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医药史上,《神农本草》《本草纲目》等中草药典籍,在预防、治疗民众的“身病”方面,始终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钱本草》就不同了,它是唐人张说仿《神农本草》撰写的传世名篇,该文以药喻钱,借钱言药,明药理,述采集,谈用法,讲禁忌,在预防、治疗人们特别是官员的“心病”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作者张说(公元667~730年),字道济,洛阳人,历武、中、睿、玄四朝,玄宗时任中书令,封燕国公。开元盛世,一代名臣,且才华横溢,擅长文辞(时与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遂有了这篇传世奇文,千载之后读之,仍觉“药香”犹存。全文不长,照录如次: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役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危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使无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服投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这篇奇文,只有187字,言简意赅,故毋须翻译。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为阐释。
“药性”与功用。鉴于当时的世风,古人对于钱的性质与功用,往往看到钱的“副作用”与“负作用”。而在张说笔下,钱不仅有“味甘”的一面,能够“采泽流润”“疗饥寒”“解困厄”,因之让人艳羡,让人追慕,让人渴求,让人贪婪;同时,钱也有“大热,有毒”的一面,让人小心,让人适度,让人谨慎,让人警惕。这是因为,服用此“药”,一旦失却“均平”,往往导致“冷热相激,令人霍乱”,且这种“疫情”一旦流行开来,就会“役神灵,通鬼气”,后果就十分可怕了。由此可见,较之古代其它谈钱的文字,张说此论,不仅客观,而且辩证。高屋建瓴地看,钱之于“邦国”总体上是有利的(利邦国),但对官员却有“污贤达、畏清廉”的两面性。如果阁下自律甚严,金钱岂奈我何!如果阁下是“有缝的蛋”,“贤达”也终究扮演不下去。
采集之法。“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采摘此药,不分季节,无论寒暑,不计早晚,但务必循理,这个“理”大体同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理”或曰“道”包括天理、情理、道义、道德、法律等公理,所谓“伤神”,不仅有伤神明、神圣,也有伤神魂、神情,更有伤德操、品行。古人云:“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增广贤文》)”“无言暗室何人见,咫尺斯须已四知。(唐·周昙)”“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清·叶存仁)”这些例证,都为“采之非理”提供了注脚。
积散之道。“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危之患至。”对于个人,只积不散,守财奴一个,不仅于人、于己无益,且易招灾惹祸,贻害社会;反之,只散不积,寅吃卯粮,超前消费,无异于坐吃山空,败家子一个。积散之道,不仅指个人的收支之道,也指国家的积累与消费,生产与分配之道。“富财政、穷百姓”,国富民穷,只管积累不管消费,只顾生产不顾生活,都曾造成不良后果,也是有过教训的。
“炼药”之术。炼药之术,其实是对金钱的驾驭之术。张燕公的“七术”告诫人们,在钱的问题上,一定要坚持七项原则:收支统筹,积散兼顾是为道;对于钱不能爱如珍宝、为钱所迷是为德;“取与合宜”,进出平衡是为义;使用得体,开支正当是为礼;“博施济众”,扶危济困是为仁;借还守时,信守契约是为信;取之有道,无害于己是为智。这就要求,在錢的获取、消费和管理上,一定要符合社会的公理与正义,兼顾道德、法律与责任,才能真正达到道、德、义、礼、仁、信、智的境界。
鲁褒在《钱神论》中把“孔方兄”骂得狗血喷头,说钱“无翼而飞,无足而走”“无位而尊,无势而热”“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由此可见,张说的《钱本草》,较之鲁褒的《钱神论》,在创作时的情绪把握上,在对阐述对象的总体理解上,表达得更为平实和冷静,体现了更多的理性与客观,更符合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役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危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使无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服投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这篇奇文,只有187字,言简意赅,故毋须翻译。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为阐释。
“药性”与功用。鉴于当时的世风,古人对于钱的性质与功用,往往看到钱的“副作用”与“负作用”。而在张说笔下,钱不仅有“味甘”的一面,能够“采泽流润”“疗饥寒”“解困厄”,因之让人艳羡,让人追慕,让人渴求,让人贪婪;同时,钱也有“大热,有毒”的一面,让人小心,让人适度,让人谨慎,让人警惕。这是因为,服用此“药”,一旦失却“均平”,往往导致“冷热相激,令人霍乱”,且这种“疫情”一旦流行开来,就会“役神灵,通鬼气”,后果就十分可怕了。由此可见,较之古代其它谈钱的文字,张说此论,不仅客观,而且辩证。高屋建瓴地看,钱之于“邦国”总体上是有利的(利邦国),但对官员却有“污贤达、畏清廉”的两面性。如果阁下自律甚严,金钱岂奈我何!如果阁下是“有缝的蛋”,“贤达”也终究扮演不下去。
采集之法。“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采摘此药,不分季节,无论寒暑,不计早晚,但务必循理,这个“理”大体同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理”或曰“道”包括天理、情理、道义、道德、法律等公理,所谓“伤神”,不仅有伤神明、神圣,也有伤神魂、神情,更有伤德操、品行。古人云:“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增广贤文》)”“无言暗室何人见,咫尺斯须已四知。(唐·周昙)”“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清·叶存仁)”这些例证,都为“采之非理”提供了注脚。
积散之道。“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危之患至。”对于个人,只积不散,守财奴一个,不仅于人、于己无益,且易招灾惹祸,贻害社会;反之,只散不积,寅吃卯粮,超前消费,无异于坐吃山空,败家子一个。积散之道,不仅指个人的收支之道,也指国家的积累与消费,生产与分配之道。“富财政、穷百姓”,国富民穷,只管积累不管消费,只顾生产不顾生活,都曾造成不良后果,也是有过教训的。
“炼药”之术。炼药之术,其实是对金钱的驾驭之术。张燕公的“七术”告诫人们,在钱的问题上,一定要坚持七项原则:收支统筹,积散兼顾是为道;对于钱不能爱如珍宝、为钱所迷是为德;“取与合宜”,进出平衡是为义;使用得体,开支正当是为礼;“博施济众”,扶危济困是为仁;借还守时,信守契约是为信;取之有道,无害于己是为智。这就要求,在錢的获取、消费和管理上,一定要符合社会的公理与正义,兼顾道德、法律与责任,才能真正达到道、德、义、礼、仁、信、智的境界。
鲁褒在《钱神论》中把“孔方兄”骂得狗血喷头,说钱“无翼而飞,无足而走”“无位而尊,无势而热”“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由此可见,张说的《钱本草》,较之鲁褒的《钱神论》,在创作时的情绪把握上,在对阐述对象的总体理解上,表达得更为平实和冷静,体现了更多的理性与客观,更符合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