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天等县石漠化的现状进行概述,提出石漠化治理的具体对策,并研究天等县石漠化地区应该采用的造林技术,为石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天等县;石漠化;治理对策;造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7.064
石漠化[1](Rocky desertification)即石质荒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等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出现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天等县石漠化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天等县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这就要求对该石漠化地区进行治理,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等措施,有效解决天等县石漠化带来的问题。
1天等县石漠化现状
天等县地处广西西南部,107度31分~108度06分北纬,22度17分~22度57分东经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300毫米。根据天等县第二次石漠化监测调查结果,天等县石漠化土地面积统计详见表1。
从总体看,天等县石漠化分布呈三个特点:一是高山区,人们长期的生活习惯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中度和重度石漠化现象;二是平底或缓坡地带,人们为了生产、生活,对土地采取了一定的保护,属于轻度或非石漠化土地;三是峡谷地区,人为活动较少,但裸岩较为严重,属于典型的潜在石漠化土地。
2天等县石漠化防治的对策
2.1生物治理措施
生态林业建设是石漠化治理的核心工程,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植被改良等,是充分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来防治和治理石漠化,是一种低投人、高回报的生态建设措施,潜在石漠化土地和石漠化土地都适用此种措施。从2002年~2013年,天等县以“任豆树(Zenia lignum)纯林”、“任豆树+肥牛树(Arbor saginatum)”、“任豆树+牧草(Pascite)”、“任豆树+甜竹(Sweet banboo)”、“柚木(Teak)+香椿+竹子(banboo)”等模式进行造林,在石山区实施退耕还林13.5万亩、配套荒山荒地造林5万亩和封山育林30万亩,结合珠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治理石漠化面积1.07万亩[2]。森林植被得到恢复,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29.45%增长到2014年的58.52%,水土流失现象基本得到遏制,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石漠化治理取得一定成果。
2.2综合治理措施
针对当地农村人口集中而土地又相对较少的状况,实行对土层厚度在50厘米以上坡耕地采取坡改梯的工程措施,在坡土的下方栽植生物绿篱,控制水土流失,控制石漠化扩展。对粮食产量较低、土层厚度在50厘米以下的坡耕地,采取退耕还林,并实施立体种植模式,实行人工恢复植被,如发展养牛业,采取种植牧草圈养,避免因发展养牛业而破坏环境;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选择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树种,如任豆树、肥牛树等,7年即可成材,可为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2.3生态移民措施
对居住在生态脆弱、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石山区农民,多采取整体搬迁或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外地就业的方式。为此有关部门对石山区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给予大力扶持。一是为他们提供劳务信息;二是简化办理外出务工办证手续;三是把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外出务工竞争能力。几年来,天等县每年都输出2万人左右到广东等地打工,通过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减少资源的消耗,缓解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对原居住地实行退耕还林,封山植树,减少人为干扰,实现自然植被的尽快恢复。
2.4替代能源措施
薪柴是不少地方的主要生活能源之一,由于过去长期过度樵采造成森林植被的破坏,导致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瘾薄、岩石裸露的恶果。因此应加强石山区替代能源建设,如建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等替代生活能源。同时大力推广水泥预制件建房,使农村居民建房节省木材,减少森林资源消耗,巩固植被恢复成果。
2.5政策投入措施
国家对石漠化治理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能源建设、坡改梯等工程实施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供资金保障。把生态脆弱的潜在石漠化以及石漠化地区森林纳入禁伐区,对林农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助。
3石漠化地区造林技术措施
3.1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是石漠化地区造林成败的关键。在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原则指导下,优先选择石漠化地区分布的乡土树种,要求根系发达,耐碱、耐旱、耐贫瘠,可以选用香椿、任豆、肥牛树、苦楝、吊丝竹等,此外,在石漠化程度较轻、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可栽植桃、李、梨、板栗、金银花、牧草等,发挥其良好的经济效益,注重林灌草的立体配置及块状混交林的营造,建立比较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3.2造林技术措施
