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5G、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面临着全新的信息技术革新形势。现代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让其背后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更加突出,在经济发展中承担着更加关键的任务,让政府部门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广大群众和市场主体对政府信息化应用水平的要求更高,在此背景下基层政府在信息化政务方面的不足之处日益凸显。"政务信息化"正是大数据背景下政府部门治理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大数据 政务信息化 政府部门治理
引言:
政府作为国家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可进一步推动政府管理工作。在此之上,本文简要分析了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作用,并通过强化政府职能、完善政府结构、规范业务流程、提升信息化水平等路径,以此打开良好的发展格局,促使我国政务趋于信息化方向发展。
一、数据治理在政务信息化中的意义
政务信息化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政府工作的数字化转型不是单纯的政务工作信息化,而是信息化時代政府的体制、业务、运作模式等的颠覆性革命。
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政务资源,使数据、业务、软硬件、系统融为一体,打造政务中枢平台,形成全域连接。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组织沟通在线,提升政府服务品质、办事效率,让“服务于民、服务于政”的理念深度融入政务信息化体系。
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政府治理决策科学化、增强政府治理有效性、改进政府治理绩效评估与应用。数据治理在政务信息化中的意义:
1.1提升效率
通过信息化手段将数据统一收集,实现数据流的聚合,让政府办事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处理公务。政务的信息化,本质是提升效率,从业务电子化、办公移动化、建设集成化等方面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使得办公效率大幅提升。
1.2机构整合
政务信息化将各级政府机构合并在一张通讯录中,将传统的层级关系,转变为信息化的网状关系,每个用户都有独立的权限。
同构机构的整合,从根本上实现业务系统的协同,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跨业务、跨系统。
1.3全员参与
政务信息化需要全员参与、全民参与。任何人都可以在政务网中发言建议,不断提升政务信息化服务能力,避免出现传统行政方式的一言堂,实现让“数据多跑路,人民少跑腿”。
1.4高度透明
在政务公开、政务办事上,一切过程可追溯,包括办事流程、办事进度、办事结果以及结果反馈,全过程管理,实现数据的共享和监管,避免人为干预。
二、如今政务信息化存在的不足
自2002年全面开展政务信息化“十二金”建设以来,到如今已有将近20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政务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政府工作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与水平在信息化支撑下取得了显著进步。
近年来各级政府着力推进的让公众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将近20年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红利分享给社会公众。政务信息化建设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2.1对大数据背景下的业务缺乏深耕
总的来说即对数据的认知还处在认识数据本身直观显现的东西的阶段,比较在乎通过应用数据解决工作效率问题,呈现出颇为典型的实用主义倾向。对大数据背景下的业务形态、特征、影响要素等缺乏深度研究,在一些关键性或开创性的基于数据应用的领域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如业务过程(管理)的数据化、业务知识的体系化与数据化、预测或评估或决策支持类高端应用的发展、新业务模式和业务驱动机制的构建等。
2.2对如何突破瓶颈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和针对性策略
政府部分信息化问题存在了多年,时常都会被提及,但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如在不同层级和网络的基础设施布局、政府机关内部跨网跨地域跨层级融合应用、业务体系的信息化布局、“条”“块”信息化融合、基层单位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老问题一直未能破解。对形成这些瓶颈问题的根源认识不足,谋划解决办法的站位不高,制定的策略缺乏针对性、系统性。
2.3信息化规划缺乏全局统筹和引领性
信息化建设基本思路总体上依然是现有机制的固化、效率工具的完善;规划的思路与方法近年来没有大的变化,依然是业务部门独立规划、注重技术驱动、数据应用为先等。尽管从来不缺顶层设计,但顶层设计的方向、方式存在问题,比如由技术管理部门负责总体规划,对业务条线独立谋划的业务信息化缺乏跨业务的整合、协同设计,关注基层的需求但忽视了不同层级的需求差异,未能将业务体制机制改革设计与信息化规划同步推进等。
2.4缺乏对信息化架构的整体设计
