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2月22日,新浪宣布以4700万新发行股份的代价收购分众传媒的户外数字广告业务,包括楼宇电视、框架广告以及卖场广告等业务相关的资产,收购金额达13亿美元。按照股权比例,分众传媒董事会主席江南春可望成为新浪最大个人股东,而在2008年3月31日,新浪董事会主席段永基悄然隐退,新浪董事会主席虚席以待,可能非江南春莫属。但江南春公开表态,他要的不是新浪控制权。
城头变幻大王旗,多年来新浪的帅旗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新浪董事会的分权格局由来已久,导致近几年新浪高管纷纷出走。
1998年,段永基占股70%的四通利方与我国台湾华渊资讯网合并,新浪成立。自合并之日起,双方就在董事会和管理层处于对峙,主导实业的创始人王志东和主张资本运作的其他成员相互牵制。
新浪2000年上市后,其董事会前五位股东是陈立武(13.3%)、段永基(10%)、王志东(6.3%)、姜丰年(5.7%)和曹德丰(4.6%)。其中陈立武、姜丰年、曹德丰均为我国台湾人,在文化上很有共同点。段永基与王志东为大陆人,但在新浪的发展思路上早有不合。两人之中一为最早的投资人,一为公司创始人,在公司均有很高的话语权;再加上为新浪早期融资立下汗马功劳的茅道临,新浪董事会内部形成数权分立、互相制衡的局面。这种分散持股的董事会,一方面有利于决策民主,董事会成员都只有一票表决权,没有绝对控股、一锤定音的董事,董事们的地位平等,话语权也平等,不易发生大的决策失误。
但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决策效率,董事们各持己见,容易延误战机,上市8年多来的表现正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稳定增长但鲜有耀眼的亮点。特别是2001年后,新浪在短信方面不敌网易,在游戏方面落后于搜狐,在即时通信方面羞与腾迅为伍,在无线增值业务方面赶不上TOM,作为“第一门户网站”的地位受到了巨大威胁。
新浪最早的投资人,四通集团掌门人段永基一贯主张新浪要有强势股东。段执掌的四通虽为大股东之一,但从未成为真正能够控制董事会的实力派大股东。
2000年4月,新浪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经过一系列运作,新浪原有的股权不断被稀释,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中股权最分散的一家。
上市前,新浪董事会和管理层持股50.3%。上市后,董事会前5位股东共持有39.9%股权:陈立武13.3%、段永基10%、王志东6.3%、姜丰年5.7%、曹德丰4.6%,基本形成了一个由资本而非创业者主导的董事会格局。
最初,王志东持有新浪21%股权,随后4年内,不断被稀释到6.3%,最终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导致出局。王的出局,为日后新浪出现更大的股权动荡埋下伏笔。
2005年,盛大陈天桥以19.5%的股份强势进逼,但最终还是没能进入董事会。按惯例,大股东大到一定程度且有进入董事会的意愿时,可以进入董事会,譬如以前的阳光传媒,吴征不仅打入新浪董事会,还担任联席董事长。而新浪所以迟迟没有接纳作为单一最大股东的盛大进入董事会,原因之一就是盛大在向SEC提交的13D表格中已表露了控制新浪的意图。在想好是否同意与之合并之前,新浪不得不有所防备。
继盛大突袭新浪以来,新浪易主的传闻断断续续,时有耳闻。2006年开春,新浪可能易主的传闻再次风起,而就在TOM收购新浪的传言烟消云散时,一个真正的收购者浮出水面。2006年4月10日,来自美国迈阿密、名为Michael Gleissner的德国人耗资大约9106万美元,收购新浪6.4%股份。但最终,Michael Gleissner只是成为新浪的第二大股东,也没能掌控新浪。
新浪一次又一次成功地狙击了资本的逼宫,无论盛大突袭,TOM绯闻,还是德籍投资人的野心,不管最终的收购主角是谁,新浪死抱着股权分散的盾牌不放。新浪的掌柜来去匆匆,少则半年,多则三年,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其东家段永基人称“老段”虽然没有占绝对优势的股权,却始终在董事会中稳坐钓鱼台。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新浪是他永远的基业。
“以段总为核心的新浪董事会”总是被一些媒体反复揣摩,老段也时不时地成为媒体议论的靶子,在新浪历次高管层震荡的时候尤为盛。
对此,段永基曾对记者吐露自己的郁闷,“不要老用阶级斗争的眼光看新浪董事会!董事会的组织结构很合理、很科学,除了我之外,新浪董事会成员都非常专业,各个成员在态度上是统一的,多年以来,在重大事件的表决上,董事会从来是一致通过。”他牢牢地控制着董事会,充分展示了他的老辣,新浪的管理层无论是谁都难敌老段。
茅道临是资本高手,直接促成了新浪的成立与上市,但他的种种高瞻远瞩过于超前,以至于对新浪“毫无意义”。老段不需要他这种理想主义色彩太重的看门人。
