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的战争没有硝烟,有硝烟的战争只是一个结果的展现,决定这个结果的不是硝烟,而是平时的积累。
战争永远开始在战事开端之前。尚未动手,其实胜负已定。战争高手可以根据双方准备的情况,从一开始就洞悉输赢,从而提前避祸或者押宝。
清末,慈禧曾向八国联军宣战,诏书说:“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宣战书辞藻华美,表现出的勇气可嘉,但是她为这场战争做了什么准备?有必胜的把握吗?实际上没有。所以,在盛宣怀、张謇等人的串联下,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等封疆大吏,把朝廷的圣旨当成矫诏、乱命,实行东南互保。最终,结果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求胜之人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则已,开战必胜。汉武帝为了驱赶匈奴,忍辱负重准备了十多年。须知,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平时的准备才是真正的较量。真正的战争没有硝烟,有硝烟的战争只是结果的展现,决定这个结果的不是硝烟,而是平时的积累。
在这些积累中,竞争双方都在想方设法增大自己最终获胜的筹码。所以,充分的准备可以改变最终的结果,可以改变天平,让它朝自己倾斜。当事人心知肚明,外人却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
渠成水自流
没有孙中山几十年的奔走呼号,就没有武昌起义的发动。孙中山栽了树,自然就有资格来乘凉。
实力是准备出来的,有实力,才会梦想成真。只有把渠挖好了,水才会流进来。渠不成,水是不会自己来的——自己来的都是洪水。
李世民虽然功劳极大,擅长军事,但他的势力不在京城。而李建成一派在京城占据绝对优势,所以他很大意。因此,“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是以少胜多,冒险一博夺得江山。“玄武门之变”中最关键的一枚棋子是玄武门守将常何。事变当天,正是常何关上了玄武门,把李建成、李元吉和他们的卫队分割开来,李世民和尉迟敬德才能以个人武功的优势,射杀和绞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之后,李世民将兄弟俩的人头展示给攻打玄武门的太子一党们,死党们一看主子只有脑袋,知道大势已去,鸟兽散了。
一个常何,胜过几万雄兵。这枚棋子,李世民早在十年前就布下了,李建成直到临死才明白了常何不是自己人。心领神会的李世民和常何,不动声色地做成非常之事。事后,常何得到超级提拔。
武昌起义并不是孙中山直接指挥的,他和黄兴直接指挥的几十次起义都被镇压了。为什么辛亥革命胜利之后人们公推孙中山做大总统呢?因为没有孙中山几十年的奔走呼号,就没有武昌起义的发动。孙中山栽了树,自然就有资格来乘凉。
竹成自在胸
德鲁克的名言是:“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那么,你会在今天就进入吗?”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者,大有人在。英雄就是那些有想法的人,连想法都没有的人自然无所事事,事不来则得过且过,事来只会磕头如捣蒜。张爱玲有句话说得气派:“真正的女人只会死,不会老。”如此,这和蓬头垢面的女人的大不同,就在于她有备无患。
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先的谋划,是以往经验的总结,再结合新的情况,加以通盘的考虑,需要多方面的真实信息。只有长期准备,才会具备这样的条件,才会胸有成竹。
德鲁克和韦尔奇都是这样的人。
德鲁克的名言是:“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那么,你会在今天就进入吗?”韦尔奇接着说:“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就会面临第二个问题:你要做什么呢?”
世间有几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做?来自得克萨斯的罗斯•佩罗知道。《财富》杂志把他列在富人榜上,佩罗戏称:“这就好像把我称做美国小姐一样。”佩罗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一定很明确,否则不会这样自嘲。
但是,准备也要会准备。南北朝时期,某位皇帝和亲信大臣连夜在宫里商量,准备把无道的太子废掉。结果太子闻讯,带兵冲进来把他们都杀了,自立为王。废太子是大事,不能草率,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都说知子莫若父,这位老皇帝实在是小瞧了儿子反戈弑父的胆量。
古往今来胎死腹中的算计,有多少人付出了血的代价。
完胜之策
在重大问题上,高手总是准备几种方案,追求完胜之策。
在所有领域,失败者往往比成功者更努力。他们的失败不是因为不准备,而是因为准备不得其法。古直是位大学问家,曾在庐山东林寺设帐收徒。有个学生随身携带一本《词源》,古直勃然大怒:“怎么我的学生用《词源》?”他后来解释说,做学问,不能靠二手货,《词源》是二手货,不懂的字,要查《说文》,查《尔雅》,查《水经》,要穷根究底,查这个字第一次出现的地方。
古直的学问之所以大,就在于一入手,就采取穷根究底的方法,找到一个字最可靠的出处,自然根底雄厚,有所建树。古直说:“不要猜想,要发现。”有的人一辈子只查《词源》,如何能比?如何发现?
