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生,上好适应新生活的第一课

来源 :第二课堂(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m98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扫描:面对新生活有哪些不适应
  
  经过紧张的中考,同学们怀着激动又兴奋的心情跨入了高中校园。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新鲜的事物冲击着我们兴奋的大脑,刺激着我们好奇的神经。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新鲜感的消退,新生活的压力,可能会使洋溢在脸上的笑容像荡起的涟漪渐渐地淡去。随之而来的,是思家心切的泪水,是人际关系的困惑,是面对高手如林的现实的失落感。于是,新的生活适应期就会出现种种适应性问题。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一种适应。适应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有机体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与环境保持平衡。如果有机体与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来重建平衡。这种由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循环往返的过程,就是适应。这就告诉我们,生活就是适应,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面对每一个人生的转折,面对每一种新的生活,都会有一个适应期,来实现人与环境新的平衡。如此看来,我们高一新生面对新生活,多多少少出现适应性问题,便是生活的必然了。之所以先说清这一点,是想表明,同学们的适应性问题,一般说来是一个正常的人生课题。换句话说,出现适应性问题是情理之中的事,没有适应性问题才是怪事。适应就是平衡,适应就是发展,适应就是成长。
  那么,面对高中新生活,高一新生会出现哪些不适应呢?
  一是生活环境改变带来的不适应。对于高一新生而言,经历了厉兵秣马的中考后,升入高中,离开自己原来熟悉的生活空间,来到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面对的是陌生的老师和同学。原有的家居生活或集体生活方式,与现行的集体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对新的学校生活环境产生了不适应的感觉。如在入学第一周的军训期间,有好多学生除了感到军训艰苦外,对集体宿舍生活和行为规范方面,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应,有的甚至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二是角色转换带来的不适应。有些高一新生,在原来的初中是老师重点扶持的对象,是同学羡慕的对象,面对的是鲜花和掌声。到了高中,强手骤然增多,原来的优势便不复存在,不再“唯我独尊”,甚至有的同学会从“排头”到了“队尾”。这种角色上的转换,也会使不少同学产生相当强烈的不适应感。于是,面对新的环境,产生失落、苦恼、害怕的心理,时常怀念以前的班集体,排斥现在的班集体,有的甚至产生转学、休学的想法。产生这样的不适应,主要是没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没能正确地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区别,从而导致自我评价的偏差。
  三是新的人际关系带来的不适应。进入高中后,不仅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进入了新的人际关系之中,如新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特别是寝室中的舍友关系,等等。由于学习、生活环境不同,对于新的同学和老师会有不同的期待,这都需要一个认同接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同学就会出现种种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加之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较初中生明显增强,容易把自己的心灵之门关闭起来。还有些同学对人际交往缺乏信心,顾虑重重,既怕自己不能被人理解,又怕对方不以诚相待,时常产生莫名的孤独感。
  四是学习方面带来的不适应。由初中到高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在初中原有的学习方法也开始明显地不适应高中的学习。高中老师不再像初中老师那样手把手地教,而是主要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可能会导致学习上的不适应。有的同学由此就会产生焦虑的心理,担心因此而丧失学习兴趣,更有甚者干脆排斥教师,一味地挑教师的毛病,导致学习成绩滑坡。
  当然,不适应的现象还有很多。在新生活的适应期,每个同学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会出现一些适应性问题,同学们不必太担心。但是,我们也不能被动地等待,应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地适应新生活。
  
