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学习语文所必需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从中年级开始,要求学生逐步掌握概括能力,然而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大部分学生存在着概括能力不强,甚至缺失,教师要结合自身教学观察与实践,在课堂上立足教材,通过有效指导与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提高概括能力,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关键词] 中高年级;概括;能力;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就阅读与写作方面,对中年级学段有如下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而高年级学段的要求则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从中不难发现,中、高年级学段目标要求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事件梗概”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又是“简单描述叙事性作品场景、人物、细节”的铺垫。中年级学段阅读的概括能力训练直接关系着高年级段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中年级学段认真培养好学生的概括能力,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简要概括
一篇课文的课题常常是这篇课文的眼目,教师可以通过围绕课题,扩充语句的方法,将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如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课题已经将人物与事情说得很清楚了,学生在通读全文以后,可以结合课题,通过增加一些自己的语言,将主要内容概括出来。这篇课文主要讲的就是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又如五年级下册的《大江保卫战》,课文写的就是人民子弟兵英勇抗洪的故事,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只需要加上时间,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即可。课文讲的就是1998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故事。
类似这样,将课文主要内容浓缩在课题上的文章,学生只需要在课题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扩充,就可以将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二、整合概括
有一些课文结构清晰,层次清楚,学生在准确分段的基础上,将每一段的中心句或段意连接起来,便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比如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课文分别从冬、春、夏、秋四个季节介绍了烟台海给人的不同感受,最后由海写到了烟台人的生活。学生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只要将每一自然段中烟台海的特点提取出来,再进行整合即可:课文展示了烟台海四季的不同特点,冬日凝重、春天轻盈、夏天浪漫、秋日高远,展现了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
像这样结构分明、层次清楚的课文,学生只要能够将每一段的重点提取出来,再进行串联,就能概括出课文内容。
三、修改概括
有的文章内容上有中心句, 结构上有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概括出全文大意。
如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课文通过对浅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以及夜晚香港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热闹、美丽的香港。学生在通读全文后,会发现作者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二、三、四、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在概括课文内容时,只需要将各段中心句串联起来,再做一些修改即可,即:作者通过优美的笔触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像这样有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的文章,在概括段意、文章主要内容时,就要紧紧抓住这些重点句子来进行概括。
四、归纳概括
有一些叙事性比较强的课文,从题目上似乎能看出其大致内容,但通读以后会发现文中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语言描写,这些描写体现了主人公的人物特点,比如《李时珍夜宿古寺》《诚实与信任》等,当遇到这样的文章,教师就要从文段中提取出最关键的语句,对其稍加修改,再进行概括。
如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讲的是李时珍和他的徒弟夜宿古寺的事情。但如果用课题扩充法进行概括,那未免太过简单,也很难体现出李时珍的人物形象。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正确分段的基础上,先选取段落中最为重要的语句,概括出段意,再将段意合并,概括出文意。按照分段,就会发现课文第一部分讲的是李时珍和弟子夜宿古寺的原因,第二部分说的是他们的感受,最后讲了他们在古寺中做了什么。明确了大致内容后,指导学生围绕着这几个点来选取重要语句。关于夜宿古寺的原因,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如“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人物)、“察访药材”、“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原因)、“一座破败的古寺”(住所),将其稍加修改,连接起来就是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说的是他们住在古寺中的感受,学生会发现其中有很多人物对话,这时,可以继续使用取舍法,选取主人公最主要的语言来进行概括,主人公最主要的语言,自然是:“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第三部分讲的是他们在古寺中做了些什么,也有大量的人物语言,教师可以继续让学生选择主人公最主要的话,稍作修改,进行概括,即“趁着大好月色,李时珍和弟子将当天的寻访所得记录了下来”。
通过取舍法,选取段落中最主要的语句以及主人公的语言,稍加修改,概括出了三段段意,最后将其联系起来,略作调整,便是全文的文意了。
类似这样写人叙事类的文章,教师就可以采用取舍法,选取重要语句,稍作修改,概括段意、文意。
五、解疑概括
还有一些课文,教师可以针对课题进行设疑,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其合并起来,做一些修改,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一看到这个课题,学生就会想到一些问题,比如“谁是白衣战士?”“为什么称她是白衣战士?”“永远在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自然就能寻找到答案。原来白衣战士是护士长叶欣,因为非典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那么葉欣自然就是白衣战士,最后叶欣虽然因感染非典去世,但她的事迹一直留在人们的心中,所以又说她是永远的白衣战士。当学生将这些问题的答案找到,再将其进行一些修改,连接起来,那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护士长叶欣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关心照顾病人,身先士卒,最后因感染非典,不幸去世,但她的伟大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的故事。
通过这样的设疑解疑的方法,学生将答案用自己的话串联起来,就可以较好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这里要指出的是,以上这些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并不是独立、割裂的,概括文章内容时,可能会用到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这要根据文章内容与特点而定。当然,概括段意、文意还有许多方法,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
概括能力是学生进入中年级学段后要逐渐掌握的能力,把事情说得简明扼要、清楚明白,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苏教版的教材中很少有要求单独训练概括能力的课文,但概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依然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学段的重点,老师要在课堂上立足教材,通过有效指导与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提高概括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映潮.概括能力训练的妙法[J].中学语文教学,2017,(02):73.
