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恶”的成长与延续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deyangl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人性幽暗的探寻与剖析,一直是余华早期作品中乐此不疲的审美追求。作为余华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之一,《现实一种》以冷酷、残忍的叙述震惊了当时的文坛。作者通过描述一家几代人之间相互算计、残杀的故事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暴力和血腥的“现实”世界,并对人性的幽暗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小说中的暴力与血腥无处不在,而其中所体现的“人性恶”具有成长性和延续性。
  [关键词]余华小说;《现实一种》;人性恶
  [中图分类号]I2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2-0061-02
  余华小说《现实一种》中对暴力、死亡的叙述体现了“人性恶”的成长与延续。理性的缺失和人性的泯灭是小说中人物的最大特点。作者通过叙述一家人之间相互报复、仇杀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一种毫无理性的叙述“现实”。《现实一种》讲述的是一个三代大家庭中的两兄弟之间相互残杀的故事,哥哥山岗的儿子皮皮无意中摔死了弟弟山峰的儿子,山峰一怒之下踢死了皮皮,山岗又利用小狗虐杀了山峰,随后山岗被判处死刑,而山峰之妻又假冒山岗之妻将山岗的遗体捐献,出人意料的是,山岗的睾丸移植到别人身上后又生出了儿子,山岗又有了后代……从误杀到仇杀再到虐杀,从无意到有意再到处心积虑,一个比一个更荒谬也更残酷。故事的情节层层递进,“人性恶”也逐步成长。
  一、孩童的原始暴力
  在早期创作当中,余华塑造了一系列非理性的人物,原始的欲望和本能的冲动主宰着他们的行为,往往因此酿成了一系列的悲剧,体现了“人性本恶”。在小说《现实一种》中,孩童原始的、本能的欲望被挖掘出来。皮皮堂弟(婴儿)是这个大家庭中年龄最小的,在他身上展现的幽暗面也最为淡薄。小说中这样写道:“这时候堂弟不再哭了,堂弟正用两个玻璃球一样的眼睛看着他……堂弟这时停止了喊叫,开始用两只玻璃球一样的眼睛看着他……”小说对堂弟的描写篇幅是非常短小的,但是却两次提到堂弟“玻璃球一样的眼睛”,这表明年幼的堂弟眼中是清澈而充满希望的。但是,在后来皮皮将他抱出屋外时,“一股浓烟越过围墙滚滚而来。堂弟一看到浓烟高兴地哇哇大叫,他对太阳不感兴趣。”堂弟来到屋外从而失去了那层“纯真”的保护壳,看到浓烟而高兴得哇哇大叫,对象征“光明与希望”的太阳却丝毫不感兴趣,浓烟开启了他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幽暗面。
  小说中最能引发我们思考的应当是山岗4岁的儿子皮皮了。相对于堂弟来说,孩童的原始暴力在皮皮身上完全暴露了出来,这也正是余华作品中“人性本恶”的最好体现。“他(皮皮)就用手去摸摸堂弟的脸,那脸像棉花一样松软。他禁不住使劲拧了一下,于是堂弟‘哇’地一声灿烂地哭了起来。这哭声使他感到莫名的喜悦,他朝堂弟惊喜地看了一会,随后对准堂弟的脸打去一个耳光……这声音嘹亮悦耳,使孩子异常激动。然而不久之后这哭声便跌落下去,因此他又给了他一个耳光……他只是感到这一次耳光下去那哭声并没窒息,不过是响亮一点的继续,远没有刚才那么动人。所以他使足劲又打去一个……他伸手去卡堂弟的喉管,堂弟的双手便在他手背上乱抓起来。当他松开时,那如愿以偿的哭声又响了起来。他就这样不断去卡堂弟的喉管又不断松开,他一次次地享受着那爆破似的哭声。”