善于总结,才能稳操胜券。高手的方法,从来就不止一种。如果只有一种方案,那就只有一种结果:失败。所以,在重大问题上,高手总是准备几种方案,追求完胜之策。
熟练才会有感悟,才会总结。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熟能生巧才能成功,因为熟练让你知道了规律和窍门,知道了节奏和方法,知道了常规和非常规,知道了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熟练催生灵活,过分多元化会影响你对主业的熟练程度。
英雄初衷
眼前无路想回头。很多人就在这个时候,忘记了做英雄的初衷,随了大流。
准备是一场艰辛的活动,往往看不到结果和希望。功夫似乎是白白做的,又是那样的繁琐,好像没有任何价值。尤其是在没有人支持,只有人嘲笑的时候。这个时候,眼前无路想回头。很多人就在这个时候,忘记了做英雄的初衷,随了大流。
他们心中就缺一块“饼”。
张謇本是状元,因不满朝廷腐败,遂回家从事实业,弃政从商。但白手起家,谈何容易。最难的就是筹集股本。别的且不说,就说盛宣怀,本来答应筹集25万两,都写在合同里,而且有郑孝胥、何眉生这样的名流作见证,但最后一分钱都没有到账,张謇的告急文书,几乎字字有泪。到上海筹集资金,最后盘缠用尽,这位状元靠卖字画的钱回到南通。
但是,张謇挺到了最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如果没有张謇的财力支持,几乎不可想象。孙中山本想让他出任财政部长,他推辞不就,才改任实业总长。这一切,在因筹集股本而山穷水尽的时候,他是看不到的。他之所以能坚持,为理想而准备,就是因为他心中有一块美丽的画饼。
杰出成就都是长期经营的结果。曹雪芹花了一生的时间来写《红楼梦》。如果他高产,一年一部,现在就不会有红学了。只有经过长期执着的积累,量变才会转变为质变,才会上台阶,价值才会翻番。
战争永远开始在战事开端之前。尚未动手,其实胜负已定。战争高手可以根据双方准备的情况,从一开始就洞悉输赢,从而提前避祸或者押宝。
清末,慈禧曾向八国联军宣战,诏书说:“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宣战书辞藻华美,表现出的勇气可嘉,但是她为这场战争做了什么准备?有必胜的把握吗?实际上没有。所以,在盛宣怀、张謇等人的串联下,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等封疆大吏,把朝廷的圣旨当成矫诏、乱命,实行东南互保。最终,结果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求胜之人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则已,开战必胜。汉武帝为了驱赶匈奴,忍辱负重准备了十多年。须知,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平时的准备才是真正的较量。真正的战争没有硝烟,有硝烟的战争只是结果的展现,决定这个结果的不是硝烟,而是平时的积累。
在这些积累中,竞争双方都在想方设法增大自己最终获胜的筹码。所以,充分的准备可以改变最终的结果,可以改变天平,让它朝自己倾斜。当事人心知肚明,外人却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
渠成水自流
没有孙中山几十年的奔走呼号,就没有武昌起义的发动。孙中山栽了树,自然就有资格来乘凉。
实力是准备出来的,有实力,才会梦想成真。只有把渠挖好了,水才会流进来。渠不成,水是不会自己来的——自己来的都是洪水。
李世民虽然功劳极大,擅长军事,但他的势力不在京城。而李建成一派在京城占据绝对优势,所以他很大意。因此,“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是以少胜多,冒险一博夺得江山。“玄武门之变”中最关键的一枚棋子是玄武门守将常何。事变当天,正是常何关上了玄武门,把李建成、李元吉和他们的卫队分割开来,李世民和尉迟敬德才能以个人武功的优势,射杀和绞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之后,李世民将兄弟俩的人头展示给攻打玄武门的太子一党们,死党们一看主子只有脑袋,知道大势已去,鸟兽散了。
一个常何,胜过几万雄兵。这枚棋子,李世民早在十年前就布下了,李建成直到临死才明白了常何不是自己人。心领神会的李世民和常何,不动声色地做成非常之事。事后,常何得到超级提拔。
武昌起义并不是孙中山直接指挥的,他和黄兴直接指挥的几十次起义都被镇压了。为什么辛亥革命胜利之后人们公推孙中山做大总统呢?因为没有孙中山几十年的奔走呼号,就没有武昌起义的发动。孙中山栽了树,自然就有资格来乘凉。
竹成自在胸
德鲁克的名言是:“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那么,你会在今天就进入吗?”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者,大有人在。英雄就是那些有想法的人,连想法都没有的人自然无所事事,事不来则得过且过,事来只会磕头如捣蒜。张爱玲有句话说得气派:“真正的女人只会死,不会老。”如此,这和蓬头垢面的女人的大不同,就在于她有备无患。
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先的谋划,是以往经验的总结,再结合新的情况,加以通盘的考虑,需要多方面的真实信息。只有长期准备,才会具备这样的条件,才会胸有成竹。
德鲁克和韦尔奇都是这样的人。
德鲁克的名言是:“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那么,你会在今天就进入吗?”韦尔奇接着说:“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就会面临第二个问题:你要做什么呢?”
