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了一定阶段的教学后,学生能从中学得知识、获得进步与发展。本文结合多名教师的课堂实录,配以本人的见解,从学生主体出发,总结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措施。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学生所想,才能知学生所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性措施 换位思考
在数学教学课堂实践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手舞足蹈,而学生们则在台下做小动作,玩铅笔、玩橡皮、玩尺子,根本没有兴趣。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中,学生被教师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学习十分辛苦,聪明的孩子不用教师讲就会了,而学习反应较慢的孩子则在这种环境下怎么听都听不懂,课堂教学低效且无用。或者采取的教学方式仅仅为了采取方式而采取,虽然运用了ppt等现代教育技术,也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研讨等教育方法,但却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学生没有被教师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反而还是教师的灌输对象,没有学习主动性,等着教师来教,把知识生硬地传递给学生。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增效减负、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呢?以下结合教学实践,并从优秀教师的课堂实景中吸取经验,谈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做法和体会。
对教材要活学活用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的一切教学手段都要基于教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但是,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拿到教材就马上开始上课,自己就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层的阅读与探究,就决定开始教育学生,那么,学生学不扎实,又怎能怪他们学不会呢?所以,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先自己了解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筛选,提取教材中的有效信息,学生热爱学习,才能将数学学好。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数的顺序”时,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加以引导:横着读、竖着读,仔细观察百数表中,横着看有什么规律、竖着看有什么规律?同学们很快就能找出,横着看增加1,竖着看增加10。其实,此时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这个规律,可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读透了。所以,教师紧接着随机指一个数,问左边是谁?右边是谁?上面是谁?下面是谁?通过问题使学生对这个规律进行充分地了解,从而使学生轻松地记住了这个规律,并会灵活运用。
创设有效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新《数学课程课标》是这样要求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比较熟悉自己身边的事物,也善于从生活中了解一些知识,特别是低年级段的学生,创设情境往往能使他们更加投入于学习。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从生活中挖掘有趣的事物,进而创设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用紧贴学生生活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用一份喜悦的心情来面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思考来应对艰涩的数学题。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时,就从学生喜爱的《西游记》中找到了易于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可以怎样记忆乘法口诀;再出示《西游记》中的片段——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7×7=49),炼成了一双火眼金睛,他看到妖怪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7×3=21)就要将它一棍子打死……这样的教学,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喜爱的图书入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记住所学的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探究过程更有趣
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一道题的结果往往没有探究这个结果的过程及过程的有效性、真实性来得重要。而在这些相关信息的提取、分析、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数学素质的提高、知识的认识水平就在逐渐地形成。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上已出示过小小商店里有很多文具,需要用钱买。所以,在总结全课时,教师拿出了一个不透明的信封,让学生猜一猜信封里的钱是多少,有的学生说1元,有的学生说1角等,把这节课学的人民币都说了一遍;此时,教师增加条件——这张纸币正好可以买2样东西。学生立马反应出是5角和1元的纸币;此时,教师再次增加条件——这张纸币还可以买3样东西。学生马上说是1元。在猜这信封里的人民币时,教师通过猜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把本课所学的重点都复习到了。只有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切实做到“减负增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的共同追求。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学生所想,看学生所看,才能知学生所需。
参考文献
[1]耿丽娟.试论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生之友(小学版)(点金作文).2010(1).
[2]陈云华.谈教学细节对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南卷)[C].2012.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性措施 换位思考
在数学教学课堂实践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手舞足蹈,而学生们则在台下做小动作,玩铅笔、玩橡皮、玩尺子,根本没有兴趣。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中,学生被教师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学习十分辛苦,聪明的孩子不用教师讲就会了,而学习反应较慢的孩子则在这种环境下怎么听都听不懂,课堂教学低效且无用。或者采取的教学方式仅仅为了采取方式而采取,虽然运用了ppt等现代教育技术,也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研讨等教育方法,但却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学生没有被教师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反而还是教师的灌输对象,没有学习主动性,等着教师来教,把知识生硬地传递给学生。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增效减负、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呢?以下结合教学实践,并从优秀教师的课堂实景中吸取经验,谈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做法和体会。
对教材要活学活用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的一切教学手段都要基于教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但是,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拿到教材就马上开始上课,自己就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层的阅读与探究,就决定开始教育学生,那么,学生学不扎实,又怎能怪他们学不会呢?所以,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先自己了解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筛选,提取教材中的有效信息,学生热爱学习,才能将数学学好。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数的顺序”时,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加以引导:横着读、竖着读,仔细观察百数表中,横着看有什么规律、竖着看有什么规律?同学们很快就能找出,横着看增加1,竖着看增加10。其实,此时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这个规律,可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读透了。所以,教师紧接着随机指一个数,问左边是谁?右边是谁?上面是谁?下面是谁?通过问题使学生对这个规律进行充分地了解,从而使学生轻松地记住了这个规律,并会灵活运用。
创设有效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新《数学课程课标》是这样要求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比较熟悉自己身边的事物,也善于从生活中了解一些知识,特别是低年级段的学生,创设情境往往能使他们更加投入于学习。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从生活中挖掘有趣的事物,进而创设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用紧贴学生生活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用一份喜悦的心情来面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思考来应对艰涩的数学题。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时,就从学生喜爱的《西游记》中找到了易于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可以怎样记忆乘法口诀;再出示《西游记》中的片段——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7×7=49),炼成了一双火眼金睛,他看到妖怪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7×3=21)就要将它一棍子打死……这样的教学,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喜爱的图书入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记住所学的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探究过程更有趣
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一道题的结果往往没有探究这个结果的过程及过程的有效性、真实性来得重要。而在这些相关信息的提取、分析、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数学素质的提高、知识的认识水平就在逐渐地形成。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上已出示过小小商店里有很多文具,需要用钱买。所以,在总结全课时,教师拿出了一个不透明的信封,让学生猜一猜信封里的钱是多少,有的学生说1元,有的学生说1角等,把这节课学的人民币都说了一遍;此时,教师增加条件——这张纸币正好可以买2样东西。学生立马反应出是5角和1元的纸币;此时,教师再次增加条件——这张纸币还可以买3样东西。学生马上说是1元。在猜这信封里的人民币时,教师通过猜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把本课所学的重点都复习到了。只有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切实做到“减负增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的共同追求。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学生所想,看学生所看,才能知学生所需。
参考文献
[1]耿丽娟.试论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生之友(小学版)(点金作文).2010(1).
[2]陈云华.谈教学细节对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南卷)[C].2012.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