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族渊源:天赋才情,沉淀于岁月
不久前,吴湖帆的一幅赠予夫人的小品《国光春霁图》拍出450万“天价”,让业内人士惊叹不已。而早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出身世家的吴湖帆就曾有画坛“南吴北溥(溥儒)”之誉,其文人山水画风格清丽、意蕴厚重,散发出沉淀千年的华夏气质。
但事实上,吴湖帆在中国画上意义重大的成就,自有其经年功底的深厚积累,更与其传承自家族的“收藏”源流密不可分:如果说“绘画”宛如繁枝茂叶,“收藏”则似深埋的树根,以其丰富的养分滋润参天大树。吴湖帆幼年时以临摹祖父收藏的画作为主,成年后自己亦热衷于收藏,看尽千画,终独树一帜;而被他慧眼独具所藏的作品,无论是书画或金石器物,皆同样成为后世的珍宝。
江南吴氏,向来是这个温柔之地的名门望族,其家藏的书画古器名噪一时。吴氏先祖吴士玉是康熙十五年的进士,曾参与《四库全书》的编撰;吴湖帆的祖父吴大瀓是同治七年的进士,后来担任甲午战争的主要指挥者,被革职后潜心收藏,对玉器、金石等颇有研究,有《古玉图考》、《十六金符斋印存》等著作传世。
正因为如此,吴湖帆不仅深受作为文字学家、金石考据学家的祖父影响,并且也继承了一部分他的收藏。那时的吴家与众多文人墨客(如吴昌硕等)皆有交流,大家常常相聚一堂舞文弄墨、谈古论今,让吴湖帆从小便耳濡目染,艺术潜质逐渐生发。
青少年时期的吴湖帆喜欢去苏州西南部的探梅胜地邓尉游玩。那里有一座圣恩寺,其方丈与吴家交好。吴湖帆常常得以跟随父亲来到寺中,观赏名器古玩,以禅家高论思想来陶冶性情。他曾与父亲、叔父及表兄在寺内小住三日,后来被他珍藏的著名春秋铜器轻钟拓片,便是那次与表兄陈子清合拓下的。
空山古寺,清谈雅趣,这一段悠游诗酒的日子让吴湖帆终生难忘,也赋予了他早年最珍贵的才情、灵感与妙思。收藏家所独具的眼光与过人的耐性,正是在那时埋下了种子,待日后生根发芽。多年后,吴湖帆还写下了《摸鱼儿》一词,深切缅怀这段岁月:
对名山留连胜迹,披襟吟啸如许。断崖石罅题名偏,洗认苔痕谁主。花落处,吊芳塚。前朝枉费消魂句。参归故浦,只翠柏森森、疏梅淡淡,摇曳自千古……
自幼所浸淫其中的家学氛围,是吴湖帆终成绘画、收藏与鉴赏大师的重要因素。由于展露天赋较早,吴湖帆深得祖父吴大瀓的器重。即使晚年缠绵病榻,吴大瀓也总是用心教诲孙儿识读家藏文物。当时只有8岁的吴湖帆对各类名目过目不忘,应对如流。吴大瀓甚至对家人说:“有嗣如此,死复何恨!”