在对皮皮的描写中,余华将人们心目中纯真、烂漫、充满活力的美好孩童形象完全颠覆。皮皮对堂弟的施暴行为完全源自一种寻求刺激的本能。在这个尚未接受任何启蒙教育的4岁儿童身上,毫无理性可言,但他却能体会到施暴的刺激所带来的快感,这正是余华想要表达的“人性本恶”。但我们仍然可以把皮皮对堂弟的施暴行为看做是好奇、模仿的结果,因为“他看到父亲经常这样揍母亲”,可以说此时在皮皮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恶”仍然是成长中的初始状态。在余华其他先锋小说中也有类似的描写,《祖先》当中的“我” 被大人从“祖先”手中奋力夺回,但是在母亲的怀抱中却怎么也感受不到温暖:“母亲胸前的衣服摩擦着我的脸,像责骂一样生硬。”同样在《四月三日事件》中那个男孩感知到世界始终笼罩着阴影,总感觉周围的人和事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有关于他的巨大阴谋。这些对于孩童内心阴暗面的描写,都是隐藏在孩童内心深处“人性恶”的初始表现。
  二、成人之间的暴力、怂恿与欺骗
  暴力、血腥、人情的冷漠和人性的缺失是小说《现实一种》的主题。相比皮皮的暴力行为,余华通过对山峰虐打妻子以及山岗、山峰两兄弟之间的相互报复、仇杀的描写,将暴力与血腥进一步升级,这也意味着“人性恶”的进一步成长,并且这种成长表现在多个方面。当山峰得知儿子不幸死亡时,他将愤怒与仇恨全部宣泄到自己的妻子身上。“她(山峰妻子)看着丈夫的拳头挥了起来,瞬间之后脸上挨了重重一拳。她倒在了床上。山峰俯身抓住她的头发把她提起来,接着又往她脸上揍去一拳……于是山峰就屈起膝盖顶住她的腹部,让她贴在墙上,然后抓住她的头发狠命地往墙上撞了三下。山峰吼道:‘为什么死的不是你。’”在愤怒之中人的理性完全丧失,在暴力之下夫妇之情荡然无存,剩下的唯有埋怨和仇恨。
  在小说的暴力叙述中,两位看似没有话语权的妻子实际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余华通过重复叙述的技巧,强化了人物之间的怨恨。在山峰踢死皮皮后,山岗的妻子一直怂恿他去报复山峰。“(妻子)对山岗说:‘就这样?’……妻子这时又问:‘就这样算了?’……‘你是胆小鬼。’……这时他又听到妻子在说:‘你应该揍他一拳。’”在妻子的一次次怂恿与刺激下,山岗最后处心积虑地以一种近乎变态的方式虐杀了山峰,山峰被小狗舔舐脚底板,最后活活“笑”死。
  “人性恶”的成长还体现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相互欺骗。在山峰要求皮皮舔血时,“他(山峰)对山岗说:‘我要他把那摊血舔干净。’‘以后呢?’山岗问。山峰犹豫了一下才说:‘以后就算了。’”可紧接着皮皮舔血时,山峰却抑制不住愤怒一脚踢死了皮皮。之后山岗报复山峰时同样如此,可以说山岗完全是以一种欺骗的方式来虐杀了山峰。他本来想将山峰的妻子绑在树上,骗山峰“没有以后了”;山峰看到地上的两摊血迹时,他骗山峰说全都是皮皮的,使山峰找不到踢死皮皮的理由;他往山峰脚底心涂烧烂了的肉骨头时,骗山峰涂的是“清凉油”。最终山峰在小狗的舔舐下被活活“笑”死。山峰的妻子质问山岗时,山岗依然矢口否认杀害了山峰,认为小狗才是杀害山峰的凶手。最后,山岗被警方逮捕时,山峰的妻子同样以欺骗的手段将山岗的尸体捐献给了国家,她的目的是让山岗死无全尸。   相比孩童而言,成人之间的暴力、仇恨以及欺骗都是“人性恶”成长的结果。从无意误杀到有意仇杀再到处心积虑地虐杀,余华将人的仇恨和欲望逐步放大,最终以死亡来结束每一场杀戮。
  三、祖母的自私与冷漠