3.2.1苗木规格种苗质量是石山造林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使用良种,种苗规格要求是合格营养苗[3],苗龄6个月,苗高30厘米以上,地径0.5厘米以上,根系发达,已形成良好的根团,容器不破碎,苗干直,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各造林树种造林前要进行炼苗,以增强苗木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提高成活率。
3.2.2整地造林由于石山地区植被稀少,土层浅薄,因此原则上不能进行炼山,并尽可能保留石山上的原生植被,对新造林起到遮荫作用,并能保持水土。采用穴状整地,由于石山区的特殊性,不能按规格进行整地,只能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需要在造林前一个月完成。通常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漏水性强和保水能力差,树木的水分供需平衡是植株成活的关键,所以必须要将保水、节水措施做到位。首先在定植穴里面施入20克和土壤拌合均匀的“科瀚”98吸水树脂的保水剂,回土覆盖,种上苗木,然后在定植坑面盖上杂草、枯枝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由于石山地区土壤的特殊性,保水措施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因此,提高土壤含水率,改善土壤结构,保证树木成活所需要的水分,才能促进苗木成活和生长[4]。
3.3造林后采取的措施
造林的效果还要取决于造林后的各项措施,主要有:管护、组织形式、技术管理等。重视造林后林地的管理与检查,可以实行签订责任状、落实责任制等规范制度,安排专人管理,保证树木正常稳定生长。在承包时一定要选择有资格的专业队伍,可以进行技术培训。在选择专业队伍时,可以公开向社会招标,签订协议。工程结束后还要做好检查工作,写竣工报告,申请有关部门验收。整个过程中的技术管理一定要到位,最好聘请有关专家来解决造林过程当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4结语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石漠化治理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以控制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实现重点地区保护和治理为突破口,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的关系,局部与全部的关系,以提高生态效益。
本文提出的石漠化防治措施和石山区造林技术,能改善石漠化现状,提高石山区造林的成活率,然而要根治石山区石漠化的具体措施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N].中国绿色时报,2006-06-06.
[2]何贤勤,段钰,张国敏.石漠化地区造林技术[J].现代园艺,2014,10(10):175-176.
[3]李锦伟.会泽县县城面山石漠化造林技术[J].绿色科技,2014,9(09):64-65.
[4]申文辉.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进展及展望[J].广西林业科学,2014,4(04):395-400.
作者简介:雷杰军,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林业勘测设计院,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调查规划、森林生态监测工作。
关键词:天等县;石漠化;治理对策;造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7.064
石漠化[1](Rocky desertification)即石质荒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等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出现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天等县石漠化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天等县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这就要求对该石漠化地区进行治理,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等措施,有效解决天等县石漠化带来的问题。
1天等县石漠化现状
天等县地处广西西南部,107度31分~108度06分北纬,22度17分~22度57分东经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300毫米。根据天等县第二次石漠化监测调查结果,天等县石漠化土地面积统计详见表1。
从总体看,天等县石漠化分布呈三个特点:一是高山区,人们长期的生活习惯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中度和重度石漠化现象;二是平底或缓坡地带,人们为了生产、生活,对土地采取了一定的保护,属于轻度或非石漠化土地;三是峡谷地区,人为活动较少,但裸岩较为严重,属于典型的潜在石漠化土地。
2天等县石漠化防治的对策
2.1生物治理措施
生态林业建设是石漠化治理的核心工程,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植被改良等,是充分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来防治和治理石漠化,是一种低投人、高回报的生态建设措施,潜在石漠化土地和石漠化土地都适用此种措施。从2002年~2013年,天等县以“任豆树(Zenia lignum)纯林”、“任豆树+肥牛树(Arbor saginatum)”、“任豆树+牧草(Pascite)”、“任豆树+甜竹(Sweet banboo)”、“柚木(Teak)+香椿+竹子(banboo)”等模式进行造林,在石山区实施退耕还林13.5万亩、配套荒山荒地造林5万亩和封山育林30万亩,结合珠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治理石漠化面积1.07万亩[2]。森林植被得到恢复,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29.45%增长到2014年的58.52%,水土流失现象基本得到遏制,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石漠化治理取得一定成果。
2.2综合治理措施