1902年,吴大瀓临终前编修家谱、分配产业、整理登记家藏文物,特别叮嘱“为我善视万儿”(即吴湖帆)。他将家财分作两份,一份给两个待闺的女儿,一份给孙子吴湖帆。因为有意要吴湖帆继承家学,所以将一生的收藏都留给了他。大量的古画书法、钟鼎金石成了吴湖帆临摹学习的最好对象,同时也培养了他鉴别艺术真伪与优劣的“火眼金睛”。
凭着祖上留下的家业,吴湖帆度过了一段时期的悠闲生活,有了更多机会醉心书画。但与此同时,祖传的财富与收藏的理念也成为了压在他肩头的责任:守护家业、传承精神,这注定是他终其一生努力的方向。
吴大瀓生前有一个“镇室之宝”——宋微子鼎,后因战乱流离而不幸遗失。对此,作为家族继承人的吴湖帆一直耿耿于怀,深感内疚。多年来他四处托人探访,对这一传家宝的寻找从未停止。直到1945年,他得到消息称该鼎在北京出现,却被天津柯氏买去;于是又托当地名流持重金与柯氏相商,说明其中的缘由经过,终于使得宋微子鼎完璧归赵。为此,大喜过望的吴湖帆很是庆祝了一番,并使人拓鼎文数百张以赠亲友。
“收藏”的确是最能于细微处展现家族气质源流的形式。文化的积淀与传统的继承,都可以通过万千藏品来加以强化和彰显,尤其是对于作为江南望族的吴氏而言。吴湖帆幼年便能与祖父交流,冥冥之中预示了他对家族文化的传承责任;他也有意识地担负起了这一使命,将家族的烙印与百年间的江南文化融于一身,贯穿于自己的收藏生涯之中。
《剩山图》:临摹修复,珍惜于乱世
历来的收藏大家,除了须具备雄厚财力、或者拥有为钟意的藏品不惜千金的魄力之外,还需一双慧眼:以淘金于沙砾中、择宝于俗物里。对于自小饱览名迹的吴湖帆而言,这样的天赋自是不必待言;而他自己也非常注意磨炼鉴宝能力,尤其在经过几次判断失误的教训之后,越发在真伪鉴定上下功夫。日久天长,竞至练成了书画界声誉卓著的“一只眼”,与收藏大家钱镜塘同称“鉴定双璧”。
1924年,因军阀混战,苏州处于战火之中,吴湖帆遂离开故乡来到上海。在这座开风气之先的城市里,他依然愿意安下心来追寻古人的旧梦。研治书画之余,吴湖帆醉心于字画碑帖等文物的收揽。财力不济的时候,他就用家中的古器皿或是用自己的画作来交换。在这一过程中,吴湖帆得以系统地对于收藏的笔法、风格、字号、印章等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从而“观千剑而识器”,鉴定技艺趋于纯青。
1938年11月26日,吴湖帆在日记中记录了他得到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情况:“曹友庆携来黄大痴《富春山居图》卷首节残本,真迹,约长二尺,高一尺半寸。一节中有经火烧痕迹三处,后半上角有吴之矩白文印半方,与故宫所藏卷影本(余前年见过真迹)校之,吴之矩印无丝毫差失,后半火烧痕迹亦连接,且故宫藏本前半每距六七寸亦有火烧痕与此同,逐步痕迹缩小,约有二三尺光景,可知此卷前之半经火无疑。”
这一段残本原为宋元集册中一页,吴湖帆凭借独具的慧眼和深厚的积淀,从画风、笔意.骑缝印、火烧痕等多处反复核查,确定为荆溪吴徴卿临终准备火焚殉葬而其侄吴静安从火中取出的《富春山居图》残卷(《剩山图》)。于是他以家中珍藏的商彝周敦古铜器换下了这此残卷。
1956年,经谢稚柳介绍,《剩山图》归浙江省博物馆收藏。2011年,浙博所藏《剩山图》在多方努力下终于得以远赴台北,与台北故宫所藏《富春山居图》之《无用师卷》一起展出。360余年来,这幅被称为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的《富春山居图》终于首次合璧。吴湖帆若能泉下有知,想必也会为之击节赞叹。