  在小说中,一个“冷血”的母亲形象贯穿始终,这也是“人性恶”进一步成长的体现。祖母是小说的关键人物,她既是这个三代大家庭的长辈,又是一场场暴力事件的“见证者”。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对于这一系列发生在她眼前的暴力仇杀事件,她始终做到了视而不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毫不顾及家庭,完全颠覆了人们心目中慈母形象。年幼的孙子偷吃了一点咸菜,她不仅眼泪汪汪还喋喋不休地说着:“你今后吃的东西多着呢,我已经没有多少日子可以吃了。”当山峰殴打山岗时,“这情景使老太太惊愕不已,她连声叫着:‘吓死我了。’然而却坐着未动,因为山峰的拳头离她还有距离”。尽管家人闹得天翻地覆,她却始终淡定自如,“母亲正站起来离开,母亲嘟嘟哝哝像是嘴里塞着棉花”,“她(祖母)看到了皮皮脑袋上的血迹,这是她这一天里第二次看到血迹,这次血迹没有上次那么明亮,这次血迹很阴沉。她现在感到自己要呕吐了”。看到自己孙子脑袋上的血迹,不仅能够无动于衷,而且还心里作呕,这样的祖母是何等的自私和冷漠。
  “人性恶”在祖母身上可以说表现成了“冷暴力”。相比赤裸裸的暴力、仇杀,自私、冷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加可怕,甚至毫无人性可言,因此可以看作为“人性恶”的进一步成长。看似局外人的祖母实际上是这一场场杀戮事件中的关键人物。作为一家之长,祖母在这个大家庭中丝毫没有扮演长辈的角色,她始终以一种冷漠、自私的形象出现的人们面前,任由子孙后代相互报复、残杀,她始终关心的是自己的身体和胃口,这完全颠覆了读者心目中传统的母亲形象。
  四、“人性恶”的延续
  在《现实一种》中,余华成功颠覆了人们心目中两类美好形象,一类是童真的小孩,一类是慈祥的母亲,这恰恰是小说主题的最好体现,从小孩到成人再到年老的长辈,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历的增加,“人性恶”也在一步步成长。小说“死亡”式的结局让人们误以为暴力与血腥已经消亡。但事实并非如此,死亡笼罩着小说中的人物,最后这个三代家庭只剩下了两个年经的女人,而年轻女性代表着繁衍,这表明暴力和死亡还将延续,“人性恶”也处在一个循环发展的状态当中。另外在山岗身上被移植的器官当中,唯独只有肾脏和睾丸移植成功并且让“山岗后继有人了”。这种种现象表明,“人性恶”并不会被消除,而是会在成长中世代延续下去。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性恶论”有着渊远的传统。早在战国时期,荀子、韩非子便有“人性本恶”的论述。而在西方,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基督教的原罪说,对于“人性丑恶”的阐释成为人们对人性探究的重要方面。在此,我们姑且不谈论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我们单从小说中来分析余华对“人性恶”的描述,这种成长性和延续性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参考文献]
  [1]余华.现实一种[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2]宋艳艳.《现实一种》的“真实性”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1,(12).
  [3]臧策.“血”之讽喻——解读余华的小说《现实一种》[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4).
  [4]吴义勤.余华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5]耿晓云.试论余华小说《现实一种》的人性之恶[J].岱宗学刊,2010,(3).
  [6]郝日虹.深刻的绝望——解读余华“先锋小说”中的孩子形象[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10).
