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笔者就自己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尝试加分层”教学法进行了阐述。这种教学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示范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和学生的互补作用。
关键词:尝试 分层 教学 数学 学生
义务教育的实施,所有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我认真探索和大胆实践,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依据“面向全体,分层辅导”的原则,采取“尝试加分层”的教学方法,较好地落实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尝试教学法与分层教育的提出
尝试教学法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它是由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尝试练习去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中的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其教学程序分为: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它的课堂教学结构为基本训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尝试练习、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分层教育就是在教学中我有意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不公开,教师心中有数)。在设计尝试题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虑上中下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三者兼顾。使下等层次达到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中等层次达到大纲的较高要求;上等层次提出更高的教学目标,让他们能够得到充分的發展机会。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尝试
采用尝试教学法,若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只是按照七个步骤来教学,学生反而会生厌,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时,经常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题目,打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去寻找答案。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中设计了下题:等腰△ABC由于洒上了墨水,只能看清底边BC和AC的一部分,谁能完整地画出△ABC?又如讲“■的化简”时,有的学生总忘记去掉根号时要加绝对值,我就说:“冬天出门时,别忘了穿上大衣”。
三、精心备课,设计好尝试题
应用尝试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好尝试题。要搞好尝试教学,就必须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好尝试题。在备课时,要“备学生,备教材”:知道哪些学生在哪个层次,知道教学大纲的要求,知道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从这些方面来设计尝试题,才能起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在设计准备练习时,题目不要多,不要难,在3至5分钟内使上中下层次的学生都能解出来。主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启发学生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如,讲“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时准备练习:
1.什么是分式方程?
2 .解方程: ■+■-■=0
3.总结解这类方程的步骤。
在设计第一次尝试题时,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来设计尝试题,要注意课本例题和课后练习的使用。主要体现教学重点,要使中层以上的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做对,下层学生通过讨论或教师提示可以做对,教师将重点内容讲解,以示强调。
第一次尝试题:(投影)
1.解方程:■+■-■=1(学生做,教师强调此方程的解法)
2.填空:方程■+■=■的最简公分母是 ,去分母整理得。当x=时,最简公分母为0;若解此方程有增根,则增根可能是 。
3.解方程:■-■=1
4.解方程: ■+■=7
在设计第二次尝试题时,学生通过第一次尝试已初步掌握了新知识、方法。因此在设计尝试题时,要设计一些巩固新知识方法的题目,主要是课后练习和习题。还要设计一些灵活的题目,主要体现教学难点,要使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等弱点暴露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在编排上具有一定的坡度,先易后难。时间控制在下层学生能够将巩固新知识的题目做完,中层以上的学生能够通过讨论或教师的提示基本全部做完。不必让所有的学生全部做完,特别是一些灵活的题目。教师要重点讲解这部分尝试题,使下层学生能够听懂理解,中层以上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弱点能够得到强化。
第二次尝试题:(投影)用换元法将下列方程转化为简单方程
1. (■)■-5(■)+6=0
2. ■+■=■
3. x2+x+1=■
4. ■+1-■=■
5. (x2+■)-2(x+■)+3=0
总之,教师在设计尝试题时,要源于课本不要丢开课本;要分层教育,不要“一刀切”;要全面系统,有的放矢,不要搞题海战;要尽量将课外作业放到课内处理,不要搞课内不够课外补。
四、互批互改,充分讨论,恰当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尝试教学法,是通过学生做尝试题,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相互讨论,去理解课本中概念、公式、法则的内涵或例题的示范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做尝试题时,不要为了做尝试题将自学课本流于形式。自学是带着尝试题有目的有步骤地自学课本。教师要有时间保证学生自学课本。学生做尝试题时,要让学生充分讨论或做完后互批互改进行讨论。教师在一旁给予恰当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自学的障碍,纠正做尝试题的错误。发现共性的问题要加以讲解,特别要注意下层学生,鼓励他们自学,帮助他们树立自学的信心。
五、理解尝试教学法,优化课堂结构
尝试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只是为教师组织教学过程指示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但是对于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既要让学生充分尝试,又要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时间是不够的。在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增加一步或减少一步,几步互相调换或合并是可以的。
我将尝试教学法的基本式变为:把准备练习放到课前,上一节课结束,就出示下一节课的准备练习。有时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有意在准备练习中加入新课的内容,不要多,不要难,让学生把新课预习一下就可以解决。下一节课开始,立即检查准备练习的解答情况。接着导入新课,进行新课。这样为接受、理解、消化、提高当堂教学的内容赢得了时间。