政务信息化技术体系整体架构、转型策略、实施步骤仍不清晰;对网络、信息处理能力、业务规范化、数据应用、共享与协同、安全管理等缺乏通盘考虑;业务信息化高度契合体制架构,一事一平台或一机构多平台,未能凸显信息化在跨部门业务整合、“条”“块”业务融合等方面的作用。
2.5信息化背景下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很多业务工作的理论基础、核心观点并不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形成的,研究方法也是如此。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积累了大量数据与案例,研究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变化,然而,在新的条件下尚未产生足以支撑业务信息化建设或业务创新的基础性理论与观点。对数据的应用主要致力于解决具体业务问题,尚做不到从数据中发现基础性、规律性的东西,即便是最基本的对事物属性的赋值也往往缺乏有力的统计学意义上的支撑。
三、加强政务信息化的对策
政务信息化是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利用大数据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对传统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进行改革。政务信息化包括统一的网络平台建设、统一的数据环境建设、建设重点业务系统,其中最艰巨、最复杂的是统一的数据环境建设。因此需要通过数据治理来辅助完善政务信息化建设:
3.1推进以政府数据治理为核心的预测性业务和决策支持性发展
推进预测性业务要发展,在相关基础社会科学研究、业务经验总结提炼与体系化、数据资源规划、大数据研究、业务响应机制构建、预测模型的反馈修正机制等方面着力。决策支持性业务要发展,充分利用包括事例在内的海量业务数据,构建体系化、数据化的业务知识体系,基于人工智能应用和大数据技术,在几个核心业务领域和方向构建业务系统,改革业务决策和评价机制。
3.2推进基于业务规范整合的基层信息化建设
基层信息化建设要致力于解决业务事权划分不清、基层业务不规范、“千条线”业务在基层未充分整合、信息化架构设计中为基层考虑不足等因素带来的问题。
3.3构建基于数据应用的核心业务能力和能力输出机制
能力构建一直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在新的技术体系和数据资源条件下,考虑业务体制机制的变革,基于数据应用的核心业务能力建设既要展现能力的强大,又要适应新的业务运作,尤其是要充分实现跨网跨业务跨地域跨层级的数据融合应用。能力向基层一线的有效、合理输送是基层信息化的有力支撑。
3.4构建以云架构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体系
构建以云架构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体系,将政务信息化技术体系其核心部分转向云架构。应该以云架构为核心,重新构建一下整个信息化技术体系,包括云平台、网络、数据资源管理、标准化管理、应用支撑、移动应用等以及技术体系在不同层级、地域、网络中的布局。
3.5重构科学、合理并具有柔性的业务信息化体系
以大数据为基础建设,推动政府治理,将从治理对象、治理主体、治理模式、治理结构、治理过程、治理方式、治理流程、治理效果等方面全面鼎新,并将贯穿于治理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之中,全面推动治理现代化,重构科学、合理并具有柔性的业务信息化体系。
【关键词】 大数据 政务信息化 政府部门治理
引言:
政府作为国家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可进一步推动政府管理工作。在此之上,本文简要分析了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作用,并通过强化政府职能、完善政府结构、规范业务流程、提升信息化水平等路径,以此打开良好的发展格局,促使我国政务趋于信息化方向发展。
一、数据治理在政务信息化中的意义
政务信息化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政府工作的数字化转型不是单纯的政务工作信息化,而是信息化時代政府的体制、业务、运作模式等的颠覆性革命。
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政务资源,使数据、业务、软硬件、系统融为一体,打造政务中枢平台,形成全域连接。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组织沟通在线,提升政府服务品质、办事效率,让“服务于民、服务于政”的理念深度融入政务信息化体系。
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政府治理决策科学化、增强政府治理有效性、改进政府治理绩效评估与应用。数据治理在政务信息化中的意义:
1.1提升效率
通过信息化手段将数据统一收集,实现数据流的聚合,让政府办事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处理公务。政务的信息化,本质是提升效率,从业务电子化、办公移动化、建设集成化等方面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使得办公效率大幅提升。
1.2机构整合
政务信息化将各级政府机构合并在一张通讯录中,将传统的层级关系,转变为信息化的网状关系,每个用户都有独立的权限。
同构机构的整合,从根本上实现业务系统的协同,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跨业务、跨系统。
1.3全员参与
政务信息化需要全员参与、全民参与。任何人都可以在政务网中发言建议,不断提升政务信息化服务能力,避免出现传统行政方式的一言堂,实现让“数据多跑路,人民少跑腿”。
1.4高度透明
在政务公开、政务办事上,一切过程可追溯,包括办事流程、办事进度、办事结果以及结果反馈,全过程管理,实现数据的共享和监管,避免人为干预。
二、如今政务信息化存在的不足
