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渭南路桥公司,714000)
【摘要】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目前已经普遍应用在道路桥梁工程中,是近年来采用非常普遍形式之一,对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中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尤为重要。本文论述了桥梁施工质量控制的具体内容,并对、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质量控制中的技术进行了阐述,希望本文对日后施工单位的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预应力;道路桥梁;质量控制;应力;变形
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道路桥梁业以其巨大的推动力在各个行业的竞争与发展中起到了表率作用,一般道路桥梁工程的投入较大、设计使用年限长、工作任务艰巨,道路桥梁的质量问题作为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也备受关注。质量管理活动涉及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的好坏归根结底就是施工作业工程中直接形成的。因此,施工技术方法的正确选择和施工作业能力的充分发挥是质量控制的出发点,施工人员具备相关的技术能力,是提高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在机械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对施工过程的全方位组织和协调,才能使施工技术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实现预计的质量目标。
1 施工质量控制的具体内容
1.1 变形控制
在道路桥梁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结构难免出现变形等现象,影响道路桥梁结构的变形受的因素较多,包括混凝土原材料的配合比、混凝土浇筑的顺序和天气等环境因素。出现结构变形后桥梁的标高、坐标会与设计图纸不符,严重桥梁的顺利合拢。因此施工单位对桥梁施工中的变形必须重点控制,使施工形成后的构件的实际几何尺寸、形成状态等满足设计要求,并保证误差在规范的允许范围之内。对于重要工序,为保证几何尺寸控制目标的理想完成,每一道工序的误差允许偏差值应提前进行研究,制定相对施工方案。
1.2 应力的质量控制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保证施工完成后桥梁的受力状态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施工单位可以根据检测结构应力来掌握桥梁实际的应力狀态,如果发现实际的应力状态和理论的应力状态差别超过规范规定,应立即查明发生此状态的原因,并采取相对措施对此加以控制,使其符合规范要求,确保桥梁施工的质量。应力控制是肉眼控制不了的,桥梁施工中应力的控制不像变形控制那样容易,如果结构应力控制不好将会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极易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对结构应力进行严格加以监控。
1.3 稳定性的控制
大多施工单位对桥梁的稳定性都非常重视,但绝大多数施工单位对于桥梁稳定性的控制都停留桥梁完成后的稳定性计算,即使在施工过程中对桥梁的稳定性进行计算也仅限于代换计算。为此,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稳定性控制体系。稳定安全系数是分析桥梁结构安全等级的重要参数,但现行规范中还没有明确规定不同材料、不同结构形式,在不同环境下的最小稳定安全系数,对此有待进行一步完善。施工单位除对桥梁自身的稳定性必须得到严格控制外,施工工程中所用的吊装系统的稳定系数也应满足规范要求。
1.4 工序施工中的控制
施工图纸设计没有注明标准的、均应按施工规范有关规定及产品说明书认真施工。对每个施工工段的全部工程进行跟踪检查、控制、使之达到规范标准及设计要求,纠正易造成问题的施工方法,出现质量通病及时处理、确保工程质量。
2 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质量控制中的技术
2.1 保证张拉底座的坚固可靠,并应考虑利于水的排放,防止排水不顺利造成的地基下沉现象,张拉底座的反拱度应当根据设计图纸,并结合工程实际和梁的张拉情况进行确定。张拉底座的反拱度应当形成抛物线。
2.2 模板应当满足施工中对模板的强度、刚度等需求,能够承受住施工中的产生各种荷载,模板的几何尺寸、形状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模板应合理选用,并应充分考虑模板的周转能力。 箱梁的外模应当选择定型钢模,模板表面应光滑、清洁、无缝隙,保证不发生漏浆。在一个结构中应选择相同的脱模剂,废机柴油作为脱模剂进行使用。内模定位必须精确且稳定可靠,不得出现涨模、错缝等情况。
2.3 材料的控制
施工种使用的材料应严格检查验收,严格把好材料质量关,对质量有问题或货源不明的材料严禁使用。建立完善的管理台账进行管理,避免混料。对生产工人的管理在工程施工之前先对新工人进行严格的岗位培训,以增强工人的责任心。
2.3.1、施工过程中切断钢绞线时应当采用切断机进行切割,不得使用电弧进行作业。
2.3.2、经常进行骨料的含水率的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对材料的用量进行调配。
2.3.3、充分保证的搅拌时间。混凝土运到施工地点时时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坍落度。
2.4 浇筑前,应将模板内的污物清理干净,并认真做好隐蔽记录,待相关部门人员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浇筑,浇筑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是否满足要求。混凝土可采用底板、腹板、顶板全断面由梁一端向另一端斜向浇筑,浇筑完一段底板后需扣牢底板顶模板;或用先浇底板和2/3 高度的腹板,再浇筑剩余腹板、顶板,若腹板处先后浇筑的时差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应按施工缝处理。箱梁腹板与底板及顶板连接处的承托、预应力钢材锚固钢筋密集部位,浇筑应注意用振捣棒进行充分振捣。
