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服务主要是与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相结合,由于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网络尚不健全,因此對于此类人群的生殖健康服务可及性较差。本文通过结合相关文献对我国当前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状况做一综述,以期为促进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流动人口;未婚女性;生殖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人口流动的数量和速度均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流动人口中15岁以上的未婚人群占47.85%,他们正处在性活跃期,而经济状况、文化水平及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却较相对较差,是生殖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本文通过结合相关文献对我国当前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状况做一综述,以期为促进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不同性别调查对象性病知识知晓率比较如表1。
1未婚流动女性的人口学特征
我国流动人口中15岁以上的未婚人群占47.85%,其中跨地区的流动人口中未婚比例高达29.2%,15~19年龄段的流动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文化程度主要是初中以上水平。与流入地劳动力的平均收入相比,流动人口的平均收入较低,流动女性多数在私营企业、娱乐场所以及商业部门工作。由于流动性较强,她们缺乏正规的医疗保险,很少能够享受到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提供的生殖健康服务。
2未婚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现状
在生殖健康知识方面,据调查显示,性别、年龄、经济收入水平及文化程度是影响女性生殖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宗占红等报道未婚流动人口对一些常见妇科病及性病病种难以分辨,对性病、艾滋病的认识亦不清楚,对手淫、妊娠、避孕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也非常有限。加之传统思想的影响,致使流动未婚女性多数不愿意让包括医生在内的其他人了解自己的性生活情况,这成为她们正确运用避孕工具、与伴侣探讨安全性行为的障碍。
生殖健康相关行为方面,楼超华等报道,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女性中18岁以下的占有较高的比例,最小年龄的仅为15岁,首次性行为时,75%左右的女性没有考虑到后果,多于50%的女性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黄江涛等报道显示在有性行为的975人中,只有1个性伴侣的占70.9%,曾经或同时有2个性伴侣的占12.5%,曾经或同时有3个以上性伴侣的占14.2%。在安全套的使用方面,某项对469名存在婚前性行为的流动女性的调查显示,有46.9%的女性经常使用安全套,约29.2%的女性从不使用,20.0%的女性偶尔使用。
3未婚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问题
未婚流动女性所面临的生殖健康问题包括:性传播疾病、不安全流产以及性暴力导致的生殖器官损伤、心理创伤等。2003年报告显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主要以流动人口为主,与艾滋病相关的高危性行为也在不断增多。赵更力报道未婚流动女性生殖道感染的患病率约为54.7%,性传播疾病的患病率为9.7%。楼超华等[7]报道首次妊娠的女性年龄最小的为15岁,有11.4%的女性首次妊娠不足18岁,90%研究对象或其性伴侣的妊娠结局是人工流产,其中31.3%的女性人工流产时孕期不足8周,12.5%的人工流产时已有16周的孕期。吴久玲报道了1215名有人工流产史的女性中,性暴力的发生率约为18.1%,人工流产妇女中最多见的暴力形式为单纯的性暴力,有4.4%的妇女遭受过性、心理以及躯体上的3种类型的暴力伤害,并且受到躯体暴力的女性中约有45.7%的人还同时遭受到性暴力。性暴力最常见的后果即是受虐女性多数得不到有效的避孕措施,性传播疾病、妇科病以及非意愿妊娠的发生率非常之高。
4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的促进策略
首先是以学校为基地全面开展性教育,同时借助大众媒体的力量广泛促进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左霞云报道显示,未婚流动人群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最主要来源是书报、电视、杂志以及广播等大众媒体。接触媒体的时间与性知识的获得程度成正相关性。因此,通过大众媒体普及生殖健康知识可有效提高未婚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意识。其次,应将生殖健康整合于社会公共卫生保健规划之中,可通过与计划生育服务相结合来提高未婚流动女性获得避孕工具的可能性,并对其进行正确坚持使用避孕工具等方面知识的指导。
5结语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服务主要是与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相结合,由于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网络尚不健全,因此对于此类人群的生殖健康服务可及性较差。此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广泛参与和相互协作,以便从根本上提高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未婚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认知及行为调查[J].宗占红,温勇,尹勤.中国公共卫生. 2008(07).
[2]中国部分城市流动人口未婚人工流产女青年生殖健康状况分析[J].赵更力,张小松,王临虹,吴久玲,Peter Xenos.生殖医学杂志. 2005(05).
[3]上海市长宁区未婚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来源调查[J].左霞云,沈燕,楼超华.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5(09).
[4]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J].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徐洁,刘惠.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5(02).
[5]年轻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知识及需求调查[J].黄江涛,余森泉,俞小英.中国公共卫生. 2005(02).
[6]未婚流动人口中性相关行为[J].楼超华,沈燕,高尔生,许业林,张聆,涂晓雯.生殖与避孕. 2004(01).
[7]人工流产妇女中家庭暴力现况研究[J].吴久玲,郭素芳,熊玮仪,赵卫红. 中国公共卫生. 2003(11).
[8]城市外来青年女工的生殖健康状况与需求[J].楼超华,赵双玲,高尔生.人口研究. 2001(03).
[9]广州流动人口未婚青年女工生殖健康高危因素分析[J]. 郑立新,朱嘉铭,田佩玲,陈勇,宋玉洁,陈咏诗. 南方人口. 2000(02).
