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艺趣 匠心筑梦

来源 :科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ijiaz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编工艺 民族文化


  据《礼记》记载,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了,而且当时已有专业的“草工”,“作萑苇之器”。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秦汉时期,草编已在民间广泛使用,品种有草鞋、草席、草扇、草帘及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等。汉代至盛唐,草编亦较发达。除了蒲草编制蒲衣、蒲鞋外,还有蒲草编制的蒲帆。《诗·小雅·无羊》还出现过“何蓑何笠”的诗句,唐代的张志和在描绘渔家的生活場景时吟诵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足可以看出在南方地区草编的流行程度。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常用绳结作避邪的饰物。

  草编工艺,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与意义。时至今日,草编作为一种民间工艺,仍深得大众喜爱。在周学玉的家乡,山东省的莱州市沙河镇,是中国草编织品早期的集散地,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草编工艺在当地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汉唐时期开始草艺品创制,明清时期形成规模,清朝时期,草辫加工的草辫工艺品,受到外商的青睐,沙河商人纷纷成立辫庄,大小有20余处,就“乾和顺”一家辫庄就雇佣工人1 000余人,莱州沙河一带男女老少几乎都能掐各式各样的草辫。所以当地人们对草编工艺十分熟悉,他们可以用小麦秆插辫子做成草帽,并以自己的家乡命名,如“沙河白”“沙河黄”“沙河花”“沙河锯条”等。可见,草编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单纯的手工品那么简单了,更多的是融入了浓浓的乡情和对传统工艺的传承。用一双巧手,演绎着民间手艺人的草编情怀。

家族熏染 因爱而生


  出生于草编(草辫)之乡、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莱州人,周学玉对草编工艺更是有着深刻的感情。这些年,她也一直在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草编这种民族工艺文化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草编编织从我奶奶开始,主要是掐辫子,四根草、五根草、七根草、九根草、十四根草的掐辫子技艺法;到了我母亲这一代就发展到用辫子做草帽,用玉米皮编织篮子、筐、坐垫、草鞋等,品种多样化、实用性很强的草编工艺品;传到我姐姐这一代,主要是做出口的草编工艺品,以各种类型、不同风格的工艺包为主,草编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深受客人的喜欢。”
  周学玉自小耳濡目染,对草编有着深厚的感情,也从小学会了掐辫子、编辫子等手工技艺。随着草编工艺的不断延伸,对草编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因为自小喜欢美术,看到田间地头的野草、树枝、树根等常常是爱不释手,总觉得大自然中看似普通的花花草草可以升华为艺术品。
  周学玉毕业后在当地的山东鹏州机械制造集团总公司工作,从事公司财务工作,后来调到了公司的办公室。1998年企业开始改制,两年后,也就是2000年,她选择了辞职,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传统草编编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起初她是在客户的推动下,选择做塑编。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莱州的草编出口量十分大,这促使她对草编工艺萌生兴趣:草编工艺品为什么这么受大家欢迎?它的魅力又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周学玉带着这些疑问,多方追求与探究,收集了大量图片和历史资料,终于在机缘巧合之下,她结识了一位从事草编的老先生,掌握了很多珍贵的基础资料。看到那一幅幅精美的草编作品,周学玉深受触动,久久不能平静。在她看来,草编工艺绿色环保,让田间地头的麦秆、玉米皮、野草等看似毫无价值的东西,成为了让人爱不释手的艺术品,而且可以响应国家严禁焚烧秸秆的环保要求,做到废物利用,在某种程度上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贡献力量。同时,草编是对中华民族手工艺的一种传承,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实用链条之上,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审美愉悦和鉴赏功能。从那一刻起,她下定决心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草编工艺,为民族文化传承奉献自己的力量。
  于是,她把“弘扬民族工艺”作为创业宗旨,成立了山东田野草根工艺品有限公司,把手工制作带进了千家万户,让在家的农村妇女农闲时从事草编工艺的制作。

身体力行 匠心传承


  当一个人心中拥有一份坚定的信念,并执着地向着自己的目标行进时,就会忘记了时间,这是一个奋进的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周学玉亦是如此,她经常和团队为设计一个草编工艺品的主题而熬到深夜。草编工艺品在设计的过程中大多结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花草虫鸟”,有“梅兰竹菊”,也包括中国的一些传统美德在里面,比如孝道、礼义等。每一个主题,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既有观赏价值,又有收藏价值。
  周学玉也经常去参加一些工艺品和书画作品展,同时还和有关的大中专院校美术教师合作。在不断的学习与推进中,周学玉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莱州市文化局、沙河镇政府都予以了大力的支持,电视台和报社也纷纷进行了报道宣传,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草编工艺及文化。目前,他们的产品也已经入驻上海世界非遗文化城,多次受邀参加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会并获奖,同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传承人交流与学习。   2018年,周学玉被评为莱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莱州草辫代表性传承人。她说,“弘扬中华民族的工艺文化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会持之以恒。”

