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向前推进,在这个过程中,毋庸置疑,广大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尤其是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方面还面临着极大困难,亟需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80后、90后农民工。据调查:2017年,农民工总量达28652万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0.5%,已经超过一半。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更高,职业期望更高,在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需求也更高。然而,由于其身份的边缘性,使得他们常常游离于城乡之间,面临着多重焦虑。
一、相关理论
(一)社会适应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详细地阐释了社会适应的概念。他将适应分解为:人在社会中定位及社会这棵大树在个人心目中生根两个方面,并分析了适应形成的机制。他认为,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一定的本体信任感和安全感,而这种本体安全感和信任感得以实现的基本机制就是人们生活中所说的惯例,惯例总是形成于人们的实践中,并通过对实践的重复,从而在人们的意识中促发一种指导人们行为举止的实践意识,这种意识不需要怎么去言说,不需要意识形态话语的过分宣扬,就能够对行动起到很好的制约作用。
(二)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独立地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个体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他所处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就是个体适应自然和环境的有效性,这种程度和有效性是有高低之分的。测量社会适应能力的指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①社会技能方面,包括与他人共同生活及合作必需的技能,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则是实践能力,顺应城市社会行为规范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等。②人际沟通方面,即理解他人和表达的能力,如语言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③生活方面,如自理能力、饮食、穿戴等包括几乎全部使自己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日常生活技能和习惯等等。
二、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
(一)制度层面
1958年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将农村与城市截然分开,一直到198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才开始缓解,中间一直在进行摸索改革直到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意见》的出台,城乡二元政策才算结束。长达近60年的刚性户籍制度确实对城乡人口流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按照社会学家帕金的集体排他理论,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就是把农民工排斥在城市之外,这也成为一些农民工心理上难以迈过去的坎儿。
(二)个人层面
1.自身能力不高
根据1971年多格林和皮里奥提出的首属劳动力市场与次属劳动力市场理论,新生代农民工之所以大多从事于中的次属劳动,根本原因在于个人能力低下,正如著名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从可行能力角度阐明的:收入不足确实是造成贫困并处于社会底层的原因,但是收入不足的原因却是可行能力的不足。
2.身份焦虑障碍
新生代农民工其实本质上同其他工人一样都是城市里的务工者,之所以这么称呼就是因来自农村而得名,从最初的“盲流”到“外来工”、“农民工”,在工不工、农不农之间,始终连最基本的身份融入都无法做到,犹如一片无根的浮萍。城市人一方面欣然接受新生代农民工给城市的建设出的一份力,另一方面又嫌弃他们,因为他们的大批入城带来的棚户区与城中村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及社会治安、环境污染等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处于被接受与半接受之间的游弋地带。
3.心理状况堪忧
大量数据表明,因种种原因导致收入低下、失业、更换工作的新生代常常会产生一些不良心态,包括心理伤害、工作的动力不足、技能和自信心下降,会导致他们身心失调和发病率升高,扰乱家庭关系和社会生活,强化社会排斥。新生代农民工年轻、时尚,属于社会的领潮者,白天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中丰富了城市生活,晚上却要回到简陋的出租房中,心理的悲凉自然是存在的。新一代农民工的“新”还在于他们渴望定居城市的愿望,与第一代偏向于单纯挣钱不同,调研显示,他们为了攒钱有的选择居住在城中村和棚户区,这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年轻人大多自尊心比较强,交往中则会下意识隐瞒居住条件等日常情况,长期以往则会产生自卑心理。
三、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国家要逐步减少制度性障碍,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统一管理、统一保障
1.改革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体制,使农村更好地为城市服务,城市更好地反哺农村,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合理流动。
2.改革社会保障制度。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的特点,建立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保机制,使他们能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减少他们对于城市的各种抱怨,实现他们由农民工到市民的逐步转变,逐步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恐惧和不适应,增加他们留在城市的信心和勇气。
(二)用人单位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
用人单位要积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坚决拥护党中央的要求,坚决执行党中央和政府部门的决定和决议。在贯彻执行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强对自我教育和自我批评,合理合法地对待该企业内部的新生代农民工成员,把善待新生代农民工的理念深化到公司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各项具体的工作当中去。企业还要逐步转变作风,转变工作思路,破除旧有的思维定式,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利。
(三)新生代农民工要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悦纳自我。新生代农民工要对自己有个全面的认识,要正确的认识自己。一是要客观得评价自己,不能自暴自弃,更不要自傲自负,按照一定的尺度,不夸张、不辩护,不妄自菲薄。二是要时常反省自己,日三省其身,把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做一个系统的总结,要敢于批评自己,并积极悦纳自己,做到自立、自强、自爱。
2.加强学习。新生代农民工要注重学习方法的锻炼,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强化自己的学习能力。要知道自己適合学什么,不能盲目追风,迷失自我。新生代农民工要加强自身锻炼,知识可能过时,但学习能力永远不会过时,现在社会中,归根到底是能力的竞争,有德有能者居之。
3.增强心理抗压能力。新生代农民工在刚进入城市时,难免会有不适应,在工作和生活等诸多方面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麻烦,但是新生代农民工不能被这些困难所吓倒,要将这些麻烦或者困难看成是一种对自己的锻炼和磨练,要积极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去克服它,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也要提高自身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容忍能力,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宣泄。
作者简介:
