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德胜于能、仁胜于智,这也是中国企业家与西方企业家在发展方向上的根本区别。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的合流、理学的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德胜于能、仁胜于智,这也是中国企业家与西方企业家发展方向的根本区别。西方企业家在西方基督教与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形成了固有的价值观和企业家风格以及重能力的个人英雄主义。而东方企业家在儒、道、佛文化的影响下,易形成内圣外王之道的行为逻辑,他们注重“内圣”修持的贤人治理和群体力量。
李嘉诚,被称为最杰出的华人企业家。谈起自己的成功,李嘉诚说:要有狮子的力量、菩萨的心肠;用狮子的力量去奋斗,用菩萨的心肠善待人。有一天在和朋友談到这个问题时,他说:别的我不知道,做生意要先求名,不然怎么叫“金字招牌”呢?这话很有道理,创出了金字招牌,自然会生意兴隆通四海,名归实至。
因此,李嘉诚的“内圣外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我行为修炼,成为大家信任的领路人。
在这方面李嘉诚给自己日常生活的自我管理规划了8个要点。
(1)要勤勉。勤是一切事业的基础,要勤于工作,对企业负责,对股东负责。
(2)要俭朴。对自己要节俭,对他人要慷慨,处理一切事情以他人利益为出发点。
(3)要创新。用自己的眼光注视世界,而不随波逐流。
(4)坚守诺言。只有坚守诺言,才能建立良好的信誉,良好的信誉是一个商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5)一言九鼎,一字千斤。
(6)榜样的精神。开会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并提早几天通知有关人员,以便对答时精简恰当、提高效率。
(7)沉稳持重。它能培养一个企业的管理风格,决定一件事情之前,想好一切应变的办法,而不去冒险妄进。
(8)要了解下属希望。给下属一个梦想、一个希望,给他们一个归属感。
第二,自我品德修炼,成就道德楷模。
在这方面,李嘉诚要求自己读儒家书,严格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做人做事,并且他还对此做了很多自己的注解。
仁,从汉语结构讲是“二人合一人”的意思,孔子用“仁”来表达人的社会属性的本质,他认为人不可能不与世界发生联系,人是有社会属性的动物。因此,“仁者人也”,在儒学里,表层范畴能够做一个合情合理、有情有义、有人性的人,就是“仁”。《论语》中有“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的解释,即对事情的处理一点也不马虎,自己则不会浪费。对人存有爱心,就是仁者爱人,仁者,“克己复礼”;仁者,不心存偏私;仁者,不会只为自己的利益打算。
李嘉诚常教导人说: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因为人是人,人不是神,不免有错处,可以原谅人的地方,就原谅人。这种对人、对事都为他人着想的态度和人生观正是“仁”的体现。
李嘉诚在领导下属时,也抱着这些精神。因为他认为,人就是人,不是神,不免有时会做错,因此他对下属充满了耐心和爱心,这种以人性去领导的管理艺术,赢得了企业之内下属的尊重和忠心。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李嘉诚与王永庆管理风格的差异,但他们都成功了,这说明管理无定式,重要的是有自己的风格和企业文化。
义,关于“义”,李嘉诚的解释就是“忘我”,能做到“忘我”的境界,你们就够“义”了。它指即使自己的利益受损,也要顾及他人的利益,凡事都以他人的利益为先,李嘉诚有句名言叫“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礼,“礼”是儒家用来管理社会秩序的,它是管理者的修养标准、治民的标志、治国的依据,它的目的在于使人们和谐相处,不抱怨、不树敌。李嘉诚为人低调,诚实而勤勉,他也常教导子女及下属:“要保持低调,才能避免树大招风,才能避免成为别人的靶子。”如果你不过分显示自己就不会招惹别人的敌意。李嘉诚经营企业的风格也正是本着这种思想,不靠夸张的宣传,不靠极尽的渲染,而是靠默默的耕耘,靠实而不华、稳健低调的经营路线,靠口碑,靠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来成长自己的事业。
智,“智”是儒家内圣之学修炼智慧、修炼境界、修炼学识悟性方面的变通能力。《红楼梦》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用在商业上,用在为人处事上,讲的就是一个变通能力。《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这在商场中也成了永恒的定律,那就是变是市场永恒不变的定律。在这方面,李嘉诚也是最出色的代表,长实能纵横香江半个世纪,屹立不倒,靠的就是他那种“见叶落而知秋”“履霜而知坚冰至”的预知智慧以及适时变通的智慧和能力。
