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农历九月初九,是一个属于老年人的节日——重阳节。本期杂志,我们采访了一些热衷拍照的老人,以关注、思考老人与摄影的关系。有时觉得生命规律有一种雷打不动的无情,每个个体到达一定的阶段后,体力、行动力和学习能力都会不可避免地逐渐下降。但是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了这些老人凭借着热情重新创造着自己的晚年生活,超越了自然的限制。就像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诗中之意:不要说日到黄昏天色已晚,晚霞仍旧灿烂无比。
  在北京某军区家属社区,有一支平均年龄将近八十岁的活跃社团,大家为摄影这一共同爱好而结缘。不要小看这些老人家,他们可并非都是新手,有些社员学习摄影已经长达十几年。据社团负责人介绍,这里一直设有系统的摄影知识培训课程,并且每周会安排一到两次外拍采风活动。如果市内有不错的摄影展,也会组织大家集体观展。正是这样有组织、有秩序的集体社团,为这些爱好摄影的老人提供了学习知识、切磋交流的平台,让他们找到了大家庭的感觉。
  刘建霞是这个摄影社团的活跃分子,也是组里公认的“大师”。今年77岁的她接触摄影将近20年了。初次见面,刘建霞就热情地向笔者展示她拍的各种照片,滔滔不绝地讲述那些得意作品背后的小故事,说到兴奋的地方还会爽朗地大笑起来。从神秘的青海湖到广阔的坝上草原,从山柔水美的桂林到风情万种的丽江,刘建霞的足迹几乎遍布了中国。她说自己是个“玩心太重”的老太太,总是想要多走走多看看。在旅途中遇见的那些打动她的美景,她都想用相机记录下来。
  刘建霞原本是一名儿科医生,工作的岁月里,她并没什么闲暇时间发展业余爱好,正式接触摄影还是在退休之后。
  刘建霞对摄影的热爱源于一次不经意的旅行。大约二十年前,她去庐山旅游,在当地认识了一个爱好摄影的朋友,那段时间经常跟着这位朋友在山里走一走,拍拍照片。当时刘建霞使用的还是简单的胶片傻瓜相机,对摄影没有什么概念,就是看到好看的风景,喜欢随手拍下来。当她回到北京,不经意地把这次出行的照片拿给一个摄影老师过目,老师竟然大赞了她的“作品”,认为她很有潜力,应该在这方面继续学习钻研下去。
  获得了专业人士的肯定,刘建霞从此对摄影燃起浓厚的热情。她说:“以前只是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拍下来,那以后我便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喜欢的东西拍得更美。”至今回忆起来,刘建霞还是非常感谢那位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让她满怀信心地在摄影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了下去。
  接下来,她报名了摄影课,开始系统地学习摄影的各种原理和技巧,一有时间就出去外拍,锻炼观察能力和拍照的感觉,这一学,竟然坚持了近二十年。对她而言,摄影不只是消磨闲暇时间的爱好,更是一种支撑生命的激情。她开玩笑地说:“其实我觉得自己身体也不是特别好,平时在家做一会儿家务都累,但是你让我出去拍照,我真的跑得比谁都快,其他的老头老太太都会抱怨‘你跑得太快啦,我们都追不上你!’”说完刘建霞又咯咯咯地笑起来。
  别看刘建霞在生活中对人随和,但对拍照这事她可一点都不马虎。前几年,她独自一人去张家界旅游采风,由于人生地不熟,出于安全考虑,她在当地报名了旅行团。在参团过程中,导游一直催促游客早点下山进行消费项目,刘建霞觉得自己都没有时间仔细地欣赏和拍摄当地的美景,就和导游商量能否晚点下山。导游没有同意她的要求,这个倔强的老太太竟然当时就退了团,当天下午一个人返回了景区。没有团队的束缚,她终于能自由自在地拍自己想拍的照片了。说到这儿,刘建霞又有点不好意思:“后面的行程就完全在计划外了,找旅馆、一个人住,去这儿去那儿……其实自己一个老人也挺害怕的,但是一想到我能好好拍照片,觉得冒一下险也值得了。那次拍了很多喜欢的片子。”
  前几年,刘建霞觉得光掌握拍照的技巧已经不够用了,必须得与时俱进,学习后期处理技巧。为此她特地买了电脑,开始学习图像处理软件。当时听说北京西单有个专门教后期图像编辑的课,刘建霞毫不犹豫地报名去试听了。去了才发现,周围一起上课的同学几乎全是有基础的年轻人,像她这样连电脑都不会用的老人家在人群中实在太扎眼了。第一节课,刘建霞就懵了,仅仅是最简单入门的内容,对她来说也与天书无异,就算瞪大眼睛竖起耳朵,也完全不明白老师在说什么。这可把刘建霞急坏了,为了跟上课程进度,这个不服输的老太太坚持每次课都按时到场,上课时把每一张PPT都用相机拍下来,拿回家一边对照着上面的内容,一边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练习处理图片。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赶紧请教同学和老师。幸运的是,大家都对这位勤奋又好学的老太太非常友善和耐心。刘建霞回忆说:“有几次到了教室发现没有座位了,授课老师就会把自己的座位让出来给我坐,然后自己站着讲课,大家对我都特别好。”
