区别的。”
阿公说:“有什么区别,不就是毛发花哨一点么。”
刘干事问:“会养吗?”
阿公说:“小看人了吧。”
还是在生产队的那些年,牛马统养统管,高溪人按户轮流放养,那时候的阿公最喜欢干放牛马这个活,骑上马背,扬鞭吆喝,生产队的牛马一切行动听指挥,整齐划一地走向水草丰茂的地方。借着牛马啃吃青草的间隙,阿公端起猎枪,走进森林,手到擒来的是野兔、野猪、山羊、獐子、山鸡中的一种或几种。苗族人以分享为乐,这些野味,不仅满足全苗寨的口福,也是一家人的快乐所在。
朱老师的房子是三室两厅两卫,不宽也不窄。其实宽和窄也是相对的,住两人就显得宽敞;住五个人,又显得窄了。三间卧室,最大的那间二十平米,另两间分别是十二平米和八平米。阿巴令嫁进来后,和朱老师住大卧室;最小那间卧室之前作书房用,现在腾出来给小小住;朱老师的儿子小朱朱一直住十二平米那间卧室,现在多安一张床,阿郎住。一个星期后,朱朱和阿郎就吵了一架,朱朱说阿郎熄灯后老翻身,搞得他睡不着。阿巴令问阿郎是不是这样?阿郎不说话。朱朱更得意,说,真是乡巴佬,牛奶都没有喝过。阿巴令心里不舒服,侧脸看朱老师是什么态度。当时朱老师正忙着看电视,朱朱得寸进尺,挑衅地看着阿郎。 阿巴令说:“朱朱,怎么能这样呢。”她把火气压了又压。
朱老师看的是中央五台的中超直播,正为一个进球高兴得不得了。
阿巴令气不打一处来:“几个人跑来跑去的,不知有哪样看头。”
朱老师说:“你不懂。”
阿巴令说:“我是不懂,所以傻里傻气地带着两个娃娃跑你家来。”
晚上朱老师想缓和紧张气氛,阿巴令不吃这一套,朱老师想,两口子生气,过一晚就好了,但接下来的几晚,阿巴令都坚持睡沙发。朱老师盼望开学,新学期开始后,阿巴令就要到学校食堂上班,大家一忙,这一茬就翻过去了。开学后,朱朱和阿郎的矛盾在升级,他俩住的房间只有一张书桌,做作业时两人各占一半。桌子小,做作业的时候两人难免胳膊肘碰胳膊肘,朱朱就推了阿郎,阿郎回敬了朱朱,朱朱恶人先告状,说阿郎打他。
阿巴令知道阿郎不会先动手,问朱朱:“阿郎用什么打的你?”
朱朱说:“他打人,你应该问他。”
阿巴令又问阿郎:“是你先打他吗?”
阿郎低着头,不停地抠手,阿巴令恨铁不成钢:“屁都不敢放一个么?”一个星期后,阿郎的班主任告诉阿巴令,阿郎几天都不交作业,阿巴令推开阿郎的房门,朱朱在做作业,阿郎躺在床上看《射雕英雄传》。阿巴令说,这是老师叫看的书么?阿郎知道阿妈很生气,想躲。没有得到回答,阿巴令更气,顺手给了阿郎一巴掌,阿郎跑到小小的房间,躲在被子里面哭。阿巴令也很委屈,嫁到安顺后,真不是想象的那么顺利,越想眼泪越往外涌,她揭开被子,对阿郎说:“是阿妈不好。”
阿郎更伤心了:“我就是胆小鬼,永远当不了巴诺了!”
第二天,小小一个人在家,又惹事了,她跑到朱朱的房间,把他剩下的三瓶牛奶全喝了。朱朱对自己的牛奶有数,阿巴令嫁过来后,他就把牛奶藏到他的房间的衣柜后面,又用窗帘盖着,到了晚上,吃独食,然后嘲笑阿郎吞口水的狼狈样。
阿巴令回家最晚,见气氛压抑,问阿郎出了什么事,阿郎不说,又问小小,还没有等小小说话,朱朱就说了:“我们家出小偷了。”
朱老师正在批改作业。由于书房已经被小小用了,开学后,朱老师在客厅靠窗的位置重新安放了一张用作批改作业的桌子。阿巴令说:“小偷在哪里呢?”
朱朱指着小小和阿郎:“你去问他们。”
朱老师没有说话,也许是没有听到。朱老师家客厅对着绿化带,一群教职工家属正在大树下面跳广场舞,很吵。
阿巴令说:“都哑巴了?”每个工作日,阿巴令忙完学校食堂的事,还要忙着回家做饭,今天她不准备服侍这家人了,带着阿郎和小小出了门。
朱老师家楼上住的是刘老师家,刘老师暑期调贵阳了,出租房屋的信息就贴在单元门上。阿巴令按广告里的联系方式去了电话,几经转折,才联系上了刘老师。广告里提供的联系人是刘老师住安顺的亲戚,亲戚就把刘老师的电话给了阿巴令。刘老师喊价每月租金一千五百元,阿巴令一口就答应了,唯一的要求是当晚拿到钥匙。钥匙就在刘老师的亲戚那里。阿巴令心想,阿公的话没有错,那两万多块钱真派上了用场。她采纳了刘老师的建议,辞掉了在食堂的工作,在出租屋办起了午托班。高溪人做菜喜欢放酸,和安顺人喜欢吃麻辣的口味不太一样。阿巴令刚嫁进安顺时,朱老师就说她做的饭菜不好吃。朱老师不会做菜,阿巴令还没有嫁进来那段时间,他和朱朱要么进馆子,要么点外卖。他们说馆子和外卖都比阿巴令做的好吃,这让阿巴令很不高兴。办午托班后,每天需做一顿中餐给午托生吃,阿巴令把朱老师的所有挑剔都当成需要改进的宝贵意见,把苗族口味与汉族口味融合,比如把萝卜炖猪脚改成酸汤猪脚,把酸汤鱼改成麻辣青椒鱼,凉拌折耳根里放酸菜,爆炒毛肚里面放花椒,麻辣与酸的比重逐步调整,学生吃厌了食堂千篇一律的伙食,现在有了新的味道,都说不错。阿巴令的午托班生意很好。阿巴令找到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牛奶,她不能委屈了孩子。阿巴令要求阿郎和小小早晚都得喝一袋。
阿郎问:“喝牛奶就能成为巴诺吗?”
