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宏观上,作为社会安全的一部分,学校安全直接涉及整个社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学生家庭的幸福,建设和谐校园也相应地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微观上,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安全事故不仅会使学生的身体受到伤害,而且会危及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会产生持久的消极影响。因此,如何防止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驱散这片笼罩在学校上空的阴云,净化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是每个教育者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安全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
安全的校园环境是保证未成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很难想象,一个连起码的人身、财产和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的学校能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大量事实说明,安全的校园环境具有明显的“心理效应”,塑造或改变着学生的认知、人格,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校园安全的意义首先在于,它可以为学生带来内心的安全感,这是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的首要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和学习过程中,那些经常受欺负的中小学生往往缺乏信心,比较自卑,胆小怕事,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和心理挫折感,而且经常感到抑郁、焦虑、孤独,甚至会产生自杀念头。而这些特征又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更加不受欢迎,缺少朋友或者没有朋友,缺乏学习兴趣,成绩下降,因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辍学、自甘堕落等严重后果。安全的校园环境可以转化为学生安全的“心理环境”或内在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与一个人早年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安全感一样,对人格的发展会产生持久的积极影响。与那些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学生相比,具有足够安全感的学生显得比较自信,能够积极地与人交往,受人欢迎,朋友多,在同伴中享有较高的地位,能够与同学形成亲密的关系,而且善于解决各种社交问题。在学习中,他们喜欢解决富于挑战性的智力问题,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高的学习动机,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些积极的人格特征反过来又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有利的条件,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发展。成年以后,他们更可能成为勇于进取、敢于负责、自尊自强的人,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具有较强的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和对挫折的耐受力。
二、开展校园安全教育,消除安全隐患
教师应该如何确保校园安全,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呢?教师的职责除了配合社会各个部门做好相应的工作之外,更主要地表现在开展安全教育和对学校安全问题的行动研究上。
开展校园安全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的安全意识,培养足够的学校安全感,培养保障正常学习和生活、避免各种意外伤害的基本技能,形成有利于保障人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在教育过程中,开设校园安全课程,结合上下学、人际交往、课间活动、上下楼、体育活动、集会、用水用电、意外侵袭等情境,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安全教育重在实效,重实际的行为表现、操作、演练,而不是仅仅要求对书面知识进行记忆。确保校园安全课程收到实效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上课”,真正把“知”落实到“行”,或者说“学以致用”,而且要对“行”和“用”的情况进行监督和具体评价。
具体的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除了生动、切实的讲解之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危险情境中相应的角色,集体讨论解决不安全问题的方法,结合案例汲取经验和教训,请从事相应职业的人士(如消防员、公安人员、交警、卫生防疫人员)讲解自救知识,演练自救技能,看戒毒展览,听那些成为“受害者”的学生现身说法等方式.让学生对校园安全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强烈的自救、自防意识。
但是,安全教育要收到长久的效果,归根结底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防护和自我救助。教师可以天周、月为单位,或者从以天为单位逐渐过渡到以周为单位,再逐渐过渡到以月为单位,定期给每个学生布置“安全任务”或“安全作业”,让学生对自己履行所学的安全规则的情况进行自我检查,写自我反省日记,不断提高学生确保自身安全的自觉性,形成良好的具有安全性的行为习惯。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还应结合学校和各个班级存在的安全问题,开展干预性的行动研究,逐步消除学校或班级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学校的行动研究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和学校管理者,可以是行动研究者,也可以与专业研究人员进行合作。教师研究或干预的对象是学校或班级中存在的危害学校安全的问题。研究方法可以多样化,比如根据需要采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或实物分析法等。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不仅可以有效地、及时地干预和预防学生的各种危险行为,消除各种安全隐患,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研究素质和工作能力。
(责 编 晓 月)
一、安全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
安全的校园环境是保证未成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很难想象,一个连起码的人身、财产和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的学校能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大量事实说明,安全的校园环境具有明显的“心理效应”,塑造或改变着学生的认知、人格,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校园安全的意义首先在于,它可以为学生带来内心的安全感,这是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的首要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和学习过程中,那些经常受欺负的中小学生往往缺乏信心,比较自卑,胆小怕事,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和心理挫折感,而且经常感到抑郁、焦虑、孤独,甚至会产生自杀念头。而这些特征又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更加不受欢迎,缺少朋友或者没有朋友,缺乏学习兴趣,成绩下降,因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辍学、自甘堕落等严重后果。安全的校园环境可以转化为学生安全的“心理环境”或内在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与一个人早年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安全感一样,对人格的发展会产生持久的积极影响。与那些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学生相比,具有足够安全感的学生显得比较自信,能够积极地与人交往,受人欢迎,朋友多,在同伴中享有较高的地位,能够与同学形成亲密的关系,而且善于解决各种社交问题。在学习中,他们喜欢解决富于挑战性的智力问题,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高的学习动机,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些积极的人格特征反过来又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有利的条件,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发展。成年以后,他们更可能成为勇于进取、敢于负责、自尊自强的人,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具有较强的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和对挫折的耐受力。
二、开展校园安全教育,消除安全隐患
教师应该如何确保校园安全,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呢?教师的职责除了配合社会各个部门做好相应的工作之外,更主要地表现在开展安全教育和对学校安全问题的行动研究上。
开展校园安全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的安全意识,培养足够的学校安全感,培养保障正常学习和生活、避免各种意外伤害的基本技能,形成有利于保障人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在教育过程中,开设校园安全课程,结合上下学、人际交往、课间活动、上下楼、体育活动、集会、用水用电、意外侵袭等情境,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安全教育重在实效,重实际的行为表现、操作、演练,而不是仅仅要求对书面知识进行记忆。确保校园安全课程收到实效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上课”,真正把“知”落实到“行”,或者说“学以致用”,而且要对“行”和“用”的情况进行监督和具体评价。
具体的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除了生动、切实的讲解之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危险情境中相应的角色,集体讨论解决不安全问题的方法,结合案例汲取经验和教训,请从事相应职业的人士(如消防员、公安人员、交警、卫生防疫人员)讲解自救知识,演练自救技能,看戒毒展览,听那些成为“受害者”的学生现身说法等方式.让学生对校园安全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强烈的自救、自防意识。
但是,安全教育要收到长久的效果,归根结底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防护和自我救助。教师可以天周、月为单位,或者从以天为单位逐渐过渡到以周为单位,再逐渐过渡到以月为单位,定期给每个学生布置“安全任务”或“安全作业”,让学生对自己履行所学的安全规则的情况进行自我检查,写自我反省日记,不断提高学生确保自身安全的自觉性,形成良好的具有安全性的行为习惯。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还应结合学校和各个班级存在的安全问题,开展干预性的行动研究,逐步消除学校或班级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学校的行动研究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和学校管理者,可以是行动研究者,也可以与专业研究人员进行合作。教师研究或干预的对象是学校或班级中存在的危害学校安全的问题。研究方法可以多样化,比如根据需要采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或实物分析法等。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不仅可以有效地、及时地干预和预防学生的各种危险行为,消除各种安全隐患,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研究素质和工作能力。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