关键词:流动人口;未婚女性;生殖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人口流动的数量和速度均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流动人口中15岁以上的未婚人群占47.85%,他们正处在性活跃期,而经济状况、文化水平及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却较相对较差,是生殖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本文通过结合相关文献对我国当前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状况做一综述,以期为促进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不同性别调查对象性病知识知晓率比较如表1。
1未婚流动女性的人口学特征
我国流动人口中15岁以上的未婚人群占47.85%,其中跨地区的流动人口中未婚比例高达29.2%,15~19年龄段的流动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文化程度主要是初中以上水平。与流入地劳动力的平均收入相比,流动人口的平均收入较低,流动女性多数在私营企业、娱乐场所以及商业部门工作。由于流动性较强,她们缺乏正规的医疗保险,很少能够享受到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提供的生殖健康服务。
2未婚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现状
在生殖健康知识方面,据调查显示,性别、年龄、经济收入水平及文化程度是影响女性生殖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宗占红等报道未婚流动人口对一些常见妇科病及性病病种难以分辨,对性病、艾滋病的认识亦不清楚,对手淫、妊娠、避孕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也非常有限。加之传统思想的影响,致使流动未婚女性多数不愿意让包括医生在内的其他人了解自己的性生活情况,这成为她们正确运用避孕工具、与伴侣探讨安全性行为的障碍。
生殖健康相关行为方面,楼超华等报道,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女性中18岁以下的占有较高的比例,最小年龄的仅为15岁,首次性行为时,75%左右的女性没有考虑到后果,多于50%的女性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黄江涛等报道显示在有性行为的975人中,只有1个性伴侣的占70.9%,曾经或同时有2个性伴侣的占12.5%,曾经或同时有3个以上性伴侣的占14.2%。在安全套的使用方面,某项对469名存在婚前性行为的流动女性的调查显示,有46.9%的女性经常使用安全套,约29.2%的女性从不使用,20.0%的女性偶尔使用。
3未婚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问题
未婚流动女性所面临的生殖健康问题包括:性传播疾病、不安全流产以及性暴力导致的生殖器官损伤、心理创伤等。2003年报告显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主要以流动人口为主,与艾滋病相关的高危性行为也在不断增多。赵更力报道未婚流动女性生殖道感染的患病率约为54.7%,性传播疾病的患病率为9.7%。楼超华等[7]报道首次妊娠的女性年龄最小的为15岁,有11.4%的女性首次妊娠不足18岁,90%研究对象或其性伴侣的妊娠结局是人工流产,其中31.3%的女性人工流产时孕期不足8周,12.5%的人工流产时已有16周的孕期。吴久玲报道了1215名有人工流产史的女性中,性暴力的发生率约为18.1%,人工流产妇女中最多见的暴力形式为单纯的性暴力,有4.4%的妇女遭受过性、心理以及躯体上的3种类型的暴力伤害,并且受到躯体暴力的女性中约有45.7%的人还同时遭受到性暴力。性暴力最常见的后果即是受虐女性多数得不到有效的避孕措施,性传播疾病、妇科病以及非意愿妊娠的发生率非常之高。
4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的促进策略
首先是以学校为基地全面开展性教育,同时借助大众媒体的力量广泛促进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左霞云报道显示,未婚流动人群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最主要来源是书报、电视、杂志以及广播等大众媒体。接触媒体的时间与性知识的获得程度成正相关性。因此,通过大众媒体普及生殖健康知识可有效提高未婚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意识。其次,应将生殖健康整合于社会公共卫生保健规划之中,可通过与计划生育服务相结合来提高未婚流动女性获得避孕工具的可能性,并对其进行正确坚持使用避孕工具等方面知识的指导。
5结语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服务主要是与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相结合,由于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网络尚不健全,因此对于此类人群的生殖健康服务可及性较差。此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广泛参与和相互协作,以便从根本上提高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未婚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认知及行为调查[J].宗占红,温勇,尹勤.中国公共卫生. 2008(07).
[2]中国部分城市流动人口未婚人工流产女青年生殖健康状况分析[J].赵更力,张小松,王临虹,吴久玲,Peter Xenos.生殖医学杂志. 2005(05).
[3]上海市长宁区未婚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来源调查[J].左霞云,沈燕,楼超华.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5(09).
[4]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J].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徐洁,刘惠.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5(02).
[5]年轻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知识及需求调查[J].黄江涛,余森泉,俞小英.中国公共卫生. 2005(02).
[6]未婚流动人口中性相关行为[J].楼超华,沈燕,高尔生,许业林,张聆,涂晓雯.生殖与避孕. 2004(01).
[7]人工流产妇女中家庭暴力现况研究[J].吴久玲,郭素芳,熊玮仪,赵卫红. 中国公共卫生. 2003(11).
[8]城市外来青年女工的生殖健康状况与需求[J].楼超华,赵双玲,高尔生.人口研究. 2001(03).
[9]广州流动人口未婚青年女工生殖健康高危因素分析[J]. 郑立新,朱嘉铭,田佩玲,陈勇,宋玉洁,陈咏诗. 南方人口. 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