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新课程标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情境,进行新设想、新思路、新理念的创设。按照课题研究计划预期完成,同时将研究目标在有效研究时间内顺利达成。文章主要论述在教学情景创设下,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式思维。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探究式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9-009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9.059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究、掌握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如果自己不积极主动,光靠教师的说教收效是十分有限的。一位哲人说:“人是数学的主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为我所用。”本着这种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课题教学,多采用一些新颖有趣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转换教师角色,促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一、以“探”激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以知促情
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但能用手头教材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去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外,还能在教学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师要以饱满的探究情绪走进课堂,只有这种积极的情感才能唤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所以教学时需要教师的激情。赞可夫认为:“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容的诱导,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情感,在教学中不仅有动力作用,而且能够消除学生疲劳的精神状态,从而激发探究的思维。充满积极主动探究的教与学,学生往往参与性强,有一探究竟的欲望。这正是数学学习中特别需要的。
(二)以情导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師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的探究学习着想,为以教促学服务。让学生始终处于自主探究状态,正如任何人只有处在积极的心态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教学“分数乘以整数”时,教师在上课开始说:“今天我打算让大家通过自学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学得很成功。”学生在教师完全信任的情绪下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课本内容,既充分发挥了教材的主源作用,又将学生推向了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法确实大不一样。2分钟后就有不少学生举手发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教师接着追问:为什么它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争着说给对方听,表现欲极强。有了学生成功体验,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接下来学习计算法则就是易事了,促进了学生认知的发展。
二、问题激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学生的探究式思维不是天生具有的,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具体做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在积极主动中掌握知识。
如小学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学过新知后,教师出示题目:12/24 = ( )/ ( ),先要求学生说出要填分数的分母,教师说分子。生:分母填6(48):师: 分子填3(24)……几组练习后,再改为教师先说分子,学生再填分母。这时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与教师一起练习的活动中。接着教师有意在最后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分子填5,分母应填几?”学生听后一下子愣住了,因为12不是5的整数倍,分母怎么填呢?教师这时可以鼓励学生:动脑筋想一想,一定会有答案的。教师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很快站起来说:“分母是10”。教师暂不表态对错,而是反问:“为什么?”这位学生响亮地回答:“因为12/24 = 1/2,1/2= 5/10,所以分子填5,分母应填10。”教师趁机组织学生进行发散练习,让一位学生说出分子,另一位学生填出分母,学生的发言十分活跃,情绪高涨。
最后教师再出示这样一个问题:1/ a= 7/ b(a、b是自然数)当a=1、2、3……时,b分别等于几?a与b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是一道典型的发散性思维问题。因为a、b 代表的不是定值,且具有相互依存关系。这样教学有效地诱导学生积极踊跃创造性地思维,挖掘了学生的智力潜能,实现了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教学目标。
三、比中提升,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
所谓探究思维,是通过自己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去实现未经严密推理与论证的一种思维现象。探究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在学习中的这种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计一些游戏或简单的课堂竞赛题,唤醒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带着问题参与到教学中来。这一环节用时不需太久,问题不需过难,达到唤醒学生思维的目的就行。如解一道分数应用题“李师傅原计划12天加工完1800个零件,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加工1/5,实际几天加工完?”大部分学生都解答为:1 800÷[1800÷12×(1+ 1/5)]。有几个学生却列式为:12÷(1+ 1/5),但又说不清列式的理由。其实这种解法不但正确而且简洁,这就是探究思维的结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运用探究思维的方法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准确性的发展都极为重要。教给学生探究思维的方法,要充分利用原型启发、类比推理、逆向思维等方法,使学生在这些思维基础上获得新的思维闪念。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去启迪学生的直觉思维,并使他们明白探究思维来源于平时的学习实践。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发展探究思维的前提和保证。
参考文献:
[1] 吴中天.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和改革[J].改革与战略,2005(7).
[2] 梁其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J] .新教育,2008(10).
[3] 陆庆章.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在数学教学中加以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7(3).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探究式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9-009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9.059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究、掌握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如果自己不积极主动,光靠教师的说教收效是十分有限的。一位哲人说:“人是数学的主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为我所用。”本着这种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课题教学,多采用一些新颖有趣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转换教师角色,促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一、以“探”激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以知促情
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但能用手头教材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去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外,还能在教学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师要以饱满的探究情绪走进课堂,只有这种积极的情感才能唤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所以教学时需要教师的激情。赞可夫认为:“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容的诱导,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情感,在教学中不仅有动力作用,而且能够消除学生疲劳的精神状态,从而激发探究的思维。充满积极主动探究的教与学,学生往往参与性强,有一探究竟的欲望。这正是数学学习中特别需要的。
(二)以情导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師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的探究学习着想,为以教促学服务。让学生始终处于自主探究状态,正如任何人只有处在积极的心态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教学“分数乘以整数”时,教师在上课开始说:“今天我打算让大家通过自学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学得很成功。”学生在教师完全信任的情绪下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课本内容,既充分发挥了教材的主源作用,又将学生推向了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法确实大不一样。2分钟后就有不少学生举手发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教师接着追问:为什么它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争着说给对方听,表现欲极强。有了学生成功体验,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接下来学习计算法则就是易事了,促进了学生认知的发展。
二、问题激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学生的探究式思维不是天生具有的,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具体做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在积极主动中掌握知识。
如小学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学过新知后,教师出示题目:12/24 = ( )/ ( ),先要求学生说出要填分数的分母,教师说分子。生:分母填6(48):师: 分子填3(24)……几组练习后,再改为教师先说分子,学生再填分母。这时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与教师一起练习的活动中。接着教师有意在最后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分子填5,分母应填几?”学生听后一下子愣住了,因为12不是5的整数倍,分母怎么填呢?教师这时可以鼓励学生:动脑筋想一想,一定会有答案的。教师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很快站起来说:“分母是10”。教师暂不表态对错,而是反问:“为什么?”这位学生响亮地回答:“因为12/24 = 1/2,1/2= 5/10,所以分子填5,分母应填10。”教师趁机组织学生进行发散练习,让一位学生说出分子,另一位学生填出分母,学生的发言十分活跃,情绪高涨。
最后教师再出示这样一个问题:1/ a= 7/ b(a、b是自然数)当a=1、2、3……时,b分别等于几?a与b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是一道典型的发散性思维问题。因为a、b 代表的不是定值,且具有相互依存关系。这样教学有效地诱导学生积极踊跃创造性地思维,挖掘了学生的智力潜能,实现了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教学目标。
三、比中提升,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
所谓探究思维,是通过自己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去实现未经严密推理与论证的一种思维现象。探究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在学习中的这种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计一些游戏或简单的课堂竞赛题,唤醒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带着问题参与到教学中来。这一环节用时不需太久,问题不需过难,达到唤醒学生思维的目的就行。如解一道分数应用题“李师傅原计划12天加工完1800个零件,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加工1/5,实际几天加工完?”大部分学生都解答为:1 800÷[1800÷12×(1+ 1/5)]。有几个学生却列式为:12÷(1+ 1/5),但又说不清列式的理由。其实这种解法不但正确而且简洁,这就是探究思维的结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运用探究思维的方法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准确性的发展都极为重要。教给学生探究思维的方法,要充分利用原型启发、类比推理、逆向思维等方法,使学生在这些思维基础上获得新的思维闪念。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去启迪学生的直觉思维,并使他们明白探究思维来源于平时的学习实践。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发展探究思维的前提和保证。
参考文献:
[1] 吴中天.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和改革[J].改革与战略,2005(7).
[2] 梁其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J] .新教育,2008(10).
[3] 陆庆章.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在数学教学中加以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