  心理探源:不适应的原因在哪里
  
  一是生活变化带来的自然反应。如前所述,生活就是适应。从初中到高中,由一个几乎完全被人照顾的家庭生活环境,到一个事事靠自己的学校生活环境,由一个众星捧月的学校环境,到一个高手如林的学校环境,是一个重大的人生转折。这种客观环境的变化,出现一些适应性问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
  二是年龄特征带来的适应困难。青少年的心理年龄特征,决定了高中新生有了相当程度的闭锁心理以及自我中心倾向,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从而阻碍了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再有,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的思维容易陷入极端化。入学前对高中怀着太多美好的憧憬,把高中想象得非常好;入学后发现高中也有许多不如意,于是又认为糟得很,这种反差也增加了适应的困难。
  三是自我松懈造成的适应困难。经过中考的拼搏,走进高中校门,很多同学会有喘一口气的想法,进入重点高中的同学,还会觉得踏入大学的门有了把握,由此就会出现放松心理。但是,高中的压力比初中时更大了,看到别人都在埋头苦学,自己一颗浮躁的心既放松不下来也沉静不下来,玩得不痛快学得不踏实。结果,很长一段时间里找不到感觉,出现适应困难。
  四是教育失误造成的适应能力不足。适应能力,是人根据生活环境进行自我调整,以便和环境保持平衡的能力,是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本来,适应能力是人的一种固有的潜能。但是,由于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失误,许多同学潜在的适应能力没有被更好地挖掘出来。每年新生入学之际,有的家长百般呵护,甚至每天来给孩子叠被子。这就导致许多同学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存在强烈的依赖心理,自理能力、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难以适应高中的独立生活。
  五是自我认知失调导致适应困难。一方面自我评价过高。绝大多数新生在初中时都是佼佼者,享受优越待遇,被同学抬着,被教师捧着,被亲朋好友推崇着,因此自己内心也有一种很强的优越感。走进高中校园,面临周围一个个高手,没有了初中时候的优越感,就会一时难以适应。另一方面是自我评价过低。有些新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男同学会因身材矮小而自卑,女同学会因长相不佳而自卑。从边远农村入学的同学,更容易感到自卑。这也会导致各方面的适应性问题。
  
  心理援助:主动适应新生活的策略
  
  策略之一:主动进行心理调整,积极适应新生活
  一要做好心理准备。要认识到适应是高中生活应有的第一堂课,适应是自我成长的机会。遇到一些适应困难的时候,拿出顽强的意志力,勇敢地去面对。这样遇到一些适应性问题就比较容易坦然面对:不因心理上的不适应而产生恐惧感,不因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失望感,不因学习上的优势消失而产生失落感,不因经济上的一时困难而产生自卑感,不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得当而产生压抑感。还可以借助积极心理暗示,比如“适应能力是在实践中提高的,我一定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生活”,来增强自己适应新生活的信心。这样,有助于缩短适应期。
  二要调整角色心理。适应就需要改变自我。人的社会角色变化了,相应的角色心理就应该跟着转变,要学会正确评价自我。上高中后,每个人都会面临重新评价自己的问题:或破除优越感,以平常心态面对新的生活;或破除自卑感,正确对待与同学的差距。差距有两类,一类是必须补救的,比如在学习或人际交往上的问题,一定要想办法缩短距离,但要允许自己有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一类是可以接受的。贝多芬不会因为打拳打不过阿里而自卑,阿里也不会因为创作不出《第九交响曲》而自卑。人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不要期望自己所有方面都比别人强。不要忘了,“我有不如别人的权利”。
  三要优化学习动机。不少同学一旦考上高中,便有了“喘口气”的心理,出现“理想间歇期”,不经意间导致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于是产生学习适应困难。所以要优化学习动机,树立新的理想,把上高中作为人生新的起点。这样才能获得经久不衰的学习动力,避免出现“理想间歇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
  四要调节失落心理。面对适应期的失落,应采取乐观豁达的态度,积极进行调适和补偿。如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注意调整学习动机,改进学习方法,便会有所进步;当不了学生干部,把时间用来多读点书,便能获得补偿;有想不通的不快之事,主动找老师、同学谈谈,可以得到放松和调适。必要的话,还可以求助于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
  策略之二:主动进行行为调整,积极适应新生活
  一要调整生活方式。对绝大多数新生来说,进入高中才是独立生活的第一步。要学会独立生活,要具有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从依赖别人的生活方式转变为独立的生活方式。入学之初,首先要学会在起居、饮食、穿戴、洗晒等方面自己料理,还要了解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允许做的。在熟悉新的老师和同学的同时,还应迅速熟悉学校的教学设施。为了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多向高年级的同学或同乡请教,加强与老师、同学的接触,掌握各方面的信息,这样才能尽快适应新生活。
  二要调整学习方式。调整学习方式,是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的重要一步。初中与高中在学习上的不同,最突出的一点,是高中的学习比初中的学习需要更大的自主性。所以,新生要逐步学会主动学习,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检查学习效果,主动找教师征询意见,主动请教老师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为主动,更大程度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随着作业增多,还一定要学会主动地合理地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要调整人际交往。入学之初,同学间的互相关心和帮助,相互信赖和理解,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减少孤独和寂寞感,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感,有助于较快地熟悉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学之间应多加了解,熟悉彼此的生活习惯和性格,为以后的相处打下基础。在交往过程中应该做到:注意倾听他人的讲话,适当表达自己的见解;态度诚恳地对待他人,处处替他人着想;切忌以自我为中心,克服傲慢和嫉妒心理;积极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从而让自己尽快地融入新的集体,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
  (作者系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
  (编辑 蓝 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