信,就是信誉,值得其他人相信和信任的地方。李嘉诚说:“名誉是我的第二生命,甚至有时比第一生命更为重要。”而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操作中,李嘉诚是最早提出个人品牌管理的华人企业家,他说:“别的我不知道,但做生意是要先求名的,不然怎么叫‘金字招牌’呢?”这话很有道理。其实“金字招牌”讲的就是一个“信”字。
所以,通观李嘉诚的日常工作、生活的言论及企业的行为表现,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地地道道地按照儒家“内圣外王”之学的道德典范来严格要求自己并进行严格自我修炼的企业家。
李嘉诚说:“我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如果这样,即使侥幸偶有所得,也必不能长久。”
李嘉诚最初办了一个塑胶厂,生产塑胶花。一次,有一位外商希望大量订货,提出的条件是要有富裕的厂家作担保。李嘉诚白手起家,没有背景,他跑了几天,磨破了嘴皮子,也没人愿意为他作担保,无奈之下,李嘉诚只得对外商如实相告。
李嘉诚的诚实感动了对方,外商对他说:“从你坦白之言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诚实君子。诚信乃做人之道,亦是经营之本,不必用其他厂商作保了,现在我们就签合约吧。” 令人意外的是,李嘉诚却拒绝了对方的好意,他对外商说:“先生,能受到如此信任,我不胜荣幸之至!可是,因为资金有限得很,一时无法完成您这么多的订货。所以,我还是很遗憾地不能与你签约。”
不料,李嘉诚这番实话实说让外商内心大受震动,他没想到,在“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的说法为人们广泛接受时,竟然还有这样一位“出污泥而不染”的诚实商人,他决定即使冒再大的风险,也要与这位具有罕见诚实品德的人合作一回。他对李嘉诚说:“你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可信赖之人。为此,我预付货款,以便为你扩大生产提供资金。”
这样,在外商的鼎力相助下,李嘉诚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还拓宽了销路,他也由此发展成为“塑胶花大王”。
正所谓,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生会面临无数次抉择,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诚信,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回报是迟早的事情。
综上,李嘉诚秉承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一方面修炼自身的“仁德”精神,一方面修炼自身的“智慧 ”才能,遵循古人的“内圣外王”之道,创建了他独具风格的个人品牌管理模式,这将对我们生活在儒家文化氛围中的企业家,产生什么样的启发呢?
有专家总结了“内圣外王”之道企业家修炼的几个步骤与环节。
第一步,企业家必须培养内圣的功夫,就象李嘉诚那样,以儒家文化的涵养净化个人的心性,培育企业家内养的道德觉悟和智慧。
第二步,以内圣为基础,克己厚人,领导一个企业从生存走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你自然将在一个企业内树立领袖地位,成就企业内外王之业。
第三步,以企业家自身的德性内养,带动和领导一大批企业员工德性的提升,使得企业的整个行为“内圣”。
第四步,企业整个行为的“内圣”,带动企业文化的提升与形成,企业文化的提升与形成必将促进管理的进步,管理的进步必然产生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的品牌将奠定一个企业在行业的领导地位,这一步便成就了企业家在业界的“外王”之业。
第五步,企业的成熟、发展,带来社会经济的增长,经濟的增长促进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又促进企业目标的提升。这时的企业便从发展阶段走向生活阶段,企业将更有能力关注人性的全面发展、人的潜能的全面发挥。于是,企业行为和德性将更趋于完美,即企业“内圣”的提升。
第六步,企业“内圣”的提升必然带来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力发展,国家兴盛,人民富足,立足本土,放眼全球,这时的企业才能真正参与实施全球战略,让小泥鳅变成过江龙,成为真正的“内圣外王”,同时也成就“内圣外王”之道的管理理论,将中华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管理理论发展成为影响全球的管理理论、管理哲学。到那时,中华民族就会成为世界管理文化的中心。