对于这一次与《富春山居图》的“邂逅”,吴湖帆甚为自得,曾特意作词纪念,并将之称为是“天相许”的“缘分”。不仅如此,他还兴致勃勃地模拟其笔意构图,创作过数卷《富寿山居图》,颇有大痴坚苍密栗、骨重神凝之韵味。
遍览吴湖帆收藏的古画,有个奇特的现象:他所珍藏的名人字画往往大小一致,尺寸相当。据好友透露:古画入吴手,不是斩头就是截尾,长的变短,短的变长;而变长的方式就是“续画”。续的是画意、是神韵、也是吴湖帆对自己书画技艺的某种自信。如此一来,自然损害了画的原貌,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吴湖帆成为古画修复的高手。
对于《剩山图》,吴湖帆就曾托人带来红青田印石,请陈巨来刻“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印,经刘定之重新装裱成卷,在小面积的残缺处留下了自己的修补痕迹,且保留黄公望原作的神韵。面对古画,吴湖帆先以鉴定判其真伪、又以修补赋予其全貌、再以临摹仿拟赋予其新意、最后精心收藏护其完整。难怪一些人所稀知的珍品一经他发现,便会“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了。
梅景书屋:伉俪情深,熔铸于金石
“收藏”之于吴湖帆,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对家族精神血脉的继承;他的收藏生涯因而也不断得到来自家族的馈赠。除了自己的慧眼甄别与选择之外,吴湖帆的外祖父沈韵初也曾赠予他不少佳品。沈韵初官至内阁中书,善治经史典籍,又好收藏,其中以董其昌书画居多。这位明代书法家给予了吴湖帆在书画艺术上的莫大启发,其作品也在吴湖帆一生藏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除此之外,吴湖帆的太太潘静淑作为江南重要藏家——苏州潘家的后代,以藏品为嫁妆,同样为吴家带来了大量妙品珍物:比如宋拓欧阳询《化度寺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潘家祖上历代皆喜收藏,其“攀古楼”所藏文物足可富故东南;如今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克鼎、大孟鼎均出于此。吴潘两家联姻,既是门当户对,更为江南一众文物的收藏、流转与品鉴提供了最恰当的契机。
在潘静淑三十岁那年,岁逢辛酉,与宋景定刻《梅花喜神谱》干支相合,其父便以所藏《梅花喜神谱》为寿。由此,吴湖帆夫妇索性将所居之处命名为“梅景书屋”,不仅在此珍藏了丰富的古董文物,更以之为学堂开馆授徒。吴湖帆的弟子张受成至今还记得,“梅景书屋”书房的大间里是壁炉、炕几、藏画柜,中间是方桌,外面阳台一面全是窗。一张不大的写字台做画桌,上面堆着书和画具,里面墙上经常挂着元明清三代的书画。简朴而灵秀,当是收藏大家的风范。
从可据的梅景书屋收藏名单看,吴湖帆收藏的重点是清六家,自此上溯,精品颇多。入了他的“法眼”且为他所珍藏的物品自然是价值不菲;他也常常对心爱之物另眼相看,倾注特别的情怀。宋代汤叔雅的《梅花双爵图》就被吴湖帆称为“神品”,并封为“梅景书屋镇宝”。慈禧当年对此画也非常欣赏,并亲自临摹一本,于光绪己丑(1889)年元宵节时将临本与真迹一同赐予潘祖荫。而潘祖荫正是吴湖帆夫人潘静淑的叔公,机缘巧合之下,这件作品就此成为潘静淑、吴湖帆夫妇二人“梅影书屋”的珍贵藏品。