赵春澄,男,讲师,山东潍坊人,现任职于中共德州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
(作者单位:中共德州市委党校)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80后、90后农民工。据调查:2017年,农民工总量达28652万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0.5%,已经超过一半。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更高,职业期望更高,在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需求也更高。然而,由于其身份的边缘性,使得他们常常游离于城乡之间,面临着多重焦虑。
一、相关理论
(一)社会适应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详细地阐释了社会适应的概念。他将适应分解为:人在社会中定位及社会这棵大树在个人心目中生根两个方面,并分析了适应形成的机制。他认为,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一定的本体信任感和安全感,而这种本体安全感和信任感得以实现的基本机制就是人们生活中所说的惯例,惯例总是形成于人们的实践中,并通过对实践的重复,从而在人们的意识中促发一种指导人们行为举止的实践意识,这种意识不需要怎么去言说,不需要意识形态话语的过分宣扬,就能够对行动起到很好的制约作用。
(二)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独立地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个体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他所处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就是个体适应自然和环境的有效性,这种程度和有效性是有高低之分的。测量社会适应能力的指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①社会技能方面,包括与他人共同生活及合作必需的技能,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则是实践能力,顺应城市社会行为规范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等。②人际沟通方面,即理解他人和表达的能力,如语言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③生活方面,如自理能力、饮食、穿戴等包括几乎全部使自己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日常生活技能和习惯等等。
二、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
(一)制度层面
1958年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将农村与城市截然分开,一直到198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才开始缓解,中间一直在进行摸索改革直到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意见》的出台,城乡二元政策才算结束。长达近60年的刚性户籍制度确实对城乡人口流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按照社会学家帕金的集体排他理论,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就是把农民工排斥在城市之外,这也成为一些农民工心理上难以迈过去的坎儿。
(二)个人层面
1.自身能力不高
根据1971年多格林和皮里奥提出的首属劳动力市场与次属劳动力市场理论,新生代农民工之所以大多从事于中的次属劳动,根本原因在于个人能力低下,正如著名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从可行能力角度阐明的:收入不足确实是造成贫困并处于社会底层的原因,但是收入不足的原因却是可行能力的不足。
2.身份焦虑障碍
新生代农民工其实本质上同其他工人一样都是城市里的务工者,之所以这么称呼就是因来自农村而得名,从最初的“盲流”到“外来工”、“农民工”,在工不工、农不农之间,始终连最基本的身份融入都无法做到,犹如一片无根的浮萍。城市人一方面欣然接受新生代农民工给城市的建设出的一份力,另一方面又嫌弃他们,因为他们的大批入城带来的棚户区与城中村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及社会治安、环境污染等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处于被接受与半接受之间的游弋地带。
3.心理状况堪忧
大量数据表明,因种种原因导致收入低下、失业、更换工作的新生代常常会产生一些不良心态,包括心理伤害、工作的动力不足、技能和自信心下降,会导致他们身心失调和发病率升高,扰乱家庭关系和社会生活,强化社会排斥。新生代农民工年轻、时尚,属于社会的领潮者,白天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中丰富了城市生活,晚上却要回到简陋的出租房中,心理的悲凉自然是存在的。新一代农民工的“新”还在于他们渴望定居城市的愿望,与第一代偏向于单纯挣钱不同,调研显示,他们为了攒钱有的选择居住在城中村和棚户区,这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年轻人大多自尊心比较强,交往中则会下意识隐瞒居住条件等日常情况,长期以往则会产生自卑心理。
三、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国家要逐步减少制度性障碍,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统一管理、统一保障
1.改革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体制,使农村更好地为城市服务,城市更好地反哺农村,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合理流动。
2.改革社会保障制度。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的特点,建立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保机制,使他们能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减少他们对于城市的各种抱怨,实现他们由农民工到市民的逐步转变,逐步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恐惧和不适应,增加他们留在城市的信心和勇气。
(二)用人单位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
用人单位要积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坚决拥护党中央的要求,坚决执行党中央和政府部门的决定和决议。在贯彻执行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强对自我教育和自我批评,合理合法地对待该企业内部的新生代农民工成员,把善待新生代农民工的理念深化到公司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各项具体的工作当中去。企业还要逐步转变作风,转变工作思路,破除旧有的思维定式,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利。
(三)新生代农民工要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悦纳自我。新生代农民工要对自己有个全面的认识,要正确的认识自己。一是要客观得评价自己,不能自暴自弃,更不要自傲自负,按照一定的尺度,不夸张、不辩护,不妄自菲薄。二是要时常反省自己,日三省其身,把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做一个系统的总结,要敢于批评自己,并积极悦纳自己,做到自立、自强、自爱。
2.加强学习。新生代农民工要注重学习方法的锻炼,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强化自己的学习能力。要知道自己適合学什么,不能盲目追风,迷失自我。新生代农民工要加强自身锻炼,知识可能过时,但学习能力永远不会过时,现在社会中,归根到底是能力的竞争,有德有能者居之。
3.增强心理抗压能力。新生代农民工在刚进入城市时,难免会有不适应,在工作和生活等诸多方面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麻烦,但是新生代农民工不能被这些困难所吓倒,要将这些麻烦或者困难看成是一种对自己的锻炼和磨练,要积极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去克服它,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也要提高自身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容忍能力,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宣泄。
作者简介:
赵春澄,男,讲师,山东潍坊人,现任职于中共德州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
(作者单位:中共德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