阿巴令说:“只有强壮的人才能成为巴诺,成为英雄。”
这说明阿巴令的气还没有消,阿郎很苦恼,他看了十多天武侠小说,胆子依然很小,但他不甘心,又问小小:“喝牛奶就能成为巴诺吗?”
天天喝牛奶的小小长高了一头,也长白了,她说:“我才不当巴诺,我要当仰阿莎。”在苗族人心中,仰阿莎是美神,是每个女孩的梦想。
每天早晚,阿郎喝牛奶都很认真,先用吸管喝,再把装牛奶的纸盒剪开,把沾在纸盒上的那一层牛奶也舔干净。他叫小小也这么做,小小不干,他就把小小喝过的牛奶盒剪开,自己舔。
阿公又见到高溪黄牛了。高溪整寨易地搬迁后,黄牛没有了用武之地,大部分人家把养的黄牛卖给了还未搬迁的大河苗寨,那里的人家耕地犁田也用高溪黄牛。
牛奶场有两个地方养牛,一个是存栏场,养的是奶牛;另一个是实验场,是配种基地,那里养的是种牛,还有用作配種的母牛。高溪黄牛就圈养在这里。实验场有十五头牛,一头花牛,十四头黄牛。十四头黄牛是从大河苗寨精心挑选的母牛,花牛是来自荷兰的种牛。阿公每天负责给实验场的牛喂草,有时也把这里的牛赶到奶牛场的草场,满足种牛和需配种的母牛应该达到的运动量。把牛赶到草场上,阿公似乎又回到了高溪,如果天气不冷地不湿,他会躺在草地上,摘一根野菜含在嘴里,听鸟语,闻花香。睡累了,阿公爬起来,摸摸这头牛的毛,又摸摸那头牛的角;和这头牛说说话,又和那头牛说说话。他按苗族人给孩子取名的方式,也给十四头黄牛取名,分别叫卜幺、卜耳、卜杉、卜驷……他说,卜幺,你又不好好吃饭了。把吃草说成吃饭,阿公自己都笑了。十四头黄牛,还有一头花牛,加上自己,如果同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得要多大的桌子啊,莫非要吃长桌宴吗?阿幺扬起头,很委屈的样子。阿公说,卜耳、卜杉就不像你,多嫩的青草呢,现在不吃,回去只能吃干粮了。在实验场,牛吃的是青贮饲料,阿公说,就像剩饭,多难吃啊。阿公又去摸摸卜耳,说,也不要光顾吃,要学卜幺,要有节制,又不是饿饭年生的,吃撑了自己难受。阿公也想给花牛取个名字,就叫卜十五吧,阿公摇了摇头,多土的名字啊,还是算了吧。阿公知道花牛来自很远很远的地方,它有自己的名字,叫荷斯坦。 荷斯坦走路沉,走得路面都是踢踏踢踏的声音,每迈一步,头会甩一下,目中无人,很骄傲的样子。阿公想起多年前有一头被高溪人叫做招蜂的公牛,走路也是漫不经心的样子,不仅不想犁地,还经常耍流氓,趁母牛不备,就爬到其背上。阿公总是在这个时候,去扭牛角,制止它的野蛮行为。除了阿公,没有人能制服招蜂,那时候的阿公,真是力大无比,被高溪人称为巴诺王。长期的征战和迁徙,让苗族人崇尚力量,都说力大如牛,高溪这一支苗人奉牛为神,牛角成了图腾,挂在每家每户的大门上,保护族人不受外来侵犯。
阿公去扭荷斯坦的角,他往左扭,荷斯坦就往右犟;他往右扭,荷斯坦就往左犟;他往前抵,荷斯坦也往前抵。荷斯坦和招蜂一样有力,但阿公已经不是以前的阿公了,他自言自语道:“老咯,老咯。”
又说:“既然降不过你,就把我的名号给你吧,你才是巴诺王。”
荷斯坦“哞”地应了一声,嘴巴又开始漫不经心地咀嚼。再到放养的日子,看到荷斯坦目中无人的样子,阿公会教育它:“巴诺王啊巴诺王,不要太骄傲,不会老么。”阿公是在说自己,不经意间,自己就老咯,老得对付不了一头野猪咯。其实阿公对荷斯坦甚是满意,偷偷在心里说,年轻就该有骄傲的样子。他看了荷斯坦一眼,怕它听到他心里的话。阿公想:所有的巴诺王都一个样,经不起表扬,越表扬越骄傲。
每天都有技术员来提取十五头牛的相关数据,选择荷斯坦精神状况最好的日子提取精子,冻起来,择时用输精器注入发情母黄牛的体内,进行杂交。技术员采精的时候,阿公打下手。把荷斯坦赶到采精室,再把一头塑料母牛固定在采精架上,清洗干净,扬尾挑逗,促荷斯坦兴奋。
不善言谈的阿公多了些疑问:“都不是一种品种,为什么要人为交配呢?”
