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现实生活已经具有足够的冲击力和戏剧性时,文学中的历史叙述还有必要吗?事实上,历史叙述在虚构文本中并非没有意义,甚至可以说,任何历史的表述都需要借助虚构得以完成。罗兰 · 巴特在《历史的话语中》将历史叙述看成一种“想象”的产物,在他看来,历史叙述并不能抵达终极的真实,而更多只是理解历史的一种“话语”。在《钟楼底》和《原野 河流 原野》两个文本中,历史充当着叙事的窗口,成为一种隐喻,带给读者复杂的情感体验。
许畅的《钟楼底》采用灵魂视角,将历史不留痕迹地编织进感官搭造的细节之中。小说写一座历经沧桑、几经修缮的钟楼,遭受了战争和革命的洗练,终究在火光中升华。小说的叙述者是一只“寄宿在钟声里的鬼”,这是一个巧妙的选择。“鬼”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达到“全知全能”的状态,同时“鬼”也具有自己的想法和态度,能够给叙述提供温度。
《钟楼底》的故事氛围和情节设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在这篇饱受赞誉的小说中,三岛由纪夫精心搭造了一个“比世间所有的美景都更加美丽”的金阁寺。然而,在结巴的少年沟口眼中,金阁寺的倒影、模型甚至幻境都比现实中的金阁寺更加完美,它总是在成长的关键时刻出现,高大美丽而冷酷无情。相比之下,少年的身体显得瘦弱而笨拙。这是一个由成长、情欲和暴力组成的故事,带有奇异的、转瞬即逝的美感。莫言在《三岛由纪夫猜想》中提到,金阁或许就是三岛的情欲对象,或许不仅如此,金阁寺还包含梦想、希望等虚幻的美好事物。面对可望而不可即的美丽,孱弱的少年不得不通过暴虐的手段实现他的目的,即在死亡的层面上与金阁寺达成和解,金阁寺也终将在烈火中步入美的极致。
《金阁寺》极力地呈现一种精致、虚幻而病态的美,这种美是不长久的,必将走向毁灭。沟口期望炮火摧毁金阁寺,并期待与之合而为一。因为,在他心目中,金阁寺是“昂贵的宝石”,而自己只有“脆弱而丑陋的肉体”,两者只有在毁灭中才能达到融合,因为“烧毁我的火,也定会烧毁金阁” 。
《钟楼底》也写战火中的庙宇和佛塔,但抢救和保存钟灵塔始终是故事的主线。小说中的敲钟人、小囡儿,还有许多聚集在钟灵塔周围的人们,他们在每一次劫难时都想方设法保护铜钟。他们对铜钟的去向闭口不言,把它藏匿在塔顶,用缄默保护着内心的神迹。炮火,离散、逃难的人们,失踪的佛像,碎裂的牌位……百年历史瞬息而过,一代代的人们在佛塔中繁衍生息。当佛塔修缮一新,一切仿佛开始走向正轨的时候,汹涌的革命之火再一次让铜钟危在旦夕。但作者告诉我们,此时的大火并不是为了破坏和毁灭,随着火光中的钟声,人们的生命真正和钟灵塔、和铜钟达成了谅解。
《金阁寺》里有一个“南泉斩猫”禅宗故事。众僧为了一只美丽的猫儿相互争执、对猫的喜爱引发了贪欲和愤怒,违背禅门清规。南泉和尚认为,猫是引起众僧贪嗔的罪魁祸首,必须除掉,因而挥刀斩杀了猫。而赵州和尚则不以为然,他脱下鞋子,顶履而走,告诉南泉不应本末颠倒,用禅者的超脱化解了内心的困惑。少年沟口一直在两种做法之间犹豫不决,当美丽的东西扰乱内心的平静时,是应该静静地观望,还是用暴力掩盖内心的波澜?直到柏木出现,沟口内心的恶被放大,他终于放火毁掉了金阁寺。
如果说“南泉斩猫”是《金阁寺》中的核心寓言,那么《钟楼底》引用的日本民间怪谈“单眼鱼”的故事,也给小说带来新的质素和更为复杂的内涵。信众将鱼放生在佛堂里,这种只有一只眼睛的鱼是神明的孩子,绝对不能捕食。如果说猫和单眼鱼都是美的极致,那么《金阁寺》选择毁灭美,而《钟楼底》则期待美能够被修缮和保存。
巫信的《原野 河流 原野》同样写到历史、战争和火光,相比于《钟楼底》较为宏阔的历史结构,作者更关注大历史中被掩盖的人性。小说的标题似乎在提示读者,叙事时间带有循环和轮回的性质。如果说原野是家国使命的桎梏,那么当原野被金色的欲望之火燃尽之后,秩序就会消散,人们将在河流中涤荡所有的尘埃。
被俘虏的士兵看似残暴、凶恶,但这些特质只是战争强行贴在他身上的标签。当大火燃尽了整片原野时,战争和历史赋予他的一切外在消失不见。离开充满沙尘和鲜血的战场,那些口号、冲锋和家国荣辱都失去了意义,而人性最透明、最本质的内在暴露出来。他回到了童年、母亲和生命的最初,这些东西像河流一样洗涤着他的内心。半透明的、野兔般纯洁的少女被比作奥菲利亚,如果她躺下,就会消失在飘满鲜花的河流。少女仿佛是士兵的分身,或是一个内心的幻境,一个被仔细保护的最初的自己。她的出现赋予了士兵哈姆雷特式的纠结、波动和自我怀疑。在故事的最后,士兵“重新变回那个年轻的、属于人间的角色”,野火正在燃燒,这正是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的再次萌发。