汪延是个合格的CEO。在他任上,新浪做了不少新尝试,但从规模、力度和持续性看,这些都是战术级的试探,而不是战略级的转型和发展。老段给他一个副董事长的闲职,明升暗降,退居二线。既是褒奖,也是排挤。
新浪复杂的权力结构让人感到不安。有媒体指责,是谁伤害了新浪?随着时间的推移,段永基在董事会内越来越孤立,终于呆不下去。2008年3月31日,段永基被迫宣布下台。
在宣布收购分众传媒广告业务消息当晚举行的分析师会议上,新浪CEO曹国伟如此解释此项收购的意义:对于两家公司来说,这都是一桩非常好的交易。我们希望这桩交易能将中国两大新媒体广告平台整合到一起,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更有效、更一体化的市场解决方案。
曹国伟认为,交易双方可以共享客户资源,可以实现在不同时段覆盖高端的消费者,市场份额会更大,将会给两家公司带来更大的收益。此外,新浪的销售主要靠代理,而分众传媒则是来源于直销,会带来直接的协同效应。
曹国伟很有信心地展望:交易完成之后,新浪将会有一个更稳固的股权结构。此项合并对新浪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入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有望解决其多年以来股权过于分散、缺少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大股东的状况。
财务投资者退出,战略投资者入场,新浪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前提是新浪的管理层能够顺利地完成对分众传媒资产的整合,并充分发挥其协同效应。而分众传媒全部优质资产打包装入新浪,双方业务的并轨可望实现跨区、跨界的营收希望。
而根据交易协议,分众传媒原有股东将会按比例获得新浪新发行股份。根据分众传媒2007年年报披露,分众传媒董事会主席江南春持股比例为10%,照此计算,江南春将会获得约5%的合并后新浪的股份。藉此,江南春有望成为新浪的第一大个人股东。
江南春对传媒以及互联网行业更有投入热情,至为重要的是,江南春更能够获得以曹国伟为首的新浪管理层的认同。
曹国伟多谋善断,熟稔财务和资本运作,更熟悉公司政治运作的诸多潜规则。近7年来曹国伟一直在新浪稳如泰山,根基很深,是与他的个人能力、个人控制力密切相关的。曹国伟在新浪的7年历史,也是一部参与公司政治运作的编年史。
曹国伟对江南春敬佩有加,他们两 人曾有过很好的合作经历,有着很多或公事或私人的关系,曹国伟原来就是分众的独立董事,不过他在2008年5月份辞任了独立董事,转任非独立董事。曹国伟职位变化主要是因为2007年新浪和分众传媒的交易额超过了新浪年收入的5%,按照纳斯达克上市规定,曹国伟失去担任分众传媒独立董事的资格。
江南春和曹国伟的联手,老板和掌柜的关系将会彻底改善。
城头变幻大王旗,多年来新浪的帅旗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新浪董事会的分权格局由来已久,导致近几年新浪高管纷纷出走。
1998年,段永基占股70%的四通利方与我国台湾华渊资讯网合并,新浪成立。自合并之日起,双方就在董事会和管理层处于对峙,主导实业的创始人王志东和主张资本运作的其他成员相互牵制。
新浪2000年上市后,其董事会前五位股东是陈立武(13.3%)、段永基(10%)、王志东(6.3%)、姜丰年(5.7%)和曹德丰(4.6%)。其中陈立武、姜丰年、曹德丰均为我国台湾人,在文化上很有共同点。段永基与王志东为大陆人,但在新浪的发展思路上早有不合。两人之中一为最早的投资人,一为公司创始人,在公司均有很高的话语权;再加上为新浪早期融资立下汗马功劳的茅道临,新浪董事会内部形成数权分立、互相制衡的局面。这种分散持股的董事会,一方面有利于决策民主,董事会成员都只有一票表决权,没有绝对控股、一锤定音的董事,董事们的地位平等,话语权也平等,不易发生大的决策失误。
但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决策效率,董事们各持己见,容易延误战机,上市8年多来的表现正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稳定增长但鲜有耀眼的亮点。特别是2001年后,新浪在短信方面不敌网易,在游戏方面落后于搜狐,在即时通信方面羞与腾迅为伍,在无线增值业务方面赶不上TOM,作为“第一门户网站”的地位受到了巨大威胁。
新浪最早的投资人,四通集团掌门人段永基一贯主张新浪要有强势股东。段执掌的四通虽为大股东之一,但从未成为真正能够控制董事会的实力派大股东。
2000年4月,新浪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经过一系列运作,新浪原有的股权不断被稀释,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中股权最分散的一家。
上市前,新浪董事会和管理层持股50.3%。上市后,董事会前5位股东共持有39.9%股权:陈立武13.3%、段永基10%、王志东6.3%、姜丰年5.7%、曹德丰4.6%,基本形成了一个由资本而非创业者主导的董事会格局。
