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做的菜

来源 :祝你幸福·知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so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菜场买菜,思虑再三,总是割舍了自己的喜好,买儿女喜欢的菜却从不犹豫。
  
  上大学前和父母住在一起时,家中一日三餐是雷打不动的,虽是粗茶淡饭,但总是正经八百地有饭有菜。近些年来,回去探家时发现,格局已大变:父亲在外奔波,母亲中午一人在家,往往是一碗面条,或一碗水饺,甚或是一碗稀饭就打发过去。晚上若是父亲和弟弟一家回来,就认真地做一顿饭,都不回来的话,则简单依然。
  我多次劝母亲不要如此将就,长此以往,身体怕是吃不消。母亲则说,面食稀饭一样养人,营养亏不了。再说,一人起火太费事,菜量也不好控制,浪费了可惜。我劝不动她,心里却觉得没有必要那样节俭,如今条件好了,身体健康第一,浪费一点怕什么?
  我对三餐一直是非常认真对待的,特别是女儿正在成长发育中,需加强营养,所以我每顿饭都做得非常用心。今年秋天,女儿上了初一,住校,平时不回家,周末回来。妻每天要上班,中午不回来。我赋闲在家,一个人吃午饭却也清静。
  起初,我像往常一样清晨买菜,十点多钟做饭。坚持了几天,就发现了问题:果如母亲所言,一人开伙太麻烦,买、洗、淘、炒一道程序不减,但量很难把握,做少了划不来,做多了吃不掉,上顿吃不掉下顿热热再吃又为营养学所不倡,真是犯难了。
  一个人无声无息地扒拉着碗中的饭粒时,终于发现,独自开伙的问题还不在于浪费、麻烦与否,而在于无趣,在于寡味。往昔一家三口围坐一桌,谈谈一天见闻,品评饭菜质量,东拉西扯,有说有笑,那饭才吃得有滋有味。虽然孔子提倡食不语,寝不言,但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习惯于全家团圆着,说笑着吃饭的。一个人闷头吃饭,才知道什么叫“兴味萧然似野僧”,才知道这一家人缺了谁都不成其为真正的家。
  这才惊觉,母亲对午饭的简单对付,哪里是光要省几个钱?她也是无心去经营繁复的饭菜啊!从一个完整的四口之家,到我和弟弟上大学后的两口之家,老两口的午餐甚至晚餐,多半是将就过去的吧?现在,中午只剩母亲一个人在家,冷清如斯,她又哪里会有心情去烹炸煎炒?只有当丈夫和儿子都回来,她才有心去经营丰盛的一餐啊!
  我的午饭现在也变成面条一碗了,多数的时候,我和妻的晚餐也变得非常简单,我发现女儿不在家,她吃得也不是那么饶有兴味了。去学校看女儿时,听到家长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多吃点,吃好点。而他们自己呢?无意中听到好几个家长说家里基本不开伙了,都是在外面随便吃点什么,孩子回来时再好好做两天饭,这和我们家现在的情形一模一样。这时才了然,天下父母的心都是一样的。
  有时中午和母亲通电话,互问吃什么,答案往往一致:吃面条。于是,又互相劝吃好点。其实,彼此都心知这是白劝。都说,只有自己当了父母才知道父母的不易,而我更要说,其实,我们永远无法知晓父母所有的不易。往往是,经一件事便了解了父母在这件事上的不易,随着岁月的推移,在为儿女操心的过程中,我们还要经历多少未知的事呢?到那时,父母的千百般不易,又会怎样一层层地揭晓呢?而纵使明白了父母在每件事上的不易,我们也永远只能知其表皮,父母婉转缠绵、九曲回肠的心理,我们又能知晓多少呢?他们牵挂孩子、坐卧不安的情状,我们又怎能设想其万一?是简单对付一顿,还是复杂操持一餐,从在家中盘算开始,到进菜场选菜,到下厨房烹调,他们又有怎样的情感活动呢?也许,思虑再三,总是割舍了自己的喜好,而买儿女喜欢的菜却从不犹豫。也许,买菜时想着儿女在外吃不好而眼眶潮湿?也许,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样孩子爱吃的菜又折回?也许,想在自己的面条中砸一个鸡蛋,思量过后,觉得不必又放回冰箱?也许,孩子回家前几天就忙着备菜,在把菜塞满冰箱的同时也涌起满心的牵挂?也许,切菜时念着儿女而走神,不知切过多少回手指?也许,不知已倚门望了多少回,为你祈祷了多少遍才等回晚归的你?一粥一饭的繁简之间,有多少令人低回、幽隐曲折的父母情愫,都留在漫漫岁月的深处而无法一一破译了。
  我们的爹娘啊!
