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朗读教学中,人们常用“琅琅上口”来比喻学生读书流畅的程度。《新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阅读又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阅读能力也是体现语文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育经验,做了一定的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语文 阅读条件 阅读计划 阅读能力
引言: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又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它不像其他学科侧重于理性分析作为主导的思维方式,而是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其次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第三要让学生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第四要让学生记好阅读笔记。
一、要让学生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
1.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阅读就是要通过与字、词、句、段、篇打交道,从中获取知识,如果不掌握这些知识,那么阅读就变成看“天书”了。
2.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不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就会给阅读带来很多不方便,甚至困难重重。有人说,到了21世纪,如果不懂生物化学、不懂生态学,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现在报上经常出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遗传工程”、“基因”等专用名词,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为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可见,要想在现代化社会里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行。
3.要会用工具书。在阅读时难免有些字不认识,也有的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如果手头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就可以及时地查一下,以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当然,根据阅读的需要,准备一些相应的参考书籍随时查找也是必要的。
二、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的有价值的利用。
指导学生阅读应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安排阅读计划时要注意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
三、几种读法的有益结合
要在读中有所感悟,而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悟得快、悟得好呢?
1.默读: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认识课文的起点,小学语文教学须从整体阅读开始。一般地说,在教学一篇课文前,都应要求学生认真默读整篇课文,以此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基础。
2.泛读:激发兴趣。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往往会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共鸣和震撼。
3.引读:抛砖引玉。阅读教学中,可以读代讲,教师在一旁有目的地点拨、引导。
4.精读: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句熟读、精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触发他们的情感。
5.赏读:画龙点睛。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读中品味文中的意境与趣味。
四、要让学生记好阅读笔记
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为了写《资本论》,仅在1850年8月至1853年6月,马克思就摘录了70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24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他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多本。
一般精读的书,可用笔记本做笔记,而博览的书,可用活页纸做笔记,然后定期分类整理。
五、结束语
虽然“教无定法”,但各种教学方法都会或多或少有它不无遗憾之处。诗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语文教师,应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切合学习的主体——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我想,这应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参考文献
[1]麻文斌 浅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J].成才之路,2009,(09)。
[2]姚雨 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10,(09)。
[3]李冬梅 阅读教学中终身阅读习惯和能力培养初探[J].中学语文,2010,(27)。
关键词:语文 阅读条件 阅读计划 阅读能力
引言: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又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它不像其他学科侧重于理性分析作为主导的思维方式,而是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其次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第三要让学生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第四要让学生记好阅读笔记。
一、要让学生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
1.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阅读就是要通过与字、词、句、段、篇打交道,从中获取知识,如果不掌握这些知识,那么阅读就变成看“天书”了。
2.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不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就会给阅读带来很多不方便,甚至困难重重。有人说,到了21世纪,如果不懂生物化学、不懂生态学,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现在报上经常出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遗传工程”、“基因”等专用名词,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为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可见,要想在现代化社会里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行。
3.要会用工具书。在阅读时难免有些字不认识,也有的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如果手头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就可以及时地查一下,以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当然,根据阅读的需要,准备一些相应的参考书籍随时查找也是必要的。
二、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的有价值的利用。
指导学生阅读应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安排阅读计划时要注意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
三、几种读法的有益结合
要在读中有所感悟,而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悟得快、悟得好呢?
1.默读: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认识课文的起点,小学语文教学须从整体阅读开始。一般地说,在教学一篇课文前,都应要求学生认真默读整篇课文,以此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基础。
2.泛读:激发兴趣。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往往会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共鸣和震撼。
3.引读:抛砖引玉。阅读教学中,可以读代讲,教师在一旁有目的地点拨、引导。
4.精读: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句熟读、精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触发他们的情感。
5.赏读:画龙点睛。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读中品味文中的意境与趣味。
四、要让学生记好阅读笔记
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为了写《资本论》,仅在1850年8月至1853年6月,马克思就摘录了70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24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他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多本。
一般精读的书,可用笔记本做笔记,而博览的书,可用活页纸做笔记,然后定期分类整理。
五、结束语
虽然“教无定法”,但各种教学方法都会或多或少有它不无遗憾之处。诗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语文教师,应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切合学习的主体——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我想,这应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参考文献
[1]麻文斌 浅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J].成才之路,2009,(09)。
[2]姚雨 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10,(09)。
[3]李冬梅 阅读教学中终身阅读习惯和能力培养初探[J].中学语文,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