  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刘建霞如今也成为了一名“PS达人”,图像的后期处理变为她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爱好和消遣了。刘建霞每天有空就抽出一两个小时,坐在电脑前,看看哪些照片可以“动动手脚”。除了基本的修片以外,老太太还喜欢自己搞点小“创作”,比如把鸟、花、树等等自己喜欢的意象放在一张照片中,或者给喜欢的风景加点云雾,有的照片还真是处理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一般人几乎看不出有什么破绽。“不为别的,就是给自己看。我自己觉得这个照片做得好看,就特别开心。”
  “我很庆幸有这样一个爱好,让我对生活的兴趣没有消失。”像刘建霞一样对摄影有着热情的老人,在这个社区还有很多。虽然每个人的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大家对摄影的热爱都是一致的。这些老人喜欢摄影的初衷可能不同,在摄影中获得的感受也有所区别。笔者也邀请了几个刘建霞的“同学”,请他们谈谈自己对于摄影这项爱好的心得。
  崔天华今年82岁了,加入摄影社团也有很多年头了。他说:“一开始只是喜欢在旅游的时候拍“到此一游照”,后来拍着拍着就越来越感兴趣,但当时也不懂得顺光、逆光、光圈、景深什么的,不过却经常注意到同样的拍摄环境和拍摄条件下,有的人能拍得更好。”这激起了他学习摄影的兴趣,想拍出一些更美的、不只是纪念照的照片,在拍照中也有了“创作”的意识。他说:以前给家里人拍照,就只会拍那种‘一二三,茄子’的照片,而现在往往都用抓拍的方式。”另外,比起书画乐器之类的项目,摄影对于老年人来说,也是比较容易上手、进步比较明显、更容易和别人分享的一项爱好。“努力学习一段时间,发现自己进步很快,收获也多。”这也带给了他不小的成就感。   薛殿华最喜欢参加摄影社团组织的采风活动,他觉得自从爱上了摄影,自己才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晚年生活既丰富又健康。一群老人定期集体去野外走一走,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老人之间还可以借这个机会切磋技巧,交流感情,真可谓赏心乐事。“有一次,我们几个老人,三天爬了四次长城,就为了拍秋色。”说到这儿,薛大爷得意地笑了。“生活当中处处都有美,摄影可以让我们懂得观察世界。能不能随时发现美,能不能捕捉下来,既考验技巧,又是对自己文化底蕴和情操的体现。”
  刘耀华对照片的后期处理很感兴趣,从Photoshop到美图秀秀,都是她常常接触的软件。这一次她还特意把自己的照片用“会声会影”做成了小视频带过来放映给大家。她说:“我拍照的水平可能比较一般,但对电脑特别感兴趣。网络就像个海洋,什么都能在里面找到。你想学什么、买什么、吃什么,都可以在网上搜索。我也会经常在网上学习摄影知识,有时在论坛里跟网友交流交流,现在有200多个网友呢。有的时候别人过生日,我就自己制作电子贺卡或者小视频送给他们,大家都可喜欢啦。”
  今年74岁的陈穗金和老伴都是摄影爱好者,如今一起在摄影社团学习。她是个说着说着话就会有点害羞的老太太。她告诉笔者,其实学习摄影,相比起拍美丽的山水风光,她和老伴更希望能好好地记录家人和生活。“过去的事不可能再回来啦,只想把与家人最珍贵的回忆都珍藏下来,有时间看一看,回忆起来就特别温馨。”这时,旁边的人调侃她说:“穗金和她老伴可幸福啦,每次出去采风拍照还要牵着手呢!”她当时就腼腆地笑着摆起手来,说:“不是不是,我老伴身体不好,和他一起要慢慢走,牵着手走才不会摔倒。”她还特意给笔者展示了一张她和老伴在海边的逆光剪影,是他俩用三脚架自拍的。夕阳下的大海波光粼粼,画面中的老爷爷举起相机在取景,老太太背着手跟在身后默默看着,这温馨浪漫的瞬间被定格在镜头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最浪漫的事,也不过如此吧。
  走出社区的时候,笔者还沉浸在感慨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正说出了这些热爱摄影的老人的生活和境界。摄影为这些老人们的生活带去的不仅仅是情趣,更是一种动力和激情。透过取景框,每个老人都会渐渐摸索到自己独一无二的情感归属——摄影,是看不够的风景,是不想停下的脚步,是不服输的挑战,是发现美的眼光,是无止境的求知欲,是穿越漫长时光后,最想珍藏的爱。
其他文献
OFPIX摄影工作室是一个私人成立的社会纪实摄影推广机构,由“1416教室“博主任悦和北京奇遇花园咖啡馆的主人詹斌共同设立。2011年,OFPIX开始了一项新的尝试——引领青年摄影师探索照片和纸张结合的魅力,并在国内率先举办摄影书工作坊,目前已在北京举办了两期,与上海鲲鲤画廊合作举办一期。  微型印社  在任悦看来,照片的天性是适合在纸上观看的,尤其是叙事性、报道性的故事,挂到墙上显得太直白,而在