这就是伟大企业的成功之道。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的合流、理学的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德胜于能、仁胜于智,这也是中国企业家与西方企业家发展方向的根本区别。西方企业家在西方基督教与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形成了固有的价值观和企业家风格以及重能力的个人英雄主义。而东方企业家在儒、道、佛文化的影响下,易形成内圣外王之道的行为逻辑,他们注重“内圣”修持的贤人治理和群体力量。
李嘉诚,被称为最杰出的华人企业家。谈起自己的成功,李嘉诚说:要有狮子的力量、菩萨的心肠;用狮子的力量去奋斗,用菩萨的心肠善待人。有一天在和朋友談到这个问题时,他说:别的我不知道,做生意要先求名,不然怎么叫“金字招牌”呢?这话很有道理,创出了金字招牌,自然会生意兴隆通四海,名归实至。
因此,李嘉诚的“内圣外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我行为修炼,成为大家信任的领路人。
在这方面李嘉诚给自己日常生活的自我管理规划了8个要点。
(1)要勤勉。勤是一切事业的基础,要勤于工作,对企业负责,对股东负责。
(2)要俭朴。对自己要节俭,对他人要慷慨,处理一切事情以他人利益为出发点。
(3)要创新。用自己的眼光注视世界,而不随波逐流。
(4)坚守诺言。只有坚守诺言,才能建立良好的信誉,良好的信誉是一个商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5)一言九鼎,一字千斤。
(6)榜样的精神。开会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并提早几天通知有关人员,以便对答时精简恰当、提高效率。
(7)沉稳持重。它能培养一个企业的管理风格,决定一件事情之前,想好一切应变的办法,而不去冒险妄进。
(8)要了解下属希望。给下属一个梦想、一个希望,给他们一个归属感。
第二,自我品德修炼,成就道德楷模。
在这方面,李嘉诚要求自己读儒家书,严格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做人做事,并且他还对此做了很多自己的注解。
仁,从汉语结构讲是“二人合一人”的意思,孔子用“仁”来表达人的社会属性的本质,他认为人不可能不与世界发生联系,人是有社会属性的动物。因此,“仁者人也”,在儒学里,表层范畴能够做一个合情合理、有情有义、有人性的人,就是“仁”。《论语》中有“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的解释,即对事情的处理一点也不马虎,自己则不会浪费。对人存有爱心,就是仁者爱人,仁者,“克己复礼”;仁者,不心存偏私;仁者,不会只为自己的利益打算。
李嘉诚常教导人说: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因为人是人,人不是神,不免有错处,可以原谅人的地方,就原谅人。这种对人、对事都为他人着想的态度和人生观正是“仁”的体现。
李嘉诚在领导下属时,也抱着这些精神。因为他认为,人就是人,不是神,不免有时会做错,因此他对下属充满了耐心和爱心,这种以人性去领导的管理艺术,赢得了企业之内下属的尊重和忠心。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李嘉诚与王永庆管理风格的差异,但他们都成功了,这说明管理无定式,重要的是有自己的风格和企业文化。
义,关于“义”,李嘉诚的解释就是“忘我”,能做到“忘我”的境界,你们就够“义”了。它指即使自己的利益受损,也要顾及他人的利益,凡事都以他人的利益为先,李嘉诚有句名言叫“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礼,“礼”是儒家用来管理社会秩序的,它是管理者的修养标准、治民的标志、治国的依据,它的目的在于使人们和谐相处,不抱怨、不树敌。李嘉诚为人低调,诚实而勤勉,他也常教导子女及下属:“要保持低调,才能避免树大招风,才能避免成为别人的靶子。”如果你不过分显示自己就不会招惹别人的敌意。李嘉诚经营企业的风格也正是本着这种思想,不靠夸张的宣传,不靠极尽的渲染,而是靠默默的耕耘,靠实而不华、稳健低调的经营路线,靠口碑,靠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来成长自己的事业。
智,“智”是儒家内圣之学修炼智慧、修炼境界、修炼学识悟性方面的变通能力。《红楼梦》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用在商业上,用在为人处事上,讲的就是一个变通能力。《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这在商场中也成了永恒的定律,那就是变是市场永恒不变的定律。在这方面,李嘉诚也是最出色的代表,长实能纵横香江半个世纪,屹立不倒,靠的就是他那种“见叶落而知秋”“履霜而知坚冰至”的预知智慧以及适时变通的智慧和能力。