世间有几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做?来自得克萨斯的罗斯•佩罗知道。《财富》杂志把他列在富人榜上,佩罗戏称:“这就好像把我称做美国小姐一样。”佩罗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一定很明确,否则不会这样自嘲。
但是,准备也要会准备。南北朝时期,某位皇帝和亲信大臣连夜在宫里商量,准备把无道的太子废掉。结果太子闻讯,带兵冲进来把他们都杀了,自立为王。废太子是大事,不能草率,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都说知子莫若父,这位老皇帝实在是小瞧了儿子反戈弑父的胆量。
古往今来胎死腹中的算计,有多少人付出了血的代价。
完胜之策
在重大问题上,高手总是准备几种方案,追求完胜之策。
在所有领域,失败者往往比成功者更努力。他们的失败不是因为不准备,而是因为准备不得其法。古直是位大学问家,曾在庐山东林寺设帐收徒。有个学生随身携带一本《词源》,古直勃然大怒:“怎么我的学生用《词源》?”他后来解释说,做学问,不能靠二手货,《词源》是二手货,不懂的字,要查《说文》,查《尔雅》,查《水经》,要穷根究底,查这个字第一次出现的地方。
古直的学问之所以大,就在于一入手,就采取穷根究底的方法,找到一个字最可靠的出处,自然根底雄厚,有所建树。古直说:“不要猜想,要发现。”有的人一辈子只查《词源》,如何能比?如何发现?
善于总结,才能稳操胜券。高手的方法,从来就不止一种。如果只有一种方案,那就只有一种结果:失败。所以,在重大问题上,高手总是准备几种方案,追求完胜之策。
熟练才会有感悟,才会总结。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熟能生巧才能成功,因为熟练让你知道了规律和窍门,知道了节奏和方法,知道了常规和非常规,知道了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熟练催生灵活,过分多元化会影响你对主业的熟练程度。
英雄初衷
眼前无路想回头。很多人就在这个时候,忘记了做英雄的初衷,随了大流。
准备是一场艰辛的活动,往往看不到结果和希望。功夫似乎是白白做的,又是那样的繁琐,好像没有任何价值。尤其是在没有人支持,只有人嘲笑的时候。这个时候,眼前无路想回头。很多人就在这个时候,忘记了做英雄的初衷,随了大流。
他们心中就缺一块“饼”。
张謇本是状元,因不满朝廷腐败,遂回家从事实业,弃政从商。但白手起家,谈何容易。最难的就是筹集股本。别的且不说,就说盛宣怀,本来答应筹集25万两,都写在合同里,而且有郑孝胥、何眉生这样的名流作见证,但最后一分钱都没有到账,张謇的告急文书,几乎字字有泪。到上海筹集资金,最后盘缠用尽,这位状元靠卖字画的钱回到南通。
但是,张謇挺到了最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如果没有张謇的财力支持,几乎不可想象。孙中山本想让他出任财政部长,他推辞不就,才改任实业总长。这一切,在因筹集股本而山穷水尽的时候,他是看不到的。他之所以能坚持,为理想而准备,就是因为他心中有一块美丽的画饼。
杰出成就都是长期经营的结果。曹雪芹花了一生的时间来写《红楼梦》。如果他高产,一年一部,现在就不会有红学了。只有经过长期执着的积累,量变才会转变为质变,才会上台阶,价值才会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