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编工艺 民族文化
据《礼记》记载,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了,而且当时已有专业的“草工”,“作萑苇之器”。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秦汉时期,草编已在民间广泛使用,品种有草鞋、草席、草扇、草帘及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等。汉代至盛唐,草编亦较发达。除了蒲草编制蒲衣、蒲鞋外,还有蒲草编制的蒲帆。《诗·小雅·无羊》还出现过“何蓑何笠”的诗句,唐代的张志和在描绘渔家的生活場景时吟诵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足可以看出在南方地区草编的流行程度。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常用绳结作避邪的饰物。
草编工艺,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与意义。时至今日,草编作为一种民间工艺,仍深得大众喜爱。在周学玉的家乡,山东省的莱州市沙河镇,是中国草编织品早期的集散地,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草编工艺在当地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汉唐时期开始草艺品创制,明清时期形成规模,清朝时期,草辫加工的草辫工艺品,受到外商的青睐,沙河商人纷纷成立辫庄,大小有20余处,就“乾和顺”一家辫庄就雇佣工人1 000余人,莱州沙河一带男女老少几乎都能掐各式各样的草辫。所以当地人们对草编工艺十分熟悉,他们可以用小麦秆插辫子做成草帽,并以自己的家乡命名,如“沙河白”“沙河黄”“沙河花”“沙河锯条”等。可见,草编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单纯的手工品那么简单了,更多的是融入了浓浓的乡情和对传统工艺的传承。用一双巧手,演绎着民间手艺人的草编情怀。
家族熏染 因爱而生
出生于草编(草辫)之乡、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莱州人,周学玉对草编工艺更是有着深刻的感情。这些年,她也一直在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草编这种民族工艺文化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草编编织从我奶奶开始,主要是掐辫子,四根草、五根草、七根草、九根草、十四根草的掐辫子技艺法;到了我母亲这一代就发展到用辫子做草帽,用玉米皮编织篮子、筐、坐垫、草鞋等,品种多样化、实用性很强的草编工艺品;传到我姐姐这一代,主要是做出口的草编工艺品,以各种类型、不同风格的工艺包为主,草编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深受客人的喜欢。”
周学玉自小耳濡目染,对草编有着深厚的感情,也从小学会了掐辫子、编辫子等手工技艺。随着草编工艺的不断延伸,对草编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因为自小喜欢美术,看到田间地头的野草、树枝、树根等常常是爱不释手,总觉得大自然中看似普通的花花草草可以升华为艺术品。
周学玉毕业后在当地的山东鹏州机械制造集团总公司工作,从事公司财务工作,后来调到了公司的办公室。1998年企业开始改制,两年后,也就是2000年,她选择了辞职,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传统草编编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起初她是在客户的推动下,选择做塑编。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莱州的草编出口量十分大,这促使她对草编工艺萌生兴趣:草编工艺品为什么这么受大家欢迎?它的魅力又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周学玉带着这些疑问,多方追求与探究,收集了大量图片和历史资料,终于在机缘巧合之下,她结识了一位从事草编的老先生,掌握了很多珍贵的基础资料。看到那一幅幅精美的草编作品,周学玉深受触动,久久不能平静。在她看来,草编工艺绿色环保,让田间地头的麦秆、玉米皮、野草等看似毫无价值的东西,成为了让人爱不释手的艺术品,而且可以响应国家严禁焚烧秸秆的环保要求,做到废物利用,在某种程度上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贡献力量。同时,草编是对中华民族手工艺的一种传承,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实用链条之上,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审美愉悦和鉴赏功能。从那一刻起,她下定决心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草编工艺,为民族文化传承奉献自己的力量。
于是,她把“弘扬民族工艺”作为创业宗旨,成立了山东田野草根工艺品有限公司,把手工制作带进了千家万户,让在家的农村妇女农闲时从事草编工艺的制作。
身体力行 匠心传承
当一个人心中拥有一份坚定的信念,并执着地向着自己的目标行进时,就会忘记了时间,这是一个奋进的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周学玉亦是如此,她经常和团队为设计一个草编工艺品的主题而熬到深夜。草编工艺品在设计的过程中大多结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花草虫鸟”,有“梅兰竹菊”,也包括中国的一些传统美德在里面,比如孝道、礼义等。每一个主题,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既有观赏价值,又有收藏价值。