不忘初心 放眼未来


  取得这些显著的成绩之后,周学玉对未来有着更长远的规划,“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把中华民族工艺传播到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因为草编工艺本身就起源于中国本土,有着中华民族的深刻烙印,所以让草编工艺传承下去,是我们作为后代的责任。草编工艺是珍贵的文化财富,它需要走上国际舞台,被更多人所熟知,进而更好地了解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周学玉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参加非遗城的展会时,有一位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走了过来,看到形形色色的草编艺术品,孩子满脸欣喜与好奇,周学玉耐心地为他讲述了草编艺术品的选材和制作过程。孩子极为震惊,他想象不到,这么美的艺术品居然是来源于田间不起眼的秸秆、野草等。周学玉感触很深,希望以后可以立足于科技教育,把手工制作纳入到学校实践大课堂。现在,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接触更多的是电子设备,很少能有机会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周学玉让“草编工艺进校园”,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耐心、专注度并开发潜能。通过学生的亲身观摩,体验民俗文化技艺,激发对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兴趣;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工艺文化,又能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不仅是进学校,周学玉还希望立足于健康养老社会服务领域,和全国各地的养老养生健康产业园、老龄委、老年大学等机构加强合作,把手工制作拓展到中老年朋友中去,让老年朋友动手动脑,做到有事可做、老有所乐,丰富老年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样,还可以把老年人的手工艺品拿到中国的一些旅游景点,作为纪念品销售,给老人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劳动成果的平台。目前,公司已经和一些省市的老年大学建立合作,把手工制作纳入到老年大学,建立老年大学手工制作展览馆等。
  此外,将草编产品列入扶贫计划项目中,计划走入残联、贫困山区,为更多的大众服务,为残疾人提供创造自我价值的平台,帮助发展残疾人事业,为实现2020年底全国脱贫攻坚目标,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作出贡献。手工制作工艺画,是一门很实用的手工制作技能,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拓展就业渠道,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经济收益,既启发了他们观察生活中的美、大自然中的韵,通过艺术美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具有乐观向上的心态,又创造了艺术价值,提高了生活质量,最终走向致富之道。
  文化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和命运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意思是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大众的,只有这样的东西才会被老百姓认同,流通也才有生命力。如今改革开放的中国,正敞开怀抱向世界全方位展示她无穷无尽的文化魅力。越来越多的中國元素正在被世界了解与认同。周学玉秉承着这样的精神,相信也一定能够带着她的草编工艺走向世界舞台。

