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课外阅读;精读;范读;
写作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3—0045—01
一、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阅读这种主客体之间的“对话”是悄无声息的。通过这种“对话”,使读者的心灵和古今上下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产生了共鸣。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思维随着作者的笔锋穿过时间的隧道,回到久远的过去;飞越重洋,徜徉于异国他乡,“精骛八极,视通万里”,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地取材,为他们的作文积累素材。那么,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做到这一点?笔者觉得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一)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课堂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课堂阅读教学仍处于一种封闭性的状态。这主要表现为教案的控制性和传导的单向性。课堂上,教案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师生的教学活动,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本是充满随机变化的课堂教学实际成了一场“教案剧”的演出。但要注意,课堂教学要有教案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初中学生语言的积累,光靠课堂教学和课本远远是不够的,必须要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通过广泛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二)要求学生分清精读与泛读,尤其重视学生经典阅读。中学生可选择读的课外书籍非常多,但是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那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要求学生分清精读与泛读的意义,重视经典阅读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速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是现代社会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要让学生分清泛读与精读的不同意义,这样才会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二、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一)锤炼学生的语言文字,注重学生的语词与文采。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地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地提升。
(二)要求学生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内容之前,要对文章框架有具体的设计和规划。如,一篇文章,哪些要详写,哪些要略写,在写作之前一定要构思好。掌握这种篇章规划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依据我的教学经验,初中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课外阅读中的精读来解决。之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精读名家散文,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名家散文的认真分析与研读来逐渐领悟文章篇章结构的设计方法与技巧。在精读了一些名家散文后,学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练习,便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编辑:刘於诚
写作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3—0045—01
一、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阅读这种主客体之间的“对话”是悄无声息的。通过这种“对话”,使读者的心灵和古今上下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产生了共鸣。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思维随着作者的笔锋穿过时间的隧道,回到久远的过去;飞越重洋,徜徉于异国他乡,“精骛八极,视通万里”,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地取材,为他们的作文积累素材。那么,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做到这一点?笔者觉得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一)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课堂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课堂阅读教学仍处于一种封闭性的状态。这主要表现为教案的控制性和传导的单向性。课堂上,教案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师生的教学活动,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本是充满随机变化的课堂教学实际成了一场“教案剧”的演出。但要注意,课堂教学要有教案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初中学生语言的积累,光靠课堂教学和课本远远是不够的,必须要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通过广泛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二)要求学生分清精读与泛读,尤其重视学生经典阅读。中学生可选择读的课外书籍非常多,但是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那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要求学生分清精读与泛读的意义,重视经典阅读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速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是现代社会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要让学生分清泛读与精读的不同意义,这样才会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二、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一)锤炼学生的语言文字,注重学生的语词与文采。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地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地提升。
(二)要求学生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内容之前,要对文章框架有具体的设计和规划。如,一篇文章,哪些要详写,哪些要略写,在写作之前一定要构思好。掌握这种篇章规划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依据我的教学经验,初中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课外阅读中的精读来解决。之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精读名家散文,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名家散文的认真分析与研读来逐渐领悟文章篇章结构的设计方法与技巧。在精读了一些名家散文后,学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练习,便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