其他文献
维吾尔族老人长寿三要诀
期刊
丝绸古道藏丹霞  欣赏如痴如醉的丹霞地貌似乎应该在岭南,但天工造物变化神奇,在祁连山下的丝绸古道上,那色彩斑斓的丹霞地貌从天而降,让看遍了戈壁大漠的人们眼前为之一亮。  出甘肃省城兰州,沿著名的千里河西走廊一路西行500公里,就到了古郡甘州——张掖。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匈奴后设河西四郡,其中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  张掖南为祁连山脉,北为合黎山群,其间便是一片
期刊
祁连山下(组诗)  胡杨·甘肃  河流远去  戈壁上的河流  那是自己要返回的地方啊  猛烈的风  也携裹着看不见的水蒸气  村庄沿着河流摆开  它远去的样子  就像一群小伙子  向着希望的新垦地出发  草,飘着  掩盖了冬雪的荒芜  但那河面上的闪光  一样是春天的信号灯啊  收获粮食的季节  人们欢聚在河流边  把汗珠一滴滴抛洒在河里  那是一群人  和一条河流的融合  自古就是如此  沙漠的
期刊
温哥华欢迎你
期刊
[摘要]美国博物馆发展历程较长,积累的经验丰富,管理理念先进,高科技手段也早已应用于博物馆运营中,特别是在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方面科学化、规范化,值得我国博物馆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美国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4-0060-02  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博物馆有100多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
期刊
1906年8月17日  我们始终向塔尔德克山脚下走去,到达了库克·布拉克。伊利亚佐夫的身体状况很好。我们昨天所在的库尔图克·阿达的宿营地,被载于10俄里比例的地图上了,而且至少也是作为一个名词使用的,但却是以Kurtgata的形式出现的。我们的道路渡过了一条河流(该河于此也被称为塔尔德克河),地处基奇加黑河的上游不远处。但哈桑·伯克却向我们讲到了多处卡尔梅克人的库尔干(卡尔梅克堡塞),它们均在我们
期刊
一  从北面的孟家仙人桥千年黄葛树下,一湖水波光浩荡一直向南,到八角井外,绵延10多公里。湖的两岸,杏花开放,樱花灿烂,而这一湖水,也把德阳城剖成两半,当地人戏称湖东为东德,湖西为西德。  先说仙人桥的黄葛树。那是有史料可查的川西南地区树径最大、树龄最长的树,盛夏浓荫,面积达六七亩。一棵树长到这样的年龄,自然就会像生虫子一样生出许多的传说来,那棵树最早就被扯到了秦始皇那儿,说是秦始皇叫手下方士韩仲
期刊
关于华夏文明的远古辉煌,过去的国学研究是紧跟着文献记载亦步亦趋——先看孔孟等圣人留下的经典是怎么说的,再看左丘明和司马迁等早期史官又是怎样记述的。如今世风大变,我们处在一个考古大发现层出不穷且日新月异的时代,古史研究者需要以高度的敏感紧紧跟随新发掘的遗址及文物,展开前沿式的追踪探索。唯文献马首是瞻的学问格局就此走向终结,而“格物致知”式的古老问学方式获得重新理解和再造的契机。  近年来,笔者曾先后
期刊
1919年5月的一个黎明,晨曦微露,夜色初退,东方天际上的那抹鱼肚白渐宽渐亮。这时,静谧的北京大学校园里,突然呼啦啦涌进了一群报童,一阵阵清脆急切的叫卖声,顿时在校园里播散开来。  “卖报!卖报!快来买《晨报》……”  “《国民公报》刊登最新消息……”  “卖报!卖报!巴黎和会中国败北……”  一时间,学生们纷纷涌了出来。有的边穿衣服边往外跑,有的手里提着牙缸,嘴角的牙膏沫还没有擦去。楼道口、甬道
期刊
[摘要]在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霍达讲述了一个回族穆斯林家族60年间的衰落、三代人的命运沉浮,以及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作者描绘了一个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这些人物主要集中在梁、韩两家,梁君璧便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梁君璧;人物性格;悲剧命运  [中图分类号]I2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