责任编辑 菡 萏
许畅的《钟楼底》采用灵魂视角,将历史不留痕迹地编织进感官搭造的细节之中。小说写一座历经沧桑、几经修缮的钟楼,遭受了战争和革命的洗练,终究在火光中升华。小说的叙述者是一只“寄宿在钟声里的鬼”,这是一个巧妙的选择。“鬼”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达到“全知全能”的状态,同时“鬼”也具有自己的想法和态度,能够给叙述提供温度。
《钟楼底》的故事氛围和情节设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在这篇饱受赞誉的小说中,三岛由纪夫精心搭造了一个“比世间所有的美景都更加美丽”的金阁寺。然而,在结巴的少年沟口眼中,金阁寺的倒影、模型甚至幻境都比现实中的金阁寺更加完美,它总是在成长的关键时刻出现,高大美丽而冷酷无情。相比之下,少年的身体显得瘦弱而笨拙。这是一个由成长、情欲和暴力组成的故事,带有奇异的、转瞬即逝的美感。莫言在《三岛由纪夫猜想》中提到,金阁或许就是三岛的情欲对象,或许不仅如此,金阁寺还包含梦想、希望等虚幻的美好事物。面对可望而不可即的美丽,孱弱的少年不得不通过暴虐的手段实现他的目的,即在死亡的层面上与金阁寺达成和解,金阁寺也终将在烈火中步入美的极致。
《金阁寺》极力地呈现一种精致、虚幻而病态的美,这种美是不长久的,必将走向毁灭。沟口期望炮火摧毁金阁寺,并期待与之合而为一。因为,在他心目中,金阁寺是“昂贵的宝石”,而自己只有“脆弱而丑陋的肉体”,两者只有在毁灭中才能达到融合,因为“烧毁我的火,也定会烧毁金阁” 。
《钟楼底》也写战火中的庙宇和佛塔,但抢救和保存钟灵塔始终是故事的主线。小说中的敲钟人、小囡儿,还有许多聚集在钟灵塔周围的人们,他们在每一次劫难时都想方设法保护铜钟。他们对铜钟的去向闭口不言,把它藏匿在塔顶,用缄默保护着内心的神迹。炮火,离散、逃难的人们,失踪的佛像,碎裂的牌位……百年历史瞬息而过,一代代的人们在佛塔中繁衍生息。当佛塔修缮一新,一切仿佛开始走向正轨的时候,汹涌的革命之火再一次让铜钟危在旦夕。但作者告诉我们,此时的大火并不是为了破坏和毁灭,随着火光中的钟声,人们的生命真正和钟灵塔、和铜钟达成了谅解。
《金阁寺》里有一个“南泉斩猫”禅宗故事。众僧为了一只美丽的猫儿相互争执、对猫的喜爱引发了贪欲和愤怒,违背禅门清规。南泉和尚认为,猫是引起众僧贪嗔的罪魁祸首,必须除掉,因而挥刀斩杀了猫。而赵州和尚则不以为然,他脱下鞋子,顶履而走,告诉南泉不应本末颠倒,用禅者的超脱化解了内心的困惑。少年沟口一直在两种做法之间犹豫不决,当美丽的东西扰乱内心的平静时,是应该静静地观望,还是用暴力掩盖内心的波澜?直到柏木出现,沟口内心的恶被放大,他终于放火毁掉了金阁寺。
如果说“南泉斩猫”是《金阁寺》中的核心寓言,那么《钟楼底》引用的日本民间怪谈“单眼鱼”的故事,也给小说带来新的质素和更为复杂的内涵。信众将鱼放生在佛堂里,这种只有一只眼睛的鱼是神明的孩子,绝对不能捕食。如果说猫和单眼鱼都是美的极致,那么《金阁寺》选择毁灭美,而《钟楼底》则期待美能够被修缮和保存。
巫信的《原野 河流 原野》同样写到历史、战争和火光,相比于《钟楼底》较为宏阔的历史结构,作者更关注大历史中被掩盖的人性。小说的标题似乎在提示读者,叙事时间带有循环和轮回的性质。如果说原野是家国使命的桎梏,那么当原野被金色的欲望之火燃尽之后,秩序就会消散,人们将在河流中涤荡所有的尘埃。
被俘虏的士兵看似残暴、凶恶,但这些特质只是战争强行贴在他身上的标签。当大火燃尽了整片原野时,战争和历史赋予他的一切外在消失不见。离开充满沙尘和鲜血的战场,那些口号、冲锋和家国荣辱都失去了意义,而人性最透明、最本质的内在暴露出来。他回到了童年、母亲和生命的最初,这些东西像河流一样洗涤着他的内心。半透明的、野兔般纯洁的少女被比作奥菲利亚,如果她躺下,就会消失在飘满鲜花的河流。少女仿佛是士兵的分身,或是一个内心的幻境,一个被仔细保护的最初的自己。她的出现赋予了士兵哈姆雷特式的纠结、波动和自我怀疑。在故事的最后,士兵“重新变回那个年轻的、属于人间的角色”,野火正在燃燒,这正是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的再次萌发。
责任编辑 菡 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