周学玉也经常去参加一些工艺品和书画作品展,同时还和有关的大中专院校美术教师合作。在不断的学习与推进中,周学玉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莱州市文化局、沙河镇政府都予以了大力的支持,电视台和报社也纷纷进行了报道宣传,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草编工艺及文化。目前,他们的产品也已经入驻上海世界非遗文化城,多次受邀参加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会并获奖,同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传承人交流与学习。 2018年,周学玉被评为莱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莱州草辫代表性传承人。她说,“弘扬中华民族的工艺文化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会持之以恒。”
不忘初心 放眼未来
取得这些显著的成绩之后,周学玉对未来有着更长远的规划,“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把中华民族工艺传播到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因为草编工艺本身就起源于中国本土,有着中华民族的深刻烙印,所以让草编工艺传承下去,是我们作为后代的责任。草编工艺是珍贵的文化财富,它需要走上国际舞台,被更多人所熟知,进而更好地了解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周学玉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参加非遗城的展会时,有一位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走了过来,看到形形色色的草编艺术品,孩子满脸欣喜与好奇,周学玉耐心地为他讲述了草编艺术品的选材和制作过程。孩子极为震惊,他想象不到,这么美的艺术品居然是来源于田间不起眼的秸秆、野草等。周学玉感触很深,希望以后可以立足于科技教育,把手工制作纳入到学校实践大课堂。现在,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接触更多的是电子设备,很少能有机会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周学玉让“草编工艺进校园”,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耐心、专注度并开发潜能。通过学生的亲身观摩,体验民俗文化技艺,激发对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兴趣;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工艺文化,又能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不仅是进学校,周学玉还希望立足于健康养老社会服务领域,和全国各地的养老养生健康产业园、老龄委、老年大学等机构加强合作,把手工制作拓展到中老年朋友中去,让老年朋友动手动脑,做到有事可做、老有所乐,丰富老年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样,还可以把老年人的手工艺品拿到中国的一些旅游景点,作为纪念品销售,给老人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劳动成果的平台。目前,公司已经和一些省市的老年大学建立合作,把手工制作纳入到老年大学,建立老年大学手工制作展览馆等。
此外,将草编产品列入扶贫计划项目中,计划走入残联、贫困山区,为更多的大众服务,为残疾人提供创造自我价值的平台,帮助发展残疾人事业,为实现2020年底全国脱贫攻坚目标,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作出贡献。手工制作工艺画,是一门很实用的手工制作技能,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拓展就业渠道,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经济收益,既启发了他们观察生活中的美、大自然中的韵,通过艺术美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具有乐观向上的心态,又创造了艺术价值,提高了生活质量,最终走向致富之道。
文化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和命运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意思是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大众的,只有这样的东西才会被老百姓认同,流通也才有生命力。如今改革开放的中国,正敞开怀抱向世界全方位展示她无穷无尽的文化魅力。越来越多的中國元素正在被世界了解与认同。周学玉秉承着这样的精神,相信也一定能够带着她的草编工艺走向世界舞台。
传承人档案
周学玉:女,1965年生,山东莱州人,烟台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莱州市草编技艺能手、市级草辫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田野草根工艺品有限公司创始人。2016年8月,产品入驻上海世界非遗城;2017年11月,入选实干兴邦中国优秀企业家奋斗史刊物;2017年12月,公司提名入围“2018中国品牌建设共建单位”,个人荣获“2018品牌中国创新创业领导者”称号;2019年5月,荣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优秀非遗大师”和庆祝建国70周年全国第三届“中华杯”一等奖;2019年12月,获得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专业技能人才培训中心“草编培训师”资格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