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是本着为人而设计的理念,把握住设计的灵魂,用设计的理性照亮人性,关怀人性,是对美的关照,道的通达。古典园林设计是人将自己的欲望诉求,在智慧的引导下,含纳天、地、人之精、气、神,包括着人文意象和人格旨趣,并通过技术将其物化而通向道的过程。文章从古典园林的设计来阐述其道的生成。
[关键词]园林设计 欲望 技术 道的生成
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一颗具有东方神韵的明珠,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它以其诗情画意的气息显现着古人的智慧和匠心,传达着造园者的人性和修养,生成着一种思维的秩序和艺术的特质——道。
一、欲望的显与隐
古典园林的生成首先源于人的欲望。不可否认人在不同阶段欲望是不同的,也可以说欲望是可以升级的,当人对当前居住环境满足后又会产生对新环境的欲望,由本初的欲望到另一阶段的欲望,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循环而是一个不断上升的循环过程,下一个过程所追求的精神欲求高于上一层次的欲望。我想园林设计的出现就是人对更高层次的居住与环境的思考,不再满足于一个居住的住所而追求一个诗意的居住地,这种队当前欲望满足时提出新的欲望,是人的一种欲望诉求。人所欲望的场地不在局限于一个可以寄居、安身的场所,迈向于对生活环境美的精神追求,可行可居可游成为人生活的导向。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农家小院的清幽,到“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士大夫宅第的幽雅,再到“穿花夺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穿芭蕉坞,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潺,泻出石洞......”的私家园林的深邃、高雅,至皇家园林的“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在这一上升的过程中,园林设计的得以显现,欲望在设计中得以显现,欲望成就了设计。这是一个古典园林生成的过程,也是一个个满足欲望创造欲望的过程,这种欲望的无止境,生成了极具人文气息和具有潜在精神意义的文化信息载体。当这种极具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的园林设计展现在受众面前,供人观赏、陶醉、研酌时,其所表达的是受众对其的折服,欲望被设计所遮蔽。真可谓“欲望成为了设计的显现和遮蔽”,同时这种欲望的显与隐成就了古典园林设计的辉煌盛世。
二、物化是如何发生的
“技术是一种物化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将人所欲望的审美和功能要求用技术的方式表征出来,承载着物的功能和人的情感,园林设计亦如此。造园是将人所欲望的生活环境生活情境经过构思规划而物化的产物,造园是一种技法的展现,中国古典园林与诗词、书法、绘画统称为四艺,四者互通,造园技艺很多手法来自于书法绘画技法。“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与园林设计中空间的忽张忽合,忽张忽弛相呼应;“点墨之间见万丈高,尺寸之间见百里远”不也是造园中以小见大,用一种抽象的手法来创造一种称之为“意”的无限的想象空间;园林的空间序列讲求多空间多视点,步移景异,不正是散点透视的绘画方式?“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有诗词的韵律,美如画的景色,如此诗情画意的来抒写个园,单从技术上讲,将诗词书画炉火纯青的技艺展现于造园中。园艺之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计成的《园冶》,是一部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详尽的整理记载了园林设计的营景之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技艺的精髓,是欲望的完美展现,也是造园的精华,是最终和最高目的的审美旨趣,因技之精而成意境之美,是技是道?古典园林的生成离不开技术技巧,但当这种技术通达了美的意境,较之技术本身便更上一层,这不再是纯技术型的而是技术所成就的艺术性效用,是在精神上对美的关照,技而进乎道。
三、美的关照,道的通达
(1)何谓道