最初,王志东持有新浪21%股权,随后4年内,不断被稀释到6.3%,最终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导致出局。王的出局,为日后新浪出现更大的股权动荡埋下伏笔。
2005年,盛大陈天桥以19.5%的股份强势进逼,但最终还是没能进入董事会。按惯例,大股东大到一定程度且有进入董事会的意愿时,可以进入董事会,譬如以前的阳光传媒,吴征不仅打入新浪董事会,还担任联席董事长。而新浪所以迟迟没有接纳作为单一最大股东的盛大进入董事会,原因之一就是盛大在向SEC提交的13D表格中已表露了控制新浪的意图。在想好是否同意与之合并之前,新浪不得不有所防备。
继盛大突袭新浪以来,新浪易主的传闻断断续续,时有耳闻。2006年开春,新浪可能易主的传闻再次风起,而就在TOM收购新浪的传言烟消云散时,一个真正的收购者浮出水面。2006年4月10日,来自美国迈阿密、名为Michael Gleissner的德国人耗资大约9106万美元,收购新浪6.4%股份。但最终,Michael Gleissner只是成为新浪的第二大股东,也没能掌控新浪。
新浪一次又一次成功地狙击了资本的逼宫,无论盛大突袭,TOM绯闻,还是德籍投资人的野心,不管最终的收购主角是谁,新浪死抱着股权分散的盾牌不放。新浪的掌柜来去匆匆,少则半年,多则三年,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其东家段永基人称“老段”虽然没有占绝对优势的股权,却始终在董事会中稳坐钓鱼台。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新浪是他永远的基业。
“以段总为核心的新浪董事会”总是被一些媒体反复揣摩,老段也时不时地成为媒体议论的靶子,在新浪历次高管层震荡的时候尤为盛。
对此,段永基曾对记者吐露自己的郁闷,“不要老用阶级斗争的眼光看新浪董事会!董事会的组织结构很合理、很科学,除了我之外,新浪董事会成员都非常专业,各个成员在态度上是统一的,多年以来,在重大事件的表决上,董事会从来是一致通过。”他牢牢地控制着董事会,充分展示了他的老辣,新浪的管理层无论是谁都难敌老段。
茅道临是资本高手,直接促成了新浪的成立与上市,但他的种种高瞻远瞩过于超前,以至于对新浪“毫无意义”。老段不需要他这种理想主义色彩太重的看门人。
汪延是个合格的CEO。在他任上,新浪做了不少新尝试,但从规模、力度和持续性看,这些都是战术级的试探,而不是战略级的转型和发展。老段给他一个副董事长的闲职,明升暗降,退居二线。既是褒奖,也是排挤。
新浪复杂的权力结构让人感到不安。有媒体指责,是谁伤害了新浪?随着时间的推移,段永基在董事会内越来越孤立,终于呆不下去。2008年3月31日,段永基被迫宣布下台。
在宣布收购分众传媒广告业务消息当晚举行的分析师会议上,新浪CEO曹国伟如此解释此项收购的意义:对于两家公司来说,这都是一桩非常好的交易。我们希望这桩交易能将中国两大新媒体广告平台整合到一起,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更有效、更一体化的市场解决方案。
曹国伟认为,交易双方可以共享客户资源,可以实现在不同时段覆盖高端的消费者,市场份额会更大,将会给两家公司带来更大的收益。此外,新浪的销售主要靠代理,而分众传媒则是来源于直销,会带来直接的协同效应。
曹国伟很有信心地展望:交易完成之后,新浪将会有一个更稳固的股权结构。此项合并对新浪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入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有望解决其多年以来股权过于分散、缺少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大股东的状况。
财务投资者退出,战略投资者入场,新浪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前提是新浪的管理层能够顺利地完成对分众传媒资产的整合,并充分发挥其协同效应。而分众传媒全部优质资产打包装入新浪,双方业务的并轨可望实现跨区、跨界的营收希望。
而根据交易协议,分众传媒原有股东将会按比例获得新浪新发行股份。根据分众传媒2007年年报披露,分众传媒董事会主席江南春持股比例为10%,照此计算,江南春将会获得约5%的合并后新浪的股份。藉此,江南春有望成为新浪的第一大个人股东。
江南春对传媒以及互联网行业更有投入热情,至为重要的是,江南春更能够获得以曹国伟为首的新浪管理层的认同。
曹国伟多谋善断,熟稔财务和资本运作,更熟悉公司政治运作的诸多潜规则。近7年来曹国伟一直在新浪稳如泰山,根基很深,是与他的个人能力、个人控制力密切相关的。曹国伟在新浪的7年历史,也是一部参与公司政治运作的编年史。
曹国伟对江南春敬佩有加,他们两 人曾有过很好的合作经历,有着很多或公事或私人的关系,曹国伟原来就是分众的独立董事,不过他在2008年5月份辞任了独立董事,转任非独立董事。曹国伟职位变化主要是因为2007年新浪和分众传媒的交易额超过了新浪年收入的5%,按照纳斯达克上市规定,曹国伟失去担任分众传媒独立董事的资格。
江南春和曹国伟的联手,老板和掌柜的关系将会彻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