收藏家大抵都喜欢欣赏把玩,或是为藏物排序排号,或是为其起名赋诗,倒也别有一番乐趣。吴湖帆过去所用闲章内容多以表达籍贯或艺术抱负为主,如“吴生习气”、“出门一笑大江横”等。随着他收藏的日益宏富,他从藏物而获得的启示也就成为新的别号和闲章内容。不仅如此,有的藏物还会融入他的日常生活,成为趣话一则。比如他非常珍爱从夫人那里得到的《董美人墓志》,每晚睡觉都必拥之入怀,还自谓“与美人同梦”,其天真之致可见一斑。
“梅景书屋”不但是吴湖帆夫妇为自己、也为后世打造的收藏宝库,亦是他二人深厚情感的见证。书屋内所藏一千四百多种金石书画,都由吴湖帆与夫人共同校订序录。潘静淑身为名门才女,以其独到的见解与眼光获得了吴湖帆的器重,常常在他鉴定字画时给出恰当的意见结论。时人多将吴湖帆夫妇比作粱(鸿)孟(光)、赵(明诚)李(易安)、赵(松雪)管(仲姬),意在言其志趣爱好的相近、精神气质的相合,实属古今难得。
值得一提的是,在吴湖帆谢世近半个世纪以后,其曾孙吴亦深也成为书画界的“80后”藏家。过去几年里,吴亦深先后撰写了《吴门吴氏藏画之渊源》、《只见万点梅花香》等诸多文章;并为吴湖帆建立纪念网站,整理展示《梅景画笈》。如今,作为吴氏家学的新一任继承者,吴亦深已成为吴湖帆及吴氏家族乃至江南收藏文化的研究者。他以自己的努力保护先祖传统,也将为这个江南名门百年来的文化画卷写下新的篇章。
不久前,吴湖帆的一幅赠予夫人的小品《国光春霁图》拍出450万“天价”,让业内人士惊叹不已。而早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出身世家的吴湖帆就曾有画坛“南吴北溥(溥儒)”之誉,其文人山水画风格清丽、意蕴厚重,散发出沉淀千年的华夏气质。
但事实上,吴湖帆在中国画上意义重大的成就,自有其经年功底的深厚积累,更与其传承自家族的“收藏”源流密不可分:如果说“绘画”宛如繁枝茂叶,“收藏”则似深埋的树根,以其丰富的养分滋润参天大树。吴湖帆幼年时以临摹祖父收藏的画作为主,成年后自己亦热衷于收藏,看尽千画,终独树一帜;而被他慧眼独具所藏的作品,无论是书画或金石器物,皆同样成为后世的珍宝。
江南吴氏,向来是这个温柔之地的名门望族,其家藏的书画古器名噪一时。吴氏先祖吴士玉是康熙十五年的进士,曾参与《四库全书》的编撰;吴湖帆的祖父吴大瀓是同治七年的进士,后来担任甲午战争的主要指挥者,被革职后潜心收藏,对玉器、金石等颇有研究,有《古玉图考》、《十六金符斋印存》等著作传世。
正因为如此,吴湖帆不仅深受作为文字学家、金石考据学家的祖父影响,并且也继承了一部分他的收藏。那时的吴家与众多文人墨客(如吴昌硕等)皆有交流,大家常常相聚一堂舞文弄墨、谈古论今,让吴湖帆从小便耳濡目染,艺术潜质逐渐生发。
青少年时期的吴湖帆喜欢去苏州西南部的探梅胜地邓尉游玩。那里有一座圣恩寺,其方丈与吴家交好。吴湖帆常常得以跟随父亲来到寺中,观赏名器古玩,以禅家高论思想来陶冶性情。他曾与父亲、叔父及表兄在寺内小住三日,后来被他珍藏的著名春秋铜器轻钟拓片,便是那次与表兄陈子清合拓下的。
空山古寺,清谈雅趣,这一段悠游诗酒的日子让吴湖帆终生难忘,也赋予了他早年最珍贵的才情、灵感与妙思。收藏家所独具的眼光与过人的耐性,正是在那时埋下了种子,待日后生根发芽。多年后,吴湖帆还写下了《摸鱼儿》一词,深切缅怀这段岁月:
对名山留连胜迹,披襟吟啸如许。断崖石罅题名偏,洗认苔痕谁主。花落处,吊芳塚。前朝枉费消魂句。参归故浦,只翠柏森森、疏梅淡淡,摇曳自千古……
自幼所浸淫其中的家学氛围,是吴湖帆终成绘画、收藏与鉴赏大师的重要因素。由于展露天赋较早,吴湖帆深得祖父吴大瀓的器重。即使晚年缠绵病榻,吴大瀓也总是用心教诲孙儿识读家藏文物。当时只有8岁的吴湖帆对各类名目过目不忘,应对如流。吴大瀓甚至对家人说:“有嗣如此,死复何恨!”