传承人档案


  周学玉:女,1965年生,山东莱州人,烟台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莱州市草编技艺能手、市级草辫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田野草根工艺品有限公司创始人。2016年8月,产品入驻上海世界非遗城;2017年11月,入选实干兴邦中国优秀企业家奋斗史刊物;2017年12月,公司提名入围“2018中国品牌建设共建单位”,个人荣获“2018品牌中国创新创业领导者”称号;2019年5月,荣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优秀非遗大师”和庆祝建国70周年全国第三届“中华杯”一等奖;2019年12月,获得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专业技能人才培训中心“草编培训师”资格认证。
其他文献
地铁,在地下奔驰的不仅是便捷。隨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地铁已成为其交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世界上不少大城市的地下已构成一个上下数层、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网,有的还在地下设有商业建筑群和娱乐场所,与地铁一起形成了一座地下城。还有很多城市的地铁与地面铁路、高架铁路等联合构成高速铁路网,极大缓解了城市日趋紧张的出行问题。  乘坐地铁不会堵车,可以节省时间,又非常便利,因而这种出行方式也得到了大家
期刊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歌,时而高亢嘹亮,时而低沉舒缓。在不同的旋律中,我们收获成长的果实,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逐渐学会独立,走向坚强。而我,很荣幸,在原本循规蹈矩的平凡青春里,成为祖国千千万万扶贫大军中的一分子。  下乡伊始,我有点惶恐不安。虽然我是主动申请下乡扶贫,但能不能待得住,要待多长时间,受不受村民欢迎,能不能和他们打成一片,心里却一点底都没
期刊
萊州草辫花纹结构美观、朴素,展现出一种原始美的特点,普普通通的麦秸花草在一双双巧手的编制下变成了精美多姿的艺术品。它可以是提篮、果盒、杯套等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品,也可以经过染色设计,变成精美的时尚潮品或装饰品。田野草根工艺画采用小麦秆、玉米皮、玉米棒、芦苇、麻布、麻绳、树皮、野草、贝壳、纸绳、纸布、真丝、中国丝绸等几百种纯天然、原生态环保材料,纯手工制作,轻便无污染,表现花鸟虫草、梅兰竹菊、雄鹰展翅
期刊
——便攜式免打扰的办公桌  当你在开放式的办公室里办公,键盘、鼠标、人声混合成一个相对嘈杂的空间,这种环境中时刻保持专注其实并不容易。日本某公司设计开发出一款便携式免打扰的书桌,它最大的特点在于,使用者能随时创造属于自己的空间。有趣之处是,据称其采用了特种吸音材料,头部两侧的隔板可消除周围的大部分声音。而正前方的隔板与传统办公隔板的高度类似,不会完全遮挡使用者的视线,但可以让使用者专注于屏幕。显然
期刊
黑洞吸积物理图像“最后一块拼图”完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观测到类星体核区为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提供吸积燃料的快速内流气体,完成了黑洞吸积物理图像的“最后一块拼图”。研究人员根据计算可以知道黑洞完成这一“吞吃”过程需要几百年,这期间类星体可以持续闪耀。本次研究最大的创新之处是利用了宇宙中常见的氢和氦原子特定状态下产生的红移吸收线,同时得到物质运动速度和物质到类星体的距离这两个信
期刊
外地人提起山西来,可能大多数都知道山西的煤、山西的面、山西的老陈醋,却很少听说这里的漆器。这并不是因为山西的漆器算不得精品,恰恰相反,平遥推光漆器,始于汉,盛于明清,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山西省晋中地区广为流传这样一句话:平遥有三宝,漆器、牛肉、长山药。处于“三宝”之首的漆器,就是名震中外、位列我国四大著名漆器、号称漆器中的高档奢侈品——平遥推光漆器。  2019年10月16日,秋风拂面,秋雨阵
期刊
风筝,又称纸鸢、风鸢、纸鹞、鹞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风筝起源于中国,两千余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的人民群众热衷于风筝制作和放飞活动,而山西太原的晋源区就是其中之一。  晋源区地理环境优越,依山傍水,地势平坦,四季分明,风力资源丰富,是一处把地域文化、名人文化、庙会文化、历史文化和风筝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宝地。诞生于这片土地的晋源风筝是三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间工艺品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中華文化宝库中的
期刊
艺术来源于生活,最平凡的美往往来自于劳动者的双手。一把麦草,几根秸秆,上挑下掐间摇身一变,瞬间就变换成了草帽、草籃、草扇等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这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莱州草辫,因源于莱州沙河一带的农村而得名,是一种以草本植物为主要原材料的传统编结手工艺,距今已有1 500多年的历史。  田间地头的麦秆、树枝、玉米皮等,这些随处可见、习以为常的自然之物,经手艺人的巧手编织,化身成为精美的
期刊
晋源风筝做工精美、扎工考究、画工细腻,充分显示了晋源区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它将工艺美术学、空气动力学、气象学、平衡学等融为一体,充分显示了太原风筝的魅力,成为三晋风筝的代表。杨元恒以晋源风筝为依托,不断吸收各地风筝制作精华,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其风筝作品色彩鲜艳、形态逼真,展示时栩栩如生,放飞时平衡稳定,可謂是动静皆宜,富有美感。  在采访中,杨元恒向记者展示了他制作的风筝,这些风筝大小不一、形态
期刊
萊州草辫的编织技艺有三根草掐法、五根草掐法和七根草掐法之分,掐法不同,花样也随之变化。但总的来说,各种掐法基本都是拇指掐正面,食指掐反面,而后再作压、挑处理。几根麦秆在草编艺人手里左右上下翻飞变化,迅即化作优美的艺术品,技法之精,堪称一绝。  “草编制品虽然用料简单,但编制工艺却很复杂。首先要把麦秆按粗细不同进行挑选分类,玉米皮则要选用中层皮,中层皮牢度强、弹性好、纤维软硬适宜;原料选好后,接着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