应用尝试教学法,为分层教育提供了一种简便操作的方法,较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示范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和学生的互补作用。
关键词:尝试 分层 教学 数学 学生
义务教育的实施,所有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我认真探索和大胆实践,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依据“面向全体,分层辅导”的原则,采取“尝试加分层”的教学方法,较好地落实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尝试教学法与分层教育的提出
尝试教学法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它是由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尝试练习去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中的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其教学程序分为: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它的课堂教学结构为基本训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尝试练习、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分层教育就是在教学中我有意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不公开,教师心中有数)。在设计尝试题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虑上中下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三者兼顾。使下等层次达到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中等层次达到大纲的较高要求;上等层次提出更高的教学目标,让他们能够得到充分的發展机会。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尝试
采用尝试教学法,若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只是按照七个步骤来教学,学生反而会生厌,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时,经常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题目,打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去寻找答案。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中设计了下题:等腰△ABC由于洒上了墨水,只能看清底边BC和AC的一部分,谁能完整地画出△ABC?又如讲“■的化简”时,有的学生总忘记去掉根号时要加绝对值,我就说:“冬天出门时,别忘了穿上大衣”。
三、精心备课,设计好尝试题
应用尝试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好尝试题。要搞好尝试教学,就必须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好尝试题。在备课时,要“备学生,备教材”:知道哪些学生在哪个层次,知道教学大纲的要求,知道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从这些方面来设计尝试题,才能起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在设计准备练习时,题目不要多,不要难,在3至5分钟内使上中下层次的学生都能解出来。主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启发学生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如,讲“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时准备练习:
1.什么是分式方程?
2 .解方程: ■+■-■=0
3.总结解这类方程的步骤。
在设计第一次尝试题时,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来设计尝试题,要注意课本例题和课后练习的使用。主要体现教学重点,要使中层以上的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做对,下层学生通过讨论或教师提示可以做对,教师将重点内容讲解,以示强调。
第一次尝试题:(投影)
1.解方程:■+■-■=1(学生做,教师强调此方程的解法)
2.填空:方程■+■=■的最简公分母是 ,去分母整理得。当x=时,最简公分母为0;若解此方程有增根,则增根可能是 。
3.解方程:■-■=1
4.解方程: ■+■=7
在设计第二次尝试题时,学生通过第一次尝试已初步掌握了新知识、方法。因此在设计尝试题时,要设计一些巩固新知识方法的题目,主要是课后练习和习题。还要设计一些灵活的题目,主要体现教学难点,要使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等弱点暴露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在编排上具有一定的坡度,先易后难。时间控制在下层学生能够将巩固新知识的题目做完,中层以上的学生能够通过讨论或教师的提示基本全部做完。不必让所有的学生全部做完,特别是一些灵活的题目。教师要重点讲解这部分尝试题,使下层学生能够听懂理解,中层以上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弱点能够得到强化。
第二次尝试题:(投影)用换元法将下列方程转化为简单方程
1. (■)■-5(■)+6=0
2. ■+■=■
3. x2+x+1=■
4. ■+1-■=■
5. (x2+■)-2(x+■)+3=0
总之,教师在设计尝试题时,要源于课本不要丢开课本;要分层教育,不要“一刀切”;要全面系统,有的放矢,不要搞题海战;要尽量将课外作业放到课内处理,不要搞课内不够课外补。
四、互批互改,充分讨论,恰当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尝试教学法,是通过学生做尝试题,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相互讨论,去理解课本中概念、公式、法则的内涵或例题的示范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做尝试题时,不要为了做尝试题将自学课本流于形式。自学是带着尝试题有目的有步骤地自学课本。教师要有时间保证学生自学课本。学生做尝试题时,要让学生充分讨论或做完后互批互改进行讨论。教师在一旁给予恰当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自学的障碍,纠正做尝试题的错误。发现共性的问题要加以讲解,特别要注意下层学生,鼓励他们自学,帮助他们树立自学的信心。
五、理解尝试教学法,优化课堂结构
尝试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只是为教师组织教学过程指示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但是对于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既要让学生充分尝试,又要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时间是不够的。在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增加一步或减少一步,几步互相调换或合并是可以的。
我将尝试教学法的基本式变为:把准备练习放到课前,上一节课结束,就出示下一节课的准备练习。有时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有意在准备练习中加入新课的内容,不要多,不要难,让学生把新课预习一下就可以解决。下一节课开始,立即检查准备练习的解答情况。接着导入新课,进行新课。这样为接受、理解、消化、提高当堂教学的内容赢得了时间。
应用尝试教学法,为分层教育提供了一种简便操作的方法,较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示范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和学生的互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