2.5 浇筑时应保证浇筑的不间断进行,仔细检查混凝土是否停止下沉,气泡是否不再冒出,顶面是否出现泛浆,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则证明已经浇筑完成。混凝土表面干燥后,应及时进行养护,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混凝土强度的80%后方可以拆模,拆模时应注意混凝土表面的保护。
2.6 箱梁吊装工序前的准备工作
在墩台盖梁上标注永久性支座、临时性支座及箱梁腹板边缘位置;检查箱梁预埋件位置;校正湿接缝位置处横梁钢筋位置;凿除处理层、混凝土表面的水泥砂浆和松弱层;安装好临时支座及永久性支座,临时支座采用硫磺砂浆应试验配合比。
2.7 顶板钢束张拉的施工
主梁接头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规范要求后,才可以进行张拉顶板连续束。顶板钢束张拉完成后,应校正槽口的普通钢筋,宜采用相同直径钢筋电焊进行连接。负弯矩张拉后,孔道应及时进行压浆。张拉端或固定端预留槽位置处纵横向钢筋埋入在混凝土内的,应将其凿出,再清除粘结在钢筋上的混凝土,凿出的长度应保证焊接接头长度。预留槽受力钢筋采用焊接;预留槽口的混凝土浇筑和剩余部分整体化混凝土一同进行施工,临时支座应采用硫磺砂浆制作。临时支座熔化时,为防止高温影响永久支座的质量,临时支座顶面应与永久支座顶面保持齐平,以保证永久支座与混凝土接触,而不受力。永久支座顶面应直接与接头混凝土底部钢板浇筑在一起。
3 安全保证措施
3.1 施工人员在进入施工场地前,必须接受安全、文明施工教育.未经培训、教育者不得进入施工现场。
3.2 设备在使用前必须检查及保养,以免事故发生。
3.3 施工场地严禁吸烟,严禁携带闲杂及非施工人员入住。
3.4 施工场地的材料必须堆放整齐,特别是易燃物品必须避开明火堆放。
3.5 施工现场如需动用明火,必须提前向安全部门申请后方可动用。动用明火时必须指派专人负责,并备好有关消防器材。
4 结语
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目前已经普遍应用在道路桥梁工程中,是近年来采用非常普遍形式之一,对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中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尤为重要。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规程进行施工,确保道路桥梁的安全稳定,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弱力量。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2]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2004
[3]杨宗放.现代预应力混凝土施工[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摘要】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目前已经普遍应用在道路桥梁工程中,是近年来采用非常普遍形式之一,对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中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尤为重要。本文论述了桥梁施工质量控制的具体内容,并对、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质量控制中的技术进行了阐述,希望本文对日后施工单位的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预应力;道路桥梁;质量控制;应力;变形
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道路桥梁业以其巨大的推动力在各个行业的竞争与发展中起到了表率作用,一般道路桥梁工程的投入较大、设计使用年限长、工作任务艰巨,道路桥梁的质量问题作为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也备受关注。质量管理活动涉及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的好坏归根结底就是施工作业工程中直接形成的。因此,施工技术方法的正确选择和施工作业能力的充分发挥是质量控制的出发点,施工人员具备相关的技术能力,是提高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在机械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对施工过程的全方位组织和协调,才能使施工技术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实现预计的质量目标。
1 施工质量控制的具体内容
1.1 变形控制
在道路桥梁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结构难免出现变形等现象,影响道路桥梁结构的变形受的因素较多,包括混凝土原材料的配合比、混凝土浇筑的顺序和天气等环境因素。出现结构变形后桥梁的标高、坐标会与设计图纸不符,严重桥梁的顺利合拢。因此施工单位对桥梁施工中的变形必须重点控制,使施工形成后的构件的实际几何尺寸、形成状态等满足设计要求,并保证误差在规范的允许范围之内。对于重要工序,为保证几何尺寸控制目标的理想完成,每一道工序的误差允许偏差值应提前进行研究,制定相对施工方案。
1.2 应力的质量控制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保证施工完成后桥梁的受力状态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施工单位可以根据检测结构应力来掌握桥梁实际的应力狀态,如果发现实际的应力状态和理论的应力状态差别超过规范规定,应立即查明发生此状态的原因,并采取相对措施对此加以控制,使其符合规范要求,确保桥梁施工的质量。应力控制是肉眼控制不了的,桥梁施工中应力的控制不像变形控制那样容易,如果结构应力控制不好将会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极易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对结构应力进行严格加以监控。