“设计是一种欲技道的创制活动”,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大道,这种大道涵盖了设计中遵循的一般规律,智慧和最终形成的道路。总之一个“道”字的丰富内涵寓意万千,道者路也,真理之路,智慧之路,艺术精神。这里狭义的将“美”认为是一种大道,将美的创制与道等同,那么首先就要对美有一定的认识。说文中是最早对其作出含义解释的:“美者,甘也,从羊大”,同时又认为美与善同意,这是对美最质朴的解释,西方哲学家将美引申为感觉学,将美定义为纯精神的活动,既然是谈设计,那么就要从设计自身出发,思忖设计与美的关系,设计之美即艺术与美,引德谟克利特的一句话“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便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这确实是鞭辟入里之论,同样设计之物之美也要与聪明才智相结合,体现物之物性,人之人性,才是设计之道,由此来看我们又回到我们最初的设计之道这一问题。单是想要产生出在优雅精致美好的意义上的东西还不能称之为美,美还需要更多的东西——文化。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引导设计的智慧。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美存在于象天法地,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意匠美。由技术以深入于技术后面的精神,更进而要把握到此精神具有者的具体人格,使物释放物之物性,使人彰显人之人性,这便是设计的过程。园林设计融合了诗情画意之美,融合了人的生命感悟,融合了对美的关照。园林设计是将人意欲的景因技物化而来的全盘美化、一束花的历程、实境。这种美的创制就可谓之大道,这种美的生成也是“道”,前者是路,是途径,后者是艺术精神,二者皆可谓“道”,都蕴含无上的智慧。
(2)人本——道的通达
《中庸有言》“率性之谓道,”设计中遵循人的人性才能叫做道,古典园林设计中无处不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园林设计中的美是如何产生的呢?诚然,既然是设计就要在智慧的指引之下,以技术为支撑,由技入道,来言说美,体悟道。
《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法人法天地法自然。法天象地法天象地是在哲学思想上的一句深刻总结。古人认为天地宇宙运行演化之中有一种无形的“道”在支配着万物四时的行进,而从天地之无为中,体会到天地无为而能主宰万物的现象中,创造出了道家思想。“天地之行,冥冥中的一个“道”,就是法天象地的根本,所以法天象地者,行其道也”。不在一个宏观的角度来谈论法天象地,我们将其哲学思想将一个层面来理解,法天象地是指为天地之缩影,而天地,也可看作人身之放大,所谓‘天法象我,我法象天’。这样就又归属到人这个较小的宇宙。那么这句话即可理解为法人法自然。 在中国的古代哲学中也讲究天地人合一谓之“道”。《庄子达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与我并生,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神奇浪漫的思想贯穿于园林设计的始终。不论是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遵循着人园合一的原则,以人为尺度,园拟人化,人拟园化,融入的是生机,人与园的互动。人进入其中,体会到的时一种种浪漫的情节,利用花木山石的象征意义,富于园林生命和情感。说到浪漫自然少不了山水之景,“一山三水”“山为造园之骨,水为造园之脉”无园不山,无园不水。园林设计中的山和水并非高俊巍峨,气势磅礴的真山大河之水。只是一种象征,造园之山即为石,但用石十分讲究,“瘦漏透皱怪”,是选石造境的标准,各有其意,瘦显示挺拔的身骨,漏显示畅通的血脉,透显示的是剔透的意态,皱是一种多变的英姿,怪自然是奇异之型奇异之态。园林中的水本虽静却赋予灵动,它模拟自然界的江河湖海,溪涧池潭,与周围的亭台楼榭四时花木相映成趣,处理上有着丰富的变化。如苏州园林,山水十分写意,极具抽象,以小见大,尺寸之间见万丈远,都在受众的心中人格化,用一种人格化的处理营造人性化的意境。
皇家园林颐和园,是对人内在的模仿。“园林的布局和景点命名以人体内景图为本,智慧海喻人脑,排云殿喻咽喉,云锦、玉华殿喻两耳,宿云檐喻人的面部,知春亭喻人的心脏,龙王庙喻人之肾,以人的人体为本来修建这这座旷世园林”,其智慧在于使人游览之时“达到呼神存真,六腑安和,五脏生华,返老还童”的境界,如此意境如此智慧真可谓是大道之途.它所体现出来的是在满足人对这种特殊环境的需要,在满足人当时欲望的同时引导人更高的审美需求。这种对人体的模仿并不空洞而是一种智慧的显现,其空间布局顺畅自如,别有一番趣味。古典园林中的法人更多的是体现在一种对人的关怀,法的是人性,展现出来的是人情,将人的最本真需求物化,呈现在世人面前,将人与欲的这种虚拟对话形式,展现成人与物的面对面对话,人的活动体现在物中,物体现出人的人性,同是又散发出自身的本性来言说着自己,人又活动在眼前的这个物于人共同承载的场所中来构筑城一个新的场所,是人与人所欲场所的一个互动。古典园林的设计主体是人,同时也是为“人”而设计。本着为“人”而设计的理念,将人作为设计的尺度来衡量设计,把握住了设计的灵魂,设计的理性,用理性的设计照亮人性,不失为“道”的生成。