期刊
作为一项刚刚投入通讯社实战实用的技术,摄影机器人在本届伦敦奥运会上被广泛使用。这些“机器人”借助摇杆等辅助方式,在赛场增添了许多拍摄角度,同时也将摄影记者从一些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让人激动的技术进步  参与奥运会这样级别的赛事拍摄,无疑是令人激动的。但对于供职于通讯社的摄影记者而言,在激动之余,不可避免地会对拍摄任务有所焦虑与抱怨。  摄影记者的工作看上去充满刺激和挑战,需要充分地调动想象
期刊
本期《职业摄影师》用12页的篇幅刊出了2012哈苏大师的摄影作品和获奖感言。哈苏大师比赛是世界上最知名的摄影比赛之一,从2001年开始举办,旨在寻找全球范围内最优秀、最富有创意的摄影作品。今年的比赛分为11个类别:建筑、时尚/美丽、艺术、新锐、婚礼/社会、肖像、编辑、野生动物、日常、风景/自然和产品。来自全球的大众评委和由编辑、摄影师组成的专家评委从2500位参赛者中评出11位获奖者,他们分别获得
期刊
【技巧】  尼康中国:#尼康学堂# 拍摄肥皂泡破碎瞬间:1.采取高速快门,连拍模式。2.最好用快门线。3.手动调好焦距,在气泡破裂之前就按下快门,并多拍几次。拍摄时注意光线,要把气泡的质感表现出来。一般采用暗背景、逆光或者侧逆光。  7月27日09:56 来自新浪微博企业版  顶尖摄影集:#摄影技巧# 拍出梦幻照片的8个小技巧:1.耐心多次拍摄;2.利用不同焦距的镜头;3.使用浅景深、大光圈的镜头
期刊
近年来,摄影书受到国内外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喜爱,对这一现象,摄影评论人琼克 · 柯尔柏(Joerg Colberg)算是深有体会。自2010年末起,柯尔柏就开始在他创办的摄影博客“认真”(Conscientious)上刊载自己对摄影书出版领域的众多摄影师、出版商的采访。而对于独立出版的摄影书,柯尔柏更是倍加关注,还和荷兰摄影评论人赫斯特 · 凯瑟(Hester Keijser)一道创办了一个帮助推广
期刊
编者按:近日,“快拍快拍网”上一组四川凉山深处小学生过铁索桥的照片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在热心网友的推动下,“快拍快拍网”成立了“摄影作品义卖频道”,动员该网站的注册网友们参与摄影作品义卖活动,所得款项将用于修建新的桥梁和改善学校环境。截止到8月3日,“快拍快拍网”的义卖频道已经收到了热心网友们的上千张照片。这些照片的作者中既有摄影名家,也有普通的摄影爱好者,他们上传的照片展现了身边多姿多彩的生活和丰
期刊
编者按:这篇文章来自于著名摄影博客Photocritic,作者兰迪 · 克鲁赞(Randy Kruzan)是该博客的主人——荷兰摄影师Haje Jan Kamps的朋友。2009年,兰迪印制了自己的第一本摄影集——一本只有12页的小书。本文讲述了这本小书的成形过程,也分享了他在这一过程中的各种体验。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他“从一个拿着相机的傻瓜变成一个有自己的书的傻瓜”的故事。  开始  我的生活一
期刊
今年二月,刚刚成立于温哥华的“88Books”出版社推出了10本摄影书。这家出版社以新锐中国艺术家为关注对象,偏离主流和市场,注重个人表达是这些书籍的共同特点。80后女孩江玥的作品集《一般》(Inessential)就是其中的一本。与许多精美的摄影画册比起来,《一般》的设计相当简洁,该书收入了24张照片,除了封底有中英文书名和作者姓名外,没有任何其他文字。封面照片是白墙上有一处红色的油漆,形状宛若
期刊
在奥运会上最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斗争,不是征服而是努力奋斗。  ——顾拜旦  因为工作的关系,奥运会期间我每天都要翻看近万张新闻图片,几乎涵盖全世界最优质的新闻图片资源。而如此重大的赛事里,过多的相似画面带来很多重复劳动的同时,也让我经常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奥运会照片才算是好照片?  现在我可以尝试着这样说:好照片,要有神。  神,自然是相对于“形”而言的。对
期刊
8月9日,正值2012年伦敦奥运会比赛进行之时,一场名为《1/1300000000中国脸》的奥运公益影像展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广场拉开帷幕。此次展览是摄影师汤辉举办的首次个人影展,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第一次办影展就参与到北京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活动中。”该展览是汤辉倾尽12年心血,深入体育英雄们的训练与生活,以独有的视角,用镜头记录下46位奥运冠军,104位世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