自2002年全面开展政务信息化“十二金”建设以来,到如今已有将近20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政务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政府工作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与水平在信息化支撑下取得了显著进步。
近年来各级政府着力推进的让公众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将近20年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红利分享给社会公众。政务信息化建设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2.1对大数据背景下的业务缺乏深耕
总的来说即对数据的认知还处在认识数据本身直观显现的东西的阶段,比较在乎通过应用数据解决工作效率问题,呈现出颇为典型的实用主义倾向。对大数据背景下的业务形态、特征、影响要素等缺乏深度研究,在一些关键性或开创性的基于数据应用的领域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如业务过程(管理)的数据化、业务知识的体系化与数据化、预测或评估或决策支持类高端应用的发展、新业务模式和业务驱动机制的构建等。
2.2对如何突破瓶颈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和针对性策略
政府部分信息化问题存在了多年,时常都会被提及,但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如在不同层级和网络的基础设施布局、政府机关内部跨网跨地域跨层级融合应用、业务体系的信息化布局、“条”“块”信息化融合、基层单位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老问题一直未能破解。对形成这些瓶颈问题的根源认识不足,谋划解决办法的站位不高,制定的策略缺乏针对性、系统性。
2.3信息化规划缺乏全局统筹和引领性
信息化建设基本思路总体上依然是现有机制的固化、效率工具的完善;规划的思路与方法近年来没有大的变化,依然是业务部门独立规划、注重技术驱动、数据应用为先等。尽管从来不缺顶层设计,但顶层设计的方向、方式存在问题,比如由技术管理部门负责总体规划,对业务条线独立谋划的业务信息化缺乏跨业务的整合、协同设计,关注基层的需求但忽视了不同层级的需求差异,未能将业务体制机制改革设计与信息化规划同步推进等。
2.4缺乏对信息化架构的整体设计
政务信息化技术体系整体架构、转型策略、实施步骤仍不清晰;对网络、信息处理能力、业务规范化、数据应用、共享与协同、安全管理等缺乏通盘考虑;业务信息化高度契合体制架构,一事一平台或一机构多平台,未能凸显信息化在跨部门业务整合、“条”“块”业务融合等方面的作用。
2.5信息化背景下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很多业务工作的理论基础、核心观点并不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形成的,研究方法也是如此。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积累了大量数据与案例,研究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变化,然而,在新的条件下尚未产生足以支撑业务信息化建设或业务创新的基础性理论与观点。对数据的应用主要致力于解决具体业务问题,尚做不到从数据中发现基础性、规律性的东西,即便是最基本的对事物属性的赋值也往往缺乏有力的统计学意义上的支撑。
三、加强政务信息化的对策
政务信息化是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利用大数据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对传统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进行改革。政务信息化包括统一的网络平台建设、统一的数据环境建设、建设重点业务系统,其中最艰巨、最复杂的是统一的数据环境建设。因此需要通过数据治理来辅助完善政务信息化建设:
3.1推进以政府数据治理为核心的预测性业务和决策支持性发展
推进预测性业务要发展,在相关基础社会科学研究、业务经验总结提炼与体系化、数据资源规划、大数据研究、业务响应机制构建、预测模型的反馈修正机制等方面着力。决策支持性业务要发展,充分利用包括事例在内的海量业务数据,构建体系化、数据化的业务知识体系,基于人工智能应用和大数据技术,在几个核心业务领域和方向构建业务系统,改革业务决策和评价机制。
3.2推进基于业务规范整合的基层信息化建设
基层信息化建设要致力于解决业务事权划分不清、基层业务不规范、“千条线”业务在基层未充分整合、信息化架构设计中为基层考虑不足等因素带来的问题。
3.3构建基于数据应用的核心业务能力和能力输出机制
能力构建一直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在新的技术体系和数据资源条件下,考虑业务体制机制的变革,基于数据应用的核心业务能力建设既要展现能力的强大,又要适应新的业务运作,尤其是要充分实现跨网跨业务跨地域跨层级的数据融合应用。能力向基层一线的有效、合理输送是基层信息化的有力支撑。
3.4构建以云架构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体系
构建以云架构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体系,将政务信息化技术体系其核心部分转向云架构。应该以云架构为核心,重新构建一下整个信息化技术体系,包括云平台、网络、数据资源管理、标准化管理、应用支撑、移动应用等以及技术体系在不同层级、地域、网络中的布局。
3.5重构科学、合理并具有柔性的业务信息化体系
以大数据为基础建设,推动政府治理,将从治理对象、治理主体、治理模式、治理结构、治理过程、治理方式、治理流程、治理效果等方面全面鼎新,并将贯穿于治理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之中,全面推动治理现代化,重构科学、合理并具有柔性的业务信息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