古典园林设计的核心问题,始终是意境问题,它是个体艺术家毕生追求的最高目标。造园是一种人品、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就因为它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才是一种“道”的外在表现。天不变,道亦不变,在形而上的层面。中国园林称为“得意”的就是这样一种极高境界,所以我们常说中国园林是性灵的。园林之道也是做人之道,含纳天、地、人之精、气、神,包括着人文意象和人格旨趣。这种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统一,正体现出一种精神品格。在传统文化的文化视野中,其正可以反映人心、人性的寄托,以此为旨,体现人格的理想。造园作为全面的艺术,也正是体现出收放有度、张驰有节、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张璪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源”就是修养,由心源而产生的“心象”,中国人的思维特征是整体性的思维,即用所有的感官去感悟大千世界中的一切生命,然后再宏观地把握最本质的东西, 中国人一直在研究宇宙本质——道 。中国人思维是整体的,为提高境界艺术家都注重画外功夫,求得就是整体意境的提高,所以造园和中国文化是相通的,它体现了一个造园家的全部修养,包括学识,人品,甚至知识结构乃至对生命的感悟。
结语:古典园林设计是欲技道三者的显现。作为设计活动,它必然存在欲技道三者之间的融合,而人是这个过程的创作主体,人将自己的欲望,在智慧的指导下与诗意相联系,并通过技术将其物化,出现了园林这个场所,实现了三者之间的交流和转化,同是也满足了人的本初的欲望,传承论文化得精髓,展现了高层次的审美情趣,确为大道哉!
参考文献:
[1]李万军.当代设计批判[M].人民出版社.2010.
[2]徐观复.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3]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艺术问题[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王昀.颐和园总体布局的意义[J].华中建筑.1992.
[5]《天地有大美而不言》[J].东西南北·观察教育.
作者简介:王云龙,男,武汉纺织大学2011级研究生,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关键词]园林设计 欲望 技术 道的生成
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一颗具有东方神韵的明珠,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它以其诗情画意的气息显现着古人的智慧和匠心,传达着造园者的人性和修养,生成着一种思维的秩序和艺术的特质——道。
一、欲望的显与隐
古典园林的生成首先源于人的欲望。不可否认人在不同阶段欲望是不同的,也可以说欲望是可以升级的,当人对当前居住环境满足后又会产生对新环境的欲望,由本初的欲望到另一阶段的欲望,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循环而是一个不断上升的循环过程,下一个过程所追求的精神欲求高于上一层次的欲望。我想园林设计的出现就是人对更高层次的居住与环境的思考,不再满足于一个居住的住所而追求一个诗意的居住地,这种队当前欲望满足时提出新的欲望,是人的一种欲望诉求。人所欲望的场地不在局限于一个可以寄居、安身的场所,迈向于对生活环境美的精神追求,可行可居可游成为人生活的导向。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农家小院的清幽,到“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士大夫宅第的幽雅,再到“穿花夺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穿芭蕉坞,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潺,泻出石洞......”的私家园林的深邃、高雅,至皇家园林的“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在这一上升的过程中,园林设计的得以显现,欲望在设计中得以显现,欲望成就了设计。这是一个古典园林生成的过程,也是一个个满足欲望创造欲望的过程,这种欲望的无止境,生成了极具人文气息和具有潜在精神意义的文化信息载体。当这种极具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的园林设计展现在受众面前,供人观赏、陶醉、研酌时,其所表达的是受众对其的折服,欲望被设计所遮蔽。真可谓“欲望成为了设计的显现和遮蔽”,同时这种欲望的显与隐成就了古典园林设计的辉煌盛世。
