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僅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关键所在。探究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困境,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转型提供思考。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应用技术型转变 现实困境
一 引言
伴随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及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这些政策的出台指明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基本方向和核心思想,也同时拉开了中国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序幕,对中国未来高等教育的结构 战略思想等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分析
1 思想认识层面
一方面表现为学校自身思想禁锢。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带来的最深刻的转化是价值观念的变化,是高等教育与社会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所引发的高等教育总体价值取向的变化。而很多地方本科院一旦升格进入本科行列,便倾心于学术提升,追求高层次,发展综合性大学,拓展研究生学位教育。对于应用技术大学这种新生事物缺乏了解,没有认识到应用技术大学并不是一种档次而是一种类型。再加上受“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应用” “重普教轻职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应用型比学术型低人一等,转型发展有“矮化”之嫌,这种认识极大限制了转型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根深蒂固,所以现在社会上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同度总体上仍然偏低,全社会尚未形成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氛围。
2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要取得预期效果,就应对现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审视和思考。不同的体制选择对应不同的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在政治经济体制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的组织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选择不同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4]。目前,我们的教育观念 管理模式 评价机制特别是资源配置机制仍然深受计划经济体制 传统精英教育秩序的影响,没能形成与市场经济 大众化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规则体系,没能形成由市场竞争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来引导高校面向社会需求办学的资源配置机制。在行政部门具有绝对话语权的情况下,将我国的高等学校不分类型的划成三六九等,无论是在行政级别 经费拨款 项目申请还是在考试招生等方面,都按等级区别对待。地方本科院校为了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只能不断升格,按照传统高校的轨迹加快发展。这种资源配置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注重等级的社会观念和高等教育同质化倾向。另一方面,目前自上而下单一向度的行政管理与控制,极大限制了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因此在高等教育逐渐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下,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控为主的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要求。
3 社会参与度
应用技术大学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目标的实现与社会参与度有着极大关系。首先,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育更加注重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这也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最大特征。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应用技术大学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受教育者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锻炼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来自教育内部,而是来自产业经济对教育的需求。而目前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客观上使地方本科院校没有或失去了行业背景,再加上学校科研的整体实力相对薄弱,应用性科研力量不强,为地方政府 区域行业企业提供的科研成果较少,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 得不到企业的信任和投入。另外地方政府缺乏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国家制度与鼓励政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缺失,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足,产学研合作没有广泛深入实施,这些直接影响着未来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而对于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人才质量情况也需要企业的反馈和社会的认可。因此,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发展需要社会各层面的广泛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初衷。
4 师资队伍方面
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应用技术教育主导下的“双师型”教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素养,还必须具备行业熟练的实践能力。而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传统的学术精英教育为主导,在职称的评聘方面主要以科研项目和论文作为重要甚至唯一标准,师资队伍“重学历 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因此,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时则显得能力不足。部分高校为解决教师理论和实践脱节问题实施了“双师型”教师培训,但效果并不明显。对于企业来说,是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对不能立竿见影的培训工作并不热衷,再加上教师入企业锻炼的时间有限,以致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形式化和过场化现象极为突出。因此,知识与职业技能相融合的“双师型”教师的缺失,阻碍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宇.青年教师应如何应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5(9):43-44.
[2] 介晓磊.破解地方本科高校发展难题 探索应用技术大学办学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4-4-14(12).
[3] 赵宏强.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与多样化发展[J].江苏高教,2011(04):41-43.
[5] 晋琳琳,侯光明,于倩.教育市场化趋势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06):87-90.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应用技术型转变 现实困境
一 引言
伴随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及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这些政策的出台指明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基本方向和核心思想,也同时拉开了中国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序幕,对中国未来高等教育的结构 战略思想等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分析
1 思想认识层面
一方面表现为学校自身思想禁锢。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带来的最深刻的转化是价值观念的变化,是高等教育与社会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所引发的高等教育总体价值取向的变化。而很多地方本科院一旦升格进入本科行列,便倾心于学术提升,追求高层次,发展综合性大学,拓展研究生学位教育。对于应用技术大学这种新生事物缺乏了解,没有认识到应用技术大学并不是一种档次而是一种类型。再加上受“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应用” “重普教轻职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应用型比学术型低人一等,转型发展有“矮化”之嫌,这种认识极大限制了转型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根深蒂固,所以现在社会上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同度总体上仍然偏低,全社会尚未形成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氛围。
2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要取得预期效果,就应对现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审视和思考。不同的体制选择对应不同的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在政治经济体制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的组织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选择不同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4]。目前,我们的教育观念 管理模式 评价机制特别是资源配置机制仍然深受计划经济体制 传统精英教育秩序的影响,没能形成与市场经济 大众化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规则体系,没能形成由市场竞争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来引导高校面向社会需求办学的资源配置机制。在行政部门具有绝对话语权的情况下,将我国的高等学校不分类型的划成三六九等,无论是在行政级别 经费拨款 项目申请还是在考试招生等方面,都按等级区别对待。地方本科院校为了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只能不断升格,按照传统高校的轨迹加快发展。这种资源配置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注重等级的社会观念和高等教育同质化倾向。另一方面,目前自上而下单一向度的行政管理与控制,极大限制了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因此在高等教育逐渐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下,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控为主的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要求。
3 社会参与度
应用技术大学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目标的实现与社会参与度有着极大关系。首先,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育更加注重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这也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最大特征。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应用技术大学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受教育者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锻炼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来自教育内部,而是来自产业经济对教育的需求。而目前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客观上使地方本科院校没有或失去了行业背景,再加上学校科研的整体实力相对薄弱,应用性科研力量不强,为地方政府 区域行业企业提供的科研成果较少,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 得不到企业的信任和投入。另外地方政府缺乏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国家制度与鼓励政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缺失,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足,产学研合作没有广泛深入实施,这些直接影响着未来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而对于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人才质量情况也需要企业的反馈和社会的认可。因此,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发展需要社会各层面的广泛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初衷。
4 师资队伍方面
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应用技术教育主导下的“双师型”教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素养,还必须具备行业熟练的实践能力。而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传统的学术精英教育为主导,在职称的评聘方面主要以科研项目和论文作为重要甚至唯一标准,师资队伍“重学历 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因此,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时则显得能力不足。部分高校为解决教师理论和实践脱节问题实施了“双师型”教师培训,但效果并不明显。对于企业来说,是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对不能立竿见影的培训工作并不热衷,再加上教师入企业锻炼的时间有限,以致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形式化和过场化现象极为突出。因此,知识与职业技能相融合的“双师型”教师的缺失,阻碍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宇.青年教师应如何应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5(9):43-44.
[2] 介晓磊.破解地方本科高校发展难题 探索应用技术大学办学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4-4-14(12).
[3] 赵宏强.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与多样化发展[J].江苏高教,2011(04):41-43.
[5] 晋琳琳,侯光明,于倩.教育市场化趋势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06):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