[2]徐丽萍.用好课文例子 立体建构方法 提升概括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5,(12):194-195.
责任编辑 周正旺
[关键词] 中高年级;概括;能力;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就阅读与写作方面,对中年级学段有如下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而高年级学段的要求则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从中不难发现,中、高年级学段目标要求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事件梗概”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又是“简单描述叙事性作品场景、人物、细节”的铺垫。中年级学段阅读的概括能力训练直接关系着高年级段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中年级学段认真培养好学生的概括能力,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简要概括
一篇课文的课题常常是这篇课文的眼目,教师可以通过围绕课题,扩充语句的方法,将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如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课题已经将人物与事情说得很清楚了,学生在通读全文以后,可以结合课题,通过增加一些自己的语言,将主要内容概括出来。这篇课文主要讲的就是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又如五年级下册的《大江保卫战》,课文写的就是人民子弟兵英勇抗洪的故事,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只需要加上时间,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即可。课文讲的就是1998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故事。
类似这样,将课文主要内容浓缩在课题上的文章,学生只需要在课题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扩充,就可以将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二、整合概括
有一些课文结构清晰,层次清楚,学生在准确分段的基础上,将每一段的中心句或段意连接起来,便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比如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课文分别从冬、春、夏、秋四个季节介绍了烟台海给人的不同感受,最后由海写到了烟台人的生活。学生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只要将每一自然段中烟台海的特点提取出来,再进行整合即可:课文展示了烟台海四季的不同特点,冬日凝重、春天轻盈、夏天浪漫、秋日高远,展现了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
像这样结构分明、层次清楚的课文,学生只要能够将每一段的重点提取出来,再进行串联,就能概括出课文内容。
三、修改概括
有的文章内容上有中心句, 结构上有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概括出全文大意。
如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课文通过对浅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以及夜晚香港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热闹、美丽的香港。学生在通读全文后,会发现作者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二、三、四、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在概括课文内容时,只需要将各段中心句串联起来,再做一些修改即可,即:作者通过优美的笔触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像这样有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的文章,在概括段意、文章主要内容时,就要紧紧抓住这些重点句子来进行概括。
四、归纳概括
有一些叙事性比较强的课文,从题目上似乎能看出其大致内容,但通读以后会发现文中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语言描写,这些描写体现了主人公的人物特点,比如《李时珍夜宿古寺》《诚实与信任》等,当遇到这样的文章,教师就要从文段中提取出最关键的语句,对其稍加修改,再进行概括。
如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讲的是李时珍和他的徒弟夜宿古寺的事情。但如果用课题扩充法进行概括,那未免太过简单,也很难体现出李时珍的人物形象。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正确分段的基础上,先选取段落中最为重要的语句,概括出段意,再将段意合并,概括出文意。按照分段,就会发现课文第一部分讲的是李时珍和弟子夜宿古寺的原因,第二部分说的是他们的感受,最后讲了他们在古寺中做了什么。明确了大致内容后,指导学生围绕着这几个点来选取重要语句。关于夜宿古寺的原因,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如“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人物)、“察访药材”、“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原因)、“一座破败的古寺”(住所),将其稍加修改,连接起来就是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说的是他们住在古寺中的感受,学生会发现其中有很多人物对话,这时,可以继续使用取舍法,选取主人公最主要的语言来进行概括,主人公最主要的语言,自然是:“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第三部分讲的是他们在古寺中做了些什么,也有大量的人物语言,教师可以继续让学生选择主人公最主要的话,稍作修改,进行概括,即“趁着大好月色,李时珍和弟子将当天的寻访所得记录了下来”。
通过取舍法,选取段落中最主要的语句以及主人公的语言,稍加修改,概括出了三段段意,最后将其联系起来,略作调整,便是全文的文意了。
类似这样写人叙事类的文章,教师就可以采用取舍法,选取重要语句,稍作修改,概括段意、文意。
五、解疑概括
还有一些课文,教师可以针对课题进行设疑,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其合并起来,做一些修改,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一看到这个课题,学生就会想到一些问题,比如“谁是白衣战士?”“为什么称她是白衣战士?”“永远在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自然就能寻找到答案。原来白衣战士是护士长叶欣,因为非典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那么葉欣自然就是白衣战士,最后叶欣虽然因感染非典去世,但她的事迹一直留在人们的心中,所以又说她是永远的白衣战士。当学生将这些问题的答案找到,再将其进行一些修改,连接起来,那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护士长叶欣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关心照顾病人,身先士卒,最后因感染非典,不幸去世,但她的伟大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的故事。
通过这样的设疑解疑的方法,学生将答案用自己的话串联起来,就可以较好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这里要指出的是,以上这些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并不是独立、割裂的,概括文章内容时,可能会用到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这要根据文章内容与特点而定。当然,概括段意、文意还有许多方法,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
概括能力是学生进入中年级学段后要逐渐掌握的能力,把事情说得简明扼要、清楚明白,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苏教版的教材中很少有要求单独训练概括能力的课文,但概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依然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学段的重点,老师要在课堂上立足教材,通过有效指导与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提高概括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映潮.概括能力训练的妙法[J].中学语文教学,2017,(02):73.
[2]徐丽萍.用好课文例子 立体建构方法 提升概括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5,(12):194-195.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