1.3 稳定性的控制
大多施工单位对桥梁的稳定性都非常重视,但绝大多数施工单位对于桥梁稳定性的控制都停留桥梁完成后的稳定性计算,即使在施工过程中对桥梁的稳定性进行计算也仅限于代换计算。为此,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稳定性控制体系。稳定安全系数是分析桥梁结构安全等级的重要参数,但现行规范中还没有明确规定不同材料、不同结构形式,在不同环境下的最小稳定安全系数,对此有待进行一步完善。施工单位除对桥梁自身的稳定性必须得到严格控制外,施工工程中所用的吊装系统的稳定系数也应满足规范要求。
1.4 工序施工中的控制
施工图纸设计没有注明标准的、均应按施工规范有关规定及产品说明书认真施工。对每个施工工段的全部工程进行跟踪检查、控制、使之达到规范标准及设计要求,纠正易造成问题的施工方法,出现质量通病及时处理、确保工程质量。
2 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质量控制中的技术
2.1 保证张拉底座的坚固可靠,并应考虑利于水的排放,防止排水不顺利造成的地基下沉现象,张拉底座的反拱度应当根据设计图纸,并结合工程实际和梁的张拉情况进行确定。张拉底座的反拱度应当形成抛物线。
2.2 模板应当满足施工中对模板的强度、刚度等需求,能够承受住施工中的产生各种荷载,模板的几何尺寸、形状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模板应合理选用,并应充分考虑模板的周转能力。 箱梁的外模应当选择定型钢模,模板表面应光滑、清洁、无缝隙,保证不发生漏浆。在一个结构中应选择相同的脱模剂,废机柴油作为脱模剂进行使用。内模定位必须精确且稳定可靠,不得出现涨模、错缝等情况。
2.3 材料的控制
施工种使用的材料应严格检查验收,严格把好材料质量关,对质量有问题或货源不明的材料严禁使用。建立完善的管理台账进行管理,避免混料。对生产工人的管理在工程施工之前先对新工人进行严格的岗位培训,以增强工人的责任心。
2.3.1、施工过程中切断钢绞线时应当采用切断机进行切割,不得使用电弧进行作业。
2.3.2、经常进行骨料的含水率的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对材料的用量进行调配。
2.3.3、充分保证的搅拌时间。混凝土运到施工地点时时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坍落度。
2.4 浇筑前,应将模板内的污物清理干净,并认真做好隐蔽记录,待相关部门人员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浇筑,浇筑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是否满足要求。混凝土可采用底板、腹板、顶板全断面由梁一端向另一端斜向浇筑,浇筑完一段底板后需扣牢底板顶模板;或用先浇底板和2/3 高度的腹板,再浇筑剩余腹板、顶板,若腹板处先后浇筑的时差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应按施工缝处理。箱梁腹板与底板及顶板连接处的承托、预应力钢材锚固钢筋密集部位,浇筑应注意用振捣棒进行充分振捣。
2.5 浇筑时应保证浇筑的不间断进行,仔细检查混凝土是否停止下沉,气泡是否不再冒出,顶面是否出现泛浆,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则证明已经浇筑完成。混凝土表面干燥后,应及时进行养护,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混凝土强度的80%后方可以拆模,拆模时应注意混凝土表面的保护。
2.6 箱梁吊装工序前的准备工作
在墩台盖梁上标注永久性支座、临时性支座及箱梁腹板边缘位置;检查箱梁预埋件位置;校正湿接缝位置处横梁钢筋位置;凿除处理层、混凝土表面的水泥砂浆和松弱层;安装好临时支座及永久性支座,临时支座采用硫磺砂浆应试验配合比。
2.7 顶板钢束张拉的施工
主梁接头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规范要求后,才可以进行张拉顶板连续束。顶板钢束张拉完成后,应校正槽口的普通钢筋,宜采用相同直径钢筋电焊进行连接。负弯矩张拉后,孔道应及时进行压浆。张拉端或固定端预留槽位置处纵横向钢筋埋入在混凝土内的,应将其凿出,再清除粘结在钢筋上的混凝土,凿出的长度应保证焊接接头长度。预留槽受力钢筋采用焊接;预留槽口的混凝土浇筑和剩余部分整体化混凝土一同进行施工,临时支座应采用硫磺砂浆制作。临时支座熔化时,为防止高温影响永久支座的质量,临时支座顶面应与永久支座顶面保持齐平,以保证永久支座与混凝土接触,而不受力。永久支座顶面应直接与接头混凝土底部钢板浇筑在一起。
3 安全保证措施
3.1 施工人员在进入施工场地前,必须接受安全、文明施工教育.未经培训、教育者不得进入施工现场。
3.2 设备在使用前必须检查及保养,以免事故发生。
3.3 施工场地严禁吸烟,严禁携带闲杂及非施工人员入住。
3.4 施工场地的材料必须堆放整齐,特别是易燃物品必须避开明火堆放。
3.5 施工现场如需动用明火,必须提前向安全部门申请后方可动用。动用明火时必须指派专人负责,并备好有关消防器材。
4 结语
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目前已经普遍应用在道路桥梁工程中,是近年来采用非常普遍形式之一,对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中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尤为重要。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规程进行施工,确保道路桥梁的安全稳定,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弱力量。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2]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2004
[3]杨宗放.现代预应力混凝土施工[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