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等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大量的引进师资,因此运载师资选拔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分析高校师资选拔误区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师资选拔工作如何能够更好地做到重学历不唯学历、重成绩不唯成绩,把真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选拔到高校队伍中来。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师资 选拔 误区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规模不断发展,高校队伍也随之发展壮大,同时,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中对生师比的严格要求迫使大量的学校在近年来大量的引进师资。每年各大院校都要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大量的人才到充实到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去。在高校师资选拔工作的过程中,许多院校存在着误区,这些误区在一些方面相当突出,笔者认为大体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
一、重学历轻实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章第十一条第五款中规定“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也就是说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师资必须从本科学历及本科学历以上的人才中选拔,但是不管是教育部还是各级所属领导部门在对高等院校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能力的评估时,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要求,即硕、博士研究生所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了尽快达到和提高研究生所占比例,各高校均在引进师资时对应聘对象的学历层次作为严格的要求,许多高校非研究生不进。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数量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才因为市场的需求有明显的增加,但总的来说仍然是求大于供,总量还是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高校在学费改革之前教师收入普遍偏低,从待遇来说很难吸引高学历人才,前几年除地理位置好、待遇高的一些重点大学之外,对大部份院校来说引进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都是相当困难的,甚至在高校工作的教师也大量流失到社会其他行业中去。但是基于目前对各院校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条件的重要控制指标,各高校在引进师资时,都希望通过引进研究生来改善师资学历的结构比例,造成了对高学历人才求贤若渴的整体态势。
但也是由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必然造成了各大院校选拔师资唯学历至上的教条主义作法,盲目地引进研究生,特别是一些普通院校和专科院校,由于前几年研究生紧缺,师资队伍的中研究生缺口较大,研究生所占师资比例相对较小,许多院校在考察研究生时,放宽要求,降低标准,良莠不分。许多研究生从本身素质和条件来说并不适合做高校教师,例如所学专业同就读专业不一致近年来非常突出,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只有4门课程,其中二至三门课程为基础课,许多在基础课方面有优势的人员只要准备一至二门专业课,就可以轻松被录取,大量的数学、外语等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其他专业报考;第二,就市场需求的调节,哪个专业从业人员收入高就报考哪个专业,如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等专业,许多人放弃所学专业换专业报考;第三,从整个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来看,研究生的市场需求较本科生来说比例较大,许多人为了能够攻读研究生,选择竞争小、容易录取的专业报考,也全然不顾自己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兴趣特长。上述种种原因使有些研究生对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所知甚少,不得而知,这样的教师怎样满足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要求。而一些表现突出,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的本科生却因为学历原因被高校拒之门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曾经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就一针见血的指出:“高学历运动”严重浪费了中国人才。
二、重成绩轻能力
作为高校师资的选拔条件,大部份院校把在校学习成绩作为是否适合作师资的主要参考指标。学习成绩必须要非常优秀甚至达到一定的分值才予以考虑,有些学校细化到对主干课程、专业课程的成绩都有具体的要求,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必须要求达到某种程度已成为各高校选拔毕业生的通行作法,如果学习成绩不具备各高校在选拔师资时制定的硬条件,再优秀的人才都不予考虑。
各高校制定出这样的师资引进条件也是基于为了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由于高教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作为高校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但是成绩是否是衡量上述条件的充分必要条件,在这里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理由如下:
中国推行教育体制改革不仅限于初中等教育范围,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仍然在探索过程当中。不要认为,应试教育只在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中问题突出,其实在高等教育中同样存在,目前,高校在校学生各级各类的评优选先考察的重要指标依然是学习成绩,对于获取奖学金学习成绩更是唯一指标,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们必然产生对分数的强烈“追求”,这也是高校作弊风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对成绩的过份重视导致了高分低能大学生的大量存在,有些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虽然一路过关斩将,进级升段,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并不象他们在各类考试中表现得出类拔萃,“光学”博士不在少数,成绩其实同能力并不成正比关系,这种现象一些专业中体现犹为突出,如艺体类、设计类、创作类还有计算机等专业。
高等教育培养的对象不仅是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即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技能,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应当并驾齐驱,作为高校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的引导,应当培养出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的合格人才,但是如果是高分低能的高校教师站到讲台上去,难以培养学生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选拔高校师资如果一味的强调学习成绩,这种作法必然会使高校失去了一大批动手实践能力强,具备开拓创新意识的宝贵人才。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重要阵地,依然把握教条和死板的人才选拔模式和条件,将一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强的人才因成绩达不到要求人员淘汰掉,这也不得不能说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遗憾和悲哀。