1902年,吴大瀓临终前编修家谱、分配产业、整理登记家藏文物,特别叮嘱“为我善视万儿”(即吴湖帆)。他将家财分作两份,一份给两个待闺的女儿,一份给孙子吴湖帆。因为有意要吴湖帆继承家学,所以将一生的收藏都留给了他。大量的古画书法、钟鼎金石成了吴湖帆临摹学习的最好对象,同时也培养了他鉴别艺术真伪与优劣的“火眼金睛”。
凭着祖上留下的家业,吴湖帆度过了一段时期的悠闲生活,有了更多机会醉心书画。但与此同时,祖传的财富与收藏的理念也成为了压在他肩头的责任:守护家业、传承精神,这注定是他终其一生努力的方向。
吴大瀓生前有一个“镇室之宝”——宋微子鼎,后因战乱流离而不幸遗失。对此,作为家族继承人的吴湖帆一直耿耿于怀,深感内疚。多年来他四处托人探访,对这一传家宝的寻找从未停止。直到1945年,他得到消息称该鼎在北京出现,却被天津柯氏买去;于是又托当地名流持重金与柯氏相商,说明其中的缘由经过,终于使得宋微子鼎完璧归赵。为此,大喜过望的吴湖帆很是庆祝了一番,并使人拓鼎文数百张以赠亲友。
“收藏”的确是最能于细微处展现家族气质源流的形式。文化的积淀与传统的继承,都可以通过万千藏品来加以强化和彰显,尤其是对于作为江南望族的吴氏而言。吴湖帆幼年便能与祖父交流,冥冥之中预示了他对家族文化的传承责任;他也有意识地担负起了这一使命,将家族的烙印与百年间的江南文化融于一身,贯穿于自己的收藏生涯之中。
《剩山图》:临摹修复,珍惜于乱世
历来的收藏大家,除了须具备雄厚财力、或者拥有为钟意的藏品不惜千金的魄力之外,还需一双慧眼:以淘金于沙砾中、择宝于俗物里。对于自小饱览名迹的吴湖帆而言,这样的天赋自是不必待言;而他自己也非常注意磨炼鉴宝能力,尤其在经过几次判断失误的教训之后,越发在真伪鉴定上下功夫。日久天长,竞至练成了书画界声誉卓著的“一只眼”,与收藏大家钱镜塘同称“鉴定双璧”。
1924年,因军阀混战,苏州处于战火之中,吴湖帆遂离开故乡来到上海。在这座开风气之先的城市里,他依然愿意安下心来追寻古人的旧梦。研治书画之余,吴湖帆醉心于字画碑帖等文物的收揽。财力不济的时候,他就用家中的古器皿或是用自己的画作来交换。在这一过程中,吴湖帆得以系统地对于收藏的笔法、风格、字号、印章等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从而“观千剑而识器”,鉴定技艺趋于纯青。
1938年11月26日,吴湖帆在日记中记录了他得到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情况:“曹友庆携来黄大痴《富春山居图》卷首节残本,真迹,约长二尺,高一尺半寸。一节中有经火烧痕迹三处,后半上角有吴之矩白文印半方,与故宫所藏卷影本(余前年见过真迹)校之,吴之矩印无丝毫差失,后半火烧痕迹亦连接,且故宫藏本前半每距六七寸亦有火烧痕与此同,逐步痕迹缩小,约有二三尺光景,可知此卷前之半经火无疑。”
这一段残本原为宋元集册中一页,吴湖帆凭借独具的慧眼和深厚的积淀,从画风、笔意.骑缝印、火烧痕等多处反复核查,确定为荆溪吴徴卿临终准备火焚殉葬而其侄吴静安从火中取出的《富春山居图》残卷(《剩山图》)。于是他以家中珍藏的商彝周敦古铜器换下了这此残卷。
1956年,经谢稚柳介绍,《剩山图》归浙江省博物馆收藏。2011年,浙博所藏《剩山图》在多方努力下终于得以远赴台北,与台北故宫所藏《富春山居图》之《无用师卷》一起展出。360余年来,这幅被称为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的《富春山居图》终于首次合璧。吴湖帆若能泉下有知,想必也会为之击节赞叹。
对于这一次与《富春山居图》的“邂逅”,吴湖帆甚为自得,曾特意作词纪念,并将之称为是“天相许”的“缘分”。不仅如此,他还兴致勃勃地模拟其笔意构图,创作过数卷《富寿山居图》,颇有大痴坚苍密栗、骨重神凝之韵味。
遍览吴湖帆收藏的古画,有个奇特的现象:他所珍藏的名人字画往往大小一致,尺寸相当。据好友透露:古画入吴手,不是斩头就是截尾,长的变短,短的变长;而变长的方式就是“续画”。续的是画意、是神韵、也是吴湖帆对自己书画技艺的某种自信。如此一来,自然损害了画的原貌,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吴湖帆成为古画修复的高手。