技术员是个话痨,他说:“为什么混血儿漂亮,混血儿知道不?算了,说了你也不知道。”
荷斯坦棱角突出,从侧面看,从前望,或从上观,背线和腹线都呈三角形,胸宽,肋长,毛光泽。有时候,荷斯坦也会和招蜂一样动粗,野蛮地爬到高溪黄牛的背上,黄牛转过头来看阿公,“哞哞”地叫,阿公就训斥荷斯坦,巴诺王啊巴诺王,文明点行不?又说,活在母牛堆里,看把你惯坏得。这话又好像是说给黄牛听的。又到放养的日子,阿公不再躺到草地上了,他的腰上别上镰刀。草场挨着森林的地方有很多很嫩的茅草,阿公用镰刀割下来,丢在荷斯坦面前,说:“我的王,快吃吧,吃饱了去造你的崽。”荷斯坦吃着阿公开的小灶,甩着头,甚是欢喜的样子。有母牛扭头看阿公,抗议他不公平公正,阿公说,不把王喂好一点,以后你们的子女能成巴诺王吗?抗议的黄牛低下头,啃吃青草,似乎理解了阿公。时不时,阿公又和荷斯坦比比力气,他抓住荷斯坦的两只牛角,用力推,荷斯坦也用力,抵阿公,让他占不了便宜;阿公放松一些,荷斯坦又心领神会地放松了一些,总之,也看不出力量悬殊太大。阿公很感谢荷斯坦在十四头高溪黄牛面前给足了他面子,他曾经也是高溪的巴诺王呢!阿公突然又想起打猎时被野猪咬伤的情景,真是不中用咯。卜翁里就是那次打猎被野猪拉下山崖的,不然阿巴令也不会嫁到安顺去。那时候父子俩真是形影不离啊,白天一起干农活,晚上一起出门打猎,打到的猎物都是全寨人的美餐。
国庆节到了,阿巴令提议去看望阿公,他们来安顺城都两个多月了,是应该回法那看望阿公了。该买点什么礼品呢?阿巴令想买水果,但太沉,不好带。阿郎现在天天都喝牛奶,最先想到的也是牛奶。阿郎的提议得到了小小的支持,阿郎说:“二比一,少数服从多数。”和阿妈、小小单独在一起的时候,阿郎的话还是很多的。
法那奶牛场就是高原牌牛奶的奶源地之一,虽然阿公在这里上班,但他没有喝过牛奶。阿郎说:“香得很。”
阿公摸阿郎的头,说:“长高了一头,大人咯。”
小小已经把牛奶打开了,自己拿了一盒,开始用吸管喝,她说:“天天喝牛奶,我也长高了。”这都是阿巴令说过的话,刚到安顺的时候,小小喜欢喝津威,阿巴令就这样引导她喝牛奶。
晚上,阿郎要去奶牛场陪阿公。几天前,实验场又进了一头奶牛,技术员说,这头奶牛的名字叫中国荷斯坦,大家都叫它中国荷,是荷兰纯种荷斯坦公牛和中国本地黄牛杂交的品种。阿公还是每天给实验场的牛喂草,天气渐渐冷了,从此时到次年开春,奶牛场的所有牛都不再放养,喂食不同比例的粗粮和精粮,满足其所需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粗粮主要是青贮的玉米杆叶、稻草、花生叶,中国荷到来后,就不再给荷斯坦喂大豆等精粮了。看到黄牛和中国荷吃精粮的时候,荷斯坦扬起头,嘴不停反刍,似乎在回味以前的幸福生活。技术员还是每天准时来试验场提取牛的各种数据,就发现了阿公偷偷把其他牛吃的精粮匀给荷斯坦,技术员说:“马上都要送屠宰场了,喂精粮有什么用?”
阿公问:“为什么要送屠宰场呢?”
技术员说:“它的任务完成了。”
阿公问:“什么任务完成了?”
技术员说:“精子采集足够多了啊。”
在奶牛场,为了满足杂交质量需要,只采集种牛精力最旺盛那一季的精子,之后和淘汰下来的产量较低的奶牛,以及弱小的公牛一起送到屠宰场,作肉牛用。
阿公说:“你们这是过河拆桥。”
技术员见阿公发飙,不想惹他。
阿公态度缓和下来,问:“什么时候送屠宰场呢?”
技术员说:“应该过几天吧,早送过去,就少吃饲料。饲料不就是钱么?”
夜深人静,在奶牛场阿公的宿舍,阿郎睡熟了。阿公睡不着,起床,喝了一塑料杯子便当酒,有一两多;再睡,还是睡不着,又起床,又喝了一塑料杯子便当酒。他想给实验场的牛喂一次草料。阿公深夜喂牛得到牛奶场通报表扬过,牛在晚上也会饿,饿了就会掉膘,影响健康。阿公出了宿舍门,夜很黑,细雨纷纷。宿舍到试验场不远,有硬化的水泥路,路两旁是绿化带,新栽种了许多香樟树。香樟树是常绿树,就算到了深秋,树叶依然茂密,正好躲细雨。一阵大风,拍打在门窗上,阿郎翻了一个身。阿郎和阿公睡一张床的时候,习惯把手搭在阿公的身上,这一次手搭空了,一下子就醒了。窗外有窸窸窣窣的响动,阿郎害怕极了,爬起来,靠着墙,缩成一团。又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响,阿郎把手抱得更紧了,头抬了一下,又紧张地低下了。床在房间的角落,阿郎睡的这面可以依稀看到窗外。风吹,窗子又响了,阿郎再一次紧张地抬了一下头,隐隐约约就看到了沿着香樟树脚行走的阿公。
牛圈的草,由运草车运到牛栏与牛栏之間的过道,因为有围栏阻挡,有些草料牛够不着,阿公就把草料扫到牛够得着的地方。阿公顺着过道扫,过道两侧的牛急痨痨伸出头,又低下去,等待阿公扫过来的草料。只有荷斯坦,依然站在牛栏里。
阿公希望荷斯坦多吃一点,他想,几天之后,如果真被拉到屠宰场,以后不就成饿死鬼了么?阿公把手伸进牛栏,去握荷斯坦的角,这次阿公没有使劲,荷斯坦也没有使劲,顺着阿公的手,荷斯坦把头伸出来了,但它没有吃阿公扫过来的草料,它轻擦阿公的额头,擦阿公的左脸,又擦阿公的右脸,就这样,阿公看到了那道侧门。侧门一直都在那里,作消防通道用,常年锁着。
阿公用一块青石,轻易解决掉已经锈迹斑斑的铁锁,他再把关荷斯坦的牛栏打开。阿公知道,对着大铁门的地方也有监控,他用力拍荷斯坦的屁股,希望它飞一样跑起来。他自己也试着飞起来,被野猪咬伤的那只脚限制了他,加之地面湿滑,一个踉跄,他摔在了地上。
荷斯坦出了大铁门。摔在地上的阿公看到了阿郎。阿郎用木棒拍打荷斯坦的背,希望它如阿公所愿,走得更快一些。荷斯坦依然慢悠悠地走,水泥路面上是踢踏踢踏的声音,每迈一步,它的头会甩一下,目中无人,很骄傲的样子。
王啊,去吧,去吧
去草深林密的地方
去往自由的大地
王啊,去吧,去吧
此时,你必须要像神鹰一样飞翔