针对当地农村人口集中而土地又相对较少的状况,实行对土层厚度在50厘米以上坡耕地采取坡改梯的工程措施,在坡土的下方栽植生物绿篱,控制水土流失,控制石漠化扩展。对粮食产量较低、土层厚度在50厘米以下的坡耕地,采取退耕还林,并实施立体种植模式,实行人工恢复植被,如发展养牛业,采取种植牧草圈养,避免因发展养牛业而破坏环境;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选择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树种,如任豆树、肥牛树等,7年即可成材,可为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2.3生态移民措施
对居住在生态脆弱、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石山区农民,多采取整体搬迁或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外地就业的方式。为此有关部门对石山区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给予大力扶持。一是为他们提供劳务信息;二是简化办理外出务工办证手续;三是把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外出务工竞争能力。几年来,天等县每年都输出2万人左右到广东等地打工,通过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减少资源的消耗,缓解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对原居住地实行退耕还林,封山植树,减少人为干扰,实现自然植被的尽快恢复。
2.4替代能源措施
薪柴是不少地方的主要生活能源之一,由于过去长期过度樵采造成森林植被的破坏,导致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瘾薄、岩石裸露的恶果。因此应加强石山区替代能源建设,如建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等替代生活能源。同时大力推广水泥预制件建房,使农村居民建房节省木材,减少森林资源消耗,巩固植被恢复成果。
2.5政策投入措施
国家对石漠化治理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能源建设、坡改梯等工程实施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供资金保障。把生态脆弱的潜在石漠化以及石漠化地区森林纳入禁伐区,对林农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助。
3石漠化地区造林技术措施
3.1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是石漠化地区造林成败的关键。在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原则指导下,优先选择石漠化地区分布的乡土树种,要求根系发达,耐碱、耐旱、耐贫瘠,可以选用香椿、任豆、肥牛树、苦楝、吊丝竹等,此外,在石漠化程度较轻、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可栽植桃、李、梨、板栗、金银花、牧草等,发挥其良好的经济效益,注重林灌草的立体配置及块状混交林的营造,建立比较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3.2造林技术措施
3.2.1苗木规格种苗质量是石山造林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使用良种,种苗规格要求是合格营养苗[3],苗龄6个月,苗高30厘米以上,地径0.5厘米以上,根系发达,已形成良好的根团,容器不破碎,苗干直,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各造林树种造林前要进行炼苗,以增强苗木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提高成活率。
3.2.2整地造林由于石山地区植被稀少,土层浅薄,因此原则上不能进行炼山,并尽可能保留石山上的原生植被,对新造林起到遮荫作用,并能保持水土。采用穴状整地,由于石山区的特殊性,不能按规格进行整地,只能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需要在造林前一个月完成。通常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漏水性强和保水能力差,树木的水分供需平衡是植株成活的关键,所以必须要将保水、节水措施做到位。首先在定植穴里面施入20克和土壤拌合均匀的“科瀚”98吸水树脂的保水剂,回土覆盖,种上苗木,然后在定植坑面盖上杂草、枯枝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由于石山地区土壤的特殊性,保水措施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因此,提高土壤含水率,改善土壤结构,保证树木成活所需要的水分,才能促进苗木成活和生长[4]。
3.3造林后采取的措施
造林的效果还要取决于造林后的各项措施,主要有:管护、组织形式、技术管理等。重视造林后林地的管理与检查,可以实行签订责任状、落实责任制等规范制度,安排专人管理,保证树木正常稳定生长。在承包时一定要选择有资格的专业队伍,可以进行技术培训。在选择专业队伍时,可以公开向社会招标,签订协议。工程结束后还要做好检查工作,写竣工报告,申请有关部门验收。整个过程中的技术管理一定要到位,最好聘请有关专家来解决造林过程当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4结语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石漠化治理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以控制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实现重点地区保护和治理为突破口,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的关系,局部与全部的关系,以提高生态效益。
本文提出的石漠化防治措施和石山区造林技术,能改善石漠化现状,提高石山区造林的成活率,然而要根治石山区石漠化的具体措施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N].中国绿色时报,2006-06-06.
[2]何贤勤,段钰,张国敏.石漠化地区造林技术[J].现代园艺,2014,10(10):175-176.
[3]李锦伟.会泽县县城面山石漠化造林技术[J].绿色科技,2014,9(09):64-65.
[4]申文辉.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进展及展望[J].广西林业科学,2014,4(04):395-400.
作者简介:雷杰军,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林业勘测设计院,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调查规划、森林生态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