二、物化是如何发生的
“技术是一种物化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将人所欲望的审美和功能要求用技术的方式表征出来,承载着物的功能和人的情感,园林设计亦如此。造园是将人所欲望的生活环境生活情境经过构思规划而物化的产物,造园是一种技法的展现,中国古典园林与诗词、书法、绘画统称为四艺,四者互通,造园技艺很多手法来自于书法绘画技法。“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与园林设计中空间的忽张忽合,忽张忽弛相呼应;“点墨之间见万丈高,尺寸之间见百里远”不也是造园中以小见大,用一种抽象的手法来创造一种称之为“意”的无限的想象空间;园林的空间序列讲求多空间多视点,步移景异,不正是散点透视的绘画方式?“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有诗词的韵律,美如画的景色,如此诗情画意的来抒写个园,单从技术上讲,将诗词书画炉火纯青的技艺展现于造园中。园艺之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计成的《园冶》,是一部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详尽的整理记载了园林设计的营景之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技艺的精髓,是欲望的完美展现,也是造园的精华,是最终和最高目的的审美旨趣,因技之精而成意境之美,是技是道?古典园林的生成离不开技术技巧,但当这种技术通达了美的意境,较之技术本身便更上一层,这不再是纯技术型的而是技术所成就的艺术性效用,是在精神上对美的关照,技而进乎道。
三、美的关照,道的通达
(1)何谓道
“设计是一种欲技道的创制活动”,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大道,这种大道涵盖了设计中遵循的一般规律,智慧和最终形成的道路。总之一个“道”字的丰富内涵寓意万千,道者路也,真理之路,智慧之路,艺术精神。这里狭义的将“美”认为是一种大道,将美的创制与道等同,那么首先就要对美有一定的认识。说文中是最早对其作出含义解释的:“美者,甘也,从羊大”,同时又认为美与善同意,这是对美最质朴的解释,西方哲学家将美引申为感觉学,将美定义为纯精神的活动,既然是谈设计,那么就要从设计自身出发,思忖设计与美的关系,设计之美即艺术与美,引德谟克利特的一句话“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便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这确实是鞭辟入里之论,同样设计之物之美也要与聪明才智相结合,体现物之物性,人之人性,才是设计之道,由此来看我们又回到我们最初的设计之道这一问题。单是想要产生出在优雅精致美好的意义上的东西还不能称之为美,美还需要更多的东西——文化。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引导设计的智慧。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美存在于象天法地,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意匠美。由技术以深入于技术后面的精神,更进而要把握到此精神具有者的具体人格,使物释放物之物性,使人彰显人之人性,这便是设计的过程。园林设计融合了诗情画意之美,融合了人的生命感悟,融合了对美的关照。园林设计是将人意欲的景因技物化而来的全盘美化、一束花的历程、实境。这种美的创制就可谓之大道,这种美的生成也是“道”,前者是路,是途径,后者是艺术精神,二者皆可谓“道”,都蕴含无上的智慧。
(2)人本——道的通达
《中庸有言》“率性之谓道,”设计中遵循人的人性才能叫做道,古典园林设计中无处不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园林设计中的美是如何产生的呢?诚然,既然是设计就要在智慧的指引之下,以技术为支撑,由技入道,来言说美,体悟道。