像亚鲁一样飞翔
你是战无不胜的王……
这是几名手拿电筒的保安赶过来时听到的阿公的吟唱。苗族男孩的成人仪式上,所有苗寨都这么吟唱。
迎亲的唢呐于黄昏准时到来,紧随其后的是腰缠红纸的十二个盘子,分别装有彩礼钱、衣帽、鞋袜、糖和香蜡纸烛。移民房由政府统一修建,两排,山墙上贴有“核心价值观”,现在又贴上囍字,都是红色,很喜庆。阿巴令家大门上也贴了囍字,门两侧贴了对联,是对阿巴令美好的祝愿,祝福她与丈夫在未来的日子百年好合、永结同心。四名唢呐匠坐在院坝中间临时安装的一百瓦电灯泡下,两两轮换,鼓起腮帮,彻夜吹奏。周围的蚊虫,聚在电灯泡周围,成了不请自来的伴舞者。帮忙的男人已经闲下来了,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把众所周知的故事再翻新咀嚼,偶尔龇牙咧嘴,笑出的声音被唢呐声掩盖。移民村的妇女,走进阿巴令的房间,回忆一起度过的日子,祝贺她用不到四年的时间实现了人生的三级跳,从偏远的高溪苗寨,移民法那街边上,再嫁进安顺城。阿巴令成了大家艳羡的对象。
自从唢呐声来到移民村的那一刻起,阿公莫名其妙地烦躁,他不愿听到吵闹的唢呐声。唢呐匠吹奏的曲子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夫妻双双把家还》,这很容易让阿公想起打猎滚下山崖的儿子。十多年前,卜翁里和阿巴令结婚的时候,唢呐匠吹奏的也是这些曲子。眼不见心不烦,阿公跑到自己搭建的木楼里,和几个老者打长牌,除去两次到茅厕撒尿,他都没有离开过那张打长牌用的方桌。阿郎和小伙伴躲猫猫,他不识时务地钻到阿公打长牌的方桌下,在小伙伴没有找出他之前,就被阿公一把揪出来,说:“还小吗?”阿郎已经快十四岁了,按高溪人的说法,十四岁就是大人了。
阿公继续骂阿郎:“不知道有什么好高兴的。”由于分了心,阿公和错了牌,被一个老者逮了现行,为此多付了三元罚款,他不愿付,不顾自己主人家的身份,毫无风度地和其争得面红耳赤。阿郎趁机挣脱了阿公的手,跑开了,继续他们躲猫猫的游戏。
朱老师审时度势地派了六辆接亲车,一是图吉利,二是为了节约。其时,农村购车有了一定的普及,一般人家接亲,车辆也在八辆以上。事实上,也没有更多可以拖走的东西,阿郎和小小是阿巴令仅有的陪嫁品,过了今晚,他俩就将和她一起,去往在移民村人看来很遥远的安顺城,成为市一中朱老师新家庭中的新成员。
婚车司机是个络腮胡,不苟言笑。阿巴令坐在副驾驶的位置,阿郎和小小坐在婚车的后排,因为起得较早,上车后小小就呼呼大睡。
婚车刚发动,阿公把一个布包丢给阿巴令,说:“拿着,可能用得上。”这是两天来阿公第一次和阿巴令说话。
络腮胡很体贴地把婚车开到最慢,让阿公和儿媳妇作最后的道别,阿巴令说:“不用,你留着更有用。”
阿公说:“不要以为去城市什么都好。”包里装的是彩礼钱,还有亲戚和寨邻随的份子钱,两万多元,不多,也不算少。
阿公从窗玻璃伸手去摸小小的头,小小出了声粗气,身子翻动了一下,继续睡。
阿公又对阿郎说:“你已经是大人了,要照顾好妹妹。”
阿郎答:“嗯。”
汽车迎着晨曦前行,雾很大,车外朦胧一片。偶尔,阿郎从后视镜可以看到阿妈的脸,和络腮胡一样,没有任何表情,说不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这段婚姻是刘干事和阿叔赌气促成的。
村民组长阿叔,以老牌高中生的学养,曾经是高溪苗寨的权威。刘干事的到来,把权威拉下神坛,现在移民村的人,猪怎么养,药怎么吃,都找刘干事,他们把刘干事的絮絮叨叨,都看成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本领。
阿叔时不时纠正村民们的偏颇:“不就是会统计几张报表吗?”
村民觉得阿叔的话酸纠纠的:“上边下来的,莫非还没有我们懂得多么?”
阿叔喝了闷酒,借着酒兴找刘干事论理:“天天在几张白纸上涂涂画画就是扶贫么?”
“依你的说法,什么才算扶贫呢?”刘干事不急不躁地说,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他已经有了对付犟人的经验。
阿叔说:“人年均四千三百元就脱贫有什么难的。”移民村人从高溪易地扶贫搬迁至法那后,劳动力基本都到金刺梨集团上班,月工资在两千元左右,只要有两个以上劳动力的家庭,收入都远远超过脱贫线。
刘干事说:“什么才是难的呢?”
阿叔说:“你们不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么?”
“继续说。”刘干事看了阿叔一眼,低下头又填报表,这是他每天晚上临睡前的最后一道功课。
阿叔说:“是巴诺就去把大家的婚姻帮扶了。”
阿叔也就是这么一说。在高溪人的心里,巴诺是能力、智慧、力量的象征。阿叔是想给刘干事出难题。有好几个贫困村都闹出这样的笑话,无理取闹地要求扶贫干部帮找媳妇、帮找男人。移民村的大龄单身者只有两人,一个是步入老年的阿公,還有一位就是阿巴令。阿巴令之前在法那中学食堂做临时工也是刘干事介绍的。卜翁里打猎滚下山崖,阿公也落下残疾,阿巴令家就成了最困难的人家,也是脱贫攻坚的建档立卡户。一户一策,刘干事就给阿巴令介绍了在乡中学食堂的工作,月工资是二千五百元,比金刺梨集团开出来的工资多五百元,全年三万元,一家四口人,年人均七千五百元,达到了脱贫标准。
刘干事把朱老师介绍给阿巴令,请她考虑。其实刘干事心里也打鼓,阿巴令一走,腿脚不便的阿公,生活会遇到更大的麻烦,这是作为扶贫干部最不愿看到的,但阿叔讲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最关键的也是想赌一口气,否则会被移民村人瞧不起。 阿巴令征询阿郎的意见:“阿妈改嫁可以不?”
