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因此,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至关重要。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养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
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汉语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汉字是平面型方块文字,是音、形、义的综合体;汉字音、形、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的依据,每个汉字都有其出处,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长期以来,汉语和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对语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语文课程要充分考虑汉语汉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向的影响,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
要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自主学习,鼓励想像、质疑和创新。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养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
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汉语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汉字是平面型方块文字,是音、形、义的综合体;汉字音、形、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的依据,每个汉字都有其出处,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长期以来,汉语和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对语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语文课程要充分考虑汉语汉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向的影响,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
要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自主学习,鼓励想像、质疑和创新。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