信,就是信誉,值得其他人相信和信任的地方。李嘉诚说:“名誉是我的第二生命,甚至有时比第一生命更为重要。”而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操作中,李嘉诚是最早提出个人品牌管理的华人企业家,他说:“别的我不知道,但做生意是要先求名的,不然怎么叫‘金字招牌’呢?”这话很有道理。其实“金字招牌”讲的就是一个“信”字。
所以,通观李嘉诚的日常工作、生活的言论及企业的行为表现,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地地道道地按照儒家“内圣外王”之学的道德典范来严格要求自己并进行严格自我修炼的企业家。
李嘉诚说:“我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如果这样,即使侥幸偶有所得,也必不能长久。”
李嘉诚最初办了一个塑胶厂,生产塑胶花。一次,有一位外商希望大量订货,提出的条件是要有富裕的厂家作担保。李嘉诚白手起家,没有背景,他跑了几天,磨破了嘴皮子,也没人愿意为他作担保,无奈之下,李嘉诚只得对外商如实相告。
李嘉诚的诚实感动了对方,外商对他说:“从你坦白之言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诚实君子。诚信乃做人之道,亦是经营之本,不必用其他厂商作保了,现在我们就签合约吧。” 令人意外的是,李嘉诚却拒绝了对方的好意,他对外商说:“先生,能受到如此信任,我不胜荣幸之至!可是,因为资金有限得很,一时无法完成您这么多的订货。所以,我还是很遗憾地不能与你签约。”
不料,李嘉诚这番实话实说让外商内心大受震动,他没想到,在“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的说法为人们广泛接受时,竟然还有这样一位“出污泥而不染”的诚实商人,他决定即使冒再大的风险,也要与这位具有罕见诚实品德的人合作一回。他对李嘉诚说:“你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可信赖之人。为此,我预付货款,以便为你扩大生产提供资金。”
这样,在外商的鼎力相助下,李嘉诚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还拓宽了销路,他也由此发展成为“塑胶花大王”。
正所谓,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生会面临无数次抉择,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诚信,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回报是迟早的事情。
综上,李嘉诚秉承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一方面修炼自身的“仁德”精神,一方面修炼自身的“智慧 ”才能,遵循古人的“内圣外王”之道,创建了他独具风格的个人品牌管理模式,这将对我们生活在儒家文化氛围中的企业家,产生什么样的启发呢?
有专家总结了“内圣外王”之道企业家修炼的几个步骤与环节。
第一步,企业家必须培养内圣的功夫,就象李嘉诚那样,以儒家文化的涵养净化个人的心性,培育企业家内养的道德觉悟和智慧。
第二步,以内圣为基础,克己厚人,领导一个企业从生存走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你自然将在一个企业内树立领袖地位,成就企业内外王之业。
第三步,以企业家自身的德性内养,带动和领导一大批企业员工德性的提升,使得企业的整个行为“内圣”。
第四步,企业整个行为的“内圣”,带动企业文化的提升与形成,企业文化的提升与形成必将促进管理的进步,管理的进步必然产生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的品牌将奠定一个企业在行业的领导地位,这一步便成就了企业家在业界的“外王”之业。
第五步,企业的成熟、发展,带来社会经济的增长,经濟的增长促进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又促进企业目标的提升。这时的企业便从发展阶段走向生活阶段,企业将更有能力关注人性的全面发展、人的潜能的全面发挥。于是,企业行为和德性将更趋于完美,即企业“内圣”的提升。
第六步,企业“内圣”的提升必然带来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力发展,国家兴盛,人民富足,立足本土,放眼全球,这时的企业才能真正参与实施全球战略,让小泥鳅变成过江龙,成为真正的“内圣外王”,同时也成就“内圣外王”之道的管理理论,将中华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管理理论发展成为影响全球的管理理论、管理哲学。到那时,中华民族就会成为世界管理文化的中心。
这就是伟大企业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