阿郎刚开始不同意,他不想离开阿公。
阿巴令说:“你不想当巴诺吗?”
小小还小,远嫁安顺,阿巴令迫在眉睫考虑的是阿郎的教育,从高溪到法那后,阿郎的学习一直跟不上。阿郎的转学手续已经办好了,这是阿巴令同意这门婚事的条件之一,朱老师必须善待一对儿女,有条件的话,还要辅导阿郎的功课。阿巴令想,有了朱老师,阿郎就有了比移民村的小孩更多的教育优势,就可以成为像刘干事那样无所不知的人才,成为最优秀的巴诺。
阿公是最强烈的反对者,他说:“嫁给一个外人,算回什么事呢。”高溪人是不嫁外人的,他们的通婚通常在几个苗寨之间。倒是阿叔,对这件事的看法开明得多,他对阿公说:“你这是老牛筋了,大家都一样,不都是人。”
在阿公根深蒂固的心里,外面的人都是懒汉,这样的观点来自高溪旁边的寨子,有的小伙不好好栽种庄稼,投机倒把,小偷小摸,经常把高溪人养的狗,用药迷倒后卖到安顺或县城的狗肉馆。在朱老师和阿巴令接触的半年时间里,他每次到移民村,不是坐在院坝里看书,就是坐在客厅里看书,这让阿公很看不惯,所以刘干事吹嘘朱老师各方面条件不错时,阿公说:“不就是一个书呆子么。”
婚车鱼贯而出,亲戚和寨邻慢慢散去,阿公把长牌一甩,准备收拾残局。几条老狗在八仙桌之间窜来窜去,抓住最后的机会寻找残羹冷炙,一只白狗和一只黑狗为了仅有的骨头相互撕咬,阿公一脚踢在黑狗肚子上,黑狗一串惨叫,夹着尾巴边跑边回头。白狗对形势判断错误,以为独享的时候到了,阿公又是一脚,这一脚比刚才那脚更重。
刘干事就站在正在打扫战场的阿公旁边,明知故问地说:“现在家里就只有阿公咯?”
阿公说:“这还用说。”
刘干事说:“今后有什么打算?”
阿公说:“打算什么?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当初给阿巴令介绍朱老师时,刘干事是有顾虑的,现在阿巴令一走,没有固定收入的阿公,可能又陷入了贫困。
刘干事说:“柏木油厂办不成了,鱼网不成了,马蜂也养不成了。”这些都是阿公干过的事情。河道管理实行河长制,书记、市长亲自挂任河长,禁渔的文件层层下发,在法那河里网鱼已经不允许了;河两岸五百米范围内,小作坊全部取缔,需要不断更换清水用作冷却的柏木油厂,也不可能再办了;阿公曾经养过马蜂,但法那唯一可以养蜂的凤凰山,已经作为城镇建设用沙基地挖平了。
阿公说:“天无绝人之路。”
刘干事说:“嗯,比如养牛。”
轮到阿公糊涂了:“耕地都作他用了,养牛干什么?”
刘干事说:“不是养耕牛,是养奶牛。”
还在高溪的时候,家家都养牛。高溪人养的是黄牛,个高体大,劳力好,耐寒,也耐热,适应性强,是犁田耕地的好手,后来这种牛被畜牧局搞研究的专家命名为高溪黄牛。高溪人不习惯铁牛,他们说,都用铁机器了,牛干什么呢,活着的意义不就没有了吗?况且,铁机器又不会拉尿拉屎,没有这些粪水,庄稼又如何生长?
阿公说:“奶牛和耕牛不都是牛吗?”
刘干事:“你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去簸箕村的路上,刘干事暗自得意,移民村有两个犟人,把阿巴令的婚姻解决后,阿叔服气了。还有一个犟人就是阿公,都说他犟得牛都拉不回。办法不都是想出来的么,刘干事在心里说。阿公什么都不服,就服激将。
法那奶牛场是法那乡政府引进的扶贫项目,场区就在簸箕村,离移民村不远。簸箕村海拔高一些,坡地多,只适宜栽种苞谷,还没有成熟的苞谷秸秆和叶子正是奶牛的最好食品。一亩旱地平均产苞谷一千斤,每斤一元钱,可卖一千元,除去肥料等成本,每亩收入在四百元左右,人均五亩地,簸箕村人辛勞一年也达不到脱贫要求,所以年轻人大都出门务工了。村委会办公楼前有一块坝子,按体育场的标准建设,推动全民健身。其实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天都在健身。坝子铺了塑胶,中间是篮球场,最外一圈是跑道,平时是村民闲谈娱乐的场所,只有到年关的时候,务工青年返家,坝子上才会出现欢乐热闹的场景。今年的热闹来得早一些,二十四个人组成的军乐队,清一色白衣白裤白帽子,他们坐在篮球场上,高声演奏《好日子》。村民哪见过这种场景,争先恐后,一睹究竟。按照要求,他们只能站在跑道上观看,由于高矮不一,站在后面的矮个,伸长脖子,从缝隙中观看。人在动,缝隙很难固定,难免挤挤挨挨,这样,有人就越了界,踏入了篮球场的范围,被负责维持秩序的村委会工作人员制止。刘干事和阿公就是这时穿过跑道,走进簸箕村委会办公室的。军乐队换演新的歌曲,若干大货车就在《走进新时代》的旋律中开进村委会侧面的另一块长满杂草的坝子。村委会办公楼有两层,站在二楼的过道上,阿公看得清清楚楚,一辆大货车停下,二十头奶牛下来了;大货车开走,又一辆大货车补上头一辆的位置,又下来二十头奶牛。从贵阳高原奶制品集团拉过来的奶牛共五百头。
刘干事说:“和耕牛还是有区别的。”
阿公说:“有什么区别,不就是毛发花哨一点么。”
刘干事问:“会养吗?”