三、重才轻德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才战略观念已深入每个领域,人才竞争愈演愈烈,高校之间的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特别是紧缺专业师资都存在较大缺口,而高等院校对选拔师资的硬件条件较高,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这种背景下,各大院校在选拔师资时考察的内容几乎都是专业文化知识素质,把握的原则只要具备真才识学,就能够成为高校教师,却很少考虑过品德修养等内在的思想素质。教师这一特殊职业,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不仅对学识有较高的要求,思想品德更应作为考察是否适应作教师的前提。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师德建设》中指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并应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只有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才能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
引进人才,特别是高等院校作为高科技前沿阵地,但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学识,而且还应具备高尚的人格,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和较高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还应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可见古人都将“传道”例为教师的首要责任,高校教师在施教的同时,也是帮助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可见教师在教育当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因此一名教师具备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尤为关健。
俗话说,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作为高等院校在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多一些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忌短期行为,为了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忽视教师道德品质的考察。高校这块高科技前沿阵地不仅产出先进生产力,产出高科技产品,高科技技术,先进文化的同时,而是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科技、高素质人才。
高校在选拔师资的以上几个误区目前各高校均普遍存在,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重要阵地,在选拔人才方面依然把握如此教条和死板的人才选拔条件和模式,这也不得不能说是现行体制下的遗憾和悲哀!中央电视台二台经济频道有一档节目叫《绝对挑战》,在节目中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值得借鉴,高等院校在师资选拔工作方面也应效仿一下节目中用人单位人才选拔方式,不能仅仅看重应聘者个体的硬件指标,而是应该考虑少一些钢性的控制指标,多一些柔性的考察指标,根据高等院校的特殊性,重学历不唯学历、重成绩不唯成绩,把真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选拔到高校队伍中,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进入好教师培养好学生,好学生成为好教师的良性循环中。有人感叹“良驹常有,伯乐总无”,呼吁各高校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良驹需有伯乐识!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师资 选拔 误区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规模不断发展,高校队伍也随之发展壮大,同时,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中对生师比的严格要求迫使大量的学校在近年来大量的引进师资。每年各大院校都要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大量的人才到充实到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去。在高校师资选拔工作的过程中,许多院校存在着误区,这些误区在一些方面相当突出,笔者认为大体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
一、重学历轻实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章第十一条第五款中规定“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也就是说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师资必须从本科学历及本科学历以上的人才中选拔,但是不管是教育部还是各级所属领导部门在对高等院校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能力的评估时,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要求,即硕、博士研究生所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了尽快达到和提高研究生所占比例,各高校均在引进师资时对应聘对象的学历层次作为严格的要求,许多高校非研究生不进。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数量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才因为市场的需求有明显的增加,但总的来说仍然是求大于供,总量还是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高校在学费改革之前教师收入普遍偏低,从待遇来说很难吸引高学历人才,前几年除地理位置好、待遇高的一些重点大学之外,对大部份院校来说引进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都是相当困难的,甚至在高校工作的教师也大量流失到社会其他行业中去。但是基于目前对各院校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条件的重要控制指标,各高校在引进师资时,都希望通过引进研究生来改善师资学历的结构比例,造成了对高学历人才求贤若渴的整体态势。
但也是由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必然造成了各大院校选拔师资唯学历至上的教条主义作法,盲目地引进研究生,特别是一些普通院校和专科院校,由于前几年研究生紧缺,师资队伍的中研究生缺口较大,研究生所占师资比例相对较小,许多院校在考察研究生时,放宽要求,降低标准,良莠不分。许多研究生从本身素质和条件来说并不适合做高校教师,例如所学专业同就读专业不一致近年来非常突出,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只有4门课程,其中二至三门课程为基础课,许多在基础课方面有优势的人员只要准备一至二门专业课,就可以轻松被录取,大量的数学、外语等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其他专业报考;第二,就市场需求的调节,哪个专业从业人员收入高就报考哪个专业,如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等专业,许多人放弃所学专业换专业报考;第三,从整个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来看,研究生的市场需求较本科生来说比例较大,许多人为了能够攻读研究生,选择竞争小、容易录取的专业报考,也全然不顾自己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兴趣特长。上述种种原因使有些研究生对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所知甚少,不得而知,这样的教师怎样满足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要求。而一些表现突出,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的本科生却因为学历原因被高校拒之门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曾经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就一针见血的指出:“高学历运动”严重浪费了中国人才。