  [email protected]
  (编辑:沈万臻)
其他文献
当我们不能维护婚姻、留住丈夫时,我们还可以维护家庭财产,这是起码的公平。    当婚姻中的背叛开始发生时,受到伤害的一方要学会用智慧、用法律保护自己。当我们不能赢得婚姻时,起码要赢得财产。    丈夫疑似“包二奶”  丛小熙1991年毕业于北京一著名学府,拿到工学硕士学位,进入校属一家设计院工作。两年后,她与下海经商的学长田英武结了婚,1997年,他们有了可爱的女儿。  之后,丛小熙发现丈夫回家的
期刊
■口述/张伟 整理/瑞红    意外的发现,  触发了我的创业灵感  2006年7月,由于单位政策性裁员,我与同在一个单位的老公双双下岗。上有老下有小,为了生存,我和老公开始四处求职,然而,两个多月过去了,由于我们年龄偏大,且无一技之长,均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无奈之下,我在步行街租了一个摊位,靠经营小商品赚点辛苦钱。  9月的一天下午4点,我正在街上摆摊,以前的一位同事心急火燎地找到我,说家里来了
期刊
春寒料峭,小编接到了一封感人至深的E-mail。  尊敬的编辑:  你们好!我是一位因瘫痪卧床二十多年的残疾人,现和年迈的父母一起生活,状况如何,可想而知。  我是在年少的时候患上可怕的类风湿病的,关节严重变形后失去行走能力的那几年,我曾悲伤到了极点,并割腕自残过,但又被救活了过来。之后,我对自己的做法和人生作了深刻反省。是呀,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自杀岂能无罪!之后,我开始靠母亲借来的书本和一本
期刊
去年秋天,香港关注家庭暴力受害人法权会主席、香港特区政府妇女政策顾问吴惠贞女士,对济南市反家暴维权岗的社工进行了“反对家庭暴力热线社工培训”,所有的听课者受益匪浅。  吴惠贞女士看上去娇小纤弱,长长的披肩卷发塞在耳后,细黑框眼镜后的眼神清明专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一类的女人:知性,执着,因而显得坚定而强硬。    家人把我当成情绪“垃圾筒”  吴惠贞女士非常幽默,说自己从小目睹“家庭暴力”,爸妈动
期刊
说到美国,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现代化的摩天大楼、高速公路、跨国公司……想不到在密苏里,我们看到了阿米氏:一群拒绝工业文明、生活在原始农业社会的人。  阿米氏族来自于德国。16世纪在欧洲宗教改革的大潮中,产生了一个宗教改革的激进派,被称作“再洗礼派”。他们人数不多,认为宗教应是成人信仰的集体,婴儿出生被动洗礼不能算数;成人后如果确信自己的信仰,应该再主动地进行一次洗礼。“再洗礼派”一问世即受到了残酷的宗
期刊
那是他们结婚后吵得最凶的一次,两个人都在气头上,说的话句句能杀人。吵到最后,她果断地收拾自己的东西,她只想快点离开这个家,离开这个男人,一分钟都不能等。  他并不拦她,气咻咻地坐在沙发上,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拿着遥控器不停地换台。  终于收拾好了,她看着这个自己一手布置起来的家,心里一阵伤感。3年前,她为了他,独自提着旅行箱,从南方跑到北方,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就结了婚。那时候还没有房子,两个人挤在潮
期刊
《一辈子做女孩》  作者: 伊莉莎白·吉尔伯特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定价:29.80元  本书是作者的亲身实录,书里的108个短篇,象征了灵魂探索、自我发现之旅。  作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30岁以后发现自己既不想要小孩,也不想要男人。她在意大利、印度、印尼三个不同国度之间寻找自己——到意大利品尝美食,在印度,与瑜伽士的接触,洗涤了她混乱的身心。巴厘岛上,她寻得了身心的平衡。在这一整年的追寻快乐与虔
期刊
在爱的季节里,任何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即使是一朵卑微的野花……     那时,女孩的家住在河岸边一幢陈旧的筒子楼里,岸边有块闲置的空地,堆满了垃圾。几个拾荒人就在垃圾边的桥洞里搭起帐篷,于是常见一个60多岁的老汉,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车上载满沿街收来的酒瓶和纸壳,车后,一个十七八岁的男孩吃力地推着。    男孩患有先天性聋哑症,小区的人都认识他,唤他阿宝。老汉是他的养父,待他很好。    阿宝
期刊
在毕业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或许片刻的欢娱都显得珍贵,同学们都尽情地享受着临别前最美好的时光。终于,有人唱起了伤感的歌曲,她的心突然哽住了。喧哗开始归于安静,美好的过往与长久憧憬过的未来相互交织缠绕,几乎每个人的心都被紧紧攫住。她看到人群中的他,摘下眼镜,使劲抹去滑过脸庞的泪水。熟悉的旋律如溪水般缓缓流淌,流过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初夏,流过他们洁白无瑕的18岁。  3个月后,她意外地收到了他的信,
期刊
Q:我开了一家小型公司。公司里有一位很优秀的年轻低层员工,他工作出色,很受欢迎(或者以后会受欢迎),而且很有团队精神。但他来上班时,身上总是臭烘烘的。我不知道那是他的腋臭、衣服臭、还是脚臭,但这种臭味成了办公室里的大部分话题,而且确实令人讨厌。我想,其他员工希望我对此做点什么,但我能做什么呢?我该找个人告诉他,还是必须由我告诉他?怎么办好呢?  烦恼的老板    A:在你的来信中有一个词让我感到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