阿公说:“小看人了吧。”
还是在生产队的那些年,牛马统养统管,高溪人按户轮流放养,那时候的阿公最喜欢干放牛马这个活,骑上马背,扬鞭吆喝,生产队的牛马一切行动听指挥,整齐划一地走向水草丰茂的地方。借着牛马啃吃青草的间隙,阿公端起猎枪,走进森林,手到擒来的是野兔、野猪、山羊、獐子、山鸡中的一种或几种。苗族人以分享为乐,这些野味,不仅满足全苗寨的口福,也是一家人的快乐所在。
朱老师的房子是三室两厅两卫,不宽也不窄。其实宽和窄也是相对的,住两人就显得宽敞;住五个人,又显得窄了。三间卧室,最大的那间二十平米,另两间分别是十二平米和八平米。阿巴令嫁进来后,和朱老师住大卧室;最小那间卧室之前作书房用,现在腾出来给小小住;朱老师的儿子小朱朱一直住十二平米那间卧室,现在多安一张床,阿郎住。一个星期后,朱朱和阿郎就吵了一架,朱朱说阿郎熄灯后老翻身,搞得他睡不着。阿巴令问阿郎是不是这样?阿郎不说话。朱朱更得意,说,真是乡巴佬,牛奶都没有喝过。阿巴令心里不舒服,侧脸看朱老师是什么态度。当时朱老师正忙着看电视,朱朱得寸进尺,挑衅地看着阿郎。 阿巴令说:“朱朱,怎么能这样呢。”她把火气压了又压。
朱老师看的是中央五台的中超直播,正为一个进球高兴得不得了。
阿巴令气不打一处来:“几个人跑来跑去的,不知有哪样看头。”
朱老师说:“你不懂。”
阿巴令说:“我是不懂,所以傻里傻气地带着两个娃娃跑你家来。”
晚上朱老师想缓和紧张气氛,阿巴令不吃这一套,朱老师想,两口子生气,过一晚就好了,但接下来的几晚,阿巴令都坚持睡沙发。朱老师盼望开学,新学期开始后,阿巴令就要到学校食堂上班,大家一忙,这一茬就翻过去了。开学后,朱朱和阿郎的矛盾在升级,他俩住的房间只有一张书桌,做作业时两人各占一半。桌子小,做作业的时候两人难免胳膊肘碰胳膊肘,朱朱就推了阿郎,阿郎回敬了朱朱,朱朱恶人先告状,说阿郎打他。
阿巴令知道阿郎不会先动手,问朱朱:“阿郎用什么打的你?”
朱朱说:“他打人,你应该问他。”
阿巴令又问阿郎:“是你先打他吗?”
阿郎低着头,不停地抠手,阿巴令恨铁不成钢:“屁都不敢放一个么?”一个星期后,阿郎的班主任告诉阿巴令,阿郎几天都不交作业,阿巴令推开阿郎的房门,朱朱在做作业,阿郎躺在床上看《射雕英雄传》。阿巴令说,这是老师叫看的书么?阿郎知道阿妈很生气,想躲。没有得到回答,阿巴令更气,顺手给了阿郎一巴掌,阿郎跑到小小的房间,躲在被子里面哭。阿巴令也很委屈,嫁到安顺后,真不是想象的那么顺利,越想眼泪越往外涌,她揭开被子,对阿郎说:“是阿妈不好。”
阿郎更伤心了:“我就是胆小鬼,永远当不了巴诺了!”
第二天,小小一个人在家,又惹事了,她跑到朱朱的房间,把他剩下的三瓶牛奶全喝了。朱朱对自己的牛奶有数,阿巴令嫁过来后,他就把牛奶藏到他的房间的衣柜后面,又用窗帘盖着,到了晚上,吃独食,然后嘲笑阿郎吞口水的狼狈样。
阿巴令回家最晚,见气氛压抑,问阿郎出了什么事,阿郎不说,又问小小,还没有等小小说话,朱朱就说了:“我们家出小偷了。”
朱老师正在批改作业。由于书房已经被小小用了,开学后,朱老师在客厅靠窗的位置重新安放了一张用作批改作业的桌子。阿巴令说:“小偷在哪里呢?”
朱朱指着小小和阿郎:“你去问他们。”
朱老师没有说话,也许是没有听到。朱老师家客厅对着绿化带,一群教职工家属正在大树下面跳广场舞,很吵。
阿巴令说:“都哑巴了?”每个工作日,阿巴令忙完学校食堂的事,还要忙着回家做饭,今天她不准备服侍这家人了,带着阿郎和小小出了门。
朱老师家楼上住的是刘老师家,刘老师暑期调贵阳了,出租房屋的信息就贴在单元门上。阿巴令按广告里的联系方式去了电话,几经转折,才联系上了刘老师。广告里提供的联系人是刘老师住安顺的亲戚,亲戚就把刘老师的电话给了阿巴令。刘老师喊价每月租金一千五百元,阿巴令一口就答应了,唯一的要求是当晚拿到钥匙。钥匙就在刘老师的亲戚那里。阿巴令心想,阿公的话没有错,那两万多块钱真派上了用场。她采纳了刘老师的建议,辞掉了在食堂的工作,在出租屋办起了午托班。高溪人做菜喜欢放酸,和安顺人喜欢吃麻辣的口味不太一样。阿巴令刚嫁进安顺时,朱老师就说她做的饭菜不好吃。朱老师不会做菜,阿巴令还没有嫁进来那段时间,他和朱朱要么进馆子,要么点外卖。他们说馆子和外卖都比阿巴令做的好吃,这让阿巴令很不高兴。办午托班后,每天需做一顿中餐给午托生吃,阿巴令把朱老师的所有挑剔都当成需要改进的宝贵意见,把苗族口味与汉族口味融合,比如把萝卜炖猪脚改成酸汤猪脚,把酸汤鱼改成麻辣青椒鱼,凉拌折耳根里放酸菜,爆炒毛肚里面放花椒,麻辣与酸的比重逐步调整,学生吃厌了食堂千篇一律的伙食,现在有了新的味道,都说不错。阿巴令的午托班生意很好。阿巴令找到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牛奶,她不能委屈了孩子。阿巴令要求阿郎和小小早晚都得喝一袋。
阿郎问:“喝牛奶就能成为巴诺吗?”
