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理、法、方、药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其中“理”是指病变机制“法”是指针对病变初制所确定的相应的治则治法,“方”是根据治则治法选择最恰当的代表方剂或其他治疗措施,“药”是指对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剂量的最佳选择。准确的中药疗法,具有祛除邪实、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的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其恢复阴平阳秘。
那么,你知道博大精深的中药疗法中,那些基本的名词概念吗?
1.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2.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此外还有淡味或涩味,则分别归属于咸味与酸味。一般来说,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之作用,一般治疗表征或气血阻滞。甘“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解止痛的作用。酸“能收、能涩”,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症。涩,与酸味药物的作用相似,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滑精、出血等症。苦“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泻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用于热症、火症、湿症、喘咳、呕恶、阴虚火旺等症。咸“能下,能软”,多用以治疗瘰疬、痰核、痞块及热结便秘等症。淡“能渗、能利”,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3.升降沉浮: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在于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性能。药物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药物的升降沉泽性能,主要是以改善脏腑气机升降紊乱和病势顺逆的功效为依据,但与药物的四气五味、气味厚薄和其质地的轻重及药用部位等也有着密切联系,还受炮制和配伍的影响。就药物的性味及厚薄而言,凡味属辛、甘(味之薄者),性属温、热(气之厚者)的药物,大都属升浮药;凡味属苦、酸、咸(味之厚者),性属寒、凉(气之薄者)的药物,大都属沉降药。从药物的质地、部位与升降沉浮的关系来看,一般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属于沉降药。
4.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某经(脏腑或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甚或无作用。也就是说,归经是说明某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就不同。 药物的归经,还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就说明了其药效之所在。药物的归经,主要以其临床疗效为依据,但与药物自身的特性(即形、色、气味、禀赋等)也有一定的联系。如味辛、色白入肺、大肠经;味苦、色赤入心、小肠经等都是以色与味作归经的依据。
5.配伍与组方:中药治疗疾病时,往往是多味药配伍组方而成。因为若病情较重,或病情比较复杂,单味药力量有限,且难全面兼顾治疗要求,而有的药物具有毒性作用,单味应用难以避免不良反应,这时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配伍是组成方剂的基础,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的“七情”。
①单行,即单味药应用;②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③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然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加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④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⑤相杀,即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⑥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⑦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那么,你知道博大精深的中药疗法中,那些基本的名词概念吗?
1.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2.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此外还有淡味或涩味,则分别归属于咸味与酸味。一般来说,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之作用,一般治疗表征或气血阻滞。甘“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解止痛的作用。酸“能收、能涩”,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症。涩,与酸味药物的作用相似,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滑精、出血等症。苦“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泻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用于热症、火症、湿症、喘咳、呕恶、阴虚火旺等症。咸“能下,能软”,多用以治疗瘰疬、痰核、痞块及热结便秘等症。淡“能渗、能利”,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3.升降沉浮: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在于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性能。药物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药物的升降沉泽性能,主要是以改善脏腑气机升降紊乱和病势顺逆的功效为依据,但与药物的四气五味、气味厚薄和其质地的轻重及药用部位等也有着密切联系,还受炮制和配伍的影响。就药物的性味及厚薄而言,凡味属辛、甘(味之薄者),性属温、热(气之厚者)的药物,大都属升浮药;凡味属苦、酸、咸(味之厚者),性属寒、凉(气之薄者)的药物,大都属沉降药。从药物的质地、部位与升降沉浮的关系来看,一般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属于沉降药。
4.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某经(脏腑或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甚或无作用。也就是说,归经是说明某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就不同。 药物的归经,还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就说明了其药效之所在。药物的归经,主要以其临床疗效为依据,但与药物自身的特性(即形、色、气味、禀赋等)也有一定的联系。如味辛、色白入肺、大肠经;味苦、色赤入心、小肠经等都是以色与味作归经的依据。
5.配伍与组方:中药治疗疾病时,往往是多味药配伍组方而成。因为若病情较重,或病情比较复杂,单味药力量有限,且难全面兼顾治疗要求,而有的药物具有毒性作用,单味应用难以避免不良反应,这时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配伍是组成方剂的基础,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的“七情”。
①单行,即单味药应用;②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③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然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加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④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⑤相杀,即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⑥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⑦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