《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法人法天地法自然。法天象地法天象地是在哲学思想上的一句深刻总结。古人认为天地宇宙运行演化之中有一种无形的“道”在支配着万物四时的行进,而从天地之无为中,体会到天地无为而能主宰万物的现象中,创造出了道家思想。“天地之行,冥冥中的一个“道”,就是法天象地的根本,所以法天象地者,行其道也”。不在一个宏观的角度来谈论法天象地,我们将其哲学思想将一个层面来理解,法天象地是指为天地之缩影,而天地,也可看作人身之放大,所谓‘天法象我,我法象天’。这样就又归属到人这个较小的宇宙。那么这句话即可理解为法人法自然。 在中国的古代哲学中也讲究天地人合一谓之“道”。《庄子达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与我并生,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神奇浪漫的思想贯穿于园林设计的始终。不论是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遵循着人园合一的原则,以人为尺度,园拟人化,人拟园化,融入的是生机,人与园的互动。人进入其中,体会到的时一种种浪漫的情节,利用花木山石的象征意义,富于园林生命和情感。说到浪漫自然少不了山水之景,“一山三水”“山为造园之骨,水为造园之脉”无园不山,无园不水。园林设计中的山和水并非高俊巍峨,气势磅礴的真山大河之水。只是一种象征,造园之山即为石,但用石十分讲究,“瘦漏透皱怪”,是选石造境的标准,各有其意,瘦显示挺拔的身骨,漏显示畅通的血脉,透显示的是剔透的意态,皱是一种多变的英姿,怪自然是奇异之型奇异之态。园林中的水本虽静却赋予灵动,它模拟自然界的江河湖海,溪涧池潭,与周围的亭台楼榭四时花木相映成趣,处理上有着丰富的变化。如苏州园林,山水十分写意,极具抽象,以小见大,尺寸之间见万丈远,都在受众的心中人格化,用一种人格化的处理营造人性化的意境。
皇家园林颐和园,是对人内在的模仿。“园林的布局和景点命名以人体内景图为本,智慧海喻人脑,排云殿喻咽喉,云锦、玉华殿喻两耳,宿云檐喻人的面部,知春亭喻人的心脏,龙王庙喻人之肾,以人的人体为本来修建这这座旷世园林”,其智慧在于使人游览之时“达到呼神存真,六腑安和,五脏生华,返老还童”的境界,如此意境如此智慧真可谓是大道之途.它所体现出来的是在满足人对这种特殊环境的需要,在满足人当时欲望的同时引导人更高的审美需求。这种对人体的模仿并不空洞而是一种智慧的显现,其空间布局顺畅自如,别有一番趣味。古典园林中的法人更多的是体现在一种对人的关怀,法的是人性,展现出来的是人情,将人的最本真需求物化,呈现在世人面前,将人与欲的这种虚拟对话形式,展现成人与物的面对面对话,人的活动体现在物中,物体现出人的人性,同是又散发出自身的本性来言说着自己,人又活动在眼前的这个物于人共同承载的场所中来构筑城一个新的场所,是人与人所欲场所的一个互动。古典园林的设计主体是人,同时也是为“人”而设计。本着为“人”而设计的理念,将人作为设计的尺度来衡量设计,把握住了设计的灵魂,设计的理性,用理性的设计照亮人性,不失为“道”的生成。
古典园林设计的核心问题,始终是意境问题,它是个体艺术家毕生追求的最高目标。造园是一种人品、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就因为它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才是一种“道”的外在表现。天不变,道亦不变,在形而上的层面。中国园林称为“得意”的就是这样一种极高境界,所以我们常说中国园林是性灵的。园林之道也是做人之道,含纳天、地、人之精、气、神,包括着人文意象和人格旨趣。这种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统一,正体现出一种精神品格。在传统文化的文化视野中,其正可以反映人心、人性的寄托,以此为旨,体现人格的理想。造园作为全面的艺术,也正是体现出收放有度、张驰有节、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张璪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源”就是修养,由心源而产生的“心象”,中国人的思维特征是整体性的思维,即用所有的感官去感悟大千世界中的一切生命,然后再宏观地把握最本质的东西, 中国人一直在研究宇宙本质——道 。中国人思维是整体的,为提高境界艺术家都注重画外功夫,求得就是整体意境的提高,所以造园和中国文化是相通的,它体现了一个造园家的全部修养,包括学识,人品,甚至知识结构乃至对生命的感悟。
结语:古典园林设计是欲技道三者的显现。作为设计活动,它必然存在欲技道三者之间的融合,而人是这个过程的创作主体,人将自己的欲望,在智慧的指导下与诗意相联系,并通过技术将其物化,出现了园林这个场所,实现了三者之间的交流和转化,同是也满足了人的本初的欲望,传承论文化得精髓,展现了高层次的审美情趣,确为大道哉!
参考文献:
[1]李万军.当代设计批判[M].人民出版社.2010.
[2]徐观复.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3]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艺术问题[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王昀.颐和园总体布局的意义[J].华中建筑.1992.
[5]《天地有大美而不言》[J].东西南北·观察教育.
作者简介:王云龙,男,武汉纺织大学2011级研究生,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