阿巴令说:“只有强壮的人才能成为巴诺,成为英雄。”
这说明阿巴令的气还没有消,阿郎很苦恼,他看了十多天武侠小说,胆子依然很小,但他不甘心,又问小小:“喝牛奶就能成为巴诺吗?”
天天喝牛奶的小小长高了一头,也长白了,她说:“我才不当巴诺,我要当仰阿莎。”在苗族人心中,仰阿莎是美神,是每个女孩的梦想。
每天早晚,阿郎喝牛奶都很认真,先用吸管喝,再把装牛奶的纸盒剪开,把沾在纸盒上的那一层牛奶也舔干净。他叫小小也这么做,小小不干,他就把小小喝过的牛奶盒剪开,自己舔。
阿公又见到高溪黄牛了。高溪整寨易地搬迁后,黄牛没有了用武之地,大部分人家把养的黄牛卖给了还未搬迁的大河苗寨,那里的人家耕地犁田也用高溪黄牛。
牛奶场有两个地方养牛,一个是存栏场,养的是奶牛;另一个是实验场,是配种基地,那里养的是种牛,还有用作配種的母牛。高溪黄牛就圈养在这里。实验场有十五头牛,一头花牛,十四头黄牛。十四头黄牛是从大河苗寨精心挑选的母牛,花牛是来自荷兰的种牛。阿公每天负责给实验场的牛喂草,有时也把这里的牛赶到奶牛场的草场,满足种牛和需配种的母牛应该达到的运动量。把牛赶到草场上,阿公似乎又回到了高溪,如果天气不冷地不湿,他会躺在草地上,摘一根野菜含在嘴里,听鸟语,闻花香。睡累了,阿公爬起来,摸摸这头牛的毛,又摸摸那头牛的角;和这头牛说说话,又和那头牛说说话。他按苗族人给孩子取名的方式,也给十四头黄牛取名,分别叫卜幺、卜耳、卜杉、卜驷……他说,卜幺,你又不好好吃饭了。把吃草说成吃饭,阿公自己都笑了。十四头黄牛,还有一头花牛,加上自己,如果同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得要多大的桌子啊,莫非要吃长桌宴吗?阿幺扬起头,很委屈的样子。阿公说,卜耳、卜杉就不像你,多嫩的青草呢,现在不吃,回去只能吃干粮了。在实验场,牛吃的是青贮饲料,阿公说,就像剩饭,多难吃啊。阿公又去摸摸卜耳,说,也不要光顾吃,要学卜幺,要有节制,又不是饿饭年生的,吃撑了自己难受。阿公也想给花牛取个名字,就叫卜十五吧,阿公摇了摇头,多土的名字啊,还是算了吧。阿公知道花牛来自很远很远的地方,它有自己的名字,叫荷斯坦。 荷斯坦走路沉,走得路面都是踢踏踢踏的声音,每迈一步,头会甩一下,目中无人,很骄傲的样子。阿公想起多年前有一头被高溪人叫做招蜂的公牛,走路也是漫不经心的样子,不仅不想犁地,还经常耍流氓,趁母牛不备,就爬到其背上。阿公总是在这个时候,去扭牛角,制止它的野蛮行为。除了阿公,没有人能制服招蜂,那时候的阿公,真是力大无比,被高溪人称为巴诺王。长期的征战和迁徙,让苗族人崇尚力量,都说力大如牛,高溪这一支苗人奉牛为神,牛角成了图腾,挂在每家每户的大门上,保护族人不受外来侵犯。
阿公去扭荷斯坦的角,他往左扭,荷斯坦就往右犟;他往右扭,荷斯坦就往左犟;他往前抵,荷斯坦也往前抵。荷斯坦和招蜂一样有力,但阿公已经不是以前的阿公了,他自言自语道:“老咯,老咯。”
又说:“既然降不过你,就把我的名号给你吧,你才是巴诺王。”
荷斯坦“哞”地应了一声,嘴巴又开始漫不经心地咀嚼。再到放养的日子,看到荷斯坦目中无人的样子,阿公会教育它:“巴诺王啊巴诺王,不要太骄傲,不会老么。”阿公是在说自己,不经意间,自己就老咯,老得对付不了一头野猪咯。其实阿公对荷斯坦甚是满意,偷偷在心里说,年轻就该有骄傲的样子。他看了荷斯坦一眼,怕它听到他心里的话。阿公想:所有的巴诺王都一个样,经不起表扬,越表扬越骄傲。
每天都有技术员来提取十五头牛的相关数据,选择荷斯坦精神状况最好的日子提取精子,冻起来,择时用输精器注入发情母黄牛的体内,进行杂交。技术员采精的时候,阿公打下手。把荷斯坦赶到采精室,再把一头塑料母牛固定在采精架上,清洗干净,扬尾挑逗,促荷斯坦兴奋。
不善言谈的阿公多了些疑问:“都不是一种品种,为什么要人为交配呢?”