对于《剩山图》,吴湖帆就曾托人带来红青田印石,请陈巨来刻“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印,经刘定之重新装裱成卷,在小面积的残缺处留下了自己的修补痕迹,且保留黄公望原作的神韵。面对古画,吴湖帆先以鉴定判其真伪、又以修补赋予其全貌、再以临摹仿拟赋予其新意、最后精心收藏护其完整。难怪一些人所稀知的珍品一经他发现,便会“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了。
梅景书屋:伉俪情深,熔铸于金石
“收藏”之于吴湖帆,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对家族精神血脉的继承;他的收藏生涯因而也不断得到来自家族的馈赠。除了自己的慧眼甄别与选择之外,吴湖帆的外祖父沈韵初也曾赠予他不少佳品。沈韵初官至内阁中书,善治经史典籍,又好收藏,其中以董其昌书画居多。这位明代书法家给予了吴湖帆在书画艺术上的莫大启发,其作品也在吴湖帆一生藏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除此之外,吴湖帆的太太潘静淑作为江南重要藏家——苏州潘家的后代,以藏品为嫁妆,同样为吴家带来了大量妙品珍物:比如宋拓欧阳询《化度寺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潘家祖上历代皆喜收藏,其“攀古楼”所藏文物足可富故东南;如今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克鼎、大孟鼎均出于此。吴潘两家联姻,既是门当户对,更为江南一众文物的收藏、流转与品鉴提供了最恰当的契机。
在潘静淑三十岁那年,岁逢辛酉,与宋景定刻《梅花喜神谱》干支相合,其父便以所藏《梅花喜神谱》为寿。由此,吴湖帆夫妇索性将所居之处命名为“梅景书屋”,不仅在此珍藏了丰富的古董文物,更以之为学堂开馆授徒。吴湖帆的弟子张受成至今还记得,“梅景书屋”书房的大间里是壁炉、炕几、藏画柜,中间是方桌,外面阳台一面全是窗。一张不大的写字台做画桌,上面堆着书和画具,里面墙上经常挂着元明清三代的书画。简朴而灵秀,当是收藏大家的风范。
从可据的梅景书屋收藏名单看,吴湖帆收藏的重点是清六家,自此上溯,精品颇多。入了他的“法眼”且为他所珍藏的物品自然是价值不菲;他也常常对心爱之物另眼相看,倾注特别的情怀。宋代汤叔雅的《梅花双爵图》就被吴湖帆称为“神品”,并封为“梅景书屋镇宝”。慈禧当年对此画也非常欣赏,并亲自临摹一本,于光绪己丑(1889)年元宵节时将临本与真迹一同赐予潘祖荫。而潘祖荫正是吴湖帆夫人潘静淑的叔公,机缘巧合之下,这件作品就此成为潘静淑、吴湖帆夫妇二人“梅影书屋”的珍贵藏品。
收藏家大抵都喜欢欣赏把玩,或是为藏物排序排号,或是为其起名赋诗,倒也别有一番乐趣。吴湖帆过去所用闲章内容多以表达籍贯或艺术抱负为主,如“吴生习气”、“出门一笑大江横”等。随着他收藏的日益宏富,他从藏物而获得的启示也就成为新的别号和闲章内容。不仅如此,有的藏物还会融入他的日常生活,成为趣话一则。比如他非常珍爱从夫人那里得到的《董美人墓志》,每晚睡觉都必拥之入怀,还自谓“与美人同梦”,其天真之致可见一斑。
“梅景书屋”不但是吴湖帆夫妇为自己、也为后世打造的收藏宝库,亦是他二人深厚情感的见证。书屋内所藏一千四百多种金石书画,都由吴湖帆与夫人共同校订序录。潘静淑身为名门才女,以其独到的见解与眼光获得了吴湖帆的器重,常常在他鉴定字画时给出恰当的意见结论。时人多将吴湖帆夫妇比作粱(鸿)孟(光)、赵(明诚)李(易安)、赵(松雪)管(仲姬),意在言其志趣爱好的相近、精神气质的相合,实属古今难得。
值得一提的是,在吴湖帆谢世近半个世纪以后,其曾孙吴亦深也成为书画界的“80后”藏家。过去几年里,吴亦深先后撰写了《吴门吴氏藏画之渊源》、《只见万点梅花香》等诸多文章;并为吴湖帆建立纪念网站,整理展示《梅景画笈》。如今,作为吴氏家学的新一任继承者,吴亦深已成为吴湖帆及吴氏家族乃至江南收藏文化的研究者。他以自己的努力保护先祖传统,也将为这个江南名门百年来的文化画卷写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