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一家系基因突变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499586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的基因突变及突变类型,为建立本病的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PCR及Sanger测序技术对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先证者GJB6基因外显子进行突变鉴定,对可疑的变异位点,Sanger测序检测家系其他成员该位点变异情况.结果 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家系先症者GJB6基因错义突变c.31G>A,该突变导致连接蛋白-30(connexin 30,CX-30)第11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成精氨酸(p.G11R).家系的患者均携带此变异,而家系表型正常的个体不携带此变异.结论 GJB6基因c.31G>A(p.G11R)突变是该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致病基因突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artery,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Nility—weightedimaging,SWI)显示的患侧侧脑室旁深部髓质静脉(deepmedullaryvein,DMV)数量与同侧颈内动脉(internalcarotidartery,ICA)系统大动脉狭窄程度和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reactiv
患者女,29岁,因左小腿皮疹1个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在1个月前左小腿出现紫黑色丘疹,逐渐增大,皮疹表面可见出血,周围有红肿,无明显疼痛及瘙痒感.于外院未予明确诊断,给予定期换药及口服汤药治疗,红肿消退,但紫黑色皮疹未见好转.发病以来一般情况良好,无发热及关节痛等其他症状.既往左小腿静脉曲张病史5年,双小腿出现紫癜3个月,口服汤药治疗,无明显疗效.否认有非婚性生活史,无输血及使用血制品史,无吸毒史.家
目的探讨腔隙性梗死(1acLInarinfarct,LI)和脑白质病变(whitematterlesion,WML)患者认知损害的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纳入年龄65~75岁的LI和WML住院患者,收集其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LI和WML通过MRI确诊。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CognitiveAssessment,MoCA)评价认知功能。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排除抑郁
目的 探讨抑制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活性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和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
目的 探讨儿童缺血型烟雾病行间接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时打开蛛网膜对术后血管重建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5年11月21例(28侧)行间接颅内外血管重建术的儿童缺
分子影像学在缺血性卒中神经影像学领域发展较快,许多研究已显示了其在缺血性卒中脑血流监测和脑组织代谢测定方面的价值。缺血半暗带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基础,以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为代表的成像方法因快速、可用性强,被广泛用于反映缺血半暗带,但仅能反映半暗带组织的血流情况;相比之下,分子影像学技术能在活体内对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物学过程进行描述和测量,因而可从组织代谢角度更加准确地反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Ⅰ型前胶原前肽(procollagen Ⅰ Cpropeptide,PⅠCP)、Ⅲ型前胶原前肽(procollagen
脑血管病是引起认知功能障碍或痴呆的常见病因。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VCI)常独立发生,也可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变性疾病共存。早期干预高血压等血管危险因素,可预防或延缓VCI的进程。MRI仅能从结构上反映脑实质损害,不能早期识别脑组织功能异常或VCI的存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等分子成像技术逐渐应用于神经科学领域,在VC
患者女,52岁,左下腹皮肤红色结节、斑块10年,皮疹增多半年.体检:患者左下腹部皮肤凹凸不平,表面可见数个黄豆到指头大小的红色丘疹及结节,表面光滑,质软如橡皮样;皮下可触及多个大小不一的结节及肿块,质地中等,表面皮肤光滑呈黄红色.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全层和皮下组织可见大量梭形肿瘤细胞呈席纹状排列,累及皮肤附属器,部分肿瘤细胞可见少数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34、波形蛋白及BCL-2阳性,
血管发生是脑缺血后机体作出应答的重要病理生理学过程。血管发生在脑缺血后数小时即被启动,能促进神经元重塑和神经功能恢复。研究表明,脑缺血后的微血管密度与卒中患者的远期存活率呈正相关。文章就脑缺血后血管发生的调控机制和影像学评价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