二、重成绩轻能力
作为高校师资的选拔条件,大部份院校把在校学习成绩作为是否适合作师资的主要参考指标。学习成绩必须要非常优秀甚至达到一定的分值才予以考虑,有些学校细化到对主干课程、专业课程的成绩都有具体的要求,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必须要求达到某种程度已成为各高校选拔毕业生的通行作法,如果学习成绩不具备各高校在选拔师资时制定的硬条件,再优秀的人才都不予考虑。
各高校制定出这样的师资引进条件也是基于为了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由于高教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作为高校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但是成绩是否是衡量上述条件的充分必要条件,在这里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理由如下:
中国推行教育体制改革不仅限于初中等教育范围,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仍然在探索过程当中。不要认为,应试教育只在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中问题突出,其实在高等教育中同样存在,目前,高校在校学生各级各类的评优选先考察的重要指标依然是学习成绩,对于获取奖学金学习成绩更是唯一指标,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们必然产生对分数的强烈“追求”,这也是高校作弊风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对成绩的过份重视导致了高分低能大学生的大量存在,有些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虽然一路过关斩将,进级升段,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并不象他们在各类考试中表现得出类拔萃,“光学”博士不在少数,成绩其实同能力并不成正比关系,这种现象一些专业中体现犹为突出,如艺体类、设计类、创作类还有计算机等专业。
高等教育培养的对象不仅是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即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技能,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应当并驾齐驱,作为高校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的引导,应当培养出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的合格人才,但是如果是高分低能的高校教师站到讲台上去,难以培养学生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选拔高校师资如果一味的强调学习成绩,这种作法必然会使高校失去了一大批动手实践能力强,具备开拓创新意识的宝贵人才。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重要阵地,依然把握教条和死板的人才选拔模式和条件,将一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强的人才因成绩达不到要求人员淘汰掉,这也不得不能说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遗憾和悲哀。
三、重才轻德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才战略观念已深入每个领域,人才竞争愈演愈烈,高校之间的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特别是紧缺专业师资都存在较大缺口,而高等院校对选拔师资的硬件条件较高,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这种背景下,各大院校在选拔师资时考察的内容几乎都是专业文化知识素质,把握的原则只要具备真才识学,就能够成为高校教师,却很少考虑过品德修养等内在的思想素质。教师这一特殊职业,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不仅对学识有较高的要求,思想品德更应作为考察是否适应作教师的前提。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师德建设》中指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并应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只有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才能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
引进人才,特别是高等院校作为高科技前沿阵地,但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学识,而且还应具备高尚的人格,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和较高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还应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可见古人都将“传道”例为教师的首要责任,高校教师在施教的同时,也是帮助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可见教师在教育当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因此一名教师具备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尤为关健。
俗话说,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作为高等院校在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多一些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忌短期行为,为了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忽视教师道德品质的考察。高校这块高科技前沿阵地不仅产出先进生产力,产出高科技产品,高科技技术,先进文化的同时,而是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科技、高素质人才。
高校在选拔师资的以上几个误区目前各高校均普遍存在,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重要阵地,在选拔人才方面依然把握如此教条和死板的人才选拔条件和模式,这也不得不能说是现行体制下的遗憾和悲哀!中央电视台二台经济频道有一档节目叫《绝对挑战》,在节目中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值得借鉴,高等院校在师资选拔工作方面也应效仿一下节目中用人单位人才选拔方式,不能仅仅看重应聘者个体的硬件指标,而是应该考虑少一些钢性的控制指标,多一些柔性的考察指标,根据高等院校的特殊性,重学历不唯学历、重成绩不唯成绩,把真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选拔到高校队伍中,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进入好教师培养好学生,好学生成为好教师的良性循环中。有人感叹“良驹常有,伯乐总无”,呼吁各高校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良驹需有伯乐识!