技术员是个话痨,他说:“为什么混血儿漂亮,混血儿知道不?算了,说了你也不知道。”
荷斯坦棱角突出,从侧面看,从前望,或从上观,背线和腹线都呈三角形,胸宽,肋长,毛光泽。有时候,荷斯坦也会和招蜂一样动粗,野蛮地爬到高溪黄牛的背上,黄牛转过头来看阿公,“哞哞”地叫,阿公就训斥荷斯坦,巴诺王啊巴诺王,文明点行不?又说,活在母牛堆里,看把你惯坏得。这话又好像是说给黄牛听的。又到放养的日子,阿公不再躺到草地上了,他的腰上别上镰刀。草场挨着森林的地方有很多很嫩的茅草,阿公用镰刀割下来,丢在荷斯坦面前,说:“我的王,快吃吧,吃饱了去造你的崽。”荷斯坦吃着阿公开的小灶,甩着头,甚是欢喜的样子。有母牛扭头看阿公,抗议他不公平公正,阿公说,不把王喂好一点,以后你们的子女能成巴诺王吗?抗议的黄牛低下头,啃吃青草,似乎理解了阿公。时不时,阿公又和荷斯坦比比力气,他抓住荷斯坦的两只牛角,用力推,荷斯坦也用力,抵阿公,让他占不了便宜;阿公放松一些,荷斯坦又心领神会地放松了一些,总之,也看不出力量悬殊太大。阿公很感谢荷斯坦在十四头高溪黄牛面前给足了他面子,他曾经也是高溪的巴诺王呢!阿公突然又想起打猎时被野猪咬伤的情景,真是不中用咯。卜翁里就是那次打猎被野猪拉下山崖的,不然阿巴令也不会嫁到安顺去。那时候父子俩真是形影不离啊,白天一起干农活,晚上一起出门打猎,打到的猎物都是全寨人的美餐。
国庆节到了,阿巴令提议去看望阿公,他们来安顺城都两个多月了,是应该回法那看望阿公了。该买点什么礼品呢?阿巴令想买水果,但太沉,不好带。阿郎现在天天都喝牛奶,最先想到的也是牛奶。阿郎的提议得到了小小的支持,阿郎说:“二比一,少数服从多数。”和阿妈、小小单独在一起的时候,阿郎的话还是很多的。
法那奶牛场就是高原牌牛奶的奶源地之一,虽然阿公在这里上班,但他没有喝过牛奶。阿郎说:“香得很。”
阿公摸阿郎的头,说:“长高了一头,大人咯。”
小小已经把牛奶打开了,自己拿了一盒,开始用吸管喝,她说:“天天喝牛奶,我也长高了。”这都是阿巴令说过的话,刚到安顺的时候,小小喜欢喝津威,阿巴令就这样引导她喝牛奶。
晚上,阿郎要去奶牛场陪阿公。几天前,实验场又进了一头奶牛,技术员说,这头奶牛的名字叫中国荷斯坦,大家都叫它中国荷,是荷兰纯种荷斯坦公牛和中国本地黄牛杂交的品种。阿公还是每天给实验场的牛喂草,天气渐渐冷了,从此时到次年开春,奶牛场的所有牛都不再放养,喂食不同比例的粗粮和精粮,满足其所需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粗粮主要是青贮的玉米杆叶、稻草、花生叶,中国荷到来后,就不再给荷斯坦喂大豆等精粮了。看到黄牛和中国荷吃精粮的时候,荷斯坦扬起头,嘴不停反刍,似乎在回味以前的幸福生活。技术员还是每天准时来试验场提取牛的各种数据,就发现了阿公偷偷把其他牛吃的精粮匀给荷斯坦,技术员说:“马上都要送屠宰场了,喂精粮有什么用?”
阿公问:“为什么要送屠宰场呢?”
技术员说:“它的任务完成了。”
阿公问:“什么任务完成了?”
技术员说:“精子采集足够多了啊。”
在奶牛场,为了满足杂交质量需要,只采集种牛精力最旺盛那一季的精子,之后和淘汰下来的产量较低的奶牛,以及弱小的公牛一起送到屠宰场,作肉牛用。
阿公说:“你们这是过河拆桥。”
技术员见阿公发飙,不想惹他。
阿公态度缓和下来,问:“什么时候送屠宰场呢?”
技术员说:“应该过几天吧,早送过去,就少吃饲料。饲料不就是钱么?”
夜深人静,在奶牛场阿公的宿舍,阿郎睡熟了。阿公睡不着,起床,喝了一塑料杯子便当酒,有一两多;再睡,还是睡不着,又起床,又喝了一塑料杯子便当酒。他想给实验场的牛喂一次草料。阿公深夜喂牛得到牛奶场通报表扬过,牛在晚上也会饿,饿了就会掉膘,影响健康。阿公出了宿舍门,夜很黑,细雨纷纷。宿舍到试验场不远,有硬化的水泥路,路两旁是绿化带,新栽种了许多香樟树。香樟树是常绿树,就算到了深秋,树叶依然茂密,正好躲细雨。一阵大风,拍打在门窗上,阿郎翻了一个身。阿郎和阿公睡一张床的时候,习惯把手搭在阿公的身上,这一次手搭空了,一下子就醒了。窗外有窸窸窣窣的响动,阿郎害怕极了,爬起来,靠着墙,缩成一团。又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响,阿郎把手抱得更紧了,头抬了一下,又紧张地低下了。床在房间的角落,阿郎睡的这面可以依稀看到窗外。风吹,窗子又响了,阿郎再一次紧张地抬了一下头,隐隐约约就看到了沿着香樟树脚行走的阿公。
牛圈的草,由运草车运到牛栏与牛栏之間的过道,因为有围栏阻挡,有些草料牛够不着,阿公就把草料扫到牛够得着的地方。阿公顺着过道扫,过道两侧的牛急痨痨伸出头,又低下去,等待阿公扫过来的草料。只有荷斯坦,依然站在牛栏里。
阿公希望荷斯坦多吃一点,他想,几天之后,如果真被拉到屠宰场,以后不就成饿死鬼了么?阿公把手伸进牛栏,去握荷斯坦的角,这次阿公没有使劲,荷斯坦也没有使劲,顺着阿公的手,荷斯坦把头伸出来了,但它没有吃阿公扫过来的草料,它轻擦阿公的额头,擦阿公的左脸,又擦阿公的右脸,就这样,阿公看到了那道侧门。侧门一直都在那里,作消防通道用,常年锁着。
阿公用一块青石,轻易解决掉已经锈迹斑斑的铁锁,他再把关荷斯坦的牛栏打开。阿公知道,对着大铁门的地方也有监控,他用力拍荷斯坦的屁股,希望它飞一样跑起来。他自己也试着飞起来,被野猪咬伤的那只脚限制了他,加之地面湿滑,一个踉跄,他摔在了地上。
荷斯坦出了大铁门。摔在地上的阿公看到了阿郎。阿郎用木棒拍打荷斯坦的背,希望它如阿公所愿,走得更快一些。荷斯坦依然慢悠悠地走,水泥路面上是踢踏踢踏的声音,每迈一步,它的头会甩一下,目中无人,很骄傲的样子。
王啊,去吧,去吧
去草深林密的地方
去往自由的大地
王啊,去吧,去吧
此时,你必须要像神鹰一样飞翔
像亚鲁一样飞翔
你是战无不胜的王……
这是几名手拿电筒的保安赶过来时听到的阿公的吟唱。苗族男孩的成人仪式上,所有苗寨都这么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